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变压器绕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绕线结构改良,尤其是一种可降低漏感并提升其电压转换效能的变压器绕线结构。
背景技术:
简易的变压器是由二导电体组成,当其中的一导电体具有不定量的电流通过时,即会产生变动的磁场,由电磁互感原理可知该变动磁场使另一导电体产生电势差,此为变压器的基本构成。然而,详细来说,变压器是由一基座、一一次线圈、一二次线圈与一铁芯组构成,该基座分为一第一绕线部与一第二绕线部,该一次线圈绕设于该第一绕线部,该二次线圈绕设于该第二绕线部,配合该铁芯组,使该铁芯组与该一次线圈及该二次线圈产生耦 合感应,当变化的电压加到该一次线圈并于该铁芯组上产生变化的磁场,而去激发该二次线圈产生电动势的变化进而达到变更电压大小的目的。其中,变压器会产生漏感(Leakage inductance)的现象,当该一次线圈与该二次线圈的耦合系数小于I时,变压器的部分线圈即不会产生变压作用,只有类似抑流电感的作用,此种电感即为漏感,为了令变压器可有效作用,并提升变压器的耦合感应能力,必须降低漏感的产生,以减少电压转换的能量损失。此外,传统变压器通常于该一次线圈或该二次线圈外部套设有一套管,或于该基座上设置至少一挡墙,以有效达到绝缘的功效,然而此种方式增加成本与加工程序,且耗费时间。如上所述,降低变压器中的漏感且有效变压器的降低成本与简化工艺为目前亟需发展的技术。为了解决漏感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构思一种透过绕线方式来减低漏感、提升变压器耦合感应效率且工艺简易的变压器绕线结构。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变压器绕线结构,其可有效降低变压器的漏感产生,且避免电磁干扰,以提升变压器的耦合感应而获得更佳的电压转换效能。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变压器绕线结构,其可利用一绝缘材料层包覆于导线外,于组装时即不必再行其他加工以有效达到绝缘功效,又可节省成本与简化工艺。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变压器绕线结构,包含一绕线基座,其为贯穿设有一穿孔的结构体,该绕线基座设有至少一隔板而分隔出多个绕线部,该等绕线部包括一第一绕线部,设于该绕线基座的一侧并绕设有至少一第一一次线圈与至少一第一二次线圈,且该第一一次线圈与该第一二次线圈交错设置,使该第一一次线圈与该第一二次线圈为相邻并依序排列的状态,而令该第一一次线圈被相邻的该第一二次线圈包覆或该第一二次线圈被相邻的该一次线圈包覆;及一第二绕线部,设于该绕线基座的另一侧并与该第一绕线部间隔设置,且绕设有至少一第二一次线圈或至少一第二二次线圈。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绕线部的该第一一次线圈或该第一二次线圈为外侧包覆有绝缘材料的导线,该第一绕线部的该第一一次线圈与该第一二次线圈及该第二绕线部的该第二一次线圈或该第二二次线圈是由左而右依序绕设,且该变压器绕线结构更具有二引脚座与多个引脚,该二引脚座分设于该绕线基座的相对两侧,该等引脚等间隔设于该等引脚座。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绕线部设有至少一绝缘层,该绝缘层位于相邻的该第--
次线圈与该第一二次线圈之间,而该第一绕线部的该第一一次线圈与该第一二次线圈及该第二绕线部的该第二一次线圈或该第二二次线圈是由下至上依序绕设,且该变压器绕线结构更具有二引脚座与多个引脚,该二引脚座相对设于该绕线基座的一侧,该等引脚等间隔设于该二引脚座。其中,本实用新型更具有至少二铁芯,其自该绕线基座的两侧分别对应设于该穿孔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透过绕线方式减低了漏感现象,大大提升变压器的 耦合感应效率,节省成本,工艺简易。
图I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一实施态样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一实施态样的剖面示意图(一)。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一实施态样的剖面示意图(二)。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态样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第一实施态样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第一实施态样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态样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变压器绕线结构;10-绕线基座;101-穿孔;102-隔板;103-绕线部;1031-第一绕线部;1032-第二绕线部;104-引脚座;1041_引脚;11_第——次线圈;12-第一二次线圈;13_第二一次线圈;14_第二二次线圈;15_绝缘层;2_变压器绕线结构;20_绕线基座;201-穿孔;202-隔板;203-绕线部;2031-第一绕线部;2032-第二绕线部;204-引脚座;2041-引脚;21_第一一次线圈;22-第一二次线圈;23-第二一次线圈;24-第二二次线圈;25_铁芯;26-绝缘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请参阅图I、图2及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一实施态样的立体示意图与各剖面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绕线结构1,包括一绕线基座10。