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12653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继电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继电器的用途越来越广泛,而且种类也越来越多,功能也更加丰富,而现如今,汽车现己成为普通大众重要的代步工具,在汽车中的继电器主要用于汽车燃油泵、大灯、喇叭和A / C 压缩离合器等启动电流较大的场合。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汽车继电器的生产已经变得规模化和自动化的生产模式,而如何提高汽车继电器在生产中对成本的控制和节约则成为了企业提高利润的途径。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汽车继电器通常包括罩壳和设置在罩壳内的电磁系统,电磁系统主要包括线圈架、线圈、基座、轭铁、衔铁、铁芯、电阻、引线插脚、动接触片及静接触片,引线插脚穿过基座并和基座固定连接,引线插脚与线圈电联接,电阻焊接于引线插脚上,线圈架架设于基座上,线圈架上设置有线圈和铁芯孔,铁芯穿过铁芯孔,铁芯的一端与轭铁连接,轭铁的前部和动接触片的后部活动连接,动接触片的前部与衔铁活动连接;大都为单触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容易造成单触点损坏,继电器失效;中国专利200820014035. O提供一种双触点继电器,主要应用于汽车行业,动接触点采用双触点结构,对应静接触点也为双触点结构,双触点的应用,增大了触点的接触面积,保证了接触导通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加大了触点的电流量,大大减少了电流对触点的冲击减少了对触点的损害,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但是,电流对触点的冲击减小的效果并不理
本巨
ο综上所述,有必要对现有的汽车继电器进一步完善。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流对接触触点的冲击减小的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而提出一种结构牢固紧凑,有效减小电流对触点的冲击,安装和使用都比较方便的汽车继电器。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上述的汽车继电器,包括外壳、位于外壳内的基座和设置在基座上的电磁组件,所述电磁组件包括动接触片;所述动接触片为双触点结构,包括动黃片和两个动接触点;所述两个动接触点之间通过铜质编制带连接。所述动接触片还包括位于所述动簧片和所述动接触点之间的支撑片。所述两个动接触点与所述支撑片和动簧片依次铆接,所述铜质编制带的两端分别焊接在所述两个动接触点的尾端。所述电磁组件还包括线圈架、线圈、轭铁、衔铁、铁芯、电阻、插片、引线插脚及静接触片;所述线圈架上设置所述线圈和铁芯孔,所述铁芯穿过铁芯孔,所述铁芯的一端与所述轭铁连接,所述轭铁的端部和所述动接触片自由端连接,所述动接触片的固定端与所述衔铁连接。所述插片、所述引线插脚穿过所述基座两侧边处的安装孔并和所述基座固定连接,所述引线插脚与所述线圈电联接。所述引线插脚前端设有卡孔,所述电阻、所述插片穿于所述卡孔内。所述外壳为“工”字型结构。所述基座包括支架和副支架,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线圈架外侧壁凹槽内,所述副支架与所述支架相邻并呈直角设置,所述副支架连接所述静接触片。所述支架分别通过螺钉连接所述基座和外壳,所述螺钉的端面设有凸苞,与所述基座和外壳连接时分别嵌入所述基座和外壳。所述静接触片设置于所述副支架上,与所述动接触片相匹配对应,包括静接触点。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继电器,动接触片采用双触点结构,包括动簧片和两个动接触点,动黃片和动接触点之间设有支撑片;两个动接触点与所述支撑片和动黃片依次柳接,铜质编制带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两个动接触点的尾端;双触点的应用,增大了触点的接触面积,保证了接触导通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同时通过铜质编制带连接两个动接触点,加大了触点的电流量,大大减少了电流对触点的冲击并减少了对触点的损害。

图I是本实用新型汽车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汽车继电器的外壳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汽车继电器的螺钉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汽车继电器的螺钉和支架连接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汽车继电器的支架和外壳连接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汽车继电器的插片、引线插脚和电阻的连接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汽车继电器的插片与基座连接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汽车继电器的动接触片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汽车继电器的编制带、动接触片、支撑片及动接触点依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汽车继电器的编制带连接两个触点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至图10所不,本发明的汽车继电器,包括外壳I、位于外壳I内的基座2和设置在基座2上的电磁组件3。外壳I为方形结构,沿端部外缘对称延伸设置有与之平行的突起部11,本实施例中,外壳I采用“工”字结构,可增加外壳I强度。基座2位于外壳I内,设有支架21和副支架22,支架21位于线圈架30外侧壁凹槽内,副支架22与支架21相邻并呈直角设置的,副支架22连接有静接触片39 ;支架21通过螺钉23与基座2连接,螺钉23端部与基座2匹配连接的端面设有若干个凸苞231,凸苞231为沿螺钉23端部端面向上突起延伸设置的突起部,并沿螺钉23端部外缘依次均布设置,使得螺钉23与基座2连接时嵌入基座2里,保证支架21与基座2连接牢固;同时支架21又通过螺钉23与外壳I连接,采用冲苞挂台的结构的螺钉23连接保证了支架21与外壳I连接后的牢固度。