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注液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蓄电池注液装置。蓄电池注液装置,包括电解液箱和注液管,所述注液管内固定有二号横杆,所述二号横杆垂直所述注液管,所述二号横杆上设置有空心导流件,所述导流件顶部与注液管相通,所述导流件底部穿出注液管并开设有七号通孔,所述导流件侧边为弧形,所述导流件侧边下端弧形向上。电解液一部分从空心导流件内流入,从七号通孔中流出,另一部分从导流件弧形的侧边滑出后触碰到蓄电池外壳内壁后,电解液分散到极板群上,使电解液能均匀的分散到极板群上。
【专利说明】蓄电池注液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蓄电池注液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电解液是最传统的电解质,电解液是由GAMMA 丁内酯有机溶剂加弱酸盐电容质经过加热得到的。普通意义上的铝电解电容的阴极,都是这种电解液。电解液是化学电池、电解电容等使用的介质,为他们的正常工作提供离子。并保证工作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可逆的。目前,现有技术的蓄电池生产过程中,需要对蓄电池加注电解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直接注液,直接注液存在如下缺陷:因电解液较粘稠,电解液吸收较慢,在极板群里电解液吸收不均匀,因此不能够快速注液,快速注液常常会使加入蓄电池内的电解液溢出,并且电解液吸收不均匀会导致蓄电池的质量问题,这样即浪费了电解液,又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需要一种能够快速注液并且能将电解液均匀注射的装置。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快速注液并且能将电解液均匀注射的装置。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蓄电池注液装置,包括电解液箱和注液管,所述注液管内固定有二号横杆,所述二号横杆垂直所述注液管,所述二号横杆上设置有空心的导流件,所述导流件顶部与注液管相通,所述导流件底部穿出注液管并开设有七号通孔,所述导流件侧边为弧形,所述导流件侧边下端弧形向上。电解液从导流件弧形的侧边滑出后触碰到蓄电池外壳内壁后,电解液分散到极板群上,使电解液能均匀的分散到极板群上。
[0005]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流件侧边下端弧度为45°。45°的弧度对于电解液从弧形侧边抛出并触碰到蓄电池外壳后,电解液分散的效果相对较好。
[000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七号通孔直径为1MM。使电解液能慢慢均匀的流动到极板群上。
[0007]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流件底部呈十字型均匀的设置有五个七号通孔。使电解液均匀分散到导流件底部下方的极板群上的效果更好。
[000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电解液一部分从空心导流件内流入,从七号通孔中流出,另一部分从导流件弧形的侧边滑出后触碰到蓄电池外壳内壁后,电解液分散到极板群上,使电解液能均匀的分散到极板群上。45°的弧度对于电解液从弧形侧边抛出并触碰到蓄电池外壳后,电解液分散的效果相对较好。使电解液能慢慢均匀的流动到极板群上。使电解液均匀分散到导流件底部下方的极板群上的效果更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09]图1为实施例1实用新型回旋块示意图。
[0010]图2为实施例1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0011]图3为实施例2实用新型截面示意图。
[0012]图4为实施例2实用新型侧面示意图。
[0013]图5为实施例2实用新型底面示意图。
[0014]图6为实施例2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0015]图7为实施例3实用新型螺旋片示意图。
[0016]图8为实施例3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0017]图9为实施例4实用新型组合片示意图。
[0018]图10为实施例4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0019]图11为实施例5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0]图12为实施例5实用新型导流件底面示意图。
