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04374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与诸如柔性印刷电路板(FPC)和柔性扁平电缆(FFC)之类的扁平连接对象连接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该类传统的连接器设置有壳体、多个触头以及致动件。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凹部;设置在第一凹部的两个纵向边缘中的一对第二凹部;以及多个收纳孔,所述多个收纳孔沿着纵向方向间隔地设置并且与第一凹部连通。所述触头压配合在相应的收纳孔中并且在壳体的纵向方向上间隔地设置。所述触头均包括钩和突起部,所述钩位于第一凹部内,所述突起部从钩的基部向下突出。所述致动件包括沿横向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沿纵向方向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端接收在第一凹部中,并且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四端接收在第二凹部中。所述第一端设置有多个轴,所述多个轴在纵向方向上间隔地布置。致动件的这 些轴与触头的相应的钩接合,从而将致动件保持为在竖立位置和平放位置之间旋转。致动件处于竖立位置时相对于壳体竖立,而致动件处于平放位置时相对于壳体平放。第二凹部具有阶梯状底面。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四端具有与所述底面的形状相符的台阶状接触面。当所述致动件附接到所述触头时,第三端的接触面和第四端的接触面与壳体的第二凹部的底面接触。然后将触头插入收纳孔中。这使得触头的突起部与致动件的轴接触,并且所述轴位于触头的钩的下方。之后将触头进一步插入到(压配合到)收纳孔中,并且使致动件的轴压靠触头的突起部,从而致动件的接触面越过壳体的第二凹部的底面上的台阶。这致使致动件的轴与触头的钩接合(参见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报No. 2009-64743的第0036至0040段以及图9至图12)。引用文献列表专利文献I :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报No. 2009-6474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上述传统的连接器构造成使得当轴与触头的钩接合时触头的突起部按压致动件的轴。这样,触头和致动件承受重负荷。鉴于上述问题提出本发明。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在致动件的轴与触头的钩接合时施加于所述触头和所述致动件上的负荷。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连接器包括壳体、多个触头以及致动件。所述壳体具有绝缘特性,并且包括第一凹部和一对第二凹部。所述一对第二凹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凹部的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个边缘处,并且均包括形成斜面的底面。所述斜面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一侧向上倾斜。所述多个触头在所述壳体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地布置,并且均包括待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凹部内的钩。所述致动件适于至少由所述壳体保持成在平放位置和竖立位置之间旋转。所述致动件处于平放位置时面向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致动件处于竖立位置时面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一侧。所述致动件包括主体、一对凸起以及轴。所述一对凸起从所述主体的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端部中的相应端部突出,以被接收在相应的所述第二凹部内。所述轴位于所述主体的所述凸起之间,以被接收在所述第一凹部内。当所述致动件处于竖立位置时,所述凸起位于所述第二凹部的相关联的所述斜面上,而所述轴位于所述钩的在第三方向上的另一侧。当所述致动件从竖立位置旋转到平放位置时,所述凸起沿着所述第二凹部的所述斜面以旋转的方式向上移动,而所述轴由此向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移动以与所述钩接合。根据本发明的该方面,当致动件处于竖立位置时,致动件的凸起位于壳体的第二凹部的斜面上,而致动件的轴位于触头的钩的在第三方向上的另一侧。当致动件从竖立位置转动到平放位置并且所述凸起沿着壳体的第二凹部的相关联的斜面以旋转的方式向上移动时,所述轴向第三方向的一侧移动以与触头的钩接合。这种构造能够减小施加于致动件和触头上的负荷,这是因为当致动件的轴与触头的钩接合时触头不按压轴。这种构造还能够防止致动件从壳体向第三方向的一侧脱落,这是因为当致动件位于平放位置时,所述轴从第三方向的一侧与触头的钩接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壳体、多个触头以及致动件。所述壳体具有绝缘特性,并且包括第一凹部和一对第二凹部。所述一对第二凹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凹部的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个边缘处,所述第二凹部均包括底面。所述多个触头在所述壳体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地布置。所述触头均包括待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凹部内的钩。所述致动件适于至少由所述壳体保持成在平放位置和竖立位置之间旋转。所述致动件处于平放位置时面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致动件处于竖立位置时面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都正交的第三方向的一侧。所述致动件包括主体、一对凸起以及轴。所述一对凸起从所述主体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端部中的相应端部突出,以被接收在相应的所述第二凹部内。所述轴位于所述主体的所述凸起之间,以被接收在所述第一凹部内。所述凸起均包括轴心、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当所述致动件处于竖立位置时,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相关联的所述第二凹部的所述底面。当所述致动件处于平放位置时,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相关联的所述第二凹部的所述底面。