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精准分束与集束的射频连接器及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精准分束与集束的射频连接器及组件,包括有固定端即插座和自由端即插头组成,所述的插座内部分布有2~10线束插针电缆组件,所述的插针外壳径向设置有小径密封圈和大径密封圈,插针外壳后端设有弹簧,所述的插头内部,等同插座对应分布有2~10束插孔电缆组件,在该组件的插孔外壳端口前段的外圆上设置有工艺螺纹,在工艺螺纹的后段设置有一道卡簧槽,卡簧槽内装有一个锥体卡簧,锥体卡簧圈将插孔外壳卡住在所述的插头外壳上,本实用新型在不可见的环境下具有盲插或盲安装的功能。
【专利说明】可精准分束与集束的射频连接器及组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可精准分束与集束的射频连接器及组件。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中国及全球通信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以TD-LTE为代表的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已成为当代通信领域先进性和创新性的最佳代表之一,其中智能天线一体化及集束技术的应用能有效降低干扰,提高系统容量、信号质量、覆盖范围以及频谱效率,是TD-SCDMA系统宏基站的必选技术。但智能天线一体化技术较之普通的天线技术,对射频连接与分断的解决方案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
[0003]当前,它主要涉及到TD-SCDMA集束电调智就能天线、TD-LTE基站天线等。因为智能天线由多个阵元协同工作,根据阵元的数量(常见8阵元),单个扇区需布放N+1根单元馈线,室外单元馈线过多对网络建设将造成很大影响。使设备厂商、运营商、工程施工方比任何时候更加关注无线系统馈线之间连接与分断的技术方案。选择馈线连接与分断方案不但需要考虑电气性能和耐环境性能的可靠,还要充分考虑工程实施易操作性以及便于维护等问题。所以,馈线之间连接与分断方案的选用一定程度影响TD网络建设、工程实施等综合成本。
[0004]现有技术的基本方法是,天线与RRU (Radio Remote Unit)之间由原来的9线连接改进成了分别由5线集成一束和4线集成一束;然后再分别对固定端(以下称插座)和自由端(以下称插头)共9芯连接。然而,从现有集束连接器的实际结构和现场情况分析可见,仍有可以改进的问题:
[0005]1、RRU与天线间在完全不可见的环境下盲插问题;
[0006]现有技术中需要由肉眼先分别看准在插座和插头外壳上红园点标志并对准后,方可插入连接;而在完全不可见的环境下难以插入。
[0007]2、防水防潮问题;
[0008]现有技术中仅在各线电缆的护套外装有O型密封圈,但在插头的外壳内径表面(即电缆经过的表面)则没有密封设置,水及潮汽或有害气体将从此处侵入;否则,需要在各束电缆全部组装后再采取密封胶进行封装。
[0009]3、机械电气基准界面接触可靠性和稳定性问题;
[0010]现有技术中在插头端设置有一个弹性外套,该弹性外套依靠内径锥面和径向开槽起到微量弹性力的作用,来实现轴向和径向游动;然而,实际上各集束单元的各接触端面一定存在制造公差而不会在同一个平面上,因此,各单元在对接时具备有轴向和径向游动的特性;这样,在对接后通过插头端的螺套与插座端的外螺纹拧紧,方可实现各集束单元插针与插孔之间正常插合,以及各接触面之间保持有足够的轴向压力。
[0011]4、RRU和天线现场施工、检测、维护和维修时的快捷分离(或分束),以及集合(或集束)问题。[0012]现有技术的插座和插头内所集束的单元电缆组件,均采取了焊接或压接的永固性方法,即所集束单元是不可有效性拆卸或拆分的;然而,这样所带的缺陷是:只要集束插座或插头内的其中一束单元出现不良或损坏,则会造成整体插座或插头失效的情况;因此,势必造成浪费或延误工期。另外,给检测、维护和维修也带来了诸多不便。
【发明内容】
[0013]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可可精准分束与集束的射频连接器及组件的解决方案。
