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接触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23702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微型接触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型接触片,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手机射频天线中的、具有防护结构和防止误动作的微型接触片。
背景技术
传统技术简单地进行技术改造后的微型接触片,其外形尺寸和工作高度虽然能达到既定要求,但是,往往会出现常规较大接触片中未涉及到的诸多问题由于微型化的需要,接触片的高度可能低到O. 9毫米(mm),宽度也可能只有不到I毫米,这样的结构外形很小,重量也很轻,在工作环境和作业线操作过程中稍微受到较小的作用力(比如受到拉扯)就会失稳、变形,导致弹片功能降低,甚至失效;另一方面,上述的接触片在工作位移方向上伸缩变化的过程中,如果受到稍微较大的过压力,结构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破坏而使其功能丧失;又一方面,上述接触片在制造场地制造后,需要经过载带包装才能运输到最终的整机组装场地,在此载带包装和运输过程中,这种微型的接触片很容易在其包装载带的容置槽穴中发生侧向翻转,即使未发生异常变形,由于在整机组装场地需要采用表面贴装技术(SMT)将此微型接触片锡焊安装在电子产品的印制电路板上,也会由于因接触片侧翻而无法提供SMT吸嘴正常所需的水平吸咐面,从而导致无法正常安装使用。综上所述,为克服上述问题,很有必要开发一种结构新颖的微型接触片,在结构实现微型化的前提下,也能确保此接触片具有与常规较大弹片一样的应用功能和性能效果,才能符合现今电子行业对零部件微型化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不影响其弹性作用的前提下且可利用表面安装技术(SMT)安装在电子产品的印制电路板上的微型接触片。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的具有防护结构和防止误动作的微型接触片。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包装载带中不会发生侧向翻转的微型接触片。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提供一种微型接触片,由一金属长条片体经适当弯折而成,其上可区分为一抵接部,自该抵接部一端向下弯折延伸并再次弯折形成的弹压部,自该弹压部的自由端延伸形成的用于安装在印制电路板上的固接部;该抵接部在其远离弹压部的另一端向下弯折并向着弹压部方向延伸形成有一止挡部,所述的止挡部延伸于所述抵接部下方处,且与抵接部之间具有在纵向相对重叠的区域。优选地,所述固接部的两侧缘朝抵接部方向弯折并延伸形成有两个相对的防压部,所述的抵接部位于该对防压部之间的空隙的大致正上方位置。[0013]优选地,所述防压部的远离弹压部侧的侧缘上设有上表面与防压部平齐的平板部,该平板部由所述防压部侧缘的上半部分水平延伸而成。优选地,所述固接部的两相对侧缘上设有一对内凹部,装载所述微型接触片的载带容置槽穴中的相对应位置上设有一对与该内凹部相间隙配合的载带凸起部。当所述微型接触片包装在载带中时,所述的载带凸起部容置在所述的内凹部中,使微型接触片限制在所述载带凸起部之间,从而防止微型接触片在载带的容置槽穴中发生侧向翻转。优选地,由一金属长条片体经适当弯折而成,其上可区分为一抵接部,自该抵接部一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片状板部,自该第一片状板部再弯折并水平延伸形成的第二片状板部,自该第二片状板部的自由端弯折并水平延伸形成的第三片状板部,自该第三片状板部的自由端弯折并延伸的弹压部,以及自该弹压部自由端水平延伸的固接部;所述固接部的两侧缘分别向朝着第二片状板部方向弯折延伸再弯折形成有两个相向的限制部,所述限制部大致呈“Π ”形。·[0017]优选地,所述的第二片状板部在纵向方向上低于所述第三片状板部。优选地,所述固接部包括一邻近所述弹压部且用于与电路板接合的第一接着段,远离所述弹压部且用于与电路板接合并且同所述第一接着段存在一定间隔的第二接着段,以及位于上述两者之间且用于衔接第一接着段和第二接着段的分接段。优选地,所述分接段在其左右两侧缘上相对地设置有一对侧凹。优选地,所述分接段的左右两侧缘上朝抵接部方向弯折延伸有一限制部,该限制部为延伸至恰好位于第二片状板部上方位置时再向内弯折延伸形成的一对相向的片状结构,使该限制部与第二片状板部之间在纵向方向上具有相对重叠的区域。优选地,所述固接部的第二接着段的左右两侧缘上朝着抵接部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防压部。