距离hi小于距离h2,其中所述距离hi是所述轴心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的距离,所述距离h2是所述轴心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当所述致动件处于竖立位置时,所述凸起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凹部的所述底面接触,而所述轴位于所述钩的第三方向的另一侧。当所述致动件从竖立位置旋转到平放位置时,所述凸起沿着所述第二凹部的所述底面旋转,而所述轴由此向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移动以与所述钩接合。根据本发明的该方面,由于所述距离hi小于所述距离h2,当所述致动件从竖立位置转动到平放位置并且所述凸起沿着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凹部的相关联的底面旋转时,所述轴向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移动以与所述触头的所述钩接合。这种构造能够降低施加于所述致动器上的负荷,这是因为当所述致动件的所述轴与所述触头的所述钩接合时,所述触头不挤压所述轴。这种构造还能防止所述致动件从所述壳体向第三方向的一侧脱落,这是因为当所述致动件位于平放位置中时所述轴从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与所述触头的所述钩接合。
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器的所述触头还可均包括设置在所述钩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的倾斜部。所述倾斜部可包括位于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的部分,该部分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倾斜。处于竖立位置的所述致动件的所述轴可抵接所述倾斜部。当所述凸起沿着所述第二凹部的所述底面旋转时,所述轴可沿着所述倾斜部向上移动,以与所述钩接
口 ο根据本发明的该构造,当所述凸起沿着第二凹部的所述底面旋转时,所述轴沿着倾斜部向上移动并且与钩接合,从而在致动件和触头上存在些许负荷。然而,与具有按压致动件的轴的触头的传统连接器的致动件和触头上的负荷相比,上述负荷仅涉及到移动到倾斜部上的轴并且因此相对较小。此外,当所述凸起沿着所述第二凹部的所述底面旋转时,所述轴沿着倾斜部向上移动,本发明的该方面还能够减小凸起在第二凹部的底面上滑动的可能性或者抑制朝向第二方向的另一侧移动。所述壳体还可包括多个收纳孔,所述收纳孔可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地布置并且与所述第一凹部连通。所述触头可被接收并保持在相应所述收纳孔中。 根据本发明的该方面,当所述致动件处于竖立位置时,所述致动件的所述轴位于触头的钩的第三方向上的另一侧。从而,通过将致动件置于竖立位置然后将触头插入收纳孔中,可以防止触头的钩与致动件的轴冲突。因此可以减小当将触头附接到壳体中时施加于触头的钩和致动件的轴上的负荷。优选的是,处于竖立位置的所述致动件的所述轴布置成使得所述轴的轴心朝向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凹部的底部远离所述凸起的轴心偏移。根据本发明的该方面,处于竖立位置的致动件构造成使得所述轴的轴心从凸起的轴心向壳体的第一凹部的底侧偏移。当致动件从竖立位置转动到平放位置并且凸起沿着第二凹部的底面旋转时,这种构造能够增大所述轴向第三方向的一个方向的移动距离。移动距离的增大能够使处于竖立位置的致动件的轴远离所述钩向第三方向的另一侧以大程度移位。从而,可以防止在将触头插入收纳孔中期间触头的钩与致动件的轴冲突。所述第二凹部还可均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的壁。处于平放位置的所述致动件的所述凸起可抵接所述第二凹部的所述底面和所述壁,而所述轴可以与所述钩接合并且抵接所述倾斜部。根据本发明的该方面,当所述致动件处于平放位置时,所述凸起抵接第二凹部的底面和壁,由此限制致动件向第三方向的另一侧和第二方向的一侧的运动。另一方面,所述轴与所述钩接合以抵接所述倾斜部,由此限制致动件向第三方向的另一侧和第二方向的一侧的运动。简言之,所述致动件的运动被限制为沿四个方向,由此减小处于平放位置的致动件从壳体脱落的可能性。所述轴可构造成泪滴形状,并且包括圆柱部;以及三角棱柱部,该三角棱柱部与所述圆柱部连续地连接。当所述致动件处于竖立位置时,所述轴的所述圆柱部可抵接所述倾斜部的下部区域,而所述轴的所述三角棱柱部可指向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当所述凸起沿着所述第二凹部的所述底面旋转时,所述圆柱部可沿着所述倾斜部向上移动,以与所述钩接合,而所述三角棱柱部可朝向所述倾斜部旋转。当所述圆柱部与所述钩接合时,所述三角棱柱部可抵接所述倾斜部。根据本发明的该方面,当所述轴的圆柱部与所述钩接合时,所述轴的三角棱柱部抵接所述倾斜部。因此,所述致动件不太可能倾斜超过平放位置。本发明的连接器还可包括接地触头,所述接地触头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接地触头可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一凹部内的接点部。根据本发明的该方面,当将连接对象插入壳体的第一凹部中时,接地触头的接点部与连接对象的地线接触。因此,可以屏蔽连接器并且因此改进连接器的电磁干扰(EMI)特性等。所述接地触头可包括触头本体,该触头本体包括所述接点部;抵接部,所述抵接部连续地连接到所述触头本体并且抵接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以及连接部,该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抵接部处。根据本发明的该方面,壳体的外表面与接地触头的抵接部抵接,所述抵接部设置有连接部。设置在壳体外侧的所述连接部容易连接至电路板的地线。
所述抵接部大体为L形状,并且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二板可相对于第一板大体以直角延伸。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均可设置有所述连接部。根据本发明的该方面,大体为L状的抵接部的第一板和第二板均设置有连接部。因此,所述连接器相对于通过将连接部焊接到电路板的地线的电路板具有改进的安装强度。


图IA是示意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前面、顶面和右侧立体图。图IB示意地示出连接器的背面、顶面和左侧立体图。图2A是沿图IA中的线2A-2A剖取的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了连接器的致动件处于平放位置。图2B是沿图IA中的线2B-2B剖取的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了连接器的致动件处于平放位置。图2C是沿图IA中的线2C-2C剖取的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了连接器的致动件处于平放位置。图2D是沿图IA中的线2A-2A剖取的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了连接器的致动件处
