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端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端子,能够在连接如线圈绕线那样细的导线时进行稳定的导线连接,并且能够应对窄间距化,而且能够由单件电端子进行导线连接。电端子(1)中,第1部件(10)的1对接合面部(11)从互相对置的内表面(11a)间的间隔大的一侧容纳导线(40)并在互相对置的内表面(11a)间保持导线(40)。在1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11a),分别形成有沿与导线(40)的轴心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多个锯齿状接点(11b、11c)。第2部件(20)从1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11a)间的间隔大的一侧嵌合于1对接合面部(11),使互相对置的内表面(11a)接近。由此,多个锯齿状接点(11b、11c)陷入导线(40),导线(40)与1对接合面部(11)连接。
【专利说明】电端子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连接如线圈绕线那样细的导线的电端子。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有技术中,作为连接导线的电端子,已知例如图11和图12所示的电端子(参照专利文献I)。图11是现有的电端子的立体图。图12是将2根导线与图11所示的电端子连接的状态的说明图。
[0003]图11所示的电端子101,具备从基部103的两侧立起而相对置的I对侧壁104、105,形成为大致U字形,在内部具备腔102。电端子101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和弯曲加工而形成。基部103形成为,沿导线W1、W2 (参照图12)的轴心延伸的方向为纵长的形状。而且,在I对侧壁104、105和基部103的内表面,形成有从一方的侧壁104的上端至另一方的侧壁105的上端连续的多个锯齿状接点(锯齿状突起,serration) 106。所以,形成于一方的侧壁104的锯齿状接点106和形成于另一方的侧壁105的锯齿状接点106相对置并沿同一方向延伸。各锯齿状接点106沿与导线W1、W2 (参照图12)的轴心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0004]而且,将2根导线Wl、W2放入腔102内,然后如图12所示,使I对侧壁104、105变形,将导线W1、W2压接于电端子101。于是,一方的侧壁104包围导线Wl的周围,另一方的侧壁105包围导线W2。此时,各锯齿状接点106陷入导线W1、W2。
[0005]另外,在现有技术中,作为连接如线圈绕线那样细的导线的电连接器的一个示例,已知图13所示的电连接器(参照专利文献2)。图13是现有示例的电连接器,是示出将电端子插入壳体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0006]图13所示的电连接器201由具有端子容纳腔211的壳体210和被端子容纳腔211插入的电端子220构成。
[0007]在壳体210的端子容纳腔211的上方两侧形成有第I槽212。在壳体210的端子容纳腔211的下方两侧形成有第2槽213。而且,在壳体210的上壁214的后方部(图13中的右方部),设有导线卷绕部215。在导线卷绕部215卷绕导线216。导线216是具备金属芯和被覆于金属芯的外侧的绝缘部的例如A.ff.G 50左右的细的绝缘电线。
[0008]另一方面,电端子220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和弯曲加工而形成,具备大致矩形平板状的基部221。在基部221的宽度方向两侧,设有多个矛状件221a、221b。另外,电端子220具备从基部221的长度方向前端(图13中的右端)延伸至斜前方的前侧侧板部222和以从基部221的长度方向后端折返至斜前方的方式延伸的后侧侧板部224。而且,侧板部223以从前侧侧板部222的前端222a折返至后方的方式延伸。在该侧板部223的表面,形成有多个锯齿状接点(锯齿状突起,serration) 225。另外,后侧侧板部224的前端,进入以弯折至下方的方式设在侧板部223的前端两侧的一对凸缘223a间。在一对凸缘223a的各自的前端,设有矛状件223b。
[0009]在此,电端子220插入壳体210的端子容纳腔211内。此时,基部221、前侧侧板部222、侧板部223以及后侧侧板部224插入端子容纳腔211内。另外,矛状件223b进入第I槽212内,矛状件221a、221b进入第2槽213内。而且,如果前侧侧板部222的前端222a抵接于壳体210的未图示的端壁,则基部221沿箭头方向前进,前侧侧板部222以固定端为中心转动。由此,形成于侧板部223的各锯齿状接点225陷入导线216。
[0010]进而,在现有技术中,作为连接如线圈绕线那样细的导线的电连接器的另一示例,已知例如图14所示的电连接器(参照专利文献3)。图14是现有的另一示例的电连接器的剖面图。
[0011]图14所示的电连接器301由壳体310、压入壳体310的第I腔311内的第I端子320以及压入壳体310的第2腔312内的第2端子330构成。
[0012]在此,第I端子320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和弯曲加工而形成,具有被压入第I腔311的基部324和朝向壳体310的导线承受面313凸起的平缓的圆弧状的接触部321。在该接触部321的与导线承受面313对置的面,形成有多个锯齿状接点(锯齿状突起,serration) 322。在第I端子320的接触部321侧的前端,形成有顶部323。
[0013]另外,第2端子330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和弯曲加工而形成,在其前端设有将第I端子320的顶部323朝导线承受面313 —方按压的按压部331。
