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通用双键调光节能开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为白炽灯照明灯具提供一种可调节灯光亮度的普及型低成本调光节能延寿开关。
目前,我国特别是农村仍主要以白炽灯照明。多为普通开关,即只起开关作用,不能调光,使用很不方便。如在读书写字或做较精细工作时,人们希望灯光亮些,而在看电视或深夜开灯时又希望灯光暗些,这样,可节省电能,又避免突然开灯时刺眼。如能调节灯光亮度,可解决以上问题,而给生活带来很多方便。所以调光开关应运而生,较高档的有晶闸管调光开关,可实现无级调光,已广泛应用于各种中高档调光台灯,但成本较高,同时存在无线电干扰对收音机等家用电器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未能在普通照明中普及。再一种是二极管式调光开关。此类开关有调光节能延寿功能,八九年二期《电世界》杂志、湖南省水电(能源)研究所梁力平、彭逢伟的文章“居住区内公用灯的长寿方法”一文有详细介绍。但此类开关也有一个明显缺点,即调光有固定程序,即灭-暗-亮-灭,或灭-亮-暗-灭不能随意调节灯光亮暗,需灭灯后重新调节。且在不需调光时开关灯也不方便,所以此类开关也未能在普通照明中普及应用。
综上所述,晶闸管调光开关成本高,拉线式二极管调光开关受固定程序限制使用不便,所以限制了调光开关的普及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普通照明灯具,提供一种能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普通开关的,低成本普及型调光开关,该开关继承以上调光开关的优点,又能同普通开关一样随意开关灯,并能随时任意调节明暗,象普通开关一样安装使用,而成本比普通开关仅增加三角左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首先从设计上抛弃过去调光开关中,用单键控制开关灯又起调光作用的传统思想,在普通开关基础上增加一组普通开关键和一只二极管,原理见附
图1。键①和②串联,二极管③与②并联而与键①串联。所以,控制键①的开关,就能使电流呈通断状态起开关灯作用,为开关键,当①键闭合,键②闭合时电流由二键直接流过,二极管③被短接电流全波通过灯处于亮的状态,打开键②,电流需经二极管③流过,因二极管有单向导电性,交流电只有半波通过,电灯处于暗的状态,故控制该键的开闭即可提供电灯的明暗两种状态,此键又叫调光键。
综上所述,开关键和调光键独立行驶职能,又互相补充。控制开关键可开关灯,控制调光键可随意调光的明暗两种状态,且在调光过程中灯光不间断,可实现无间断调光,有利于提高灯泡使用寿命。根据二极管调光原理,若不计灯丝电阻变化,灯亮时为全功率照明,暗时为半功率照明,所以此开关有明显节能效果。
该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附图给出。
据此原理,可设计为双拉线式调光开关和双键跷板式或按键式开关。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开关的电原理图,附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拉线式调光开关结构组装示意图。
图2开关的结构件塑料外壳可为圆型或长方型,大小以能容下两组开关键为宜。在盒座的下面有两个拉线(13)和(14)。开关的电器部分有两组转轮式拉线开关键,右半部和普通拉线开关键结构完全一致,左半部为与为右半部结构相同方向相反的对称结构。在左右两组转轮中间夹一中心铜片,起固定开关转轴(7)的作用,同时为左右两键的串连导体。(12)为调光二极管,两端线弯成两个圆圈,分别用固定静触片螺钉⑥拧固在静铜片和中心铜片下,(也可焊 接或压接)。这样,①②③④⑤⑥和二极管(12)共同组成开关的调光部分⑦⑧⑨⑩组成开关部分。为使用方便,拉线(13)和(14)可用两种颜色和长度,开关拉线长些,调光拉线短些。二极管可用1N4007等耐压大于400V1A及以上的开关二极管,(15)和(16)为进出线接线柱。由于此开关只增加一组开关键和一只二极管,所以成本只增加三角左右。
同理,根据需要可设计出按键式暗开关等,此处不一一举例。
权利要求1.能调节交流白炽灯亮度的开关装置,由两组普通开关键和一只二极管组成,其特征是两组开关键串联组装,二极管与其中一只键并连而与另一支开关键串连组装,一只键起调光作用为调光键,另一只与二极管串连的键起开关作用为开关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其特征为可制成双拉线式调光开关,此开关有两只拉线,开关线应长些,调光线短些,以方便使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其特征为也可制成双按键式双跷板式暗开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通用双键调光节能开关主要为电气照明灯具提供一种调光开关装置。使用本开关能随意控制灯的明暗两种状态,随意开关灯二者互不影响,具有节电调光延寿,使用方便成本低的特点。本实用新型由两组开关键和一只二极管组成电气控制部分,两组开关键串联组装,二极管与其中一只开关键并联而与另一键串联,控制与二极管串联的键可开关灯,控制与二极管并联的键可调灯光明暗,从而可实现随意开关灯和随意调光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开关中的二极管也可用电容代替。
文档编号H01H9/54GK2057531SQ8920463
公开日1990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1989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1989年4月16日
发明者杨春生 申请人:杨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