[001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精准分束与集束的射频连接器及组件,它包括固定端即插座和自由端即插头组成,所述的插座,其内部分布有2?10线束插针电缆组件,所述的各插针电缆组件中的端口设置为BMA插针界面(IEC61169-15);所述的插针外壳中段的外径上设有环形的前凹槽和后凹槽,在前凹槽上装有小径密封圈,在后凹槽上装有大径密封圈;所述的大径密封圈和小径密封圈对各束电缆组件中的插针外壳起到柔性径向支撑作用,所述的插针外壳后端设有弹簧;而后置的大径密封圈在未插合状态时,在所设置的后端弹簧作用下处在被压缩状态。所述的插座外壳孔口直至底部设置有三个键槽,一个主键槽和两个副键槽,其中的一个副键槽与主键槽对称设置,另一个副键槽为不对称设置;所述的插座的插配孔底侧面设有一道环形槽,环形槽内装有界面密封圈;所述的插头,其内部等同插座对应分布有2?10束插孔电缆组件,所述的各插孔电缆组件中的端口设置为BMA插孔界面(IEC61169-15);所述的插孔外壳端口前段的外圆上设置有工艺螺纹,在该工艺螺纹的后段设置有一道卡簧槽,卡簧槽内装有一个锥体卡簧圈,锥体卡簧圈将插孔外壳卡住在所述的插头外壳上,在所述的插头外壳后段,即在插孔电缆组件通过的截面上设有一个锥体多孔密封垫,在该锥体多孔密封垫的前、后端面上设置有前夹板和后夹板,在后夹板后端设置有电缆固定座,通过拧紧该电缆固定座,可以对各束插孔电缆组件中的同轴电缆与外壳之间的锁定和密封,所述插头外壳端口位置等同插座外壳上的主、副键槽对应设置有一个主键,以及两个副键,其中的一个副键与主键对称设置,另一个副键与主键为不对称设置;所述的三个主、副键截面为倒圆角的矩形,在所述插头外壳前端设置有一个螺套,该螺套有内螺纹;由一个矩形孔用卡簧卡锁在插头外壳上;在该螺套所包容的插头外壳前段即在插头与插座相耦合的轴底设置有紧固面,该螺套可以在插头外壳上一段范围内作轴向移动,当螺套拧紧时所述的紧固面可以起到轴向定位作用。
[0015]所述的插座中弹簧前后端面上分别设置有前弹簧座和后弹簧座;所述的前弹簧座支承在插针外壳上,所述的后弹黃座由孔用弹性挡圈支承在插座外壳上;IU弹黃座和后弹簧座的内径与插针外壳的外径之间设置有0.5mm以上的游动间隙。
[0016]所述的插座中三个主、副键槽端口各设有一道小于30°的弧形导向口,所述的弧形导向口其深度为大于1.5mm的弧形槽。
[0017]所述的插座中在主键槽中段设置有一个信号孔。
[0018]所述的插座中三个主、副键端面与插头外壳端口之间留有大于1.5mm的预合距离。
[0019]所述的插头中在所述的插孔外壳的后段设置有台面,在该台面前端装有密封圈,台面的侧面为外六角面,与插头外壳中段的内五边面相对吻合。[0020]所述的插头中的后夹板的一个端面上,即与锥体多孔密封垫接触的端面上,设置有夹板凸缘和夹板孔束。
[0021]所述的插头中在主键上的中段还设置有一个信号弹簧。
[0022]所述的插头中在所述插头外壳中段外六角形的一个顶边上设置有一个手指面,在该手指面的对称顶边上设置有两手指面;所述的三个手指面与主键为相互平行关系。
[002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在不可见的环境下具有盲插或盲安装的功能;插头和插座在插合或者不插合状态下均有防水防潮的功能;插座中的各束电缆组件机械电气基准面具有2mm以上的轴向游动量和0.3mm以上的径向游动量;提升了界面接触压力和对不准容差性;插头和插座具有快捷分束即拆分,以及集束即组合的功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发明的插座结构示意图;
[0025]图1a是图1中孔用挡圈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26]图1b是图1中主键槽、副键槽位置示意图;
[0027]图2是图1中的插针电缆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本发明的插头结构示意图;
[0029]图3a是图3中后夹板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30]图3b是图3中A-A截面剖视图;
[0031]图3c是图3中主键、副键结构示意图;
[0032]图4是图3中的插孔电缆组件结构示意图;
