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按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键,尤其指一种利用磁吸力使键帽伴随支撑装置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的按键。
背景技术:
就目前个人电脑的使用习惯而言,键盘为不可或缺的输入设备之一,用以输入文字、符号或数字。不仅如此,举凡日常生活所接触的消费性电子产品或是工业界使用的大型加工设备,皆需设有按键结构作为输入装置,以操作上述电子产品与加工设备。请参阅图1,图1为先前技术的按键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按键I包含底板
10、键帽12、电路板14、支撑装置16以及弹性件18。电路板14设置于底板10上。支撑装置16设置于键帽12与底板10之间,用以支撑键帽12。弹性件18亦设置于键帽12与底板10之间,当键帽12被使用者按压并释放后,弹性件18提供键帽12 —弹性回复力,使键帽12可回复至按压前的位置。由于弹性件18往往是橡胶制成,橡胶于长期使用之下会有疲劳状况,进而使按键I的使用寿命减短。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按键,其利用磁吸力使键帽伴随支撑装置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按键,该按键包含底板、键帽、盖板支撑装置。其中,该键帽具有第一磁性区;该盖板设置于该键帽上,该盖板由导磁性材料制成;该支撑装置设置于该底板与该键帽之间,且该支撑装置分别与该键帽及该底板可转动地连接,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该支撑装置具有第二磁性区,该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对应该第一磁性区的位置;当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第二磁性区与该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使该键帽维持于该未按压位置;当该键帽被外力按压导致该第二磁性区与该第一磁性区远离时,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该按压位置;当该外力释放时,该磁吸力使该第一磁性区与该第二磁性区靠近,使得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的其中之一为磁性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的其中另一为磁性件或导磁性材料。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支撑装置包含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连接该底板,该第二连接部连接该键帽,当该键帽被该外力按压,且该外力足够克服该磁吸力时,该第二磁性区以该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该第二磁性区远离该第一磁性区,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该按压位置;当该外力释放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磁吸,该第二磁性区带动该支撑装置以该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该第二磁性区靠近该第一磁性区,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支撑装置包含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连动部,该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二连动部,该第一连动部与该第二支撑件抵接,且该第二连动部与该第一支撑件抵接,以使得该键帽被按压或该外力被释放时,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产生连动。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撑件及该第二支撑件的其中之一设置有该第二磁性区,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之间的该磁吸力,使该键帽维持于该未按压位置;当该键帽被该外力按压,且该外力足够克服该磁吸力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增加,该磁吸力减弱,而让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移动至该按压位置;当该外力释放时,该磁吸力使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减小,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支撑装置包含第一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具有V字形结构,该V字形结构具有第一端点部、第二端点部与中段顶点部,该第一端点部可活动地连接该底板,该中段顶点部可活动地连接该键帽,该第二磁性区设置于该第二端点部,当该键帽被该外力按压,且该外力足够克服该磁吸力时,该支撑装置以该中段顶点部为支点转动,使该第二磁性区远离该第一磁性区,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该按压位置;当该外力释放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磁吸,使该第二磁性区靠近该第一磁性区,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盖板上形成有图案层,该图案层上具有文字、符号、数字或其组合。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设置于该底板下方,该底板上具有第一透光区,该键帽具有第二透光区,该支撑装置具有第三透光区,该盖板具有第四透光区,该第一透光区至该第四透光区的位置彼此对应,该第二透光区与该第四透光区上形成有文字、符号、数字或其组合,该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经由该第一透光区至该第四透光区而投射出。综上所述,本发明的键帽具有第一磁性区,支撑装置具有第二磁性区,且第一磁性区的位置对应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当键帽未被按压时,第二磁性区与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即可使键帽维持于未按压位置。