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线连接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255150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排线连接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排线连接装置,包括排线单元及导电端子,其中排线单元由一条金属导线及上下包覆该条金属导线的上绝缘层与下绝缘层所组成,排线单元的末端具有一对接部,该条金属导线于对接部上形成一导接面。导电端子组装于排线单元末端的对接部上,导电端子具有一承载部,对接部设置于承载部上,承载部上设有一定位部及一压接部,排线单元的对接部抵靠于定位部,压接部抵压于对接部,使导接面电性连接于导电端子。
【专利说明】排线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排线连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制程简单方便且可降低生产成本的排线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有技术中,排线连接装置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例如笔记型计算机等,其结构主要包括一线缆及连接于该线缆的导电端子,此线缆具有一导电芯线和包覆于导电芯线外围的绝缘皮,此导电芯线由多根金属导线所组成,其具有延伸出绝缘皮的裸露段。此导电端子由金属片材冲压弯折而成,其包括固定线缆的绝缘皮的第一压接部及电性接触于导电芯线的裸露段的第二压接部。
[0003]然而,此种现有排线连接装置在制作时容易产生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线缆的生产成本已经无法再透过任何方式的改善或努力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第二个问题是此线缆在组装于导电端子时需要先去除部分绝缘皮以形成导电芯线的裸露段后,接着利用第一压接部抵压绝缘皮来固定线缆,利用第二压接部来电性接触于导电芯线的裸露段,由于导电芯线的裸露段与绝缘皮之间所形成的对接结构为凸起状且两者之间的厚度断差过大,因此第一压接部及第二压接部无法整合成单一组件,如此导致制程作法不但较为复杂而且容易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而以上二个问题皆会导致产品无法降低成本,实不符合现今市场降低生产成本的需求。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线连接装置,其成本较低,且制程简单。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排线连接装置,包括:
[0006]一排线单元,该排线单元由一条金属导线及上下包覆该金属导线的一上绝缘层与一下绝缘层所组成,该排线单元的末端具有一对接部,该金属导线于该对接部上形成一导接面;及
[0007]—导电端子,组装于该排线单元末端的该对接部上,该导电端子具有一承载部,该对接部设置于该承载部上,该承载部上设有一定位部及一压接部,该排线单元的该对接部抵靠于该定位部,该压接部抵压于该对接部,使该导接面电性连接于该导电端子。
[0008]该压接部具有至少一接触点,该导接面面向于该接触点,该接触点接触于该导接面。
[0009]该导接面面向于该承载部,该承载部直接接触于该导接面。
[0010]该压接部包括二抵接爪,该二抵接爪分别设置于该承载部的两侧,该二抵接爪的末端直接抵压接触于该导接面。
[0011]该承载部上还设有一固定部,该固定部扣抵于该对接部,使该排线单元的该对接部固定于该承载部上。
[0012]该固定部包括一第一扣爪部及一第二扣爪部,该第一扣爪部包括二第一扣爪,该第二扣爪部包括二第二扣爪,该压接部设于该第一扣爪部与该第二扣爪部之间。
[0013]该二第一扣爪分别设置于该承载部的两侧且直接抵压接触于该导接面,该二第二扣爪分别设置于该承载部的两侧且直接抵压接触于该导接面。
[0014]该导电端子还包括一搭接部及连接于该搭接部与该承载部的一连接部,该承载部靠近于该搭接部的一侧设有该定位部,该定位部位于该搭接部与该压接部之间,该连接部设有一开口,该定位部形成于该开口的一侧。
[0015]该对接部为扁平状结构,该对接部包括一补强板。
[0016]该导接面为平型状,该补强板设有至少一干涉部以干涉固定于该导电端子。
[00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所提供排线连接装置,其利用设有单一条金属导线的排线单元来取代原先的线缆,由于此排线单元的制造成本远较线缆的成本为低,且此排线单元的对接部为扁平状结构而没有厚度断差过大的问题,其组装于导电端子的制程也比现有技术来得简单容易,因此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的容易导致制程复杂化与生产成本无法降低的问题。
[0018]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以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0020]附图中:
[0021]图1为本发明的排线连接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的排线连接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0023]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种排线连接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0024]图4为本发明的又一种排线连接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0025]图5为本发明的再一种排线连接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0026]图6为图5的排线连接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0028]请参照图1及图2所示的较佳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排线连接装置1,其包含有排线单元2以及导电端子3。
[0029]排线单元2由单独一条金属导线21及上下包覆此条金属导线21的一上绝缘层221与一下绝缘层222所组成,排线单元2的末端具有一对接部23,此金属导线21于对接部23上形成一导接面211。另一种选择是,此排线单元2亦可由多条金属导线21及包覆该些金属导线21的上绝缘层221与下绝缘层222所组成。在本实施例中,此排线单元2可透过一般的软性排线(未图示)经由切割分线所形成,故很容易达到自动化量产,并且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0030]在本实施例中,下绝缘层222较上绝缘层221长而形成对接部23,导接面211形成于下绝缘层222的对接部23上,并且于对接部23下贴设有一补强板24,然不限于此,另一种选择是,下绝缘层222与上绝缘层221等长,此对接部23没有设置下绝缘层222而是完全由补强板24来替代支持,此时导接面211直接设置于补强板24上。换言之,本发明的对接部23可以是单一层下绝缘层222或是补强板24,又或者是下绝缘层222与补强板24所组成的双层结构。
