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包括有至少一线圈、一第一包覆体、一第二包覆体及二个电极;每一个线圈系具有两个电性端子;该第一包覆体将该线圈做一成型包覆;该第二包覆体将该线圈底缘做一成型包覆,并与该第一包覆体结合成型;该二个电极设置于该第一包覆体与该第二包覆体外侧,并分别电性连结于该线圈的两个电性端子。通过利用第一包覆体和第二包覆体彼此结合成型并将线圈一体包覆住,配合利用二个电极设置于第一包覆体与第二包覆体外侧并分别电性连结于两个电性端子,利用如此结构之设计,能使本实用新型在制造出薄型电感线圈时,可达到简化产品制程,提增产品产量,并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且避免浪费。
【专利说明】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感线圈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工业与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系广泛的使用于现代人的生活中;其中,电感线圈在电子产品中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脚色。
[0003]请参阅图1至图5,系习用的一种薄型电感线圈的制程示意图;并且请同时参阅图6,系薄型电感线圈的制造方法流程图。如图所示,习用之薄型电感线圈的制造方法系包括下述步骤:
[0004]首先,系执行步骤S01’,将一第一导电板110a’与一第二导电板110b’分别冲压形成包含有一第一导接件125a’之一第一线圈层120a’以及包含有一第二导接件125b’之一第二线圈层120b’ ;接着,系执行步骤S02’,以焊接方式迭合该第一线圈层120a’与该第二线圈层120b’,同时将两个导引接线130’接合在一起,使得该第一线圈层120a’与该第二线圈层120b’构成一电感线圈120’。
[0005]完成前述步骤之后,该方法系接着执行步骤S03’,以一盖体140’包覆该电感线圈120’,其中,该盖体140’系由磁性粉末材料所形成;最后,系执行步骤S04’,将该第一导接件125 a’与该第二导接件125b’裁剪并焊接固定成两个电极。
[0006]然而,习用之薄型电感线圈的制造方法系藉由料带200’的方式大量生产,并透过裁剪将复数个电感线圈120’成品自该200’料带上取下,接着便将剩余之料带200’直接丢弃;如此,不仅造成电感线圈120’之制造成本增加,更同时导致料带200’之浪费。除此之夕卜,于该步骤(S02’ )中,系透过焊接的方式迭合第一线圈层120a’与第二线圈层120b’以构成一电感线圈120’,该方式更进一步增加了该电感线圈120’之制造难度。
[0007]经由上述,可以得知习用之薄型电感线圈的制造方法系具有缺点与不足;有鉴于此,本案之实用新型人系极力加以研究实用新型,终于研发完成本实用新型之一种薄电感线圈之构造。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薄型电感线圈制造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0010]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包括有:
[0011]—线圈,该线圈系具有两个电性端子;及
[0012]一第一包覆体,其系将该线圈做一成型包覆;及
[0013]一第二包覆体,其系将该线圈底缘做一成型包覆,并与该第一包覆体结合成型;及
[0014]二个电极,系设置于该第一包覆体与该第二包覆体外侧,并分别电性连结于该线圈的两个电性端子。[00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两个电性端子之截面系露出于该第一包覆体与该第二包覆体之外,以分别电性连接该二个电极。
[00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线圈系由一金属线与包覆于该金属线外之一绝缘层所构成。
[001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线圈系由一铜线与包覆于该铜线外之一绝缘层所构成。
[001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二个电极是通过真空溅镀的方式形成于第一包覆体和第二包覆体上。
[001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二个电极包括有镍层和锡层,该镍层镀设于第一包覆体和第二包覆体上并位于电性端子的周围与电性端子电性连结。
[002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二个电极是通过直接沾或镀银的方式形成于第一包覆体和第二包覆体上。
[002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二个电极为二个金属电极板,该二个金属电极板分别焊接固定于该二个电性端子。
[0022]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更包括有:
[0023]两线圈,且每Iv线圈系具有两个电性端子;及