[0014]而且,如果将导线330配置于导线承受面313与接触部321之间并将第2端子330压入,则第2端子330的按压部331将第I端子320的顶部323朝导线承受面313的方向按压。由此,第I端子320的接触部321与导线330弹性接触。在接触部321与导线330弹性接触时,形成于接触部321的多个锯齿状接点322陷入导线330。此外,导线330是具备金属芯和被覆于金属芯的外侧的绝缘部的例如A.ff.G 50左右的细的绝缘电线。
[0015]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4003623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52 - 11498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 - 302857号公报。
[0016]然而,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现有的电端子101、图13所示的现有的电连接器201以及图14所示的现有的电连接器301中,存在以下的问题点。
[0017]S卩,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现有的电端子101的情况下,通过将I对侧壁104、105压接,从而将导线Wl、W2与电端子101连接。可是,由于容纳导线Wl、W2的腔102的容积大,因而在连接如线圈绕线那样细的导线的情况下,未将I对侧壁104、105完全卷起来而有所残余,不能进行稳定的导线连接。尤其是,在连接单个细导线的情况下,该倾向变得显著。在此,细导线是指线径为例如0.02mnT0.25mm左右的导线。
[0018]另一方面,在图13所示的现有的电连接器201的情况下,所连接的导线216是具备金属芯和被覆于金属芯的外侧的绝缘部的例如A.W.G 50左右的细的绝缘电线。所以,在连接如线圈绕线那样细的导线时,能够得到稳定的连接。然而,在图13所示的现有的电连接器201中,电端子220的基部221和侧板部223等的宽度较宽,无法应对窄间距化。另外,为了连接导线216,除了电端子220以外,还需要壳体210,存在零件数多的问题。
[0019]进而,在图14所示的现有的电连接器301的情况下,所连接的导线301也是具备金属芯和被覆于金属芯的外侧的绝缘部的例如A.W.G 50左右的细的绝缘电线。所以,在连接如线圈绕线那样细的导线时,能够得到稳定的连接。然而,为了连接导线301,除了第I端子320和第2端子330以外,还需要壳体310,存在零件数多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20]所以,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些现有的问题点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电端子:能够在连接如线圈绕线那样细的导线时进行稳定的导线连接,并且能够应对窄间距化,而且,能够由单件电端子进行导线连接。
[0021]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某个方式所涉及的电端子,其特征在于,具备:第I部件,具有互相对置且互相对置的内表面间的间隔从大的一侧至小的一侧逐渐变小的大致V字形的I对接合面部和由互相对置的内表面间的间隔小的一侧的端部将该I对接合面部连结的连结部;以及第2部件,形成为大致U字形,所述I对接合面部,从所述互相对置的内表面间的间隔大的一侧容纳导线并在所述互相对置的内表面间保持所述导线,并且,在所述I对接合面部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分别形成有沿与所容纳的所述导线的轴心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多个锯齿状接点,所述第2部件,从所述I对接合面部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间的间隔大的一侧嵌合于所述I对接合面部,使所述I对接合面部的两外侧表面向内侧位移而使所述I对接合面部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接近,由此,所述多个锯齿状接点陷入所述导线,所述导线与I对接合面部连接。
[0022]在该电端子中,优选所述I对接合面部形成为,互相对置的内表面从互相对置的内表面间的间隔小的一侧朝向间隔大的一侧向外侧弯曲。
[0023]另外,在该电端子中,优选所述第I部件的连结部和所述第2部件由连结部件连结。
[0024]另外,在该电端子中也可以是,在所述I对接合面部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间的间隔大的一侧的端部外侧和所述第2部件的端部内侧,分别设有诱导对方以进入的斜坡部。
[0025]另外,在该电端子中,优选,在所述I对接合面部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分别形成的多个锯齿状接点,沿互相交叉的方向延伸。
[0026]而且,在该电端子中也可以是,所述连结部由下列部件构成:第I弯曲部,从所述I对接合面部中的一方的接合面部的所述端部向外侧弯曲;第2弯曲部,从所述I对接合面部中的另一方的接合面部的所述端部向外侧弯曲;以及连接部,将所述第I弯曲部的前端与所述第2弯曲部的前端连接。
[0027]另外,在该电端子中,优选,在所述I对接合面部和所述第2部件,设有在所述第2部件嵌合于所述I对接合面部时互相锁定的锁定部。
[0028]此外,在该电端子中可以是,在所述第I部件的连结部,设有嵌合于对方连接器的嵌合部。
[0029]发明的效果