该绕线基座10为一贯穿设有一穿孔101的结构体,其设有至少一隔板102而分隔出多个绕线部103,该隔板102由该绕线基座10的外侧壁向外延伸而成,该等绕线部103包括一第一绕线部1031与一第二绕线部1032。该第一绕线部1031设于该绕线基座10的一侧并绕设有至少一第一一次线圈11与至少一第一二次线圈12,且该第一一次线圈11与该第一二次线圈12交错设置,使该第--次线圈11与该第一二次线圈12为相邻并依序排列的状态,该第一绕线部1031自该穿
孔101处由近而远算起,依序为该第一一次线圈11-该第一二次线圈12,然而于本实施态样中,为该第一一次线圈11-该第一二次线圈12-该第一一次线圈11的顺序排列设置。其中,该第一一次线圈11及该第一二次线圈12可为一外侧包覆有绝缘材料的导线,于图2中,该第一二次线圈12外层具有绝缘材料,以与其相邻的该第一一次线圈11隔绝,以增进绝缘效果。其中,可参阅图3,如图3中所示,则为该第一一次线圈11外层包覆有绝缘材料,亦可有效达到绝缘的效果。该第二绕线部1032设于该绕线基座10的另一侧并与该第一绕线部1031间隔设置,且绕设有至少一第二一次线圈13或至少一 第二二次线圈14。于本实施态样中,该第二绕线部1032绕设有该第二一次线圈13,且该第二一次线圈13的绕线圈数为多层绕线圈数。其中,该第一绕线部1031的该第--次线圈11与该第一二次线圈12是由左向右
依序绕设,而使该第一一次线圈11的上下两侧被该第一二次线圈12所包覆,该第二绕线部1032的该第二一次线圈13亦由左向右依序绕设。该绕线基座10更具有二引脚座104与多个引脚1041,该二引脚座104分设于该绕线基座10的相对两侧,即该位于该第一绕线部1031底端的一侧与该第二绕线部1032底端的一侧,使该绕线基座10呈水平,而该等引脚1041则等间隔分设于该等引脚座104,以使该绕线基座10可与一电路板(图中未显示)或其余电子元件(图中未显示)相接。该第一绕线部1031的该第一二次线圈12,对应该第二绕线部1032的该第二一次线圈13而产生耦合效应,且透过该第一二次线圈12被该第一一次线圈11上下包覆的设计,可将漏感率降至最低,减少漏感的产生,且可避免电磁干扰以有效提高耦合感应而使该变压器绕线结构I可获得最大的转换效能。此外,该等绕线部103的该第一一次线圈11、该第一二次线圈12、该第二一次线圈13及该第二二次线圈14可藉由于各线圈外侧包覆绝缘材料来达到绝缘的功效,可免去设置挡墙与粘贴绝缘胶带的加工制程,且本实用新型可以自动化方式自动绕线,亦可省去繁复工艺而达到自动化组设的目的。请参阅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态样的剖面示意图。其中,于本实施态样该第一绕线部1031以该穿孔101处算起,由近至远的绕线次序为该第一二次线圈12-该第一一次线圈11-第一二次线圈12-该第一一次线圈11,而每一相邻的该第一一次线圈11与该第一二次线圈12之间设有一绝缘层15,较佳者该绝缘层15为一绝缘胶布,可有效隔离相邻的线圈。而该第二绕线部1032绕设有该第二二次线圈14,且该第二绕线部1032的绕线圈数亦为多层绕线圈数,使该第一绕线部1031的该第一一次线圈11与该第二绕线部1032的该第二二次线圈14相互产生耦合感应,且可藉由该第一一次线圈11、该第一二次线圈12与该第二二次线圈14的绕线圈数相异而达到变更电压大小的功效。请参阅图4及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第一实施态样的立体示意图与剖面示意图,承第一实施例,其相同部分即不再加以详述。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绕线结构2,包括一绕线基20座,其为一贯穿设有一穿孔201的结构体,并设有至少一隔板202而分隔出多个绕线部203,该等绕线部203包括一第一绕线部2031与一第二绕线部2032。该第一绕线部2031设于该绕线基座20的一侧并绕设有至少一第一一次线圈21与至少一第一二次线圈22,且该第一一次线圈21与该第一二次线圈22交错设置。本实施态样中,该第一绕线部2031自该穿孔201处由近而远算起,依序为该第--次线圈21-该
第一二次线圈22的顺序排列设置。于此实施态样中,该第一二次线圈22外层具有绝缘材料,以与其相邻的该第一一次线圈21隔绝。该第二绕线部2032设于该绕线基座20的另一侧并与该第一绕线部2031间隔设置,于本实施态样中,该第二绕线部2032绕设有至少一第二二次线圈24,且其绕线圈数为多层绕线圈数。其中,该第一绕线部2031的该第一一次线圈21与该第一二次线圈22是由下向上依序绕设,而使该第一一次线圈21的左右两侧被该第一二次线圈22所包覆,该第二绕线部2032的该第二二次线圈24亦由下向上依序绕设。该绕线基座20更具有二引脚座204与多个引脚2041,该二引脚座204相对设于该绕线基座20的一侧,于本实施例中,该二引脚座204位于该第一绕线部2031底端的相对两侧,使该绕线基座20呈垂直,而该等引脚2041则 等间隔分设于该等引脚座204。此外,该变压器绕线结构2更具有至少二铁芯25,其自该绕线基座20的两侧分别对应设于该穿孔201内。该第一绕线部2031的该第——次线圈21,对应该第二绕线部2032的该第二二次线圈24而产生耦合效应,且透过该第一二次线圈22被该第一一次线圈21左右包覆的设计,可将漏感降至最低,有效提高耦合感应。请参阅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态样的剖面示意图。