[0033]图4a是图4中外六角面结构示意图;
[0034]图5是本发明的插头与插座插入初始状态示意图;
[0035]图6是本发明的插头与插座插入终止状态示意图;
[0036]图7是本发明的插头与插座螺套预紧状态示意图;
[0037]其中:1000、插座,1110、插座外壳,1120、孔用弹性挡圈,1130、法兰密封圈,1140、后弹簧座,1150、弹簧,1160、前弹簧座,1170、大径密封圈,1180、小径密封圈,1190、界面密封圈,1200、插针电缆组件,1111、主键槽,1111a、导向口,1112、副键槽,1112a、副键槽,1113、通孔,1114、信号孔,1115、环形槽,1116、插座端面,1117、外螺纹,1118、插座孔束,1121、工艺孔,1210、同轴电缆,1220、插针外壳,1230、后绝缘子,1240、针密封圈,1250、前绝缘子,1260、插针,1221、机械电气基准面,1222、前凹槽,1223、后凹槽,1224、前台面,1225、后台面,2000、插头,2110、螺套,2120、锥体卡簧圈,2130、矩形孔用卡簧,2140、密封圈,2150、插头外壳,2160、前夹板,2170、锥体多孔密封垫,2180、后夹板,2190、电缆固定座,2200、插孔电缆组件,2111、内螺纹,2151、手指面,2151a、手指面,2151b、手指面,2152、信号弹簧,2152a、隐藏槽,2153、紧固面,2154、主键,2155、副键,2155a、副键,2156、插头孔束,2157、内五边面,2181、夹板凸缘,2182、夹板孔束,2191、固定螺纹,2210、插孔,2220、插孔外壳,2230、插孔绝缘子,2240、平绝缘子,2250、压接套,2260、同轴电缆,2221、台面,2221a、外六角面,2222、卡簧槽,2223、机械电气基准面,2224、工艺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0038]一种可精准分束与集束的射频连接器包括有固定端(以下称插座1000)和自由端(以下称插头2000)组成。
[003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的插座1000其结构见图1、图la、图1b和图2所示:
[0040]图1插座1000结构示例:1110-插座外壳,1120-孔用弹性挡圈,1130-法兰密封圈,1140-后弹簧座,1150-弹簧,1160-前弹簧座,1170-大径密封圈,1180-小径密封圈,1190-界面密封圈,1200-插针电缆组件。
[0041]图1和图1a中的其它标识:1111-主键槽,Illla-导向口,1112-副键槽,1112a-副键槽,1113-通孔,1114-信号孔,1115-环形槽,1116-插座端面,1117-外螺纹,1118-插座孔束,1121-工艺孔。
[0042]图2插针电缆组件1200的结构示例:1210-同轴电缆,1220-插针外壳,1230-后绝缘子,1240-针密封圈,1250-前绝缘子,1260-插针;1221_机械电气基准面,1222-前凹槽,1223-后凹槽,1224-前台面,1225-后台面。
[0043]在所述的插座1000内部分布有2?10束插针电缆组件1200,所述的各插针电缆组件1200中的端口设置为BMA插针界面(IEC61169-15);在该插针外壳1220中段的外径上设置有环形的前凹槽1222和后凹槽1223,在前凹槽1222上装有小径密封圈1180,在后凹槽1223上装有大径密封圈1170 ;所述的大径密封圈1170和小径密封圈1180对各束电缆组件1200中的插针外壳1220起到柔性径向支承作用,在插针外壳后端设有弹簧1150 ;而后置的大径密封圈1170在未插合状态时,在弹簧1150的作用下处在被压缩状态,对电缆组件中的插针外壳1220兼有未插合状态时的密封作用;另外,在弹簧1150的前后端面上分别设置有前弹簧座1160和后弹簧座1140 ;所述的前弹簧座1160支承着插针外壳1220,所述的后弹黃座1140由孔用弹性挡圈1120支承在插座外壳1110上,如弹黃座1160和后弹簧座1140的内径与插针外壳1220的外径之间设置有0.5mm以上的游动间隙。由于产品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公差,具体地讲就是径向对不准和轴向基准面对不齐是一定存在的。而上述设置实现了所述插针电缆组件1200具有轴向2mm以上,和径向0.3mm以上的游动量;具体地讲就是在插头和插座安装时,插针电缆组件1200具有自适应地作出调整的功倉泛。
