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Led散热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照明装置的冷却装置,尤其涉及LED散热模组。
背景技术:
目前LED的最大技术问题系在于散热问题,因LED的寿命与温度有直接关系,LED温度越低寿命越长,所以设法将LED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 出去,即可有效地延长LED的寿命O现有技术中具有散热鳍片的散热器应用最普遍,散热鳍片可大量增加散热面积,散热器的吸热底座吸收热源后迅速传导至各散热鳍片,由散热鳍片的各表面作辅助散热,但是为了增加散热面积,散热鳍片的数量较大故而散热鳍片间的间隙很小,这就导致热源虽然容易传导至散热鳍片,却无法迅速对流而冷却,所以必须借助风扇来散热。公开号为CN101072481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散热器,如图I所示,在一座体I的一面10,以远离该座体I的方向凸出设有多片厚度由厚渐薄的散热鳍片11,使散热鳍片11彼此间间隙12由座体的一面向着远离的方向呈由窄渐宽,于窄部形成高温区,于宽部形成较低温区,由窄部向宽部形成一热对流,该发明专利中改进后的散热器提高了散热速度,但在散热过程中,空气必须绕过座体I才能与散热鳍片11接触进而散热,空气对流不够且散热面积小,使得散热片上的热量无法有效迅速向外扩散,所以散热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能高效散热的LED散热模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LED散热模组,包括一吸热底座、至少两导热管及至少一散热片组,其中所述吸热底座开设有容置所述导热管的沟槽,所述导热管由管体及密封在管体内的蒸馏水组成,管体为铝质或铜质管体,管体内部抽真空,管体内壁烧结铜粉,所述导热管包括中部蒸发段、两端冷凝段,所述中部蒸发段与所述沟槽相配合,所述两端冷凝段设置有散热片组。优选地,所述散热片组包括第一散热鳍片组及第二散热鳍片组,所述导热管的蒸发段设置第一散热鳍片组,所述导热管的冷凝段设置第二散热鳍片组。具体地,所述导热管的冷凝段由吸热底座向两边延伸,延伸至每边冷凝段分别贯穿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具体地,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及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均包括多个等间距排列的散热鳍片,相邻散热鳍片间具有散热流道。具体地,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开设有贯穿第二散热鳍片组的通风孔,所述通风孔位于所述导热管的冷凝段附近。 优选地,所述导热管的管体为U形管体,所述U形管体中部水平段为所述导热管的蒸发段,所述U形管体两端为所述导热管的冷凝段,所述导热管的冷凝段贯穿一散热片组。具体地,所述散热片组包括多个等间隔排列的倒V形散热片,相邻散热片间具有散热流道。具体地,所述倒V型散热片中部开设通风孔。具体地,所述散热片组中每相邻两个散热片之间设有支撑片。可选地,所述U形管两端平行,其方向可竖直向上,也可倾斜向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一、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导热管具有优良的导热性能,可将吸热底座吸收的热量传导至冷凝段,在散热片组的辅助下迅速地将热量散发出去。二、散热片组开设有通风孔,使空气对流速度加快,增强了散热效果。三、散热片组独特的结构具有防水防尘的效果。
图I是现有技术中LED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提供的LED散热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提供的LED散热模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提供的LED散热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提供的LED散热模组的U形导热管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优选实施例提供的LED散热模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三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参看图2 图5,LED散热模组,包括一吸热底座I、至少两导热管2及至少一散热片组3,吸热底座I开设有容置导热管2的沟槽,导热管2由管体及密封在管体内的蒸馏水组成,管体为铝质或铜质管体,管体内部抽真空,管体内壁烧结铜粉。导热管2包括中部蒸发段21、两端冷凝段22,中部蒸发段21与吸热底座I的沟槽相配合,两端冷凝段22设置有散热片组3。吸热底座I吸收热量后,容置于吸热底座I的中部蒸发段21受热使得导热管2内密封的蒸馏水蒸发气化成蒸汽,由于管体内部抽真空,蒸汽在微小压力差作用下流向冷凝段22,放出热量并凝结成液体,受到管体内壁烧结铜粉的毛细吸力作用,再沿内壁流回蒸发段21,如此循环,热量由导热管的蒸发段21不断地传至冷凝段22,并被冷凝段22的冷源吸收,从而将热量散发出去。参看图2、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例,散热片组包括第一散热鳍片组31及第二散热鳍片组32,导热管2的蒸发段21设置第一散热鳍片组31,导热管2的冷凝段22由吸热底座I向两边延伸,延伸至每边冷凝段分别贯穿至少一个第二散热鳍片组32,第一散热鳍片组31及第二散热鳍片组32均包括多个等间距排列的散热鳍片,相邻散热鳍片间具有散热流道,第二散热鳍片组32开设有贯穿第二散热鳍片组的通风孔321,通风孔321位于导热管2的冷凝段22附近。导热管2将吸热底座I的吸收的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鳍片组31及第二散热鳍片组32,第一散热鳍片组31将热量以辐射方式对外扩散作散热,第二散热鳍片组32中每相邻鳍片间具有散热流道322,第二散热鳍片组32除了将热量以辐射方式对外扩散外,也可利用空气在散热流道322中流动,使第二散热鳍片组32与空气进行热。