依照本发明所涉及的电端子,I对接合面部,从互相对置的内表面间的间隔大的一侧容纳导线并在互相对置的内表面间保持导线。另外,在I对接合面部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分别形成有沿与所容纳的导线的轴心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多个锯齿状接点。而且,第2部件从I对接合面部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间的间隔大的一侧嵌合于I对接合面部,使I对接合面部的两外侧表面向内侧位移而使I对接合面部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接近。由此,多个锯齿状接点陷入前述导线,导线与I对接合面部连接。所以,通过将第2部件嵌合于第I部件的I对接合面部,从而使I对接合面部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接近而使多个锯齿状接点陷入导线,将导线与I对接合面部连接。因此,即使在连接如线圈绕线那样细的导线的情况下,I对接合面部也能够没有残余地进行稳定的导线连接。尤其是,在连接单个细导线的情况下,其效果大。
[0030]另外,第2部件使I对接合面部的两外侧表面向内侧位移,使I对接合面部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接近,将导线与I对接合面部连接。因此,在将多个电端子沿I对接合面部的相对置的方向排列时,能够窄间距化。
[0031]而且,由于能够仅由构成电端子的第I部件和第2部件来连接导线,因而能够由单件电端子进行导线连接。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2]图1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端子的第I实施方式,是将导线插入第I部件之后、将第2部件嵌合于第I部件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3]图2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端子的第I实施方式,是将导线插入第I部件之后、将第2部件嵌合于第I部件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4]图3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端子的第I实施方式,是将导线插入第I部件之后、将第2部件嵌合于第I部件之前的状态的正面图。
[0035]图4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端子的第I实施方式,是将导线插入第I部件之后、将第2部件嵌合于第I部件的状态的正面图。
[0036]图5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端子的第I实施方式,是将导线插入第I部件之后、将第2部件嵌合于第I部件之前的状态的右侧面图。
[0037]图6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端子的第I实施方式,是将导线插入第I部件之后、将第2部件嵌合于第I部件的状态的右侧面图。
[0038]图7示出将导线与I对接合面部连接的状况,(A)是将导线与I对接合面部连接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图,(B)是将导线与I对接合面部连接的状态的示意图,(C)是将导线与I对接合面部连接的状态的示意图,示出多个锯齿状接点互相交叉的状态。
[0039]图8示出与I对接合面部连接的单件导线,(A)是局部正面图,(B)是局部平面图,(C)是沿着(A)的8C-8C线的剖面图。
[0040]图9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端子的第2实施方式,是将第2部件嵌合于第I部件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0041]图10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端子的第2实施方式,是将第2部件嵌合于第I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0042]图11是现有的电端子的立体图。
[0043]图12是2根导线与图11所示的电端子连接的状态的说明图。
[0044]图13是现有示例的电连接器,是示出将电端子插入壳体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0045]图14是现有的另一示例的电连接器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电端子的实施方式。
[0047]首先,在图1至图6中,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端子的第I实施方式,在该电端子1,连接有如线圈绕线那样细的导线40。在此,所谓细导线40意味着具备金属芯和被覆于金属芯的外侧的绝缘部的例如线径为0.02mnT0.25mm左右的绝缘电线或者线径为0.02mnT0.25mm左右的金属芯。作为该绝缘电线的示例,例如,可举出磁导线(magnetwire),以下,对将磁导线用作导线40的示例进行说明。
[0048]图1至图6所示的电端子1,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和弯曲加工而形成,一体地形成第I部件10、第2部件20以及将第I部件10和第2部件20连结的连结部件30。
[0049]在此,第I部件10具备I对接合面部11和将这I对接合面部11连结的连结部12。