于竖立位置。图2E是沿图IA中的线2B-2B剖取的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了连接器的致动件位
于竖立位置。图3A是示出连接器的前面、上面和右侧的分解立体图。图3B是示出连接器的背面、底面和左侧的分解立体图。图4A示出沿图IA中的线2A-2A剖取的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了连接器的组装步骤和致动件的旋转过程。图4B示出沿图IA中的线2B-2B剖取的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了连接器的组装步骤和致动件的旋转过程。图5A示出沿图IA中的线2A-2A剖取的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了柔性印刷电路板与连接器连接的过程。图5B示出沿图IA中的线2B-2B剖取的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了柔性印刷电路板与连接器连接的过程。图6A示出沿图IA中的线2A-2A剖取的连接有柔性印刷电路板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6B示出沿图IA中的线2B-2B剖取的连接有柔性印刷电路板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6C示出沿图IA中的线2C-2C剖取的连接有柔性印刷电路板的连接器的剖视
图。 图7A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与图4A对应的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了该连接器的组装步骤和致动器的旋转过程。图7B示出与图4B对应的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了该连接器的组装步骤和致动器的旋转过程。附图标记列表100 壳体110 第一凹部120 第二凹部121斜面(底面)121'底面122 壁130收纳孔140接收凹槽150插入孔160接合孔170附接凹部200 触头210可锚固部220倾斜部230 钩240接点部250 尾部300接地触头310触头本体311接点部320抵接部321 第一板322 第二板331连接部332连接部340接合部400致动件
410 主体420、420'凸起430 轴431圆柱部432三角棱柱部01、01'凸起的轴心02轴的轴心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IA至图6C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图IA和图IB中所示的连接器是能安装在电路板(未示出)上并且能与柔性印刷电路板(FPC) 10 (参见图5A至图6C)连接的插座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壳体100、多个触头200、一对接地触头300以及致动件400。以下将详细地描述连接器的这些部件中的每个部件。为了便于描述,图IA至图2E将连接器的纵向方向表示为第一方向X,将连接器的前后方向表不为第二方向Y,将连接器的高度方向表不为第三方向Z。第二方向Y是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方向,第三方向Z是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正交的方向。如图2A至图3B所示,壳体100由绝缘树脂制成并且形成为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矩形的平行六面体形状。壳体100设置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大体矩形的第一凹部110。第一凹部110向第二方向Y的一侧(前侧)敞开并且向第二方向Z的一侧(顶侧)敞开。在壳体100的第一凹部110的第一方向X上的相对两个边缘上,具有一对矩形的第二凹部120,这对第二凹部120向第三方面Z的一侧敞开。第二凹部120均包括斜面121和壁122。如图2A所示,斜面121是第二凹部120的底面,朝向第二方向Y的一侧倾斜向上。壁122是第二凹部120的在第二方向Y上的一侧的内壁。壳体100具有沿第一方向X间隔地布置的多个收纳孔130。如图2B、3A和3B所示,所述收纳孔130从壳体100的第二方向Y上的另一侧(后侧)贯通到第一凹部110的第二方向Y上的另一侧的壁,即,收纳孔130与第一凹部110连通。如图3A所示,第一凹部110的底部形成有多个接收凹槽140,这些接收凹槽沿着第一方向X以与收纳孔130相同的间隔布置。接收凹槽槽140与第一凹部110以及相应的收纳孔130连通。壳体100具有一对插入孔150,该一对插入孔沿第一方向X将收纳孔130夹在中间。如图2C所示,插入孔150从壳体100的第二方向Y上的另一侧(后侧)贯通到第一凹部110的在第二方向Y上的另一侧的壁。插入孔150与第一凹部110连通。壳体100还具有一对接合孔160,该一对接合孔沿第一方向X将收纳孔130和插入孔150夹在中间。在壳体100的第一方向X上的相对两个端面中设置有一对附接凹部170。如图2B所示,触头200是待接收在壳体100的相应的收纳孔130中的导电金属板。各触头200均包括可锚固部210、倾斜部220、钩230、接点部240和尾部250。可锚固部210为具有第一臂211和第二臂212的大体C形板,第一臂211和第二臂212都朝向第二方向Y的一侧延伸。在可锚固部210的第三方向Z上的相对两端上设置有突起部。包含上述突起部的可锚固部210的沿第三方向Z的尺寸略大于壳体100的各收纳孔130的沿第三方向Z的尺寸。这样,可锚固部210适于被压配合在壳体100的相应收纳孔130中。当可锚固部210被压配合在壳体100的收纳孔130中时,第一臂211的末端被接收在第一凹部110中,并且第二臂212的末端被接收在对应的接收凹槽140中。钩230设置在第一臂211的末端处。钩230在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下侧)被压下成圆弧形。第一臂211的钩230的基部(在钩的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形成倾斜部220。当可锚固部210被压配合在壳体100的收纳孔130中时,钩230和倾斜部220位于壳体100的第一凹部110内。倾斜部220构造成使得在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下侧)的部分向第二方向Y的一侧向上倾斜。倾斜部220的倾斜角构造成大于第二凹部120的各斜面121的倾斜角,并且构造成允许致动件400的轴430 (待描述)沿着相应的倾斜部220以滑动的方式向上移动。设置在第二臂212的末端处的接点部240是朝向第三方向Z的一侧(上侧)突出的·突起部。当第二臂212的末端被接收在接收凹槽140中时,接点部240位于壳体100的第一凹部110内。尾部250连续地连接到可锚固部210的第二方向Y上的另一侧端。当可锚固部210压配合在壳体100的对应收纳孔130中时,尾部250从壳体100的背面突出。尾部250能通过焊接与电路板的信号电极连接。如图3A和图3B所示,一对接地触头300是形状对称的导电金属板,并且能附接到壳体100。各接地触头300均包括触头主体310、抵接部320、连接部331和332以及接合部340。