[0044]在插座外壳1110的孔口直至底部设置有一个主键槽1111和两个副键槽1112和1112a,其中的一个副键槽1112与主键槽1111对称设置,另一个副键槽1112a为不对称设置;另外,在主键槽中段设置有信号孔1114。在所述的三个主/副键槽端口各设有一道小于30°的弧形导向口 1111a,所述的弧形导向口 Illla其深度为大于1.5mm的弧形槽。本设置一是实现了可以凭手感而不是凭视力将插头2000精准快速插入,二是当插座1000与插头2000所配线束不同时,仅需要将其中的副键槽1112和插头2000上的副键2155a同时改变偏置角设置,就可以实现插座1000与插头2000适配插合的唯一性,达到防误插的效果。
[0045]在插座1000与插头2000相耦合的孔底侧面设置有一道环形槽1115,环形槽内装有界面密封圈1190,本设置一是起到了对界面密封圈1190在自由状态下的稳固作用,二是简化了上述三个键槽的加工工艺。
[0046]插座外壳1110的外径设置有外螺纹1117,底部为正方形法兰面,该法兰面四缘均布有4个通孔1113。由此,该插座1000可以由通孔1113被安装在天线或其它通信设备上,作为天线或其它通信设备的端接口,也称为固定端口。[0047]为了详细说明本发明可精准分束与集束的功能,以下具体地将插针电缆组件1200与插座外壳1110间的分束与集束的过程详细描述如下:
[0048]插座1000的分束过程,见图1和图1a按如下步骤进行:
[0049]a)首先,将插座1000以插座外壳1110上的外螺纹1117或法兰对边为夹紧元素,将其固定在工作台上(并使法兰密封圈1130的中心线置于水平或垂直方向)。
[0050]b)用适配的开槽套管(专用工具)的端面抵至后弹簧座1140的内径边缘,在该开槽套管的另一端面施加一个轴向力,使之弹簧1150稍有压缩(此时弹簧座1140与孔用弹性挡圈1120被分离);然后,用卡簧钳(通用工具)夹紧孔用弹性挡圈1120上的两个工艺孔1121 (见图1a)后,将此弹性挡圈1120取出。
[0051]c)随之,可轻松从插座孔束1118中取出插针电缆组件1200及各构件,后弹簧座1140,弹簧1150,前弹簧座1160,大径密封圈1170,小径密封圈1180。
[0052]d)重复上述步骤,即可轻松精准地完成对插座1000的全部分束操作。
[0053]插座1000的集束过程,见图1和图1a按如下步骤进行:
[0054]a)首先,将各构件如:后弹黃座1140,弹黃1150,如弹黃座1160,大径恶、封圈1170,小径密封圈1180,;按图1中的顺序及位置套装在插针电缆组件1200上。
[0055]b)将套装好的插针电缆组件1200及其构件装入插座外壳1110中的任意一束通孔内。
[0056]c)用适配的开槽套管(专用工具)的端面抵至后弹簧座1140的内径边缘,在该开槽套管的另一端面施加一个轴向力,使之弹簧1150稍有压缩(此时,弹簧座1140与孔用弹性挡圈1120接触面被留出了间隙);用卡簧钳(通用工具)将孔用弹性挡圈1120装入,至此,插针电缆组件1200被稳定地装配在插座孔束1118中。
[0057]d)重复上述步骤,即可轻松精准地完成对插座1000的全部集束操作
[005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的插头2000其结构见图3、图3a、图3b和图4所示:
[0059]图3插头2000的结构示例:2110-螺套,2120-锥体卡簧圈,2130-矩形孔用卡簧,2140-密封圈,2150-插头外壳,2160-前夹板,2170-锥体多孔密封垫,2180-后夹板,2190-电缆固定座,2200-插孔电缆组件。
[0060]图3、图3a和图3b中的其它标识:2111-内螺纹,2151-手指面,2151a_手指面,2151b-手指面,2152-信号弹簧,2152a-隐藏槽,2153-紧固面,2154-主键,2155-副键,2155a-副键,2156-插头孔束,2157-内五边面,2181-夹板凸缘,2182-夹板孔束,2191-固
定螺纹。
[0061]图4插孔电缆组件2200的结构示例:2210-插孔,2220-插孔外壳,2230-插孔绝缘子,2240-平绝缘子,2250-压接套,2260-同轴电缆,2221-台面,2221a-外六角面,2222-卡簧槽,2223-机械电气基准面,2224-工艺螺纹。