本实用新型性的微型接触片有益效果在于由于所述第一、二、三片状板部的设置,增加了作为弹性力提供的弹压部与作为受力点的抵接部之间的力臂,且所述第一片状板部与第二片状板部的折弯弯角能分担所述弹压部的压力,从而增加了该弹压部的弹性回复力,从而确保微型接触片的电气连接的可靠性;由于所述抵接部设置有止挡部,并延伸于所述抵接部下方处,且与抵接部之间具有在纵向相对重叠的区域,使止挡部设于所述抵接部内,而不是使抵接部末端外露而容易受外力作用,从而防止外力拖拽抵接部的末端,避免进一步使接触部变形导致功能丧失;由于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防压部之间的空隙的大致正上方位置,当该抵接部受到过度推压时,两个防护部可从两侧有效阻挡从上往下的过压行程,从而防护对所述抵接部的损坏;由于所述限制部与第二片状板部之间在纵向方向上具有相对重叠的区域,两者相互抵触,使不同的微型接触片的最高位置处的所述抵接部保持在一个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上,从而确保不同微型接触片自然状态下的整体高度一致性,且能进一步地防止受到侧向外力作用而使微型接触片失稳变形;由于所述微型接触片的载带凸起部(或侧凹)容置在所述固接部的两相对侧缘的内凹部(或侧凹)中,且相互间隙配合,使微型接触片在包装载带中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防止微型接触片在载带的容置槽穴中发生侧向翻转,从而维持微型接触片的所述第三片状部的上表面在载带中的水平状态,为表面贴装工艺用的吸嘴提供正常所需的水平吸附面,保证正常安装使用。
图I :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 :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 :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压缩状态示意图一;图4 :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压缩状态示意图二 ;图5 :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压缩状态示意图三;图6 :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包装在载带中的俯视图;图7 :是图6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8 :是图6中沿B-B方向的剖视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微型接触片I由长条形的金属片体经适当弯折而成,材料通常为不锈钢或铜合金,按其邻接顺序依次可区分为下方具有止挡部111的抵接部11、第一片状板部12、第二片状板部13、第三片状板部14、具有弹性变形作用的弹压部15以及用于与电路(基)板接合的固接部16,所述的上述结构是按下述方式折弯形成的如图I 3中所示,所述抵接部11为一金属片体经过弯折形成的呈近似圆弧形的金属片,由该抵接部11 一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第一片状板部12,自所述第一片状板部12弯折并按水平延伸形成第二片状板部13,从所述第二片状板部13向上弯折并水平延伸形成所述第三片状板部14 ;优选地,所述第二片状板部13在高度方向上低于所述第三片状板部14 一定距离,且最好大于金属片体厚度以上。进一步地,将所述第三片状板部14进行弯折并延伸、然后再弯折形成具有两同侧内弯折角的弹压部15,所述固接部16是从所述弹压部15的一端水平地延伸而成;由图可知所述微型接触片I从所述抵接部的远离弹压部15的另一端向下弯折、然后朝弹压部方向延伸形成所述止挡部111,该止挡部111延伸于所述抵接部11的下方处,且与抵接部11之间具有纵向相对重叠的区域,并于弯折期间形成一个圆角R1,其中更进一步地,所述固接部16可再分为下述结构一邻近弹压部15且与电路板接合的第一接着段161、一远离弹压部15且与电路板接合并与第一接着段161存在一定间隔的第二接着段163、以及一位于两者之间用于衔接第一接着段161和第二接着段163的一分接段 162 ;在上述的固接部16中,所述分接段162在其左右两侧缘上相对地设置有一对侧凹164(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称的侧凹164在其它实施例中的称呼可能不同,比如内凹部,结构可视为等同的),从所述侧凹164相邻的位置上,朝抵接部11方向弯折延伸至恰好位于第二片状板部13上方位置时再向内弯折延伸形成二对向的限制部17,使该限制部17与第二片状板部13之间具有纵向相对重叠的区域。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接着段163左右两侧朝抵接部11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防压部18,由防压部18远离弹压部15 —侧缘的上半部分延伸形成一上表面与防压部平齐的平板部 181。