抵接部320是具有第一板321和第二板322的大体L形板,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相对于彼此以直角延伸。第一板321能与壳体100的背面(外面)抵接,而第二板322能与壳体100的相关联的附接凹部170接合。接合部340是从第三方向Z的一侧的端部(上端)朝向第一板321的第二方向Y的一侧延伸的板,即,相对于第一板321大体以直角延伸。接合部340能与壳体100的相关联的接合孔160接合。触头本体310是从第一板321的在第三方向Z的端部(上端)向第二方向Y的一侧延伸的板。触头本体310包括接点部311。接点部311或者触头本体310的末端向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折回并且成为向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下侧)突出的大体V形。触头本体310将被接收在壳体100的相关联的插入孔150内,从而接点部311可定位在壳体100的第一凹部110内。连接部331是从第一板321的在第三方向Z上的另一侧端(下端)向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延伸的板,即,相对于第一板321大体以直角延伸。连接部332是从第二板322的在第三方向Z上的另一侧端(下端)向第一方向X的外侧延伸的板,即,相对于第二板322大体以直角延伸。连接部331和332通过焊接与电路板的接地电极连接。如图2A至图3B所示,致动件400是由绝缘树脂制成的板,该板待由壳体100保持成在平放位置和竖立位置之间旋转。如图2A至图2C所示,当致动件400处于平放位置时,其远端面(待描述的按压部411的远端面)面向第二方向Y的一侧。如图2D和图2E所示,当致动件400处于竖立位置时,其远端面(按压部411的远端面)面向第三方向Z的一侧(向上)。致动件400包括主体410、一对凸起420以及多个轴430。主体410包括按压部411、细长突起部412以及一对突片413。按压部411是沿第一方向X (纵向方向)延伸的大体为矩形的板。按压部411包括第一端(基端侧的一端)和位于与基端侧相反的末端侧的第二端。细长突起部412设置在按压部411的第一端的中间,而沿第一方向X延伸。突片413沿按压部411的第一端的第一方向X设置在相对两端。细长突起部412位于突片413之间。细长突起部412和突片413能接收在壳体100的第一凹部110中。当细长突起部412和突片413被接收在壳体100的第一凹部110中时,在致动件400 (具体是细长突起部412和突片413)与第一凹部110的底部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在第三方向Z上的尺寸略小于柔性印刷电路板10的厚度尺寸。如图2B和图2E所示,该间隙充当插入狭槽α用以压配合柔性印刷电路板10。凸起420是从相应的突片413沿第一方向X突出的圆柱状突起部。凸起420待被接收在壳体100的第二凹部120中,并且从第二凹部120的斜面121的中间区域滚动到上部区域。凸起420的从斜面121的中间区域向上部区域的滚动运动致使致动件400从竖立 位置转动到平放位置。当致动件400如图2Ε所示处于竖立位置时,按压部411在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抵接壳体100的第一凹部110的壁,而凸起420位于相应斜面121的中间区域中。当致动件400转动到如图2Α所示的平放位置时,凸起420向斜面121的上方移动并且在第二凹部120的在第二方向Y的一侧抵接斜面121和壁122两者。此外,当致动件400位于平放位置时,按压部411和壳体100的第一凹部110的底部之间的在第三方向Z的距离设置成略小于柔性印刷电路板10的厚度。从而,按压部411能够按压被压配合在插入狭槽α中的柔性印刷电路板10。如图3Α和图3Β所示,细长突起部412沿着第一方向X以与壳体100的收纳孔130相同的间隔设置有多个狭缝412a。狭缝412a沿厚度方向穿过细长突起部412。轴430设置在狭缝412a的相邻壁之间,即,沿着第一方向X以一定间隔(以与收纳孔130相同的间隔)布置成位于主体410的凸起420之间。触头200的相应钩230当位于第一凹部110内时可被接收在狭缝412a的上侧,即,在轴430的在第三方向Z上的一侧。如图2B和图2E所示,各个轴430在剖视图中均呈小于各个凸起420的泪滴状。各个轴430均包括圆柱部431和三角棱柱部432,所述圆柱部431和三角棱柱部432彼此连续地连接。轴430设置成使得它们的轴心02从凸起420的轴心01向主体410的基端侧偏移。换言之,当致动件400处于竖立位置时,轴430定位成使得轴心02从凸起420的轴心01朝向壳体100的第一凹部110的底部偏移。随着凸起420从斜面121的中间区域向上移动地旋转,轴430旋转并且朝着第三方向的一侧移动。具体地,如图2E所示,当凸起420位于斜面121的中间区域中时,轴430抵接触头200的倾斜部220的相关联的下部区域,而位于触头200的钩230的在第三方向Z上的另一侦仪下方)。在该状态下,在轴430和钩230之间存在些许间隙。具体地,圆柱部431抵接倾斜部220的下部区域,而三角棱柱部432在图2E中倾斜地指向右下方(取向为在第二方向Y的一侧和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之间)。当凸起420位于斜面121的上部区域中时,轴430抵接触头200的倾斜部220的相关联的上部区域,而与触头200的钩230接合。具体地,圆柱部431与钩230接合,而三角棱柱部432抵靠倾斜部220而在图2E中倾斜地指向左下方(取向为在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与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之间)。这样,轴430能从钩230的在第三方向Z上的另一侧(例如,在钩230下方)移动就位,以允许轴430与钩230接合。三角棱柱部432能从图2E中倾斜地指向右下方的位置旋转到图2E中倾斜地指向左下方的位置。当轴430从钩230的在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移动到用于与钩230接合的位置时,轴430沿着倾斜部220以滑动的方式向上移动,即,从倾斜部220的下部区域向上部区域移动。应注意,三角棱柱部432与倾斜部220的抵接减小了致动件400进一步朝向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转动而超过平放位置的可能性。以下段落参照图4A和图4B描述上述的连接器的示例性组装步骤。第一步骤是通过注射成型绝缘树脂来制备壳体100。还通过压模成型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来制备接地触头300。然后,将接地触头300的触头主体310插入壳体100的相应插入孔150中,并且将接地触头300的接合部340装配到(接合至)壳体100的相应接合孔160内。这致使触头主体310的接点部311定位在壳体100的第一凹部110中,致使第一板321抵接壳体100的背面并且致使第二板322装配到(接合到)壳体100的附接凹部170中。这样,将接地触头300附接到壳体100。另选地,接地触头300可在将致动件400附接到壳体100之后进行附接,如以下将描述的。 之后,通过注射成型绝缘树脂来制备致动件400。如图4A和图4B所示,将致动件400的细长突起部412和突片413从第三方向Z的一侧插入壳体100的第一凹部110中,而将凸起420从第三方向Z的一侧插入壳体100的第二凹部120中。