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254785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开闭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引弧器的小型的开闭器。该开闭器具有:多个固定触点,它们分别接合在多个固定接触件(6U)的一端;多个可动触点(10U),它们分别接合在多个可动接触件(9)上,能够分别与多个固定触点接触/分离;作为绝缘体的相间阻挡部(80),其将多个可动触点(10U)逐一地分隔开而配置;以及引弧器,其具有消弧部(12A),该引弧器配置为不存在于相间阻挡部(80)与可动接触件(9)最接近的空间中。
【专利说明】开闭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开闭器,其具有接合在可动接触件上的可动触点、接合在固定接触件上的固定触点以及引弧器。

【背景技术】
[0002]开闭器具有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该可动触点接合在可动接触件的两端,该固定触点在与可动触点相对的位置处,接合在固定接触件的一端,在电流断开时,在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之间产生电弧。电弧使开闭器的电气寿命降低,另外,使相间处于绝缘的塑模部件的绝缘性能降低,引起相间短路。因此,在开闭器中,存在具有用于将电弧拉拽并快速地进行消弧的金属消弧板即引弧器的结构。
[0003]具体地说,存在一种开闭器,该开闭器具备:第一引弧器,该第一引弧器具有为了遮蔽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而使触点侧开口的3字形状部,还具有经由弯折段部向3字形状部的固定接触件侧伸长而成的延伸设置部;以及第二引弧器,该第二引弧器与第一引弧器的延伸设置部并列地横跨配设在固定接触件前端附近(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另外,公开了以下述方式进行配置的引弧器,即,该引弧器由槽状的曲面、或者由相邻的面与面所形成的角是钝角的多个面构成,与接触/分离方向平行地,上述曲面或者多个面的凹部与可动接触件端部相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9 — 112513(第2-3页、图4、图5)
[0005]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59 — 181421(第2-3页、图7、图9)


【发明内容】

[0006]对于现有引弧器,在与可动触点的左右两侧相邻配置的绝缘体即相间阻挡部与可动触点之间的空间中配置有引弧器的一部分。由此,仅能够针对在相间阻挡部与可动触点之间存在空间的大型开闭器设置引弧器。但是,对于小型化的开闭器,特别是将横向宽度小型化的开闭器,由于相间阻挡部与可动触点之间的空间较小,因此,无法充分地确保能够配置引弧器的空间。因此,在试图将需要引弧器的机型小型化的情况下,需要将引弧器拆下,其结果,存在下述问题,即,造成电气寿命的降低,由于相间处于绝缘的塑模部件的绝缘降低而引起相间短路。
[0007]本发明就是为了消除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引弧器的小型的开闭器。
[0008]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开闭器中,具有:多个固定触点,它们分别接合在多个固定接触件的一端;可动触点,其分别接合在多个可动接触件上,能够分别与多个固定触点接触/分离;作为绝缘体的相间阻挡部,其将多个可动触点逐一地分隔开而配置;以及引弧器,其具有消弧部,该引弧器配置为不存在于相间阻挡部与可动接触件最接近的空间中。
[0009]发明的效果
[0010]本发明以使引弧器在横向上不与在可动触点的左右两侧所配置的绝缘体即相间阻挡部重叠,并沿可动触点的动作方向的方式进行配置,从而实现带引弧器的开闭器的小型化。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开闭器的从横向观察到的剖面图。
[0012]图2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开闭器所涉及的引弧器的斜视图。
[0013]图3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开闭器的可动接触件、可动触点、固定接触件、可动接触件支承体以及引弧器的主视图。
[0014]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开闭器的从横向观察到的剖面的局部放大图。
[0015]图5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开闭器所涉及的引弧器的斜视图。
[0016]图6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开闭器的可动接触件、可动触点、固定接触件、固定触点以及引弧器的斜视图。
[0017]图7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开闭器的可动接触件、可动触点、固定接触件、可动接触件支承体以及引弧器的主视图。
[0018]图8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开闭器所涉及的引弧器的斜视图。
[0019]图9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开闭器所涉及的引弧器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实施方式I
[0021]图1是从横向观察开闭器时的剖面图。图左侧是开闭器的正面侧,图右侧是开闭器的背面侧。本发明的开闭器例如由塑料成形的绝缘体即后部壳体1、和壳体5形成外观。在后部壳体I内,存在E字状的固定铁心2、以围绕固定铁心2的方式配置的电磁线圈3和线圈架13、在与固定铁心2相对的位置处配置的同样是E字状的可动铁心4。
[0022]壳体5内形成上下对称的构造,在壳体5的内部配置有可动接触件支承体(movable contactor carrier)8、固定接触件6U、6L、螺钉11U、11L、可动接触件9、以及引弧器12U、12L。可动铁心4经由可动铁心连结板14而与塑模部件即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接合,可动接触件9通过插入至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的保持孔中的接压弹簧15,将中央部加压保持在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上。下面,对上侧的构造进行说明,但对于下侧,如果将尾标U设为L,则构成相同的构造。固定接触件6U相对于可动接触件9而安装在开闭器背面侧的壳体5上,接合在固定接触件6U的一端的固定触点7U能够与接合在可动接触件9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可动触点1U接触/分离。在固定接触件6U的另一端开设有孔,在孔中插入有用于与外部设备的端子进行连接的螺钉11U。金属板即引弧器12U固定在壳体5上,沿可动接触件9的动作方向(箭头的方向)而与可动触点1U相对地配置在可动接触件9的端部侧。此外,在通常的开闭器中,可动接触件、固定接触件等的构造在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横向)上排列配置多个。