[0062]在所述的插头2000内部,等同插座1000对应分布有2?10束插孔电缆组件2200,所述的各插孔电缆组件2200中的端口设置为BMA插孔界面(IEC61169-15);在该插孔外壳2220端口前段的外圆上设置有工艺螺纹2224,在工艺螺纹2224的后段设置有一道卡簧槽2222,卡簧槽2222内装有一个锥体卡簧圈2120,锥体卡簧圈2120将插孔外壳2220卡住在所述的插头外壳2150上;在该插孔外壳2220的后段设置有台面2221,在该台面2221前端装有密封圈2140。另外,台面2221的侧面为外六角面2221a,与插头外壳2150中段的内五边面2157相对吻合。本设置一是实现了应用工艺螺纹2224可以轻松对插孔电缆组件2200的分束或集束操作,操作时由外六角面2221a与内五边面2157承担止转作用;二是实现了对各插孔外壳2230与插头外壳2150之间的锁定和密封作用;三是应用上述的工艺螺纹2224,还可以实现插孔电缆组件2200与插针电缆组件进行单束连接检测的功能。
[0063]在插头外壳2150后段,即插孔电缆组件2200通过的截面上设置有一个锥体多孔密封垫2170,在该锥体多孔密封垫2170的前/后端面上设置有前夹板2160,和后夹板2180 ;在所述的后夹板2180与锥体多孔密封垫2170接触的端面上,设置有夹板凸缘2181和夹板孔束夹板孔束。在夹板2180后端设置有电缆固定座2190,通过拧紧该电缆固定座2190上的固定螺纹2191,实现了对各束插孔电缆组件2200中的同轴电缆2260与外壳2150之间的锁定和密封。
[0064]在所述插头外壳2150端口位置,等同插座外壳1110上的主/副键槽1111、1112和1112a对应设置有一个主键2154,以及两个副键2155和2155a,其中的一个副键2155与主键2154对称设置,另一个副键2155a与主键2154为不对称设置,另外,在主键2154上的中段还设置有一个信号弹簧2152 ;所述的三个主/副键2154、2155和2155a端面与插头外壳2150端口之间留有大于1.5mm的预合距离;所述的三个主/副键2154、2155和2155a截面为倒圆角的矩形。在所述插头外壳2150中段外六角形的一个顶边上设置有一个手指面2151,在该手指面2151的对称顶边上设置有两手指面2151a和2151b ;所述的三个手指面2151、2151a和2151b与主键2154为相互平行关系(注:在本图示中为便于描述作了 90°旋转示例)。本设置一是实现了可以凭手感而不是凭视力将插头2000精准快速插入,二是当插座1000与插头2000所配芯线束不同时,仅需要将其中的副键2155a和插头2000上的副键槽1112a同时改变偏置角设置,就可以实现插头2000与插座1000适配插合的唯一性,达到防误插的效果;三是在徙手进行插入安装时,当插针电缆组件1200上的机械电气基准面1221,与插孔电缆组件2200上的机械电气基准面2223相接触时,上述的信号弹簧2152会与插座外壳1110上的信号孔1114同时接触并发生弹击,实现了发出振感和声觉的效果。
[0065]在所述插头外壳2150前端设置有一个螺套2110,该螺套2110有内螺纹2111 ;由一个矩形孔用卡簧2130卡锁在插头外壳2150上;在该螺套2110所包容的插头外壳2150前段(即在插头与插座相耦合的轴底)设置有紧固面2153。本设置一是实现了螺套2110可以在插头外壳2150上一段范围内作轴向移动,二是实现了插头2000与插座1000插合后,螺套2110拧紧时由紧固面2153起到轴向定位作用。
[0066]为了详细说明本发明可精准分束与集束的功能,以下具体地将插孔电缆组件2200与插头外壳2150间的分束与集束的过程详细描述如下:
[0067]插头2000的分束过程,见图3、图3a、图3b和图4按如下步骤进行:
[0068]a)首先,用一对搬手(通用工具)将电缆固定座2190从插头外壳2150上拧松并卸下,然后,取出后夹板2180,锥体多孔密封垫2170,前夹板2160。
[0069]b)以插头外壳2150上的外六角面为夹紧元素,将其固定在工作台上(并使插头外壳2150的中心线置于水平或垂直方向)。用套筒内螺纹搬手(专用工具)旋入插孔外壳2220上的工艺螺纹2224;所述的套筒内螺纹搬手(专用工具)的端口将追使锥体卡簧圈2120的外径收缩,当卡簧圈2120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插孔外壳2220的外径时,此时,在所述的套筒内螺纹搬手(专用工具)的把手端施加一个轴向冲力,将锥体卡簧圈2120的外径推至到达插头孔束2156内。