[0024]一第一包覆体,其具有树脂与铁粉,系将该线圈上方做一成型包覆;及
[0025]一第二包覆体,其具有树脂与铁粉,系将该线圈底缘做一成型包覆,并与该第一包覆体结合成型 '及
[0026]二个电极,系设置于该第一包覆体与该第二包覆体外侧,并分别电性连结于该两个电性端子。
[002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该两个线圈系以镜射方式分别设置于该第一包覆体与该第二包覆体之中,并且,其中两线圈之两个电性端子系呈电性连接,而该电性端子之截面系露出于该等包覆体外侧,并分别电性连接该二个电极。
[002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0029]一、通过利用第一包覆体和第二包覆体彼此结合成型并将线圈一体包覆住,配合利用二个电极设置于第一包覆体与第二包覆体外侧并分别电性连结于两个电性端子,如此本实用新型在生产时可将很多个线圈排列定位于一基板表面之一基层上进行封装生产,这样才能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相对传统之以料带的生产方式就无法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因为料带所占空间与体积都较大,所以无法一次达生产很多个线圈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不需要藉由料带的方式即可制造出薄型电感线圈,便于简化产品制程,以提增产品产量,并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且避免浪费。
[0030]二、通过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也可以使线圈在被第一包覆体和第二包覆体封装的过程中,利用向下挤压掺杂有塑料铁粉之同时所产生的压力,使线圈原两突出较长的电性端子,可以被切断成适当的突出第一包覆体和第二包覆体外的预期长度,而不需再进行另外的裁断加工程序,进而得以简化加工制程,降低制造成本。
[0031]三、通过采用真空溅镀的方式或者直接沾或镀银的方式形成二电极,系可避免透过焊接的方式结合电感线圈与外部电极,进一步降低产品制造的难度。
[0032]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3]图1是习用的薄型电感线圈制造过程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0034]图2是习用的薄型电感线圈制造过程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0035]图3是习用的薄型电感线圈制造过程的第三状态示意图;
[0036]图4是习用的薄型电感线圈制造过程的第四状态示意图;
[0037]图5是习用的薄型电感 线圈制造过程的第五状态示意图;
[0038]图6是习用之薄型电感线圈的制造方法之流程图;
[0039]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薄型电感线圈之制造方法的第一流程图;
[0040]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薄型电感线圈之制造方法的第二流程图;
[0041]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制造方法的第一示意图;
[0042]图10是本实用新型之制造方法的第二示意图;
[0043]图11是本实用新型之制造方法的第三示意图;
[0044]图12是本实用新型之制造方法的第四示意图;
[0045]图13是本实用新型之制造方法的第五示意图;
[0046]图14是本实用新型之制造方法之侧面的第一剖视图;
[0047]图15是本实用新型之制造方法之侧面的第二剖视图;
[0048]图16是本实用新型之制造方法之侧面的第三剖视图;
[0049]图17是本实用新型之制造方法之侧面的第四剖视图;
[0050]图18是本实用新型之制造方法之侧面的第五剖视图;
[0051]图19是本实用新型之薄型电感线圈的半成品立体图;
[0052]图20是本实用新型之薄型电感线圈的成品立体图;
[0053]图21是本实用新型之薄型电感线圈的另一实施例立体图;
[0054]图22是本实用新型之薄型电感线圈的又一实施例剖面图;
[0055]图23是图22之立体图。
[0056]附图标识说明:
[0057]110a’、第一导电板110b’、第二导电板
[0058]120a’、第一线圈层120b’、第二线圈层
[0059]125a’、第一导接件125b’、第二导接件
[0060]130’、导引接线140’、盖体
[0061]200’、料带S01’~S04’、方法步骤
[0062]1、薄型电感线圈2、基板
[0063]3、模具4、支撑板
[0064]5、顶压装置11、线圈
[0065]13、第一包覆体14、第二包覆体
[0066]15、电极21、基层
[0067]31、第一容置孔41、第二容置孔
[0068]51、顶压柱112、电性端子[0069]SO1、方法步骤S021~S023、方法步骤
[0070]S03、方法步骤S041~S044、方法步骤