第二散热鳍片组32于导热管2的冷凝段22附近开设的通风孔321又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空气对流量。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鳍片组32使散热面积大大增加,有效地提高了 LED散热模组的散热效率,其以上独特的结构又促进了散热效率。参看图4、图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例,导热管2的管体为U形管体,U形管体两端竖直向上,U形管体中部水平段为导热管2的蒸发段21,U形管体两端为导热管2的冷凝段22,导热管2的冷凝段22贯穿一散热片组3。散热片组3为多个倒V形散热片,倒V型散热片等间隔排列,相邻散热片间由支撑片303起支撑与导热的作用,相邻散热片间具有散热流道302,形成从下到上的空气流。倒V形散热片中部开设通风孔301,提高了散热效果。由于散热片3采用倒V型结构,在竖直方向层叠,故本实施例还具有防水防尘的效果。参看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优选实施例,导热管2的管体为U形管体,U形管体两端平行,其方向倾斜向上,故而U形管体两端长度不一,两管之间可形成空气流,U形管·体中部水平段为导热管2的蒸发段21,U形管体两端为导热管2的冷凝段22,导热管2的冷凝段22贯穿一散热片组3。散热片组3为多个倒V形散热片,倒V型散热片等间隔排列,相邻散热片间由支撑片303起支撑与导热的作用,相邻散热片间具有散热流道302,形成从下到上的空气流。倒V形散热片中部开设通风孔301,提高了散热效果。由于散热片3采用倒V型结构,在竖直方向层叠,具有防水防尘的效果。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方案的启迪下,可做出一些变形与修改,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的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畴。
权利要求1.LED散热模组,包括一吸热底座、至少两导热管及至少一散热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底座开设有容置所述导热管的沟槽,所述导热管由管体及密封在管体内的蒸馏水组成,管体为铝质或铜质管体,管体内部抽真空,管体内壁烧结铜粉,所述导热管包括中部蒸发段、两端冷凝段,所述中部蒸发段与所述沟槽相配合,所述两端冷凝段设置有散热片组。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LED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组包括第一散热鳍片组及第二散热鳍片组,所述导热管的蒸发段设置第一散热鳍片组,所述导热管的冷凝段设置第二散热鳍片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LED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管的冷凝段由吸热底座向两边延伸,延伸至每边冷凝段分别贯穿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LED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及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均包括多个等间距排列的散热鳍片,相邻散热鳍片间具有散热流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LED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开设有贯穿第二散热鳍片组的通风孔,所述通风孔位于所述导热管的冷凝段附近。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LED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管的管体为U形管体,所述U形管体中部水平段为所述导热管的蒸发段,所述U形管体两端为所述导热管的冷凝段,所述导热管的冷凝段贯穿一散热片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LED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组包括多个等间隔排列的倒V形散热片,相邻散热片间具有散热流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LED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倒V型散热片中部开设通风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LED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组中每相邻两个散热片之间设有支撑片。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LED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管两端平行,其方向可竖直向上,也可倾斜向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LED散热模组,包括一吸热底座、至少两导热管及至少一散热片组,其中所述吸热底座开设有容置所述导热管的沟槽,所述导热管由管体及密封在管体内的蒸馏水组成,管体为铝质或铜质管体,管体内部抽真空,管体内壁烧结铜粉,所述导热管包括中部蒸发段、两端冷凝段,所述中部蒸发段与所述沟槽相配合,所述两端冷凝段设置有散热片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导热管具有优良的导热性能,可将吸热底座吸收的热量传导至冷凝段,在散热片组的辅助下迅速地将热量散发出去,散热片组包含多个散热片,增加了散热面积,散热片间具有散热流道,形成空气流,将热量带走。
文档编号H01L33/64GK202772192SQ20122037450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31日
发明者彭志强 申请人:东莞市瑞铸金属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