这种插入致使按压部411抵接在第一凹部110的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的壁,并且将凸起420定位在第二凹部120的斜面121的中间区域中。结果,致动件400被置于竖立位置。之后,通过模压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来制备触头200。然后,将触头200压配合到壳体100的相应收纳孔130中。这致使第一臂211的末端、倾斜部220以及触头200的钩230被接收在壳体100的第一凹部110中,并且致使第二臂212的末端被接收在对应的接收凹槽140中。同时,将触头200的钩230插入位于第一凹部110内的致动件400的细长突起部412中的相应狭槽412a中,并且使倾斜部220与位于第一凹部110内的轴430抵接。结果,轴430抵接倾斜部220的下部区域,以被定位在钩230下方。在将按以上述步骤组装的连接器安装在电路板上之前,将致动件400从竖立位置转动到平放位置。这致使凸起420从第二凹部120的斜面121的中间区域向上部区域以旋转的方式向上移动。从而,轴430从倾斜部220的下部区域向上部区域以滑动的方式旋转(从钩230的下方向上移动),从而与钩230接合。同时,三角棱柱部432朝向倾斜部220旋转。一旦致动件400位于平放位置,则轴430的三角棱柱部432抵接倾斜部220,由此限制致动件400的运动,从而不会朝向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进一步转动超过平放位置。另一方面,凸起420抵接第二凹部120的斜面121和壁122,并且轴430从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与钩230接合,以抵接倾斜部220。这些抵接限制致动件400沿四个方向的移动,即,向第二方向Y的一侧和另一侧移动以及向第三方向Z的一侧和另一侧移动。现在,按以下列示例性步骤准备将连接器安装在电路板上。首先,制备电路板。将连接器的接地触头300的连接部331和332放置在电路板的接地电极上。这致使触头200的尾部250将被放置在电路板的相关联的信号电极上。之后,将连接部331和332焊接到接地电极,并且将尾部250焊接到信号电极。以下段落参照图5A至图6C描述将柔性印刷电路板10连接到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连接器的示例性步骤。首先,将致动件400置于竖立位置。在该状态下,将柔性印刷电路板10压配合在连接器的插入狭槽α中,如图5Α和图5Β所示。这致使触头200的接点部240与形成在柔性印刷电路板10的下表面上的导线(未示出)弹性接触,并且使接地触头300的接点部311与柔性印刷电路板10的上表面上的地线弹性接触(参见图6C)。同时,使致动件400的细长突起部412和突片413压靠柔性印刷电路板10,轴430远离触头200的倾斜部220定位并且位于钩230的正下方(在钩230的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参见图5Β的上部的图)。之后,将致动件400从竖立位置转动到平放位置。这致使位于细长突起部412的第二方向Y的一侧的角部和致动件400的突片413抵接柔性印刷电路板10,并且致动件400以角部为支点转动。从而,凸起420从第二凹部120的斜面121以旋转的方式向上升起(参见图5Α的中部的图)。随此,轴430以旋转的方式向上移动(向第三方向Z的一侧移动),从而与钩230接合(参见图5Β的中部的图)。然后,凸起420旋转并且抵接第二凹部120的位于第二方向Y的一侧的壁122 (参见图5Α的底部的图)。同时,轴430旋转而与钩230接合 (参见图5Β的底部的图)。轴430的三角棱柱部432朝向相关联的倾斜部220旋转。一旦致动件400置于如图6Α所示的平放位置,则凸起420抵接第二凹部120的位于第二方向Y的一侧的壁122,从而定位在第二凹部120的斜面121的上部区域上。该定位关系能够限制致动件400向第二方向Y的一侧和向第三方向Z向的另一侧移动。此外,如图6Β所示,轴430与钩230接合并且抵接倾斜部220。该定位关系能够限制致动件400向第三方向Z的一侧和向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移动。另外,当轴430的三角棱柱部432抵接倾斜部220时,致动件400的运动被限制而不会进一步向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转动超过平放位置。而且,处于平放位置的致动件400利用其按压部411将柔性印刷电路板10按压到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从而使柔性印刷电路板10的信号电极与触头200的接点部240弹性接触。如上所述的连接器具有多个优势特征。首先,当致动件400处于竖立位置时,凸起420位于壳体100的第二凹部120的斜面121上,而轴430位于触头200的钩230的在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从而,在致动件400处于竖立位置的情况下,钩230和倾斜部220在将触头200插入壳体100的容纳孔130中期间不按压轴430。此外,当致动件400从竖立位置转动到平放位置时,凸起420沿着第二凹部120的斜面121以旋转的方式向上移动,而轴430从钩230的在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向第三方向Z的一侧移动,从而与钩230接合。此时,致动件400的轴430仅沿着触头200的倾斜部220滑动。因此,当将触头200附接到壳体100中时并且当致动件400的轴430与触头200的钩230接合时,连接器能够减小施加到触头200的钩230和致动件400的轴430上的负荷。进一步有利地,当致动件400处于竖立位置时,轴430定位成使得它们的轴心02从凸起420的轴心01朝向壳体100的第一凹部110的底侧偏移。当致动件400从竖立位置转动到平放位置时并且当凸起420沿着第二凹部120的斜面121以旋转的方式向上移动时,上述构造能够增大轴430向第三方向上的一个方向的移动距离。移动距离的增大能够将处于竖立位置的致动件400的轴430远离钩230向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大程度地移位。因此,可以防止在将触头200插入收纳孔130中期间触头200的钩230与致动件400的轴430冲突,由此减小在触头200和致动件400上施加负荷的可能性。
此外,当凸起420沿着第二凹部120的斜面121向上移动时,轴430沿着倾斜部220向上移动。这种构造使得可以减小凸起420在第二凹部120的斜面121上滑动或者向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移动的可能性。另外,当致动件400处于平放位置时,凸起420抵接第二凹部120的斜面121和壁122,而轴430从第三方向Z的一侧与钩230接合并且抵接倾斜部220。该定位关系能够限制致动件400沿四个方向的移动,即,向第二方向Y的一侧和另一侧以及向第三方向Z的一侧和另一侧移动。因此,处于平放位置的致动件400不太可能从壳体100脱落。从而,在致动件400处于平放位置的情况下,容易将连接器安装在电路板上并且容易运送。进一步有利地,接地触头300构造成使得连接部331和332通过焊接连接到电路板的接地电极,并且接点部311与柔性印刷电路板10的地线连接,用于屏蔽连接器。这种构造使得可以改进连接器的EMI特性等。另外,接地触头300的大体为L形的抵接部320的第一板321和第二板322分别设置有连接部331和332。通过将连接部331和332焊接到电路板的接地电极,连接器具有对于电路板的改进的安装强度。