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电子风扇用调速电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33368发布日期:2019-03-19 20:30阅读:2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电子风扇用调速电阻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风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电子风扇用调速电阻。



背景技术:

在汽车发动机的散热系统中,有一个重要部件,那就是给发动机散热的电子风扇。而该风扇上又有一个重要部件,即调速电阻。它与电子风扇供电线路的正极串联连接,起到电子风扇的降压、限流调速的作用。当发动机连续高速或低速运转的时候,电子风扇也会随之不断地调整转速,以满足发动机不同转速下的散热需求。

然而,现有散热风扇的调速电阻,制作均比较简单,仅用一段较粗的康铜丝,绕成螺旋状,焊接上引线,塞入一个圆形铝管制成的外壳中,两端再用环氧胶灌封而成。这种电阻在使用过程中,一旦风扇电机出现堵转故障时,流过该电阻的电流会急剧加大,电阻上的温度会迅速上升,甚至会使风扇上的塑胶件产生燃烧,因此,该电阻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汽车电子风扇用调速电阻,具有使用寿命延长,尤其当电机出现堵转故障时,电阻的温度会急剧上升,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时,温度保险丝会立即烧断,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一种汽车电子风扇用调速电阻,包括铝合金外壳、散热架、精密线绕电阻以及温度保险丝,所述散热架与铝合金外壳连接,所述精密线绕电阻以及温度保险丝位于铝合金外壳内部,所述精密线绕电阻一端与温度保险丝一端串联,精密线绕电阻另一端通过铜端子和一条引出线铆接,温度保险丝另一端通过铜端子和另一条引出线铆接,所述铝合金外壳两端设置有固定胶,用于固定引出线,且密封铝合金外壳两端。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铝合金外壳内部填充有石英砂。石英砂固定可靠,在长期振动和高温环境下,不会出现内部连接点松动和与铝合金外壳短路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胶采用硅胶,密封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散热架表面按均匀间隔分布有散热片,散热效果均匀。

精密线绕电阻和一个温度保险丝串联点焊连接,精密线绕电阻的另一端和温度保险丝的另一端,分别通过黄铜端子和对应的引出线铆接。铆接完成后,将整个组件放入带有散热片的铝合金外壳内,再将石英砂灌入铝合金外壳内,使其固定牢固,石英砂同时也可起到传热散热的作用,最后用硅胶将铝合金外壳的两端灌封固定。该电阻工艺结构简单,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当电阻正常工作时,铝合金外壳上的散热片,会将电阻上的热量迅速散发出去,使电阻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尤其当电机出现堵转故障时,电阻的温度会急剧上升,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时,温度保险丝会立即烧断,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阻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铝合金外壳与散热架连接示意图。

图例说明:

1、铝合金外壳;2、散热架;3、精密线绕电阻;4、温度保险丝;5、铜端子;6、引出线;7、石英砂;8、固定胶;9、散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汽车电子风扇用调速电阻,包括铝合金外壳1、散热架2、精密线绕电阻3以及温度保险丝4,所述散热架2与铝合金外壳1连接,所述精密线绕电阻3以及温度保险丝4位于铝合金外壳1内部,所述精密线绕电阻3 一端与温度保险丝4一端串联,精密线绕电阻3另一端通过铜端子5和一条引出线6铆接,温度保险丝4另一端通过铜端子5和另一条引出线6铆接,所述铝合金外壳1两端设置有固定胶8,所述固定胶8采用硅胶,用于固定引出线6,且密封铝合金外壳1两端,密封效果好。所述散热架2表面按均匀间隔分布有散热片9,散热效果均匀。

所述铝合金外壳1内部填充有石英砂7,石英砂7固定可靠,在长期振动和高温环境下,不会出现内部连接点松动和与铝合金外壳1短路的现象。

精密线绕电阻3和一个温度保险丝4串联点焊连接,精密线绕电阻3的另一端和温度保险丝4的另一端,分别通过黄铜端子5和对应的引出线6铆接。铆接完成后,将整个组件放入带有散热片9的铝合金外壳1内,再将石英砂7 灌入铝合金外壳1内,使其固定牢固,石英砂7同时也可起到传热散热的作用,最后用硅胶将铝合金外壳1的两端灌封固定。该电阻工艺结构简单,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当电阻正常工作时,铝合金外壳1上的散热片9,会将电阻上的热量迅速散发出去,使电阻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尤其当电机出现堵转故障时,电阻的温度会急剧上升,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时,温度保险丝4会立即烧断,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