[0021]图13为实施例5实用新型导流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参见图1和图2,包括电解液箱I和注液管2,电解液箱I的电解液通过注液管2注射到蓄电池壳5内。所述注液管2内固定有与注液管2相匹配的回旋块3,回旋块3固定在注液管2内,所述回旋块3侧壁开设有自上往下的弧形凹槽4,回旋块3侧壁上设置满所述弧形凹槽4,弧形凹槽4使电解液经过回旋块3之后成不断旋转的方式转出注液管2,使电解液能均匀的撒在极板群上,吸收更迅速,注液速度也能提高。
[0023]所述注液管2上端为柱形部分21,下端为锥形部分22,所述锥形部分22较大的开口面与柱形部分21固定连接。注液管2为纯柱形的话,在回旋块3使用一段时间后,有可能回旋块3会向下滑落,使用寿命短;注液管2为纯锥形的话,回旋块3在锥形部件内固定必须回旋块3也为锥形,回旋块3的下部分小了,对整体电解液的旋转散播效果受限制很大,旋转散播效果不明显。因此注液管2采用柱形和锥形组合方便回旋块3的固定,防止回旋块3使用一段时间后向下滑落,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0024]所述弧形凹槽4上开口 4a大于下开口 4b,并且弧形凹槽4上开口 4a到下开口 4b的凹槽宽度逐渐减小。电解液由大开口 4a进入小开口 4b出去,电解液进的多出的少,加大了压力,增快了电解液从回旋块3出去的速度。
[0025]所述弧形凹槽4深度为1CM。对快速注液,并且不影响电解液旋转效果来说,ICM的凹槽深度相对较为合理。
[0026]使用时,电解液由电解液箱I进入到注液管2,经过注液管2内的回旋块3,从回旋块3的弧形凹槽4内流出后,形成旋转式的方式向下运送,电解液流出注液管2后,均匀的铺散在极板群上,使极板群能够均匀快速的吸收电解液,吸收快了,在电解液不会溢出的前提下,电解液的速度也能提升,因此装置能够快速注射电解液。
[0027]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在于,所述快速注液均匀注液的方式不同,其余均相同。
[0028]参见图3飞,包括电解液箱I和注液管2,所述注液管2侧壁开设有至少四个通孔组103,通孔组103多分布点,覆盖面便更加广泛。所述通孔组103包括自上往下的二号通孔104、三号通孔105和四号通孔106,所述二号通孔104直径小于三号通孔105,所述三号通孔105直径小于四号通孔106,所述注液管2底面还开设有五号通孔107。通孔组103中的通孔由上到下并且上小下大分布,从越上面的通孔出来的电解液,运送的距离越远,因此,通孔组103能将电解液均匀的铺在极板群上,再加上五号通孔107的设置,注液管2能将电解液运送到极板群的所有位置,均匀快速的注液。
[0029]所述二号通孔104、三号通孔105和四号通孔106位于同一直线上。保证所在通孔组103能在范围极板群内均匀全面的注射电解液。
[0030]所述五号通孔107位于底面正中心。因电解液有粘性,因此,会有一部分电解液通过通孔组103的通孔流出并沿着注液管2外壁向下流动直至滴到极板群上,但很难滴到注液管2正中心下方的位置,五号通孔107设置在底面正中心位置为了更好的对极板群进行全面注液。
[0031 ] 所述二号通孔104直径为3丽,三号通孔105直径为4MM,四号通孔106直径为5丽,五号通孔107直径为2MM。五号通孔107接触的电解液是最多的,因此需要通孔直径小于别的通孔,为了不影响别的通孔排除电解液的效果。
[0032]使用时,将电解液从电解液箱I进入到注液管2内,大量的电解液进入,因五号通孔107直径很小,电解液无法全部从注液管2底部的五号通孔107流光,大量电解液慢慢往上堆积,通过二号通孔104、三号通孔105、四号通孔106和五号通孔107 —起排出,均匀并且快速的将电解液排到极板群上。
[0033]实施例3: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在于,所述快速注液均匀注液的方式不同,其余均相同。
[0034]参见图7和图8,包括电解液箱I和注液管2,所述注液管2内固定有螺旋片201,所述螺旋片201上端固定有锥形的集液斗202。螺旋片201能将电解液以旋转的方式输送到极板群上,使极板群能够均匀接受电解液。集液斗202将电解液全部运送到螺旋片201上接口处,防止电解液从螺旋片201的空隙处直接滑落,从而影响螺旋片201的使用效果。
[0035]所述螺旋片201上涂敷有防粘剂。防止电解液粘附在螺旋片201上,造成电解液的浪费,节约成本,并且提高了电解液的下降速度。
[0036]所述螺旋片201最下面的端部203弧形向上。使电解液离开螺旋片201的高度更高,并且弧形抛出,电解液的运送轨迹更长,电解液的覆盖面也就越广,对电解液均匀分布在极板群上的效果也就越好。
[0037]所述螺旋片201最下面的端部203分开为一号部分204、二号部分205和三号部分206,所述一号部分204、二号部分205和三号部分206分别朝向不同方向。电解液的运送方向更多,使电解液的覆盖面越广,对电解液均匀分布在极板群上的效果也就越好。
[0038]使用时,电解液箱I将电解液输送到集液斗202内,集液斗202将电解液全部输送到螺旋片201上,电解液根据螺旋片201的轨迹,慢慢的形成旋转式运动轨迹,当离开螺旋片201后,电解液旋转甩出去,电解液覆盖的极板群面积更广,因此更加均匀的分散到极板群上,加快了电解液的注射速度。