当键帽被外力按压导致第一磁性区与第二磁性区远离时,即可使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当外力释放时,磁吸力使第一磁性区与第二磁性区靠近,即可使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按压位置移动回未按压位置。换言之,本发明利用磁吸力使键帽伴随支撑装置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由于本发明不需安装习知按键中的弹性件,可有效延长按键的使用寿命。此外,本发明还提出另外一种按键,该按键包含底板、键帽、支撑装置和背光模组。其中,该底板具有第一透光区;该键帽具有第一磁性区以及第二透光区,该第二透光区上形成有文字、符号、数字或其组合;该支撑装置设置于该底板与该键帽之间,且该支撑装置分别与该键帽及该底板可转动地连接,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该支撑装置具有第二磁性区以及第三透光区,该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对应该第一磁性区的位置,该第一透光区至该第三透光区的位置彼此对应;该背光模组设置于该底板下方,该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经由该第一透光区至该第三透光区而投射出;当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第二磁性区与该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使该键帽维持于该未按压位置;当该键帽被外力按压导致该第二磁性区与该第一磁性区远离时,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该按压位置;当该外力释放时,该磁吸力使该第一磁性区与该第二磁性区靠近,使得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的其中之一为磁性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的其中另一为磁性件或导磁性材料。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支撑装置包含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连接该底板,该第二连接部连接该键帽,当该键帽被该外力按压,且该外力足够克服该磁吸力时,该第二磁性区以该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该第二磁性区远离该第一磁性区,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该按压位置;当该外力释放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磁吸,该第二磁性区带动该支撑装置以该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该第二磁性区靠近该第一磁性区,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支撑装置包含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连动部,该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二连动部,该第一连动部与该第二支撑件抵接,且该第二连动部与该第一支撑件抵接,以使该键帽被按压或该外力被释放时,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产生连动。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撑件及该第二支撑件的其中之一设置有该第二磁性区,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之间的该磁吸力使该键帽维持于该未按压位置;当该键帽被该外力按压,且该外力足够克服该磁吸力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增加,该磁吸力减弱,而让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移动至该按压位置;当该外力释放时,该磁吸力使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减小,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支撑装置包含第一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具有V字形结构,该V字形结构具有第一端点部、第二端点部与中段顶点部,该第一端点部可活动地连接该底板,该中段顶点部可活动地连接该键帽,该第二磁性区设置于该第二端点部,当该键帽被该外力按压,且该外力足够克服该磁吸力时,该支撑装置以该中段顶点部为支点转动,使该第二磁性区远离该第一磁性区,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该按压位置;当该外力释放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磁吸,使该第二磁性区靠近该第一磁性区,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盖板,该盖板设置于该键帽上,且该盖板由导磁性材料制成。综上所述,本发明的键帽具有第一磁性区,支撑装置具有第二磁性区,且第一磁性区的位置对应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当键帽未被按压时,第二磁性区与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即可使键帽维持于未按压位置。当键帽被外力按压导致第一磁性区与第二磁性区远离时,即可使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当外力释放时,磁吸力使第一磁性区与第二磁性区靠近,即可使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按压位置移动回未按压位置。换言之,本发明利用磁吸力使键帽伴随支撑装置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由于本发明不需安装习知按键中的弹性件,可有效延长按键的使用寿命。