[0071]S05 ~S07、方法步骤S08、S081b、S082b、方法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0072]为了能够更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所提出之一种薄电感线圈之构造,以下将配合图式,详尽说明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
[0073]请参阅图7与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一种薄电感线圈之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之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系可由下列制造方法与步骤来达成:
[0074]如图9之制程示意图所示,该方法系首先执行步骤S01,将复数个线圈11定位于一基板2表面之一基层21上,并将形成有复数个第二容置孔41之一支撑板4设置于该基板2下方,其中,该线圈11系包括有二个电性端子112。
[0075]如图10之制程示意图与图14之制程剖面图所示,该方法系接着执行步骤S021,将具有复数个第一容置孔31之一模具3罩于该复数个线圈11之上,使得该复数个第一容置孔31分别对应于该复数个第二容置孔41,并分别容置该复数个线圈11 ;并接着执行步骤S022与步骤S023,透过灌模制程将一掺杂有塑料之铁粉灌入该复数个第一容置孔31之中,并且,藉由一顶压装置5之复数个顶压柱51分别顶入该复数个第一容置孔31之中,使得该掺杂有塑料的铁粉形成复数个第一包覆体13以分别包覆该复数个线圈11,同时可利用向下挤压掺杂有塑料铁粉之同时所产生的压力,使线圈11原两突出较长的电性端子112,可以被切断成适当的突出第一包覆体13和第二包覆体14外的预期长度,而不需再进行另外的裁断加工程序,进而得以简化加工制程,降低制造成本。如图11至图12之制程示意图与图15至图17之制程剖面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之制造方法在完成步骤S023之后系接着执行步骤S03、步骤S041,移除该基板2与该基层21,并将该模具3以反置方式且设置于该支撑板4上,且藉由该复数个顶压柱51分别下压该复数个第一包覆体13以产生一灌模空间。
[0076]接着,系执行步骤S042与步骤S043,移除该顶压装置5,并透过灌模制程将该掺杂有塑料的铁粉再次灌入该复数个第一容置孔31之中;并且,在执行完步骤S043之后系执行步骤S044,藉由该复数个顶压柱51分别挤压入该复数个第一容置孔31与该第二容置孔41之中,使得该掺杂有塑料的铁粉形成相对应于该复数个第一包覆体13之复数个第二包覆体14,以分别包覆该复数个线圈11,并使得该复数个第一包覆体13、该复数个第二包覆体14与该复数个线圈11构成复数个薄型电感线圈I ;其中,该线圈11的二个电性端子112系露出于该第一包覆体13与该第二包覆体14之外。
[0077]如图13之制程不意图与图18之制程首I]面图所不,在完成步骤S044之后系接着执行步骤S05与步骤S06,移除该支撑板4,并藉由该顶压装置5之复数个顶压柱51分别挤压该复数个第一容置孔31中之该复数个薄型电感线圈1,进而取出该复数个薄型电感线圈I。
[0078]请继续参阅图7和图8,并请同时参阅图19与图20,系本实用新型之薄型电感线圈的半成品立体图与成品立体图;本实用新型之制造方法在执行完步骤S06之后系可得到如图19所示之薄型电感线圈I之半成品;如图20所示,最后,系执行步骤S07,对该复数个薄型电感线圈I之半成品执行一电极形成制程,藉以形成二电极15以分别连接该线圈11露出于该第一包覆体13与第二包覆体14之外的二个电性端子112。[0079]其中,该电极形成之步骤S08可为于该薄型电感线圈I两侧边之电性端子112周围之预定区块进行真空溅镀制程,接着于该真空溅镀之区域上进行镀镍(Ni),最后进行于该镍层上进行镀锡(Sn),藉以形成该二个电极15 ;亦或是于该真空溅镀之区域上直接沾或镀银(Ag),藉以形成该二个电极15。
[0080]承上述,该电极形成之亦可于该真空溅镀区域,将二个金属电极板分别焊接固定于该二个电性端子112,藉以形成二个电极15。
[0081]请参阅图21,系本创作之薄型电感线圈的另一实施例立体图,如图21所示,该步骤S08更可透过下述步骤完成:S081b对该复数个薄型电感线圈I执行一真空溅镀制程,接着,执行步骤S082b,将二个金属电极板分别焊接固定于该二个电性端子112,藉以形成该二个电极15。
[0082]经由上述,本实用新型之一种薄型电感线圈I之制造方法已完整得被说明,接着,将透过图示说明本实用新型之一种薄型电感线圈I的构造;请再参阅图19与图20,如图19与图20所示,本实用新型之一种薄型电感线圈I系包括有:一线圈11、一第一包覆体13、一第二包覆体14、以及二个电极15。
[0083]其中,该线圈11系具有两个电性端子112,系露出于该第一包覆体13与该第二包覆体14外侧,以分别电性连接该二个电极15 ;并且,该第一包覆体13系具有树脂与铁粉,并将该线圈11做一成型包覆,另一方面,该第二包覆体14系具有树脂与铁粉,并将该线圈11底缘做一成型包覆,且与该第一包覆体13结合成型。
[0084]进一步地,该线圈11系由一金属线与包覆于该金属线外之一绝缘层所构成,此夕卜,该线圈11亦可由一铜线与包覆于该铜线外之一绝缘层所构成。