[0039]实施例4: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在于,所述快速注液均匀注液的方式不同,其余均相同。[0040]参见图9和图10,包括电解液箱I和注液管2,所述注液管2内固定有横杆301,所述横杆301垂直所述注液管2,横杆301起主要的支撑作用。还设置有垂直固定于所述横杆301的直杆302,直杆302同时也平行于注液管2,所述直杆302另一端铰接有组合片303,所述组合片303包括至少两个叶片304,所述叶片304朝一侧倾斜,所述所有叶片304旋转至同一位置处均能够重合,当组合片303为两个叶片304时,即为此两个叶片304关于连接点中心对称。电解液从注液管2上输送下来,接触组合片303后,电解液对组合片303冲击产生的力使组合片303转动,将电解液甩出去,电解液被均匀快速的输送到极板群上。
[0041]所述叶片304上开设有六号通孔305。六号通孔305使电解液扩散的点更多,电解液在极板群上分布更加均匀。
[0042]所述六号通孔305的直径为1MT2丽。直径相对较小的孔在不影响组合片303转动的前提下,能够使电解液扩散的更加均匀。
[0043]所述横杆301为圆柱形。防止电解液在横杆301上的堆积,防止浪费电解液,节约成本。
[0044]使用时,电解液从电解液箱I输送到注液管2,电解液向下冲向组合片303,此冲击力对倾斜设置的叶片304产生力,使组合片303转动,类似风扇的叶片,将电解液均匀甩出,均匀的分布到极板群上,同时,注射电解液也更加快速方便。
[0045]实施例5: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在于,所述快速注液均匀注液的方式不同,其余均相同。
[0046]参见图11?图13,包括电解液箱I和注液管2,所述注液管2内固定有二号横杆401,所述二号横杆401垂直所述注液管2, 二号横杆401起主要的支撑作用。
[0047]所述二号横杆401上设置有空心的导流件402,所述导流件402顶部与注液管2相通,电解液可以直接从注液管2进入到导流件402内,也可以从导流件402的侧边流下。所述导流件402底部穿出注液管2并开设有七号通孔403,导流件402的底部位于注液管2的外面,使电解液能够从侧边滑出至蓄电池外壳内壁上。所述导流件402侧边为弧形,所述导流件402侧边下端弧形向上。电解液从导流件402弧形的侧边滑出后触碰到蓄电池外壳5内壁后,电解液分散到极板群上,使电解液能均匀的分散到极板群上。
[0048]所述导流件402侧边下端弧度为45°,45°的弧度对于电解液从弧形侧边抛出并触碰到蓄电池外壳5后,电解液分散的效果相对较好。
[0049]所述七号通孔403直径为1MM。七号通孔403的直径不宜过大,过大了电解液大量流向极板群,导致的后果是位于导流件402正下方处的极板群无法均匀的接受电解液,IMM的七号通孔403相对能使电解液能慢慢均匀的流动到极板群上。
[0050]所述导流件402底部呈十字型均匀的设置有五个七号通孔403。一个七号通孔403只能从该通孔正下方慢慢向边上扩散,多个均匀的呈十字型的五个七号通孔403基本上能够使导流件402正下方的极板群都能够均匀的接受到电解液,从而使电解液均匀分散到导流件402底部下方的极板群上的效果更好。
[0051]使用时,电解液从电解液箱流入到注液管2,一部分电解液进入到导流件402,从导流件402底部的七号通孔403流出,均匀的分散到极板群上;另一部分电解液从导流件402弧形的侧边滑落,经过弧形向上的侧边下端,电解液滑落到蓄电池外壳5的内壁上,撞击到蓄电池外壳5内壁上后,分散开,能均匀的落到极板群上,导流件402的四个弧形侧边加上七号通孔403的作用,使极板群所有位置都能够均匀的接受到电解液,注射电解液方便快速。
【权利要求】
1.蓄电池注液装置,包括电解液箱(I)和注液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管(2)内固定有二号横杆(401),所述二号横杆(401)垂直所述注液管(2 ),所述二号横杆(401)上设置有空心的导流件(402),所述导流件(402)顶部与注液管(2)相通,所述导流件(402)底部穿出注液管(2)并开设有七号通孔(403),所述导流件(402)侧边为弧形,所述导流件(402)侧边下端弧形向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402)侧边下端弧度为 4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七号通孔(403)直径为1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402)底部呈十字型均匀的设置有五个七号通孔(403 )。
【文档编号】H01M2/36GK203377322SQ201320452234
【公开日】2014年1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9日
【发明者】严铖 申请人:宁波慧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