优选地,所述抵接部上方具有一凸包112,该凸包112大致位于所述抵接部11的中心位置。上述结构的功能和目的将在下文中详细地进行说明由前述结构可知,由于所述第一片状板部12、第二片状板部13、第三片状板部14的设置,增加了作为弹性力提供的弹压部15与作为受力点的抵接部11之间的力臂距离,进而增加了微型接触片I工作下压时的力矩,因而增强了所述弹压部15的弹性变形力,且所述第一片状部12与第二片状板部13的折弯弯角也具有一定的弹性力,并能分担所述弹压部15的承压力,从而确保微型接触片I的电气连接的可靠性;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接触片I布置的所述限制部17及第二片状板部13是为了保证微型接触片I的自然高度(即自然的、非工作状态下的未受到外力作用的产品高度)一致性的设计,由导电的金属片体制造所述微型接触片I的过程中,将所述第二片状 板部13在高度方向(即图中上下方向,或称为纵向)上朝所述固接部16方向推压,使其上表面处于所述限制部17的下方位置,此时,所述弹压部15因上述推压作用而具有一定的向上方向恢复的回弹力,当弯折成型好所述限制部17后,上述的推压作用从微型接触片I上撤离,此时,通过借助弹压部15的弹力恢复到受推压前的状态,由于所述限制部17与第二片状板部13之间具有纵向相对重叠的区域,所述第二片状板部13的上表面抵接在所述限制部17的下方,从而使每个不同的微型接触片I的第二片状板部13保证在一个稳定的高度位置上,从而保证微型接触片I整体的自然高度的一致性。值得说明的是,由于第二片状板部13在高度方向上低于第三片状板部14,从而使搭压在其上的限制部17不会在高度方向上向上过高地突出,有效节省了空间。再者,所述限制部17可避免该微型接触片I因受侧向外力而使其相对与固接部16能够发生位移的部位被拉扯而失稳或变形。进一步地,所述微型接触片I的止挡部111具有防止误动作的设计,在装配作业或印制电路板移动过程中,异物进入所述抵接部11与所述防压部18之间开口处或与抵接部11碰撞时,由于所述止挡部111延伸于所述抵接部11下方处,且与抵接部11之间具有在纵向相对重叠的区域,从而有效防护抵接部11,并可使不与任何异物发生任何勾扣或拉扯,避免本实用新型结构拉离的情况发生。再者,由于所述抵接部11与所述止挡部111之间形成有一圆角R1,不具备与异物相连接的特征,进一步地防止了勾扣或拉扯现象的发生。进一步地,所述抵接部11具有一凸包112的设计,可使微型弹片I与其接触对象接触面接触时,呈点面接触状态,这样可以使相互间的电气连接中的接触状态更加稳定。请参阅图3、4所示,当本实用新型配微型接触片I经过表面贴装(如SMT)技术方式安装于印制电路(基)板上,在所述抵接部11与其目标电子元件(比如手机天线或其模块)接触时,所述微型接触片I所受的推压尚未让第二片状板部13与固接部16相碰触,而形成一压缩状态(请参阅图3),此时,借助所述弹压部15的弹性恢复力,所述抵接部11对其目标电子元件进行抵触,确保两者相互之间的接触。工作时,本实用新型微型接触片I所受的推压使所述第二片状板部13与所述固接部16相碰触后,仍受到更大推压时,而形成另一压缩状态(请参阅图4),此时第一片状板部12和第二片状板部13的折弯弯角将具有弹性恢复力,借助弹压部15的弹性恢复力和上述的折弯弯角的弹性恢复力的叠加恢复力,增强了所述抵接部11对其目标电子元件进行的抵触,确保本实用新型微型接触片I与目标电子元件之间的电气连接具有高可靠性。请参阅图5所示,当所述抵接部11与其目标电子元件接触时,所述微型接触片I所受的推压让所述抵接部11与所述防压部18或平板部181相平齐时而形成又一压缩状态(请参阅图5),此时所述防压部18和平板部181对目标电子元件进行抵触,防止所述微型接触片I因过度下压而发生塑性变形。请参阅图6,并进一步地参照图7所示,当本实用新型微型接触片I放置在包装载带2中,由于所述分接段162的两侧缘上相对地向内内凹,形成一对侧凹164,而所述微型接触片I的载带2的容置槽穴中的相应位置上设有一对与该侧凹164相间隙配合的载带凸起部21,当所述微型接触片I包装在所述载带2中时,所述载带凸起部21容置在所述侧凹
164中,使微型接触片I受到所述载带凸起部21的限制(如图6所示),从而使所述微型接触片I的横向和侧向方向的活动空间限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在经过上带3密封(如图7所示)后,进一步地限制所述微型接触处I在纵向方向(即上下或高度方向)的活动范围,从而防止微型接触片I在包装载带2 (具体地讲为载带的容置槽穴)中发生侧向翻转,即保证所述微型接触片I的用于SMT吸嘴吸附的第三片状板部13 —直处于其包装载带中的水平状态,因而可使微型接触片产品在长距离运输后,无论何种路况,都能在目标应用场地正常地使用表面贴装工艺(SMT)进行正常安装。