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36961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传输直流电力(D. C.,directcurrent),可使连接器组合与对接连接器稳定的结合,且可轻易脱离对接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合及其组合。
背景技术
习用的电连接器,例如可藉由端子之间及/或绝缘座体之间的摩擦力、螺栓与螺帽、卡勾与卡槽等来保持连接的状态。一般的电子产品,以笔记型计算机为例,其系与有线电源供应器的电源输出电连接器电性连接而藉以供电(充电)。然而,若电源供应器的电源输出电连接器与笔记型计算机于连接的状态下,不慎踢绊到电源供应器的电线的情况时,不经意的外力可能拉扯笔记型计算机掉落,造成损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组合,具有扣合结构来维持连接器组合于组合状态。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组合,具有易脱结构,可避免因不经意的外力所造成的电子装置之损伤。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与多个第一端子,多个第一端子系设置于第一绝缘本体,第一绝缘本体具有突出于第一绝缘本体之一表面的固定柱,固定柱包含头部以及颈部,其中颈部连接头部且其径向尺寸小于头部的径向尺寸,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与多个第二端子;多个第二端子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且分别对应该些第一端子,第二绝缘本体具有对应该固定柱的扣件,扣件包含夹持部,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组合时,该些第一端子连接该些第二端子,固定柱从头部插入扣件,夹持部通过头部进入颈部夹持固定柱。较佳地,所述扣件包含一套管,套管突伸于该第二绝缘本体中面向该第一绝缘本体的面上。较佳地,所述夹持部突出形成于该套管之管内壁,且该扣件于该夹持部处之内径尺寸小于该头部。较佳地,所述套管包含复数个沿该套管之轴向延伸的瓣体部,复数个瓣体部彼此相互间隔,且构成该套管的管壁。较佳地,所述套管包含二瓣体部,二瓣体部对称设置于该套管。较佳地,所述二瓣体部选择性地于该套管的径向方向上相互分离。较佳地,所述套管为可于径向上弹性变形的弹性结构。较佳地,所述头部包含一环绕该固定柱轴向形成的凸缘;该固定柱于该凸缘处的径向尺寸大于该颈部的径向尺寸。[0013]较佳地,所述固足柱位于该第一绝缘本体的中央位置,该扣件位于该第二绝缘本 体上的中央位置。较佳地,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连结凹部,该第二绝缘本体具有一连结凸部;该 连结凹部自该第一绝缘本体相对该第二绝缘本体之一面凹入该第一连接器内,且该些第一 端子伸入该连结凹部中,该连结凸部突出于该第二绝缘本体相对该第一绝缘本体之一面, 且该些第二端子沿该连结凸部排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由于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是藉由固定柱与扣件 的可拆卸地扣合,因此,在不经意的外力拉扯下,藉由固定柱与扣件扣合连接的第一连接器 与第二连接器仍可脱离,藉此避免例如电缆线拉动所连接的电子产品掉落,而造成电子产 品损伤。

图1A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图1B为图1A连接器组合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1C为图1A连接器组合的俯视图;图1D为图1A连接器组合的侧视图;图2A为图1C所示连接器组合状态的示意图;图2B为图1D所示连接器组合状态的示意图;图3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接器的前视图;图3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图4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连接器的前视图;图4B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图5A为固定柱与扣件于组合前的剖面示意图。图5B为固定柱与扣件于组合时的剖面示意图。图5C为固定柱与扣件于组合中的剖面示意图。图 为固定柱与扣件于组合后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图1A 1D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合的实施例。如图1A与图1C所示,本实用新 型连接器组合1包含第一连接器10及第二连接器20。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系 可拆卸地连接,且可设置于能电性连接的电器设备(未绘示)中。举例而言,第一连接器10 与第二连接器20之其一设置于电子装置如笔记型计算机内,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 20之另一设置于电缆线(未绘示)之一端或另一电子装置(未绘示)上;当第一连接器10与 第二连接器20连接时即达成讯号或电源之供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 接器20可为电源连接器,用以传输直流电,但不以此为限。