第二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7A和7B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图7A和7B中所示的连接器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相同的构造,不同之处在于致动件400包括呈椭圆形状的凸起420'并且第二凹部120包括平坦底面12Γ。以下将更详细地描述这些区别,并且不再进一步描述该连接器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相同的元件。应注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凸起420和第二凹部120不同,所述凸起和所述第二凹部以及它们的子元件将利用结合角标C )的附图标记来标记。还应注意,图7A和7B将第二方向Y表不成连接器的前后方向,将第三方向Z表不成连接器的高度方向。凸起420'是沿第一方向X从相应的突片413突出(为了便于说明请参见图1A、1B、3A和3B)并且如图7A和7B所示具有椭圆形截面的突起部。凸起420'均具有轴心0Γ和第一接触部42Γ以及第二接触部422'。第一接触部421'是凸起420'的一部分,当致动件400处于竖立位置时,该部分适于接触相关联的第二凹部120的底面121'第二接触部422'是凸起420'的另一部分,当致动件400处于平放位置时,该另一部分适于接触相关联的第二凹部120的底面121'。图7A示出了距离hi和距离h2,距离hi是轴心01'与第一接触部421'之间的距离,距离h2是轴心01'与第二接触部422'之间的距离。应注意,距离hi小于距离h2 (h2>hl),这是因为凸起420;具有椭圆形截面。轴430布置成使得它们的轴心02从凸起420'的轴心01丨朝向主体410的基端侧偏移。换言之,当致动件400处于竖立位置时,轴430布置成使得它们的轴心02从凸起420/的轴心01'朝向壳体100的第一凹部110的底侧偏移。随着凸起420沿着底面121'的旋转,轴430沿第三方向朝向一侧旋转并移动。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可以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类似的方式组装。当致动件400处于竖立位置时,凸起420'的第一接触部42Γ与相关联的第二凹部120的底面121'的中间区域接触。致动件400的轴430抵接相关联的触头200的倾斜部220的下部区域,以沿触头200的钩230的第三方向Z定位在另一侧(定位在触头200的钩230下方)。当致动器400从竖立位置转动到平放位置时,凸起420'沿着第二凹部的底面121'旋转到第二方向Y的一侧。由于距离hi小于距离h2,因此轴430从下部区域向倾斜部220的上部区域以滑动的方式旋转(从钩230下方向上移动),从而与钩230接合。同时,三角棱柱部432朝向倾斜部220旋转。一旦致动件400位于平放位置,则轴430的三角棱柱部432抵接倾斜部220,由此限制致动件400的移动,从而不会再朝向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转动超过平放位置。另一方面,凸起420'抵接第二凹部120的底面121'和壁122,并且轴430从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与钩230接合以抵接倾斜部220。这些抵接限制致动件400沿四个方向的移动,即,向第二方向Y的一侧和另一侧以及向第三方向Z的一侧和另一侧移动。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类似的方式,该连接器可安装在电路板上并且FPClO可与该连接器连接。具有椭圆形截面的凸起420'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还产生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的有益效果。应注意,本发明的连接器不限于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示例性连接器,并且可以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对设计进行修改。以下将详细地描述特定的修改。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壳体100包括第一凹部110、第二凹部120、收纳孔130、接收凹槽140、插入孔150、接合孔160以及附接凹部170。然而,本发明的壳体可被修改成仅需要第一凹部和在第一凹部的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个边缘中设置的一对第二凹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触头200压配合在壳体100的收纳孔130中。然而,本发明的触头可以修改成仅需要这些触头在壳体100内沿着第一方向间隔地布置。例如,触头可以通过嵌入成型嵌入在壳体中。在该情况下,一个可行的修改是使得第二凹部120向第二方向Y的一侧敞开,以从第二方向Y的一侧接收致动件400的凸起420。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触头200均包括可锚固部210、倾斜部220、钩230、接点部240以及尾部250。然而,本发明的触头可被修改成仅需要将钩布置在壳体的第一凹部内。具体地,触头可以是设置有用于与处于平放位置的致动件的轴接合的钩的枢转触头。在该情况下,修改的连接器可以构造成设置有用于和诸如柔性印刷电路板的连接对象连接的附加触头。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致动件400设置有主体410、一对凸起420/420'以及多个轴430,其中主体410包括按压部411、细长突起部412以及一对突片413,凸起420/420'设置在突片413上,并且轴430设置在细长突起部412中。然而,本发明的致动件可以被修改成仅需要主体、一对凸起和轴,所述一对凸起作为位于主体的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端上的突起部以被接收在壳体的第二凹部中,所述轴设置在主体的凸起之间以被接收在壳体的第一凹部中并且可与触头的相应的钩接合。而且,致动件仅需要由壳体保持成在竖立位置和平放位置之间旋转。换言之,致动件可以由壳体和另一元件(例如,触头)保持成在竖立位置和平放位置之间旋转。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致动件400处于竖立位置的情况下,对于凸起420和轴430的相对位置,凸起420定位在壳体100的第二凹部120的斜面121的中间区域中,而轴430抵接触头200的倾斜部220的下部区域,以被定位在钩230下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致动件400处于竖立位置的情况下,对于凸起420'和轴430的相对位置,凸起420'的第一接触部421'与壳体100的相关联的第二凹部120的底面121'接触,并且致动件400的轴430抵接触头200的倾斜部220的下部区域,以被定位在触头200的钩230下方。然而,对于致动件处于竖立位置而言,凸起和轴的相对位置可以修改成仅需要将凸起定位在壳体的第二凹部的底面上,而轴在距钩具有些许间隙的情况下定位在触头的钩的第三方向的另一侦U。