[0050]I对接合面部11互相对置,形成为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间的间隔从大的一侧至小的一侧逐渐变小的大致V字形。各接合面部11形成为沿导线40的轴心延伸的前后方向(在图3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和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I对接合面部11中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间的间隔大的一侧的端部成为上端部,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间的间隔小的一侧的端部成为下端部。如图3所示,I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间的间隔,在大的一侧为dl,在小的一侧为d2。设定为,该间隔dl的大小比导线40的线径更大,间隔d2的大小比导线40的线径更小。而且,I对接合面部11形成为,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从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间的间隔小的一侧朝向间隔大的一侧向外侧弯曲。
[0051]在此,I对接合面部11从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间的间隔大的一侧容纳导线40并利用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来保持前述导线。而且,在I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11a,分别形成有沿与所容纳的导线40的轴心延伸的方向、即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多个锯齿状接点llb、llc。而且,如图7 (A)、(B)、(C)所示,在I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分别形成的多个锯齿状接点llb、llc,沿互相交叉的方向延伸。
[0052]另外,连结部12利用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间的间隔小的一侧的端部、即下端部来将I对接合面部11连结。如图3所示,连结部12由下列部件构成:第I弯曲部12a,从I对接合面部11中的一方的接合面部11的下端部向外侧弯曲;第2弯曲部12b,从I对接合面部11中的另一方的接合面部11的下端部向外侧弯曲;以及连接部12c,将第I弯曲部12a的前端与第2弯曲部12b的前端连接。
[0053]另外,第2部件20形成为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状的平板部21和从平板部21的宽度方向(图3中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延伸至下方的I对侧板部22的大致U字形。该第2部件20如图4和图6所示,从I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间的间隔大的一侧嵌合于I对接合面部11。然后,第2部件20利用其I对侧板部22来使I对接合面部11的两外侧表面Ile向内侧位移并使I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接近。由此,多个锯齿状接点IlbUlc陷入导线40,导线40与I对接合面部11连接。
[0054]此外,在I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间的间隔大的一侧的端部的外侧和第2部件20的I对侧板部22的端部内侧,分别设有诱导对方以进入的斜坡部lid、22a。
[0055]另外,连结部件30具备大致矩形状的平板,利用与该平板的下端连结的第I连结片31来与第I部件10的连结部12的连接部12c连结,利用与平板的上端连结的第2连结片32来与第2部件20的平板部21连结。
[0056]参照图1至图7,对将导线40与这样构成的电端子I连接的方法进行说明。[0057]首先,如图1、图3以及图5所示,预先使第2部件20相对于第I部件10而离开,在该状态下,将导线40从I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间的间隔大的一侧插入。于是,导线40保持在I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间。I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间的间隔,在大的一侧为dl,在小的一侧为d2。而且,由于大的一侧的间隔dl的大小比导线40的线径更大,因而能够将导线40从I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间的间隔大的一侧容易地插入。另外,由于小的一侧的间隔d2的大小设定为比导线40的线径更小,因而能够将导线40可靠地保持于I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间。
[0058]接下来,如图2、图4以及图6所示,将第2部件20从I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间的间隔大的一侧嵌合于I对接合面部11。于是,第2部件20的I对侧板部22的内侧表面使I对接合面部11的两外侧表面Ile向内侧位移。若具体阐述,第2部件20的I对侧板部22的内侧表面在向下方移动的过程中,将I对接合面部11的上端外侧表面向内侧按压。由此,I对接合面部11的两外侧表面Ile通过以I对接合面部11的下端部(间隔小的一侧的端部)为中心向内侧转动的方式位移。结果,I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以I对接合面部11的下端部为中心向内侧转动而接近。由此,形成于I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的多个锯齿状接点IlbUlc陷入导线40,导线40与I对接合面部11连接。如果多个锯齿状接点IlbUlc陷入导线40,则在导线40的外侧被覆的绝缘部破裂,多个锯齿状接点IlbUlc与导线40的金属芯电连接。