以上所述,列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微型接触片,由一金属长条片体经适当弯折而成,其上可区分为一抵接部,自该抵接部一端向下弯折延伸后再次弯折形成的弹压部,自该弹压部的自由端延伸形成的用于安装在印制电路板上的固接部,其特性在于 该抵接部在其远离弹压部的另一端向下弯折并向着弹压部方向延伸形成有一止挡部,所述止挡部延伸于所述抵接部下方处,且与抵接部之间具有在纵向相对重叠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微型接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接部的两侧缘朝抵接部方向弯折并延伸形成有两个相对的防压部,所述的抵接部位于该对防压部之间的空隙的大致正上方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型接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压部的远离弹压部侧的侧缘上设有上表面与防压部平齐的平板部,该平板部由所述防压部侧缘的上半部分水平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微型接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接部的两相对侧缘上设有一对内凹部,装载所述微型接触片的载带容置槽穴中的相对应位置上设有一对与该内凹部相间隙配合的载带凸起部。当所述微型接触片包装在载带中时,所述的载带凸起部容置在所述的内凹部中,使微型接触片限制在所述载带凸起部之间,从而防止微型接触片在载带的容置槽穴中发生侧向翻转。
5.一种微型接触片,由一金属长条片体经适当弯折而成,其上可区分为一抵接部,自该抵接部一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片状板部,自该第一片状板部再弯折并水平延伸形成的第二片状板部,自该第二片状板部的自由端弯折并水平延伸形成的第三片状板部,自该第三片状板部的自由端弯折并延伸的弹压部,以及自该弹压部自由端水平延伸的固接部,其特性在于 所述固接部的两侧缘分别向朝着第二片状板部方向弯折延伸再弯折形成有两个相向的限制部,所述限制部大致呈“π ”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型接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片状板部在纵向方向上低于所述第三片状板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型接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接部包括一邻近所述弹压部且用于与电路板接合的第一接着段,远离所述弹压部且用于与电路板接合并且同所述第一接着段存在一定间隔的第二接着段,以及位于上述两者之间且用于衔接第一接着段和第二接着段的分接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型接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接段在其左右两侧缘上相对地设置有一对侧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型接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接段的左右两侧缘上朝抵接部方向弯折延伸有一限制部,该限制部为延伸至恰好位于第二片状板部上方位置时再向内弯折延伸形成的一对相向的片状结构,使该限制部与第二片状板部之间在纵向方向上具有相对重叠的区域。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型接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接部的第二接着段的左右两侧缘上朝着抵接部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防压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型接触片,由一金属长条片体经适当弯折而成,其可区分为一抵接部、自该抵接部先后弯折延伸依次形成的第一、二、三片状板部、由第三片状板部一端向下弯折形成的弹压部和固接部;自所述抵接部自由端向下弯折并朝弹压部方向延伸有止挡部;所述固接部两侧缘分别向上弯折延伸有防压部和呈形的限制部,所述防压部可防止抵接部过度下压;所述限制部搭压在第二片状板部上方,从而保证微型接触片的自然高度相同;所述止挡部埋设于防压部间的空隙内,从而防止被拖拽的异常发生;所述固接部两侧缘设有侧凹,用以限制产品在包装载带中的活动范围,防止侧翻。通过上述设置,本实用新型具有高可靠、带防护、适合微型化的优点。
文档编号H01R13/24GK202712506SQ20122031838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3日
发明者胡海星 申请人:深圳市电连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