例如,可以省略触头的倾斜部,在该情况下,当致动件处于竖立位置时,可以将轴定位在触头的钩的第三方向的另一侧。换言之,触头可以不涉及致动件的转动,并且它们的钩可以仅与处于平放位置的致动件的轴接合。在触头为如上所述的枢转触头的情况下,触头可以设置有倾斜部,或者可以不设置倾斜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于相对于致动件400从竖立位置转动到平放位置时凸起420和轴430的运动,凸起420从斜面121的中间区域向上部区域以旋转的方式移动,而轴430从倾斜部220的下部区域向上部区域以旋转的方式滑动(从钩230下方向上移动),以与钩230接合。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相对于致动件400从竖立位置转动到平放位置,凸起42(V和轴430移动以使得凸起420'沿着底面121'旋转到第二方向Y的一侧,并且使得轴430以从倾斜部220的下部区域向上部区域以可滑动的方式旋转(从钩230下方向上移动),从·而与钩230接合。然而,对于致动件从竖立位置转动到平放位置而言,凸起和轴的运动可以不同。所述运动仅需要凸起沿着壳体的第二凹部的底面向上以旋转的方式向上移动,而轴向第三方向的一侧移动,以与触头的钩接合。从而,当致动件从竖立位置转动到平放位置时,轴可以不沿着触头的倾斜部滑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致动件400处于平放位置的情况下,对于凸起420和轴430的相对位置,凸起420抵接斜面121和第二凹部120的壁122,而轴430从第三方向Z的一侧与钩230接合并且抵接倾斜部220。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致动件400处于平放位置的情况下,对于凸起420'和轴430的相对位置,凸起420'抵接第二凹部120的底面12Γ和壁122,而轴430从第三方向Z的另一侧与钩230接合以抵接倾斜部220。然而,对于致动件处于平放位置而言,凸起和轴的相对位置可以修改成仅需要轴与钩接合。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凸起420是从致动件的突片413沿第一方向X突出的圆柱状突起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凸起420'是从相应的突片413沿第一方向X突出并且具有椭圆形截面的突起部。然而,该凸起可以是设置在致动件的主体的在第一方向的相对两端处以被接收在第二凹部中的任何其它突起部。此外,所述凸起可以是能沿着第二凹部的底面旋转的任何形状的突起部。例如,所述凸起可以是多角柱形状。所述凸起均可包括轴心;第一接触部,当致动件处于竖立位置时,该第一接触部适于接触相关联的第二凹部的底面;以及第二接触部,当致动件处于平放位置时,该第二接触部适于接触相关的第二凹部的底面。在该情况下,距离hi可以小于距离h2,其中,距离hi是轴心与第一接触部之间的距离,距离h2是轴心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所述凸起可具有椭圆形、任何偏心凸轮形状或者满足关系h2 > hi的任何其它形状的截面。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轴430设置在细长突起部412的狭缝412a的相应的壁之间。然而,本发明的轴可以被修改成仅需要设置在致动件的主体的凸起之间并且接收在第一凹部中以与触头的相应的钩接合。例如,可在主体的凸起之间设置单个轴来与触头的多个钩接合。另选地,所述轴可以设置在致动件的主体的基端中的狭缝的壁之间,以与触头的多个钩接合。
本发明的致动件不限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的构造,更具体地,当致动件400位于竖立位置时,第一实施方式的轴430设置成使得它们的轴心02从凸起420的轴心01朝向壳体100的第一凹部110的底侧偏移;第二实施方式的轴430布置成使得它们的轴心02从凸起420'的轴心01'朝向壳体100的第一凹部110的底侧偏移。相反地,所述轴的轴心可以与凸起的轴心相同。此外,轴的形状不限于泪滴状,而可以是圆柱状、多角柱状或其它形状。本发明的连接器可以设置有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地触头300。但该连接器也可以不设置接地触头。本发明的接地触头可以被修改成仅需要均包括待布置在壳体中的触头本体和待布置在壳体的第一凹部内的接点部。例如,接地触头可以通过嵌入成型嵌入在壳体中。此外,接地触头可以形成为不具有抵接部和/或连接部。
应注意,仅以实施例的方式描述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如上所述的修改实施例的连接器的部件的材料、形状、尺寸、数量和布置。连接器可以以任何方式进行修改,只要其能执行相同或类似的功能即可。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和修改例的连接器适于与作为连接对象的柔性印刷电路板10连接。然而,本发明可能与诸如柔性扁平电缆(FFC)和其它种类的扁平电缆的任何其它连接对象连接。应注意,本文的平放位置被限定为其中致动件面向第二方向的一侧的任何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绝缘特性并且包括第一凹部;以及一对第二凹部,所述一对第二凹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凹部的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个边缘处,所述第二凹部均包括形成斜面的底面,所述斜面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一侧向上倾斜; 多个触头,所述多个触头在所述壳体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地布置,所述触头均包括钩,所述钩待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凹部内;以及 致动件,所述致动件至少由所述壳体保持成在平放位置和竖立位置之间旋转,所述致动件处于所述平放位置时面向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所述致动件处于所述竖立位置时面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的一侧,所述致动件包括主体;一对凸起,所述一对凸起从所述主体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端部中的相应端部突出,以被接收在相应的所述第二凹部内;以及轴,所述轴位于所述主体的这些凸起之间,以被接收在所述第一凹部内,其中, 当所述致动件处于所述竖立位置时,所述凸起位于所述第二凹部的相关联的所述斜面上,而所述轴位于所述钩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另一侧,并且 当所述致动件从所述竖立位置旋转到所述平放位置时,所述凸起沿着所述第二凹部的所述斜面以旋转的方式向上移动,而所述轴由此向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所述一侧移动以与所述钩接合。