[0059]这样,通过将第2部件20嵌合于第I部件10的I对接合面部11,从而使I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接近。由此,使多个锯齿状接点IlbUlc陷入导线40,将导线40与I对接合面部11连接。因此,即使在连接如线圈绕线那样细的导线40的情况下,I对接合面部11也能够没有残余地进行稳定的导线40的连接。尤其是,在连接单个细导线40的情况下,其效果大。此外,在连接同一直径的导线40的情况下,也可以连接2根导线40。
[0060]另外,第2部件20使I对接合面部11的两外侧表面Ile向内侧位移,使I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接近,而将导线40与I对接合面部11连接。因此,在将多个电端子I沿I对接合面部11的相对置的方向排列时,能够窄间距化。
[0061]而且,由于能够仅由构成电端子I的第I部件10和第2部件20来连接导线40,因而能够由单件电端子I进行导线40的连接。
[0062]在此,I对接合面部11形成为,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 Ia从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间的间隔小的一侧朝向间隔大的一侧向外侧弯曲。因此,在I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以I对接合面部11的下端部(间隔小的一侧的端部)为中心向内侧转动而接近时,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的间隔大的一侧的端部在导线40被连接之前彼此不接触。所以,通过管理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的间隔大的一侧的端部的间隔,从而能够判断导线40是否连接。
[0063]此外,在第I部件10的、I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间的间隔大的一侧的端部外侧和第2部件20的端部内侧,分别设有诱导对方以进入的斜坡部lld、22a。因此,在将第2部件20从I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间的间隔大的一侧嵌合于I对接合面部11时,能够容易地嵌合。[0064]另外,在I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分别形成的多个锯齿状接点llb、llc,如图7 (A)、(B)、(C)所示沿互相交叉的方向延伸。因此,在多个锯齿状接点lib、Ilc与导线40的金属芯电连接时,如图8 (A)、(B)、(C)所示,由一方的锯齿状接点Ilb形成的导线40的凹陷41与由另一方的锯齿状接点Ilc形成的导线40的凹陷42交叉。如果凹陷41、42交叉,则与凹陷41、42相对置并沿同一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径向厚度薄的部分的区域小。在如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形成于一方的侧壁104的锯齿状接点106与形成于另一方的侧壁105的锯齿状接点106相对置并沿同一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导线中的径向厚度薄的部分的区域大。因此,在导线如线圈绕线那样细的情况下,有断线的危险。与此相对的是,如本实施方式这样,由于如果凹陷41、42交叉,则径向厚度薄的部分的区域小,因而即使在导线40如线圈绕线那样细的情况下,断线的危险也小。
[0065]另外,在该电端子I中,第I部件10的连结部12与第2部件20由连结部件30连结。因此,由于第I部件10和第2部件20未分离,因而没有丢失第I部件10和第2部件20的一方之类的危险,能够容易地进行零件的管理。另外,由于电端子I 一体地形成,因而没有必要个别地制造第I部件10和第2端子20,能够廉价地制造。
[0066]而且,连结部12由下列部件构成--第I弯曲部12a,从一方的接合面部11的下端部向外侧弯曲;第2弯曲部12b,从另一方的接合面部11的下端部向外侧弯曲;以及连接部12c,将第I弯曲部12a的前端与第2弯曲部12b的前端连接。因此,能够从连结部12的连接部12c经由连结片(未图示)而与金属带材(未图示)连接。另外,由于连结部12具备第I弯曲部12a和第2弯曲部12b,因而能够缓和I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以I对接合面部11的下端部为中心向内侧转动而接近时的下端部的应力。
[0067]接着,参照图9和图10,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电端子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9和图10中,有时候对与图1至图6所不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068]图9和图10所示的电端子I与图1至图6所示的电端子I基本构造相同。在图9和图10中,未图示多个锯齿状接点。可是,图9和图10所示的电端子1,在将当第2部件20嵌合于I对接合面部11时互相锁定的锁定部50设在I对接合面部11和第2部件20这点,与图1至图6所示的电端子I不同。
[0069]在此,锁定部50由在I对接合面部11的上端缘突出形成的I对锁定突起51和在第2部件20的平板部21形成的锁定用开口 52构成。在第2部件20嵌合于I对接合面部11时,I对锁定突起51进入锁定用开口 52内。在各锁定突起51的上端外侧表面,形成有斜坡部51a。因此,I对锁定突起51容易进入锁定用开口 52内。而且,如果I对锁定突起51进入锁定用开口 52内,则各锁定突起51抵接于锁定用开口 52的宽度方向缘部。由此,能够防止I对接合面部11打开。因此,能够防止在第2部件20嵌合于I对接合面部11时I对接合面部11打开,避免导线40未连接。