此外,本发明可于键帽上设置由导磁性材料(例如,不锈钢、铁等)制成的盖板,藉由盖板、第一磁性区与第二磁性区三者之间所产生的磁场的交互影响,可有效增强第二磁性区与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再者,本发明可于底板下方设置背光模组,并且于底板、键帽与支撑装置上设置彼此对应的透光区,使得背光装置发出的光线可经由底板、键帽与支撑装置上的透光区而投射出,以使按键产生发光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图1为先前技术的按键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按键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为图2中的按键的爆炸图;图4为图2中的按键沿X-X线的剖面图;图5为图3中的键帽被按压时的剖面图;图6为本发明的按键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7为图6中的按键的爆炸图;图8为本发明的按键的另一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2至图5,图2为本发明的按键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为图2中的按键2的爆炸图,图4为图2中的按键2沿X-X线的剖面图,图5为图3中的键帽22被按压时的剖面图。如图2至图5所示,按键2包含底板20、键帽22、盖板23、支撑装置24以及电路板28。于实际应用中,电路板28可为薄膜电路板,但不以此为限。支撑装置24设置于底板20与键帽22之间,且分别与键帽22及底板20可转动地连接。于本实施例中,支撑装置24可包含第一支撑件240以及第二支撑件242。第一支撑件240与第二支撑件242分别包含第一连接部(第一端点部)2400以及第二连接部(中段顶点部)2420,其中第一连接部2400可转动地连接底板20,且第二连接部2420可转动地连接键帽22。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400可转动地连接底板20的第一连接座200,且第二连接部2420可转动地连接键帽22的第二连接座220,但不以此为限。藉此,键帽22即可伴随支撑装置24于一未按压位置(如图4所示)与一按压位置(如图5所示)之间移动。此外,第一支撑件240具有第一连动部2404,且第二支撑件242具有第二连动部2424。第一连动部2404与第二支撑件242抵接,且第二连动部2424与第一支撑件240抵接,以在键帽22被按压或外力被释放时,使第一支撑件240与第二支撑件242产生连动。键帽22具有第一磁性区26,支撑装置24具有第二磁性区(第二端点部)244,且第一磁性区26的位置对应第二磁性区244的位置。第一磁性区26及第二磁性区244的其中之一可为磁性件(例如,磁铁),第一磁性区26及第二磁性区244的其中另一可为磁性件(例如,磁铁)或导磁性材料(例如,铁或其它金属)。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区26可为磁性件,且第二磁性区244可为导磁性材料。于实际应用中,支撑装置24可完全由导磁性材料制成。此外,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区26与第二磁性区244可皆为磁铁。此外,盖板23设置于键帽22上,且盖板23由导磁性材料(例如,不锈钢、铁等)制成。本发明于键帽22上设置由导磁性材料制成的盖板23,藉由盖板23、第一磁性区26与第二磁性区244三者之间所产生的磁场的交互影响,可有效增强第二磁性区244与第一磁性区26之间的磁吸力。另外,盖板23的面积可以缩小,只要能覆盖第一磁性区26便可。当键帽22未被按压时,第二磁性区244与第一磁性区26之间的磁吸力使键帽22维持于未按压位置(如图4所示)。当键帽22被一外力按压,且此外力足够克服磁吸力而导致第二磁性区244与第一磁性区26远离时(亦即,第一磁性区26及第二磁性区244间的距离增加),支撑装置24的第一支撑件240及第二支撑件242分别以第二连接部(中段顶点部)2420为支点转动,以使键帽22伴随支撑装置24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该按压位置(如图5所示)。当该外力释放时,磁吸力使第一磁性区26与第二磁性区244靠近(亦即,磁吸力使第一磁性区26及第二磁性区间244的距离减小),第二磁性区244带动支撑装置24的第一支撑件240与第二支撑件242分别以第二连接部(中段顶点部)2420为支点转动,以使得键帽22伴随支撑装置24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如图5所示,当键帽22被按压而处于该按压位置时,可利用第一支撑件240的第一连动部2404及/或第二支撑件242的第二连动部2424触发电路板28上的开关,以执行对应的输入功能。请参阅图4,第一支撑件240与第二支撑件242分别呈V字形结构,第一支撑件240与第二支撑件242分别具有第一端点部2400与第二端点部244,第一端点部2400与第二端点部244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优选地,两者的夹角为120度至150度,如此的设计,有利于键盘的进一步薄化。此外,如图1与图2所示,盖板23上可形成有图案层230,图案层230用于显示文字、符号、数字或其组合(视实际应用而定),以供使用者辨识按键2是否为其所欲按压的按键。于本实施例中,图案层230可经由油墨印刷、激光雕刻或其他制程方式形成于盖板23上。请参阅图6以及图7,图6为本发明的按键2’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7为图6中的按键2’的爆炸图。按键2’与上述的按键2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按键2’还包含背光模组30,背光模组30设置于底板20下方。如图6与图7所示,背光模组30可由发光单元(例如,发光二极管)300、导光板302、反射片304等组成,背光模组30为习知技艺的人所熟知,在此不另赘述。于本实施例中,底板20具有第一透光区Al,键帽22具有第二透光区A2,支撑装置24具有第三透光区A3,且盖板23具有第四透光区A4,其中第一透光区Al至第四透光区A4的位置彼此对应,且第二透光区A2与第四透光区A4形成有文字、符号、数字或其组合。藉此,背光模组30发出的光线可经由第一透光区Al至第四透光区A4而投射出,以使按键2’产生发光效果。背光模组30发出的光线会透过第二透光区A2与第四透光区A4上所形成的文字、符号、数字或其组合,以供使用者辨识按键2’是否为其所欲按压的按键。需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透光区Al至第四透光区A4可为孔洞或由透光材料制成,视实际应用而定。此外,图6与图7中与图2至图5中所示相同标号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另赘述。请参阅图8,图8为本发明的按键的又另一实施例的支撑装置24’的立体图。支撑装置24’与前述的支撑装置24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支撑装置24的第二磁性区244位于中间,而支撑装置24’的第二磁性区244位于支撑装置24’的一侧。因此,在图3中的支撑装置24用图8中的支撑装置24’替换后,第一磁性区26亦需对应支撑装置24’的第二磁性区244而设置于键帽22的一侧。