第一连接器1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00、固定柱300,以及多个第一端子500,其中固 定柱300突出于第一绝缘本体100的表面110,且较佳直接形成于该表面110。此外,固定 柱300较佳呈圆柱体状,且其轴向I大致垂直表面110。多个第一端子500设置于第一绝缘本体100,且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些第一端子500具有第一接触部510,第一接触部510裸露于第一绝缘本体100的表面110。固定柱300自第一绝缘本体100的表面110处依序包含颈部320与头部310,其中颈部320与头部310连接,且颈部320的径向尺寸D2小于头部310的径向尺寸Dl。颈部320可与表面110直接连接,头部310透过颈部320连接表面110。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固定柱300可进一步包含基部330。基部330于径向的最大截面积较颈部320于径向的截面积大;举例来说,基部330可为平顶锥形,其中锥顶与颈部320连接,锥底则可提供固定柱300与表面110之间较大的接触/连接面积。如图IA IC所示,第二连接器20包括第二绝缘本体200、对应固定柱300的扣件600,以及分别对应该些第一端子500的多个第二端子800,其中扣件600可供固定柱300插入其中。多个第二端子800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200,且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些第二端子800具有裸露的第二接触部810,供与第一接触部510电连接。此外,扣件600并且包含夹持部620 ;当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组合时,固定柱300系从头部310插入扣件 600,且夹持部320通过头部310、进入颈部320而夹持固定柱300。此时即固定柱300与扣件600扣合,并可藉此维持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于连接的组合状态。呈上述,固定柱300突出于第一绝缘本体100的表面110 ;另一方面,第二绝缘本体200具有表面210与表面110对应,其中当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组合时,表面110与表面210面对面。此外,扣件600包含套管610突伸于表面210。较佳地,套管610直接形成于表面210,呈圆管状,且其轴向I大致垂直表面210。套管610的最大内径尺寸大于等于头部310的径向尺寸D1,使固定柱300的头部310得以进入套管610内。另外,第二端子800的第二接触部810裸露于第二绝缘本体200的表面210,且突出于表面210。进一步而言,扣件600的夹持部620突出形成于套管610的管内壁。举例来说,夹持部620可形成为环状,或可包含复数个相互间隔的形成于管内壁的突起,较佳地,其中该些突起于管内壁上沿环状路径均等分布;换言之,当约略将管内壁区分为相等两对半时,夹持部620于该相对两半之管内壁分别占有约略相等的面积。另一方面,套管610于夹持部620的内径尺寸d (请参考图4A)系小于头部310的径向尺寸Dl。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如图3A 3B所示,第一连接器10除了第一绝缘本体100及多个第一端子500以外,还包含包覆于第一绝缘本体100的金属壳体900a。金属壳体900a系依第一绝缘本体100的外形而形成,首先冲压金属片形成一长条片状,将此长条片状的金属片的两端弯折形成保持部910,藉由两保持部910的连接,将长条片状的金属片连结形成框体形状的金属壳体900a。金属壳体900a设有卡合部920,当第一绝缘本体100与金属壳体900a结合时,金属壳体900a藉由卡合部920卡合于第一绝缘本体100。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如图IC与图3A 3B所示,第一绝缘本体100的表面110形成有可容置扣件600的凹部120。较佳地,固定柱300形成且突出于该表面110 ;换言之,固定柱300至少部分容纳于凹部120。再者,凹部120的数量不受限制,凹部120的个数可根据需要设置,且多个凹部120的位置对称或平均形成于第一绝缘本体100的表面110,例如形成于第一绝缘本体100表面110的中央或两端的位置,同时固定柱300的数量、位置均与凹部120配合对应。另一方面,第一绝缘本体100在形成有凹部120的一侧具有端面140,且具有自端面140凹入第一绝缘本体100内的连结凹部400。较佳地,连结凹部400包含内导面410 ;内导面410可协助引导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的组合,以及协助引导第一端子500的第一接触部510与第二端子800的第二接触部810的电连接。再者,该些第一端子500设置于第一绝缘本体100,且第一端子500的第一接触部510可自内导面410 凸露或伸入连结凹部400。[0039]如图IC ID与3A 3B所示,较佳地,本实施例的固定柱300的头部310包含环绕固定柱300轴向I形成的凸缘313,换言之,头部310于形成有凸缘313处具有最大的径向尺寸,此时前述径向尺寸Dl相当于头部310于凸缘313处的径向尺寸。此外,较佳而言, 头部310其它部分的径向尺寸为愈远离凸缘313愈朝固定柱300轴心缩减,而于头部310的表面形成部分锥面311与312,该凸缘313于剖面图中相对突出于颈部320的部分形成类似梯形的形状(如图5A)。