电磁组件3设置于基座2上,包括线圈架30、线圈31、轭铁32、衔铁33、铁芯34、电阻35、插片36、引线插脚37、动接触片38及静接触片39。线圈架30上设置有线圈31和铁芯孔,铁芯34穿过铁芯孔,铁芯34的一端与轭铁32连接,轭铁32的端部和动接触片38的自由端活动连接,动接触片38的固定端与衔铁33连接; 插片36、两个引线插脚37穿过基座2两侧边处的安装孔并和基座2固定连接,弓丨线插脚37与线圈31电联接;插片36与基座2直接连接,取代了线束的接插件;引线插脚37前端为卡孔设置,电阻脚351、插片36穿于卡孔内,通过压紧卡孔来实现电阻35和引线插脚37、插片36和引线插脚37之间的固定。动接触片38呈“L”型,为双触点结构,包括设置于固定端上的动簧片381和两个动接触点382 ;自由端端部开设有小孔383,采用挂扣式使之与轭铁32连接;固定端部延伸出一对连接板,连接板上开设一对连接孔384,连接板依次设有铜质编制带385、支撑片386和动接触点382 ;同时,动接触片38与动接触点382连接部位设有支撑片386,支撑片386位于动接触片38和动接触点382之间,防止由于动簧片381太薄造成的连接后动接触片38变形;动接触点382、支撑片386和动簧片381三者依次铆接,动接触片38为双触点承载,铜质编制带383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两个动接触点的尾端,增加导流;静接触片39设置于基座2的副支架22上,与动接触片38相匹配对应,包括静接触点。当给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通电时,线圈得电产生电磁场,铁芯被磁化后对衔铁产生吸力,衔铁则带动接触片运动,使动接触点与静接触点同时连通,使负载得电工作。当给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断电时,线圈的电磁场消失,铁心去磁,对衔铁产生的吸力消失,衔铁则带动接触片运动,使动接触点与静接触点同时断开,致使触点间隙增加,切断负载能力增强,输出电路断开,负载回路断电。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继电器,动接触片采用双触点结构,包括动簧片和两个动接触点,动黃片和动接触点之间设有支撑片;两个动接触点与所述支撑片和动黃片依次柳接,铜质编制带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两个动接触点的尾端;双触点的应用,增大了触点的接触面积,保证了接触导通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同时通过铜质编制带连接两个动接触点,加大了触点的电流量,大大减少了电流对触点的冲击并减少了对触点的损害。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继电器,支架与外壳采用凸苞结构,连接牢固;动接触片采用双触点结构,两个动接触点之间通过铜质编制带连接,有效减小电流冲击;在动簧片和动接触点之间设有支撑片,稳固不变形;安装使用方便,成本低廉。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继电器,包括外壳、位于外壳内的基座和设置在基座上的电磁组件,所述电磁组件包括动接触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接触片为双触点结构,包括动簧片和两个动接触点;所述两个动接触点之间通过铜质编制带连接。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接触片还包括位于所述动簧片和所述动接触点之间的支撑片。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动接触点与所述支撑片和动簧片依次铆接,所述铜质编制带的两端分别焊接在所述两个动接触点的尾端。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组件还包括线圈架、线圈、轭铁、衔铁、铁芯、电阻、插片、引线插脚及静接触片;所述线圈架上设置所述线圈和铁芯孔,所述铁芯穿过铁芯孔,所述铁芯的一端与所述轭铁连接,所述轭铁的端部和所述动接触片自由端连接,所述动接触片的固定端与所述衔铁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片、所述引线插脚穿过所述基座两侧边处的安装孔并和所述基座固定连接,所述引线插脚与所述线圈电联接。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汽车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插脚前端设有卡孔,所述电阻、所述插片穿于所述卡孔内。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工”字型结构。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支架和副支架,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线圈架外侧壁凹槽内,所述副支架与所述支架相邻并呈直角设置,所述副支架连接所述静接触片。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分别通过螺钉连接所述基座和外壳,所述螺钉的端面设有凸苞,与所述基座和外壳连接时分别嵌入所述基座和外壳。
10.如权利要求4或8所述的汽车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接触片设置于所述副支架上,与所述动接触片相匹配对应,包括静接触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继电器,包括外壳、位于外壳内的基座和设置在基座上的电磁组件,所述电磁组件包括动接触片;所述动接触片为双触点结构,包括动簧片和两个动接触点;所述两个动接触点之间通过铜质编制带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动接触片采用双触点结构,通过铜质编制带连接动接触点,有效减小电流对动接触片的冲击;结构牢固紧凑,体积小,安装使用方便。
文档编号H01H50/54GK202473774SQ20122012676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30日
发明者王建, 肖志敏, 蒋景春 申请人:湖北天运汽车电器系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