[0070]c)随之,可轻松从插头孔束2156中取出插孔电缆组件2200。
[0071]d)重复上述步骤,即可轻松精准地完成对插头2000的全部分束操作。
[0072]插头2000的集束过程,见图3、图3a、图3b和图4按如下步骤进行:
[0073]a)首先,将各构件如:前夹板2160,锥体多孔密封垫2170,后夹板2180,电缆固定座2190,;按图3中的顺序及位置套装在插孔电缆组件2200上。
[0074]b)将套装好的插孔电缆组件2200以插孔外壳2220为束头,装入插头外壳2150中的任意一个插头孔束2156内,并使插孔外壳2220上的工艺螺纹2224部分穿出插头孔束2156前端口。
[0075]c)用套筒内螺纹搬手(专用工具)旋入插孔外壳2220上的工艺螺纹2224,所述的套筒内螺纹搬手(专用工具)的端口将先抵住插头孔束2156的端口,并将插孔外壳2220为束头向上拉,直至锥体卡簧圈2120的外径被卡住插头孔束2156孔口为止;此时第一根插孔电缆组件2200集束完成。
[0076]d)重复上述步骤,即可轻松精准地完成对插头2000的全部集束操作。
[0077]最后,为了详细说明本发明精准盲插的功能,以下具体地将插头2000与插座1000间在不可见环境下的安装过程详细描述如下:
[0078]a)见图5,首先将螺套2100拨至到后端面,以显露出插头2000上的主键2154及减少障碍,然后,用右手母指贴至手指面2151,右手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抓住手指面2151a和手指面2151b ;同时,右手食指触摸至主键2154上的信号弹簧2152。
[0079]b)将右手握住的插头2000端口移至到插座1000端口,在这两个端口碰触到时;随机,用右手食指试探到插座1000上的主键1111或者导向口 Illla ;此时,右手将插头2000先作小于30°逆时针旋转(或小于30°顺时针旋转),其目标是将插头2000上的主/副键插入插座1000上的主/副键槽上的导向口 Illla中。
[0080]c)凭手感可以检查并确认上述主键2154是否进入了导向口 1111a,即右手在向前推力的同时,作上述旋转(步骤b))相反的动作,将插头2000试探性地先作小于30°顺时针旋转(或小于30°逆时针旋转),当最终顺时针旋转被导向口 Illla侧面阻挡时;此时,可以确认其主键/副键,与主键槽/副键槽则完全对准。(插座端面1116与紧固面2153相距约7mm)0
[0081]d)见图6,随之,将插头2000向插座端面1116推进,当主键2154上的信号弹簧2152碰触到主键槽1111上的信号孔1114时,则听到“咔嗒”一声(同时手上有振动感);此时,可以确认各束插孔电缆组件2200上的机械电气基准面2223,与插针电缆组件1200上的机械电气基准面1221已接近重合。(插座端面1116与紧固面2153相距约2mm)
[0082]e)见图7,徒手将螺套2100旋入插座1000上的外螺纹1117上;最后用搬手(通用工具)拧紧至要求的正常力矩;(而插座端面1116与紧固面2153相距为小于0.00mm)。此时所连接器的状态是:
[0083]信号弹簧2152被压缩至隐藏槽2152a中;
[0084]机械电气基准面2223和1221在弹簧1150的作用下,完全吻合并在各种振动环境下保持有26.7N?35N的正压力;
[0085]界面密封圈1190被压缩,并使连接器界面密封。[0086]以上就是在不可见环境下轻松完成的全部操作。
【权利要求】