[0031]导电端子3组装于排线单元2末端的对接部23上,导电端子3具有一承载部31,对接部23设置于承载部31上,承载部31上设有一定位部32及一压接部33,排线单元2的对接部23的末端抵靠于定位部32,以使对接部23与压接部33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固定,接着使压接部33抵压于对接部23,使导接面211能电性连接于导电端子3。
[0032]在本实施例中,压接部33包括二相对设置的抵接爪,二抵接爪分别设置于承载部31的两侧,二抵接爪的末端设有接触点331,导接面211面向于接触点331,且接触点331直接抵压接触于导接面211。然不限于此,另一种选择是,如图3所示,导接面211面向于承载部31,透过压接部33抵压于补强板24及对接部23,使得导接面211能直接接触于承载部31。可以理解的是,压接部33也具有将对接部23固定于承载部31上的作用,因此本实施例的压接部33可同时具有固定与电性导通的双重功能,而这要归功于此对接部23为扁平状结构,导接面211设置于下绝缘层222上且其与下绝缘层222之间没有厚度断差过大的问题才能顺利达成,在本实施例中,此导接面211为平型状,然不限于此,弧状或其它形状亦可应用于本发明中。
[0033]导电端子3的承载部31上还设有一固定部34,该固定部34扣抵于对接部23,使排线单元2的对接部23能更加稳定地固定于承载部31上。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34包括第一扣爪部341及第二扣爪部342,第一扣爪部341包括二相对设置的第一扣爪,第二扣爪部342包括二相对设置的第二扣爪,压接部33设于第一扣爪部341与第二扣爪部342之间。
[0034]第一扣爪部341的二第一扣爪分别设置于承载部31的两侧且直接抵压于下绝缘层222,第二扣爪部342的二第二扣爪亦同样分别设置于承载部31的两侧且直接抵压于下绝缘层222。然不限于此,另一种选择是,如图4所示,故意设计将导接面211的宽度变大,使得二第一扣爪可直接抵压接触于导接面211,二第二扣爪亦同样直接抵压接触于导接面211,因此本发明的固定部34除了具有固定作用外,亦可具有电性导通于导接面211的功能。又一种选择是,导接面211的宽度不变,而是将第一、第二扣爪设计成弯折延伸至直接抵压接触于导接面211,如此亦可达到类似于图4的效果。
[0035]导电端子3还包括一搭接部35及连接于搭接部35与承载部31的一连接部36,承载部31靠近于搭接部35的一侧设有定位部32,定位部32位于搭接部35与压接部33之间,连接部36设有一开口 361,定位部32形成于该开口 361的一侧,值得一提的是,此定位部32原先是填充于开口 361内的材料,在经过冲压弯折后才形成此定位部32,因此定位部32形成于连接部36的开口 361的一侧有利于金属冲压成形结构与制程的设计。
[0036]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为了提高排线单元2的对接部23与导电端子3之间的结合力,如图5和图6所示,特别在对接部23上设有至少一干涉部25以干涉固定于压接部33或固定部34,如此使得对接部23不容易从承载部31上松脱退出。可以理解的是,此干涉部25除了形成于对接部23的两侧上,亦可选择只设置于补强板24的两侧上。
[0037]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排线连接装置利用设有单一条金属导线的排线单元来取代原先的线缆,由于此排线单元的制造成本远较线缆的成本为低,且此排线单元的对接部为扁平状结构而没有厚度断差过大的问题,其组装于导电端子的制程也比现有技术来得简单容易,因此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的容易导致制程复杂化与生产成本无法降低的问题。
[0038]以上所述,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作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排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排线单元,该排线单元由一条金属导线及上下包覆该金属导线的一上绝缘层与一下绝缘层所组成,该排线单元的末端具有一对接部,该金属导线于该对接部上形成一导接面;及 一导电端子,组装于该排线单元末端的该对接部上,该导电端子具有一承载部,该对接部设置于该承载部上,该承载部上设有一定位部及一压接部,该排线单元的该对接部抵靠于该定位部,该压接部抵压于该对接部,使该导接面电性连接于该导电端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压接部具有至少一接触点,该导接面面向于该接触点,该接触点接触于该导接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接面面向于该承载部,该承载部直接接触于该导接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压接部包括二抵接爪,该二抵接爪分别设置于该承载部的两侧,该二抵接爪的末端直接抵压接触于该导接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承载部上还设有一固定部,该固定部扣抵于该对接部,使该排线单元的该对接部固定于该承载部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包括一第一扣爪部及一第二扣爪部,该第一扣爪部包括二第一扣爪,该第二扣爪部包括二第二扣爪,该压接部设于该第一扣爪部与该第二扣爪部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二第一扣爪分别设置于该承载部的两侧且直接抵压接触于该导接面,该二第二扣爪分别设置于该承载部的两侧且直接抵压接触于该导接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端子还包括一搭接部及连接于该搭接部与该承载部的一连接部,该承载部靠近于该搭接部的一侧设有该定位部,该定位部位于该搭接部与该压接部之间,该连接部设有一开口,该定位部形成于该开口的一侧。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排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对接部为扁平状结构,该对接部包括一补强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排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接面为平型状,该补强板设有至少一干涉部以干涉固定于该导电端子。
【文档编号】H01R4/18GK103943981SQ201310022763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3日
【发明者】王文伦, 王建淳 申请人: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