[0070]另外,图9和图10所示的电端子1,在将嵌合于对方连接器(未图示)的嵌合部60设于第I部件10的连结部12这点,与图1至图6所示的电端子I不同。
[0071]若具体阐述,在图9和图10所示的电端子I中,在连结部12的连接部12c经由连结片61而设有垂片状的嵌合部60。嵌合部60经由连结片61而弯折至下方,嵌合于设在对方连接器的电端子(未图示)。[0072]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改良。
[0073]例如,I对接合面部11不一定必须形成为,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 Ia从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间的间隔小的一侧朝向间隔大的一侧向外侧弯曲。
[0074]另外,在电端子I中,也可以不由连结部件30将第I部件10的连结部12与第2部件20连结。
[0075]另外,在电端子I中,可以不必在I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间的间隔大的一侧的端部外侧和第2部件20的端部内侧分别设置诱导对方以进入的斜坡部lid、22a。
[0076]另外,在电端子I中,在I对接合面部11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Ila分别形成的多个锯齿状接点llb、llc,也可以不必沿互相交叉的方向延伸。
[0077]而且,连结部12只要将I对接合面部11连结即可,不一定必须由第I弯曲部12a、第2弯曲部12b以及连接部12c构成。
[0078]附图标记说明
I电端子
10第I部件
Ila内表面
IlbUlc锯齿状接点
Ild斜坡部
Ile外侧表面
12连结部
12a第I弯曲部
12b第2弯曲部
12c连接部
20第2部件
22a斜坡部
30连结部件。
【权利要求】
1.一种电端子,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I部件,具有互相对置且互相对置的内表面间的间隔从大的一侧至小的一侧逐渐变小的大致V字形的I对接合面部和由互相对置的内表面间的间隔小的一侧的端部将该I对接合面部连结的连结部;以及 第2部件,形成为大致U字形, 所述I对接合面部,从所述互相对置的内表面间的间隔大的一侧容纳导线并在所述互相对置的内表面间保持所述导线,并且,在所述I对接合面部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分别形成有沿与所容纳的所述导线的轴心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多个锯齿状接点, 所述第2部件,从所述I对接合面部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间的间隔大的一侧嵌合于所述I对接合面部,使所述I对接合面部的两外侧表面向内侧位移而使所述I对接合面部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接近,由此,所述多个锯齿状接点陷入所述导线,所述导线与I对接合面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I对接合面部形成为,互相对置的内表面从互相对置的内表面间的间隔小的一侧朝向间隔大的一侧向外侧弯曲。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部件的连结部和所述第2部件由连结部件连结。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端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I对接合面部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间的间隔大的一侧的端部外侧和所述第2部件的端部内侧,分别设有诱导对方以进入的斜坡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端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I对接合面部的互相对置的内表面分别形成的多个锯齿状接点,沿互相交叉的方向延伸。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由下列部件构成: 第I弯曲部,从所述I对接合面部中的一方的接合面部的所述端部向外侧弯曲; 第2弯曲部,从所述I对接合面部中的另一方的接合面部的所述端部向外侧弯曲;以及 连接部,将所述第I弯曲部的前端与所述第2弯曲部的前端连接。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端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I对接合面部和所述第2部件,设有在所述第2部件嵌合于所述I对接合面部时互相锁定的锁定部。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端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I部件的连结部,设有嵌合于对方连接器的嵌合部。
【文档编号】H01R11/11GK103579791SQ201310327785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31日
【发明者】原泽正明, 坂井健 申请人: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