其中锥面312与颈部320衔接。再者,套管610的内壁较佳配合头部310的锥面311及/或312与凸缘313设计,且锥面311及/或312可协助头部310进出套管610 (于后说明)。[004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IC ID与图4A 4B所示,第二连接器20除了第二绝缘本体200及多个第二端子800以外,还包含包覆于第二绝缘本体200的金属壳体900b。金属壳体900b上可设有伸出金属壳体900b的定位脚930,用以固设于例如电路板(未绘不)的预定位置。[0041]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如图IC ID与图4A 4B所示,第二绝缘本体200之突伸于表面210的套管610系与第一绝缘本体100的固定柱300对应。另一方面,第二绝缘本体 200形成有与连结凹部400对应,且突伸于表面210的连结凸部700,其中连结凸部700的形状与连结凹部400的形状实质上互补。连结凸部700上形成有与内导面410对应的外导面710,其中外导面710与表面210相接,且外导面710延伸离开表面210,并同时朝连结凸部700的中心倾斜;相对于此,如图3A 3B所示,内导面410与端面140相接,且延伸离开端面140同时朝连结凹部400的中心倾斜。藉此,外导面710与内导面410可协助引导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之组合,及协助引导第一端子500的第一接触部510与第二端子800的第二接触部810的电连接。另一方面,当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组合时,套管610至少部分伸入凹部120以使固定柱300插入其内,连结凸部700亦进入连结凹部400而容纳其中,并且相互面对的端面140与表面210藉此得以尽可能地接近,如图2A 2B所示。因此,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尽可能地紧密结合,连接器组合I因此占有较小空间,且第一端子500的第一接触部510与第二端子800的第二接触部810亦恰当地藏纳于连接器组合I中。[0042]此外,如图IC ID与图4A 4B所示,该些第二端子800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 200,且沿表面210之延伸方向E排列,其中第二接触部810裸露于第二绝缘本体200的表面210,且突出表面210,并沿外导面710设置而与该些第一端子500的第一接触部510分别对应。[0043]总而言之,本实用新型之连接器组合I除了具有固定柱300与扣件600搭配的扣合结构以外,亦可由连结凸部700与连结凹部400组成的易脱结构,且该凸凹结构搭配有第一端子500与第二端子800,第一端子500与第二端子800随凸凹结构之互补进行接合而电连接。[0044]本实施例的套管610较佳包含多个瓣体部。该些瓣体部沿套管610之轴向I延伸、围绕套管610之轴心C设置且构成套管610的管壁。此外,该些瓣体部并可彼此相互间隔。举例而说,如图IC ID与图4A 4B所示,套管610包含二瓣体部610a与610b ;瓣体部610a与610b之尺寸大致相同,且瓣体部610a与610b系对称设置。在另一未绘示的实施例中,瓣体部的数量可大于两个,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与第二绝缘本体之材质可选用塑性材料,且固定柱与套管可分别为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的一部分、随第一绝缘本体或第二绝缘本体之成形而形成,而为同样的塑性材料;或者,固定柱与套管可另外设置于第一绝缘本体或第二绝缘本体上,其中固定柱与套管之材质可异于第一绝缘本体或第二绝缘本体,但较佳选用塑性材料。总而言之,固定柱或套管具有适当的抗压、抗拉能力,其可因外力有无而产生可回复的适当形变。此外,套管管壁的厚薄度可因应形变程度的需求而设置。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套管610为可于径向上弹性变形的弹性结构,其中该径向上的弹性变形可为例如固定柱300的头部310撑开套管610的管口而产生。详细来说,构成套管610之多个瓣体部各具有在套管610之径向上往复形变的自由度,其中瓣体部之间的间隔P系提供瓣体部往复形变及/或在形变时产生弹震的缓冲空间。 具体而言,如图1D、4A 4B与5A 所示,夹持部620a与620b分别分布于瓣体部610a与610b。此外,夹持部620a与620b较佳如图5A 所示,在径向上的剖面约略呈梯形;换言之,夹持部包含顶部626、以及自顶部626分别朝管口与管内倾斜的锥面621与622。在套管610呈圆管状的实施例中,锥面621与622亦相当于空心锥体的部分内表面。此外,套管610于夹持部620的顶部626具有最小的内径尺寸d,且内径尺寸d小于头部310于凸缘313处的径向尺寸D1。当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进行组合时,固定柱300与套管610可相互靠近至接触,且锥面311与锥面621接触,如图5B所示。藉由锥面311与锥面621的接触以及固定柱300与套管610朝向彼此的移动,固定柱300推动瓣体部610a与610b,使瓣体部610a与610b于径向上相互远离,如图5C所示;总而言之,固定柱300可撑开套管610。进一步来说,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当固定柱300最大程度地撑开套管610时,固定柱300的凸缘313及/或凸缘313附近的部分通常顶抵着夹持部620的顶部626以撑开套管610 ;换言之,此时固定柱300使套管610变形,并使套管610在夹持部620的顶部626具有相当于固定柱300最大外径尺寸Dl的内径尺寸。