其中,于本实施态样该第一绕线部2031以该穿孔201处算起,由近至远的绕线次序为该第一二次线圈22-该第一一次线圈21,而每一相邻的该第一一次线圈21与该第一二次线圈22之间设有一绝缘层26,较佳者该绝缘层26为一绝缘胶布。而该第二绕线部2032绕设有至少一第二一次线圈23,且该第二绕线部2032的绕线圈数亦为多层绕线圈数,使该第一绕线部2031的该第一二次线圈22与该第二绕线部2032的该第二一次线圈23相互产生耦合感应,并可藉由该第一一次线圈21、该第一二次线圈22与该第二一次线圈23的绕线圈数相异而达到变更电压大小的功效,此外,利用此种绕线配置方式亦可有效降低漏感的产生。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绕线结构1、2,透过绕线方式的设计以有效降低漏感的产生。该第二绕线部1032、2032仅绕设有该第二一次线圈13、23或该第二二次线圈14、24,而该第一绕线部1031、2031由该第一一次线圈11、21与该第一二次线圈12、22交错设置,其顺序不限,都可与该第二绕线部1032、2032的线圈产生耦合感应,使输入的电压可被有效转换。然而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使该第一一次线圈11、21的上下或左右被该第一二次线圈12、22包覆,或使该第一二次线圈12、22的上下或左右侧被该第一一次线圈包覆11、21,大幅减低漏感的产生,以提升电压转换效率。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其他转变方式亦皆在本案的范畴的中;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变压器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绕线基座,其为贯穿设有一穿孔的结构体,该绕线基座设有至少一隔板而分隔出多个绕线部,该等绕线部包括 一第一绕线部,设于该绕线基座的一侧并绕设有至少一第一一次线圈与至少一第一二次线圈,且该第一一次线圈与该第一二次线圈交错设置,使该第一一次线圈与该第一二次线圈为相邻并依序排列的状态,而令该第一一次线圈被相邻的该第一二次线圈包覆或该第一二次线圈被相邻的该一次线圈包覆;及 一第二绕线部,设于该绕线基座的另一侧并与该第一绕线部间隔设置,且绕设有至少一第二一次线圈或至少一第二二次线圈。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变压器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绕线部设有至少一绝缘层,该绝缘层位于相邻的该第一一次线圈与该第一二次线圈之间。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变压器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绕线部的该第一一次线圈为外侧包覆有绝缘材料的导线。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变压器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绕线部的该第一二次线圈为外侧包覆有绝缘材料的导线。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变压器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绕线部的该第一一次线圈与该第一二次线圈及该第二绕线部的该第二一次线圈或该第二二次线圈是由下至上依序绕设。
6.如权利要求I或5所述的变压器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具有二引脚座与多个引脚,该二引脚座相对设于该绕线基座的一侧,该等引脚等间隔设于该二引脚座。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变压器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绕线部的该第一一次线圈与该第一二次线圈及该第二绕线部的该第二一次线圈或该第二二次线圈是由左而右依序绕设。
8.如权利要求I或7所述的变压器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具有二引脚座与多个引脚,该二引脚座分设于该绕线基座的相对两侧,该等引脚等间隔设于该等引脚座。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变压器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具有至少二铁芯,该至少二铁芯自该绕线基座的两侧分别对应设于该穿孔内。
专利摘要一种变压器绕线结构,包括一绕线基座,其为贯穿设有一穿孔的结构体,且透过至少一隔板而形成多个绕线部,该等绕线部包括一第一绕线部与一第二绕线部,该第一绕线部设于该绕线基座的一侧且其上绕设有至少一第一一次线圈与至少一第一二次线圈,且令其交错设置,该第二绕线部与该第一绕线部间隔设置,该第二绕线部设有至少一第二一次线圈或至少一第二二次线圈。本实用新型使该第一一次线圈上下或左右被该第一二次线圈包覆,或使该第一二次线圈上下或左右被该第一一次线圈包覆,而有效降低漏感产生以提升电压转换效率。
文档编号H01F27/29GK202678065SQ20122032042
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3日
发明者侯清渊, 陈其铭 申请人:耀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