[0023]图2是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引弧器12的斜视图。弓丨弧器12由用于拉拽电弧的消弧部12A、用于释放电弧热量的散热部12B、以及用于将消弧部12A与散热部12B接合的U字形状部12C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消弧部形成为板状。引弧器12通过散热部12B固定在壳体5上。另外,散热部12B形成为沿可动触点10进行动作的方向(箭头的方向)的边的长度比消弧部12A长的形状。由此,能够提高散热效果,将电弧快速地消弧。
[0024]图3是在图1的上半部分所配置的固定接触件6U、壳体5、引弧器12U、可动接触件9、可动触点10U、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的主视图。对于在图1的下半部分所配置的固定接触件6L、壳体5、引弧器12L、可动接触件9、可动触点10L、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仅上下结构相反,其余为相同的构造,因此,在这里仅对上侧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中,与一个可动接触件9相邻而在左右各具有一个将可动接触件9与相邻的可动接触件91分隔的分隔部80。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的分隔部80以夹着可动接触件9的方式,从可动接触件9的中央部朝向端部凸出。并且,设置有分隔部51,该分隔部51在与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相同的塑模部件即壳体5上,以夹在分隔部80和与可动接触件91相邻的分隔部81之间的方式进行交错配置。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的分隔部80、81以及壳体5的分隔部51将可动触点逐一地分隔,作为相间阻挡部起作用。对于小型的机型,由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的分隔部80和壳体5的分隔部51包围的可动接触件9所配置的空间狭小,特别是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的分隔部80与可动接触件9接近。
[0025]因此,本发明将引弧器12U以在横向上不与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的分隔部80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或者,在相间阻挡部80和可动触点1U在横向上最接近的位置处,将引弧器12U以不与相间阻挡部80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在这里,横向是与可动接触件9的长度方向和可动接触件9动作的方向垂直的方向,成为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或者是可动触点排列有多个的方向,相对于图3的纸面为左右方向。也可以说是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的分隔部80与可动接触件9相邻的方向。换言之,引弧器12U与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的分隔部80相比,配置在可动接触件9的端部侧(图3的上侧)。再换言之,引弧器12U配置为,引弧器12U的一部分没有进入可动接触件9与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的分隔部80最接近的空间中。由此,即使是无法在可动接触件9与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的分隔部80之间配置引弧器的小型的开闭器,也能够如现有的大型的机型这样配置引弧器。
[0026]下面,基于图1对动作进行说明。此外,由于壳体5内形成上下对称的构造,因此,仅对上侧进行说明,对于下侧,如果将尾标U设为L,则构成相同的构造。如果对电磁线圈3施加电压,则可动铁心4受到固定铁心2吸引,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可动接触件9以及可动触点10也被吸引至固定铁心侧,可动触点1U与固定触点7U接触。由于螺钉IlU与外部设备的端子连接,因此通过固定触点7U与可动触点1U接触,电流经过螺钉IlU?固定接触件6U?固定触点7U?可动触点1U?可动接触件9,使可动接触件9?可动触点1L?固定触点7L?固定接触件6L?螺钉IlL形成导通状态,电流流向外部设备。如果停止电磁线圈3的励磁,则由于未图示的复位弹簧的力,固定铁心2与可动铁心4、以及可动触点1U与固定触点7U分离,在触点之间产生电弧。该电弧使开闭器的电气寿命降低,另外,由于电弧使相间处于绝缘的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以及壳体5的绝缘降低而引起相间短路,因此,需要快速地进行消弧。
[0027]下面,基于图4说明电弧的动作。图4是图1的局部(固定接触件6、固定触点7、可动接触件9、可动触点10以及引弧器12)的放大图。在可动触点10与固定触点7之间产生出的电弧16受到引弧器12的消弧部12A的拉拽而形成电弧16A。电弧16A进一步受到消弧部12A的拉拽而断开为电弧16B和电弧16C。利用流过引弧器12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的驱动力,将电弧16B、电弧16C分别向正面侧、上面侧驱动,而转换成电弧16D、电弧16E。如上述所示,电弧16能够利用引弧器12断开为电弧16D、电弧16E,从而使电弧冷却,提高电弧电压而进行消弧。