1.一种可精准分束与集束的射频连接器及组件,它包括固定端即插座和自由端即插头组成,所述的插座,其内部分布有2?10线束插针电缆组件,所述的插针电缆组件中的端口设置为BMA插针界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针外壳中段的外径上设有环形的前凹槽和后凹槽,在前凹槽上装有小径密封圈,在后凹槽上装有大径密封圈;所述的插针外壳后端设有弹簧;所述的插座外壳孔口直至底部设置有一个主键槽和两个副键槽,其中的一个副键槽与主键槽对称设置,另一个副键槽与主键槽为不对称设置;所述的插座的插配孔底侧面设有一道环形槽,环形槽内装有界面密封圈;所述的插头,其内部等同插座对应分布有2?10束插孔电缆组件,所述的插孔电缆组件中的端口设置为BMA插孔界面;所述的插孔外壳端口前段的外圆上设置有工艺螺纹,在该工艺螺纹的后段设置有一道卡簧槽,卡簧槽内装有一个锥体卡簧圈,锥体卡簧圈将插孔外壳卡住在所述的插头外壳上,在所述的插头外壳后段,即在插孔电缆组件通过的截面上设有一个锥体多孔密封垫,在该锥体多孔密封垫的前、后端面上设置有前夹板和后夹板,在后夹板后端设置有电缆固定座,所述插头外壳端口位置等同插座外壳上的主、副键槽对应设置有一个主键,以及两个副键,其中的一个副键与主键对称设置,另一个副键与主键为不对称设置;所述的三个主、副键截面为倒圆角的矩形,在所述插头外壳前端设置有一个螺套,该螺套有内螺纹并由一个矩形孔用卡簧卡锁在插头外壳上;在该螺套所包容的插头外壳前段即在插头与插座相耦合的轴底设置有紧固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精准分束与集束的射频连接器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座中弹黃如后端面上分别设直有如弹黃座和后弹黃座;所述的如弹黃座支承在插针外壳上,所述的后弹簧座由孔用弹性挡圈支承在插座外壳上;前弹簧座和后弹簧座的内径与插针外壳的外径之间设置有0.5mm以上的游动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精准分束与集束的射频连接器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座中三个主、副键槽端口各设有一道小于30 °的弧形导向口,所述的弧形导向口其深度为大于1.5mm的弧形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精准分束与集束的射频连接器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座中在主键槽中段设置有一个信号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精准分束与集束的射频连接器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座中三个主、副键端面与插头外壳端口之间留有大于1.5mm的预合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精准分束与集束的射频连接器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中在所述的插孔外壳的后段设置有台面,在该台面前端装有密封圈,台面的侧面为外六角面,与插头外壳中段的内五边面相对吻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精准分束与集束的射频连接器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中的后夹板的一个端面上,即与锥体多孔密封垫接触的端面上,设置有夹板凸缘和夹板孔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精准分束与集束的射频连接器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中在主键上的中段还设置有一个信号弹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精准分束与集束的射频连接器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中在所述插头外壳中段外六角形的一个顶边上设置有一个手指面,在该手指面的对称顶边上设置有两手指面;所述的三个手指面与主键为相互平行关系。
【文档编号】H01R13/73GK203406470SQ201320439918
【公开日】2014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3日
【发明者】刘建业, 张海亮, 徐可, 王晓春, 陈国华 申请人:江苏吴通通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