此外,在图7中的支撑装置24用图8中的支撑装置24’替换后,第一透光区Al、第二透光区A2与第四透光区A4亦需形成于对应于支撑装置24’上的第三透光区A3的位置,以使背光模组30发出的光线可经由第一透光区Al至第四透光区A4而投射出。需说明的是,图8中与图3中所示相同标号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另赘述。综上所述,本发明的键帽具有第一磁性区,支撑装置具有第二磁性区,且第一磁性区的位置对应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当键帽未被按压时,第二磁性区与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可使键帽维持于未按压位置。当键帽被外力按压导致第一磁性区与第二磁性区远离时,使得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当外力释放时,磁吸力使第一磁性区与第二磁性区靠近,使得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按压位置移动回未按压位置。换言之,本发明利用磁吸力使键帽伴随支撑装置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由于本发明不需安装习知按键中的弹性件,可有效延长按键的使用寿命。此外,本发明可于键帽上设置由导磁性材料(例如,不锈钢、铁等)制成的盖板,藉由盖板、第一磁性区与第二磁性区三者之间所产生的磁场的交互影响,可有效增强第二磁性区与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再者,本发明可于底板下方设置背光模组,并且于底板、键帽与支撑装置上设置彼此对应的透光区,使得背光装置发出的光线可经由底板、键帽与支撑装置上的透光区而投射出,以使按键产生发光效果。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包含: 底板; 键帽,该键帽具有第一磁性区; 盖板,设置于该键帽上,该盖板由导磁性材料制成;以及 支撑装置,设置于该底板与该键帽之间,且该支撑装置分别与该键帽及该底板可转动地连接,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该支撑装置具有第二磁性区,该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对应该第一磁性区的位置; 其中,当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第二磁性区与该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使该键帽维持于该未按压位置;当该键帽被外力按压导致该第二磁性区与该第一磁性区远离时,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该按压位置;当该外力释放时,该磁吸力使该第一磁性区与该第二磁性区靠近,使得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的其中之一为磁性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的其中另一为磁性件或导磁性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装置包含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连接该底板,该第二连接部连接该键帽,当该键帽被该外力按压,且该外力足够克服该磁吸力时,该第二磁性区以该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该第二磁性区远离该第一磁性区,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该按压位置;当该外力释放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磁吸,该第二磁性区带动该支撑装置以该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该第二磁性区靠近该第一磁性区,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装置包含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连动部,该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二连动部,该第一连动部与该第二支撑件抵接,且该第二连动部与该第一支撑件抵接,以使得该键帽被按压或该外力被释放时,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产生连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件及该第二支撑件的其中之一设置有该第二磁性区,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之间的该磁吸力,使该键帽维持于该未按压位置;当该键帽被该外力按压,且该外力足够克服该磁吸力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增加,该磁吸力减弱,而让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移动至该按压位置;当该外力释放时,该磁吸力使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减小,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装置包含第一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具有V字形结构,该V字形结构具有第一端点部、第二端点部与中段顶点部,该第一端点部可活动地连接该底板,该中段顶点部可活动地连接该键帽,该第二磁性区设置于该第二端点部,当该键帽被该外力按压,且该外力足够克服该磁吸力时,该支撑装置以该中段顶点部为支点转动,使该第二磁性区远离该第一磁性区,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该按压位置;当该外力释放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磁吸,使该第二磁性区靠近该第一磁性区,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盖板上形成有图案层,该图案层上具有文字、符号、数字或其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设置于该底板下方,该底板上具有第一透光区,该键帽具有第二透光区,该支撑装置具有第三透光区,该盖板具有第四透光区,该第一透光区至该第四透光区的位置彼此对应,该第二透光区与该第四透光区上形成有文字、符号、数字或其组合,该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经由该第一透光区至该第四透光区而投射出。