[0028]如上所述,通过将引弧器12设为在横向上不与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重叠的形状并进行配置,从而如图3所示,即使是在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与可动接触件9之间没有空间的小型开闭器中也能够设置引弧器。另外,散热部12B对由电弧产生的电弧热量进行散热,因此,能够提前进行电弧电压的上升,能够快速地将电弧消弧。另外,将散热部12B的沿可动触点10进行动作的方向的边的长度设为比消弧部12A长,从而能够将电弧进一步快速地消弧。但是,对于小型低电流机型,引弧器12也可以是没有U字形状12C以及散热部12B的构造。即,对于是否需要U字形状12C、散热部12B,能够根据机型的性能进行选择,在不需要的情况下仅配置消弧部12A即可,因此,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也实现小型化。此外,在该情况下,引弧器12可以通过消弧部12A固定在壳体5上。
[0029]实施方式2
[0030]本实施方式相对于实施方式I,其不同点在于,在可动接触件9的横向上不存在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的分隔部80而仅存在壳体5的分隔部51,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I相同。引弧器12U以在横向上不与可动接触件9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即,在壳体5的分隔部51与可动接触件9相邻的方向上,以引弧器12U不与可动接触件9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或者,引弧器12U以没有使引弧器12U的一部分进入可动接触件9与壳体5的分隔部51之间的方式进行配置。或者说,在可动接触件9的长度方向端部侧,不与可动接触件9相接而进行配置。由此,相对于实施方式1,能够与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的分隔部80的空间相对应,进一步实现开闭器的小型化。
[0031]实施方式3
[0032]图5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引弧器12的斜视图。本实施方式相对于实施方式1,仅引弧器12的形状不同,实施方式I的消弧部12A成为消弧部12D,该消弧部12D由相邻的面与面所形成的角是钝角即槽状的多个面构成。开闭器的其他结构、动作与实施方式I相同。图6是可动接触件9、可动触点10、固定接触件6、固定触点7以及引弧器12的斜视图,消弧部12D的凹部以与可动触点相对的方式进行配置。图7是固定接触件6、引弧器12、可动接触件9、可动触点10以及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的主视图,仅图示了一个可动接触件9。引弧器12沿可动触点10的动作方向(垂直地贯穿图平面垂直的方向)、且在横向上不与可动接触件支承体8重叠地配置。
[0033]通过形成如上所述的结构,不仅实现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效果,还使可动触点9与消弧部12D的端部附近的距离变近,从而能够对电弧进行更加迅速的消弧。此外,可以与实施方式I相同地,根据开闭器的性能,将引弧器12形成没有U字形状12C以及散热部12B的构造。此外,在将引弧器12形成没有U字形状12C以及散热部12B的构造的情况下的效果与实施方式I或者实施方式2相同,对于引弧器12的安装,将消弧部12D固定在壳体5上即可。
[0034]实施方式4
[0035]图8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引弧器12的斜视图。本实施方式相对于实施方式1,仅引弧器12的形状不同,实施方式I的消弧部12A成为由槽状的曲面构成的消弧部12E。开闭器的其他结构、动作与实施方式I相同。该形状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2相同地,也能够通过使可动触点9与消弧部12E的端部附近的距离变近,从而对电弧进行更加迅速的消弧。此外,本实施方式还能够与实施方式1、2相同地,根据机型的性能对U字形状12C、散热部12B的需要与否进行选择,在不需要的情况下仅配置消弧部12E即可。在该情况下,对于引弧器12的安装,将消弧部12E固定在壳体5上即可。
[0036]实施方式5
[0037]图9是作为实施方式5的开闭器所涉及的引弧器的斜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实施方式I?3,如图9所示,形成在散热部12B上设置孔12G的构造,其他与实施方式I?3相同。在该情况下,在可动触点10与固定触点7之间所产生的电弧气体穿过引弧器的孔部12G向外部排出。通过电弧气体的排出,电弧易于断开,对电弧进行快速的消弧。通过形成如上所述的结构,从而能够在与实施方式I?3相同的效果的基础上,对电弧进行更加快速的消弧。此外,图9是作为一个例子对实施方式I设置孔的图,但也可以针对实施方式2以及3,在散热部12B上设置孔。
[0038]标号的说明
[0039]6固定接触件
[0040]7固定触点
[0041 ] 8可动接触件支承体
[0042]9可动接触件
[0043]10可动触点
[0044]12引弧器
【权利要求】
1.一种开闭器,其具有: 多个固定触点,它们分别接合在多个固定接触件的一端; 多个可动触点,它们分别接合在多个可动接触件上,能够分别与所述多个固定触点接触/分离; 作为绝缘体的相间阻挡部,其将所述多个可动触点逐一地分隔开而配置;以及引弧器,其具有消弧部,该引弧器配置为不存在于所述相间阻挡部与所述可动接触件最接近的空间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器,其特征在于, 相间阻挡部具有分隔板,该分隔板以夹着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方式,从所述可动接触件的中央部朝向端部凸出, 所述引弧器与所述分隔板的端部相比,配置在更靠近端部侧。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器,其特征在于, 消弧部由相邻的面与面所形成的角是钝角即槽状的多个面、或者槽状的曲面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器,其特征在于, 引弧器还具有散热部、以及将所述消弧部和所述散热部并列连接的U字形状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闭器,其特征在于, 散热部的沿所述可动触点的动作方向的边的长度比所述消弧部长。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开闭器,其特征在于, 引弧器在所述散热部设置孔。
【文档编号】H01H9/30GK104508779SQ201280075038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2日
【发明者】竹本智彦, 稻口隆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