[0085]请参阅图22与图23,系本实用新型之薄型电感线圈I之又一实施例剖面图与立体图,如图22与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之一种薄型电感线圈I之另一实施例系包括有:二个线圈11、一第一包覆体13、一第二包覆体14、以及二个电极15。
[0086]其中,该两个线圈11系镜射地分别设置于该第一包覆体13与该第二包覆体14之中,并且,一线圈11之两个电性端子112系电性连接于另一个线圈11之两个电性端子112,并分别电性连接该二个电极15
[0087]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首先,通过利用第一包覆体和第二包覆体彼此结合成型并将线圈一体包覆住,配合利用二个电极设置于第一包覆体与第二包覆体外侧并分别电性连结于两个电性端子,如此本实用新型在生产时可将很多个线圈排列定位于一基板表面之一基层上进行封装生产,这样才能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相对传统之以料带的生产方式就无法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因为料带所占空间与体积都较大,所以无法一次达生产很多个线圈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不需要藉由料带的方式即可制造出薄型电感线圈,便于简化产品制程,以提增产品产量,并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且避免浪费。其次,通过采用真空溅镀的方式或者直接沾或镀银的方式形成二电极,系可避免透过焊接的方式结合电感线圈与外部电极,进一步降低产品制造的难度。再者,鉴于本实用新型之构造设计特征,方能使线圈的两电性端子的初步形成,可在封装挤压掺杂有塑料铁粉于线圈上的制程时,利用向下挤压掺杂有塑料铁粉之同时所产生的压力,使线圈原两突出较长的电性端子,可以被切断成适当的突出第一包覆体和第二包覆体外的预期长度,而不需再进行另外的裁断加工程序,进而得以简化加工制程,降低制造成本,而一般习知的封装方式中虽然有采用将整个线圈用塑料成形包覆起来的结构制造方式,但它们的制程中都有一个须将线圈两端所包覆的塑料磨掉的多出制程,才可使线圈两电性端子显现突出于塑料外,这样必然较耗工、耗时而使制造成本增加,纵使是以一般的料带生产方式也是要进行将线圈两电性端子弯折的额外动作制程,制程繁琐。
[008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线圈,该线圈系具有两个电性端子 '及 一第一包覆体,其系将该线圈做一成型包覆 '及 一第二包覆体,其系将该线圈底缘做一成型包覆,并与该第一包覆体结合成型;及 二个电极,系设置于该第一包覆体与该第二包覆体外侧,并分别电性连结于该线圈的两个电性端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电性端子之截面系露出于该第一包覆体与该第二包覆体之外,以分别电性连接该二个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系由一金属线与包覆于该金属线外之一绝缘层所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系由一铜线与包覆于该铜线外之一绝缘层所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个电极是通过真空溅镀的方式形成于第一包覆体和第二包覆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个电极包括有镍层和锡层,该镍层镀设于第一包覆体和第二包覆体上并位于电性端子的周围与电性端子电性连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个电极是通过直接沾或镀银的方式形成于第一包覆体和第二包覆体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个电极为二个金属电极板,该二个金属电极板分别焊接固定于该二个电性端子。
9.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其特征在于:更包括有: 两线圈,且每一个线圈系具有两个电性端子 '及 一第一包覆体,其系将该线圈上方做一成型包覆 '及 一第二包覆体,其系将该线圈底缘做一成型包覆,并与该第一包覆体结合成型;及 二个电极,系设置于该第一包覆体与该第二包覆体外侧,并分别电性连结于该两个电性端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该两个线圈系以镜射方式分别设置于该第一包覆体与该第二包覆体之中,并且,其中两线圈之两个电性端子系呈电性连接,而该电性端子之截面系露出于该等包覆体外侧,并分别电性连接该二个电极。
【文档编号】H01F27/28GK203799822SQ201420113430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13日
【发明者】陈旻彻, 徐钰钦 申请人:东莞建冠塑胶电子有限公司, 湧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中江湧德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