9.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包含: 底板,具有第一透光区; 键帽,该键帽具有第一磁性区以及第二透光区,该第二透光区上形成有文字、符号、数字或其组合; 支撑装置,设置于该底板与该键帽之间,且该支撑装置分别与该键帽及该底板可转动地连接,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该支撑装置具有第二磁性区以及第三透光区,该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对应该第一磁性区的位置,该第一透光区至该第三透光区的位置彼此对应;以及 背光模组,设置于该底板下方,该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经由该第一透光区至该第三透光区而投射出; 其中,当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第二磁性区与该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使该键帽维持于该未按压位置;当该键帽被外力按压导致该第二磁性区与该第一磁性区远离时,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该按压位置;当该外力释放时,该磁吸力使该第一磁性区与该第二磁性区靠近,使得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 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的其中之一为磁性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的其中另一为磁性件或导磁性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装置包含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连接该底板,该第二连接部连接该键帽,当该键帽被该外力按压,且该外力足够克服该磁吸力时,该第二磁性区以该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该第二磁性区远离该第一磁性区,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该按压位置;当该外力释放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磁吸,该第二磁性区带动该支撑装置以该第二连接部为支点转动,使该第二磁性区靠近该第一磁性区,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装置包含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连动部,该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二连动部,该第一连动部与该第二支撑件抵接,且该第二连动部与该第一支撑件抵接,以使该键帽被按压或该外力被释放时,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产生连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件及该第二支撑件的其中之一设置有该第二磁性区,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之间的该磁吸力使该键帽维持于该未按压位置;当该键帽被该外力按压,且该外力足够克服该磁吸力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增加,该磁吸力减弱,而让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移动至该按压位置;当该外力释放时,该磁吸力使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间的距离减小,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装置包含第一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具有V字形结构,该V字形结构具有第一端点部、第二端点部与中段顶点部,该第一端点部可活动地连接该底板,该中段顶点部可活动地连接该键帽,该第二磁性区设置于该第二端点部,当该键帽被该外力按压,且该外力足够克服该磁吸力时,该支撑装置以该中段顶点部为支点转动,使该第二磁性区远离该第一磁性区,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未按压位置移动至该按压位置; 当该外力释放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磁吸,使该第二磁性区靠近该第一磁性区,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按压位置移动回该未按压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盖板,该盖板设置于该键帽上,且该盖板由导磁性材料制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关于一种按键,包含底板、键帽、盖板以及支撑装置。盖板设置于键帽上,且盖板由导磁性材料制成。支撑装置设置于底板与键帽之间,且分别与键帽及底板可转动地连接。键帽具有第一磁性区,且支撑装置具有第二磁性区,其中第一磁性区的位置对应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当键帽未被按压时,第二磁性区与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使键帽维持于未按压位置。当键帽被外力按压时,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当外力释放时,磁吸力使第一磁性区磁与第二磁性区靠近,使得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按压位置移动回未按压位置。本发明利用磁吸力使键帽伴随支撑装置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移动,不需安装弹性件,可有效延长按键的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H01H13/14GK103094001SQ20131004258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4日
发明者陈基煌, 周瑞崇 申请人: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