当固定柱300再伸入套管610内,如图5D所示,凸缘313离开套管610之最窄处,瓣体部610a与610b也因此于径向上朝向彼此回弹。最后,固定柱300的头部310伸入套管610内,固定柱300因此藉由其头部310卡固于夹持部620中而不会无故脱离套管610。另外,如图所示,当固定柱300之头部310的锥面312与套管610之夹持部620的锥面622接触,且固定柱300与套管610相对朝组合方向之反向移动时,藉由锥面312与锥面622的接触以及固定柱300与套管610分开时彼此的移动,固定柱300推动瓣体部610a与610b,使瓣体部610a与610b于径向上相互远离而撑开套管610并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柱300与扣件600可维持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于连接的组合状态。然而,固定柱300与扣件600之间的扣合力例如夹持部620夹持固定柱300的力量小于预定强度以上的外力;该外力可为解除扣合所需施予的外力,亦可为不经意的拉扯造成的外力。因此,在不经意的外力拉扯下,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可轻易脱离,藉此避免例如电缆线拉动所连接的电子产品掉落而造成损伤。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连接器,包括 一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固定柱,固定柱突出于该第一绝缘本体之一表面;该固定柱包含一头部以及一颈部,其中该颈部连接该头部且径向尺寸小于该头部;以及 多个第一端子,设置于该第一绝缘本体;以及 一第二连接器,包括 一第二绝缘本体,具有对应该固定柱的一扣件;该扣件包含一夹持部;以及 多个第二端子,设置于该第二绝缘本体且分别对应该些第一端子; 其中,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组合时,该些第一端子连接该些第二端子,该固定柱从该头部插入该扣件,该夹持部通过该头部进入该颈部夹持该固定柱。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扣件包含一套管,套管突伸于该第二绝缘本体中面向该第一绝缘本体的面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突出形成于该套管之管内壁,且该扣件于该夹持部处之内径尺寸小于该头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包含复数个沿该套管之轴向延伸的瓣体部,复数个瓣体部彼此相互间隔,且构成该套管的管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包含二瓣体部,二瓣体部对称设置于该套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瓣体部选择性地于该套管的径向方向上相互分离。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为可于径向上弹性变形的弹性结构。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包含一环绕该固定柱轴向形成的凸缘;该固定柱于该凸缘处的径向尺寸大于该颈部的径向尺寸。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柱位于该第一绝缘本体的中央位置,该扣件位于该第二绝缘本体上的中央位置。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连结凹部,该第二绝缘本体具有一连结凸部;该连结凹部自该第一绝缘本体相对该第二绝缘本体之一面凹入该第一连接器内,且该些第一端子伸入该连结凹部中,该连结凸部突出于该第二绝缘本体相对该第一绝缘本体之一面,且该些第二端子沿该连结凸部排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连接器技术领域的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与多个第一端子,多个第一端子设置于第一绝缘本体,第一绝缘本体具有突出于第一绝缘本体之一表面的固定柱,固定柱包含头部及颈部,其中颈部连接头部且其径向尺寸小于头部的径向尺寸,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与多个第二端子;多个第二端子设置于第二绝缘本体且分别对应该些第一端子,第二绝缘本体具有对应该固定柱的扣件,扣件包含夹持部,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组合时,该些第一端子连接该些第二端子,固定柱从头部插入扣件,夹持部通过头部进入颈部夹持固定柱。在外力拉扯下,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仍可脱离,避免电子产品损伤。
文档编号H01R24/00GK202817375SQ20122056939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1日
发明者洪培樵 申请人: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立信杰(东莞)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