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Rfid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RFID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企业仍然采用人工的方式管理物资进出库,随着物资种类及数量的增力口,物资出入库频率剧增,相应的,对分发物资的准确性及效率性有更高的要求;应发展需要,条形码被应用到管理物资进出库中,然而,条形码检测装置只能在对准物资上的条形码图案后,才能进行扫描,难以满足仓库管理的快速、准确、智能的要求,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作效率。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RFID检测装置。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RFID检测装置,其包括:所述RFID检测装置包括一通过输送线的开口,以及设置于所述开口内可自动调节角度的RFID天线。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RFID检测装置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底座和与底座连接的上半壳体,所述底座和上半壳体形成供输送线穿过的开口。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的材质为陶瓷或铝合金。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包括设置于所述输送线两侧的支撑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RFID天线分为两组分布在输送线的上下两侦牝其中第一组RFID天线相对所述输送线倾斜的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上,第二组RFID天线相对所述输送线平行的设置于壳体内侧底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RFID检测装置,设置有可自动调节角度的天线,使其可以对物资上任意方向的标签进行扫描,本实用新型满足仓库管理中要求的快速、准确、智能的需求,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识别系统中入库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RFID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识别系统中出库区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识别系统中入库区流程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识别系统中出库区流程图;其中,附图标记为:入库区,10 ;出库区,30 ;输送线,(11,31);动力输送线,(101,301);无动力折叠输送线,(102,302) ;RFID检测装置,(12,32);壳体,121 ;底座,1211 ;上半壳体,1213 ;支撑部,123 ;RFID天线,125 ;第一组RFID天线,1251 ;第二组RFID天线1253 ;分流机,(13,33);分流线, (14,34);系统操作台,(15,35);电气控制柜,(16,36);工作台,(17,37);物资(18,3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说明的是,所述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所述实施例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内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输送线及分流线上箭头的指向为物资的流通方向,输送线上箭头的尾端为输送线的起始端;所描述的表示角度的词,指的是设备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如图1所示,智能识别系统中入库区10包括用于输送物资18并由动力输送线101和无动力折叠输送线102组成的输送线11 ;设置在靠近输送线11起始端的RFID检测装置12,和通过分流机13连通所述输送线11的分流线14 ;用于控制入库区10中智能识别系统运行的系统操作台15 ;给入库区10中智能识别系统供电的电气控制柜16 ;及设置在输送线11或分流线14旁边的工作台17。其中,对应一台所述分流机13至少设置一条所述分流线14 ;所述RFID检测装置12到所述输送线11的起始端的距离小于所述分流线14到所述输送线11的起始端距离。如图2所示,RFID检测装置12包括壳体121,所述壳体121包括由底座1211和与底座连接的上半壳体1213,所述底座1211和上半壳体1213形成供输送线11穿过的开口,所述壳体121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输送线11两侧的支撑部123,以及设置于所述开口内且与所述输送线11呈多角度设置的RFID天线125。其中,支撑部123分别设置在输送线11两侧;所述RFID天线125的数量为4个,包括第一组RFID天线1251及第二组RFID天线1253分布在输送线11的上下两侧,第一组RFID天线1251相对所述输送线11设置于所述支撑部123上,第二组RFID天线1253相对输送线11设置于底座1211上;优选的,所述壳体121的材质为陶瓷或铝合金,可以有效屏蔽外部信号对整个系统的干扰;
`[0021]优选的,所述天线125在设备运行过程中,角度可随物品自动进行调整;优选的,左侧所述第一组天线1251的自适应调整角度为0度到90度之间,右侧所述第一组天线1251的自适应调整角度为90度到180度之间;优选的,左侧所述第一组天线1251的角度设置为45度,右侧所述第一组天线1251的角度设置为135度;优选的,左侧所述第二组天线1253的自适应调整角度为120度到180度,右侧所述第二组天线1253的自适应调整角度为0度到60度;优选的,左侧所述第二组天线1253的角度设置为180度,右侧所述第二组天线1253的角度设置为0度。如图3所示,智能识别系统中出库区30包括用于输送物资38并由动力输送线301和无动力折叠输送线302组成的输送线31 ;设置在靠近输送线31起始端的RFID检测装置32,和通过分流机33连通所述输送线31的分流线34 ;用于控制入库区30中智能识别系统运行的系统操作台35 ;给入库区30中智能识别系统供电的电气控制柜36 ;及设置在输送线11或分流线34旁边的工作台37。其中,所述RFID检测装置32和入库区10中的RFID检测装置12为相同的装置;对应一台所述分流机33至少设置一条所述分流线34 ;所述RFID检测装置32到所述输送线31的起始端的距离小于所述分流线34到所述输送线31的起始
端距离。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述的RFID检测装置32与前面所诉的RFID检测装置12结构相同,在此不做赘述。图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系统流程图,图4为入库流程,图5为出库流程。结合图1至图5所示,所述智能识别系统包括入库区10,出库区30。每个物资上都设有标签作为标识,标签上携带不同的识别信息,针对本实施例中入库区10的智能识别系统,标签携带物资18的种类信息;针对出库区30的智能识别系统,标签携带物资38的流通方向信息。物资18进库时,在输送线10的带动下,首先要经过RFID检测装置12的扫描,物资18上携带物资种类信息的标签被解读成编码发送至系统操作台15,系统操作台15接收到编码后,通过解码将种类信息转换为指令发送至分流机13,在分流机13的带动下,物资18被输送到对应物资种类的分流线14上;设置在分流线14旁边工作台17内的人员将同一分流线14上的物资18归至到相同的区域;物资38出库时,步骤和入库时大致相同,首先将各区域物资38置于输送线10上,经过RFID检测装置32的扫描,物资38上携带物资分流方向信息的标签被解读成编码发送至系统操作台15,系统操作台15接收到编码后,通过解码将流通方向信息转换为指令发送至分流机33,在分流机·33的带动下,物资38被输送到对应物资分流方向的分流线34上;设置在分流线34旁边工作台37内的人员将同一分流线34上的物资38归至到相应的运输设备上,便于将同一方向的物资38发往同一区域。为实现对物资上任意位置的标签进行扫描,本实用新型RFID检测装置设置有可自动调节角度的天线,使其对物资上任意方向的标签都可以进行快速、准确的扫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识别系统,物资进出仓库时要先通过RFID检测装置的扫描,可以使其按需要智能分配。本实用新型取代了传统的人工仓库监管模式,满足仓库管理中要求的快速、准确、智能的需求,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1.一种RFID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检测装置包括一通过输送线的开口,以及设置于所述开口内可自动调节角度的RFID天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检测装置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底座和与底座连接的上半壳体,所述底座和上半壳体形成供输送线穿过的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RFID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材质为陶瓷或铝合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RFID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设置于所述输送线两侧的支撑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RFID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天线分为两组分布在输送线的上下两侧,其中第一组RFID天线相对所述输送线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上,第二组RFID天线相对所述输 送线设置于壳体内侧底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RFID检测装置,其中,所述RFID检测装置包括一通过输送线的开口,以及设置于所述开口内可自动调节角度的RFID天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RFID检测装置,设置有可自动调节角度的天线,使其可以对物资上任意方向的标签进行扫描,本实用新型满足仓库管理中要求的快速、准确、智能的需求,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
文档编号H01Q1/22GK203133877SQ20132011857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5日
发明者沈颖盈, 陈实, 孙凯凌 申请人: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