2.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绝缘特性并且包括第一凹部;以及一对第二凹部,所述一对第二凹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凹部的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个边缘处,所述第二凹部均包括底面;多个触头,所述多个触头在所述壳体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地布置,所述触头均包括钩,所述钩待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凹部内;以及 致动件,所述致动件至少由所述壳体保持成在平放位置和竖立位置之间旋转,所述致动件处于所述平放位置时面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一侧,所述致动件处于所述竖立位置时面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都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的一侧,所述致动件包括主体;一对凸起,所述一对凸起从所述主体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端部中的相应端部突出,以被接收在相应的所述第二凹部内;以及轴,所述轴位于所述主体的这些凸起之间,以被接收在所述第一凹部内,其中, 所述凸起均包括轴心;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适于在所述致动件处于所述竖立位置时接触相关联的所述第二凹部的所述底面;以及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适在所述致动件处于所述平放位置时接触相关联的所述第二凹部的所述底面, 距离hi小于距离h2,其中所述距离hi是所述轴心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的距离,所述距离h2是所述轴心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 当所述致动件处于所述竖立位置时,所述凸起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凹部的所述底面接触,而所述轴位于所述钩的在第三方向上的另一侧,并且 当所述致动件从所述竖立位置旋转到所述平放位置时,所述凸起沿着所述第二凹部的所述底面旋转,而所述轴由此向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所述一侧移动以与所述钩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触头均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钩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倾斜部,所述倾斜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的部分,该部分向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一侧向上倾斜, 处于所述竖立位置的所述致动件的所述轴抵接所述倾斜部,并且当所述凸起沿着所述第二凹部的所述底面旋转时,所述轴沿着所述倾斜部向上移动,以与所述钩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壳体还包括多个收纳孔,所述多个收纳孔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地布置并且与所述第一凹部连通, 所述触头被接收并保持在相应的所述收纳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处于所述竖立位置的所述致动件的所述轴布置成使得所述轴的所述轴心朝向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凹部的底部远离所述凸起的轴心偏移。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二凹部均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一侧的壁,并且处于所述平放位置的所述致动件的所述凸起抵接所述第二凹部的所述底面和所述壁,而所述轴与所述钩接合并且抵接所述倾斜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轴构造成泪滴形状,并且所述轴包括 圆柱部;以及 三角棱柱部,所述三角棱柱部与所述圆柱部连续地连接, 当所述致动件处于所述竖立位置时,所述轴的所述圆柱部抵接所述倾斜部的下部区域,而所述轴的所述三角棱柱部指向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 当所述凸起沿着所述第二凹部的所述底面旋转时,所述圆柱部沿着所述倾斜部向上移动,以与所述钩接合,而所述三角棱柱部朝向所述倾斜部旋转,并且当所述圆柱部与所述钩接合时,所述三角棱柱部抵接所述倾斜部。
8.根据权利要求I至7中任一项所述连接器,该连接器还包括 接地触头,所述接地触头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并且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一凹部内的接点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接地触头包括 触头本体,该触头本体包括所述接点部; 抵接部,所述抵接部连续地连接到所述触头本体并且抵接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以及 连接部,该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抵接部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抵接部大体为L形状并且包括 第一板;以及 第二板,该第二板相对于所述第一板大体以直角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板和所 述第二板均设置有所述连接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能够减小在轴与钩彼此接合期间施加于所述轴和钩上的负荷。该连接器包括壳体(100)、触头(200)以及致动件(400)。壳体(100)包括凹部(110)和设置在凹部(110)外侧的凹部(120)。致动件(400)包括设置在主体(410)的相对两端上的凸起(420)以及设置在所述凸起(420)之间的轴(430)。凹部(120)包括向上倾斜的斜面(121)。当致动件(400)处于竖立位置时,凸起(420)位于所述斜面(121)上,而轴(430)位于触头(200)的钩(230)的下方。当所述致动件(400)从竖立位置转动到平放位置时,凸起(420)沿着斜面(121)以旋转的方式向上移动,而轴(430)由此向上移动以与钩(230)接合。
文档编号H01R13/46GK102891386SQ20121025429
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2日
发明者佐佐木大辅, 长田孝之 申请人:星电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