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连接器端片的改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02985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集成电路连接器端片的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成电路连接器端片的改良,其特殊设计可使端片除在制造上可节省材料成本与减少相对性误差外,同时在与连接器实际组装时,更由于其一体化新颖造型结构,而达到组装方便、快速以及稳定可靠的显著效果。
一般集成电路连接器,主要由连接器本体以及呈矩阵双列式的端子所组成。传统的集成电路连接器,其与端片的组装结构如图6所示,其中,组装于连接器本体(1a)排孔(11a)上的端片主要是由前端片(2a)与后端片(3a)构成,由于前、后端片(2a)(3a)造型上的差异,因此两者分别用两组模具冲压而成,以其相互间搭配的形态,组装在本体(1a)排孔(11a)上时形成双列式端子结构;至于该前、后端片(2a)(3a)的造型结构,如图中所示,两者均由位于下方弯曲的排钩(21a)(31a)、排钩(21a)(31a)上方前伸直立的端子(22a)(32a)以及位于端子(22a)(32a)顶端,与端子(22a)(32a)一体相连的料带折片(23a)(33a)所构成,然而两者的差异,除端子(22a)(32a)前伸距离的不同外,同时前端片(2a)的端子(22a)在前伸后并呈一斜向角度而可与后端片(3a)的端子(32a)在组装于体(1a)后,前、后端片(2a)(3a)的端子(22a)(32a)形成双列并排的形态;最后,则需将该前、后端片(2a)(3a)的折片(23a)(33a)分别自与端子(22a)(32a)连接处以人工方式折断分离(如图7),再配合一定位盖片(3)从而完成该连接器的组装(如

图1)。
从先有的连接器端片的造型结构来看,由于未尽于理想而至少存在以下若干不足,造成连接器整体在加工与材料使用上不经济及不实用等问题
1.工序繁琐、废料增加由于先有的端片所包含的前、后端片(2a)(3a)分别由两组模具冲压而成,而冲压完成后的端片还需分别施以二道工序才完成电镀,因此,在每一加工过程中均必须繁琐地包含两道工序,而使连接器整体生产成本增加;此外,为使前、后端片(2a)(3a)的排钩(21a)(31a)能相互交错插立于连接器本体(1a)的排孔(11a)上,因此,前、后端片(2a)(3a)在冲压同时,需配合排钩(21a)(31a)的间隔节距而加大近一的空间,因而浪费大量材料。
2.双片冲压、误差增加由于先有的前、后端片(2a)(3a)分别由两组模具冲压成型,而经成型处理后的前、后端片(2a)(3a)又另需相互配合而组装于连接器本体(1a)上的排孔(11a),因此,若以两组模具冲压成型,容易因冲压制造上的误差,而使前、后端(2a)(3a)难以配合使用,而使相对性误差的发生率大为提高。
3.双片端片、组装不易由于先有的连接器端片由前、后端片(2a)(3a)所组成,因此在与连接器本体(1a)组装时,除需以前、后两道工序完成本体(1a)单边的插接外,同时,在端片插接完成后,还需将折片(23a)(33a)折断时,若以本体(1a)所具备的四个侧边计算,则需施以共八次的折断操作,增加了组装的繁琐性而严重影响效率;其次,由于该先有折片(23a)(33a)的设计是一体接连于端子(22a)(32a)的上方,且其面积因料带限制而显得甚小,故,在进行折断操作时通常还需配合工具来完成,因此操作不够方便。
4.折片过长、易造成短路由于前、后端片(2a)(3a)各排钩(21a)(31a)间的节距增加,使折片(23a)(33a)的长度在冲压成型过程中相对增长,然而过长的折片(23a)(33a)易因折断后不慎落入连接器本体(1a)四周围端子(22a)(32a)所形成的中央空间,而受限于端子(22a)(32a)的凸出部分难以拾取,而在品质管理疏忽时作成品测试,进而可能造成讯号短路烧结现象,致使不良品增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单片式的设计,而以单一模具冲压而成,使端片上一体成型出双列并排端子、排钩以及后料带折片等,从而解决了先有技术所存在的若干问题;其优点包括1.单一加工工序,简化端片冲压成型至制造组装的流程,同时,由于以单片料带冲压成型,因此,各排钩之间无需保留交错间距,因此,比先有的能大大减少材料的使用,从而节省制造成本高达近50%。
2.由于以单片料带、单一模具冲压成型,故在制造误差率在可大为降低,且无先有的双片式端片相对性误差的问题。
3.因其为单片式端片设计,因此在组装于连接器本体时,本体每一单边仅有一折片,而减少每一连接器本体所需折断次数,可有效增加效率,同时,由于折片为一大面积全片式设计,因此,在不借助其他工具情况下即能达到简易折断的效果,减少操作上困扰,同时可有效提高产出量。
4.由于采用单片式设计,因此在冲压过程中,由于各排钩间节距缩短,因此所留存的折片亦因而缩短,故即使在折片折断过程中不慎落入本体四周端子中央,亦因其不致卡掣于端子间而难于拾取,使之易于入端子间掉出,而减少成品不良率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及特点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说明即可完全明白。附图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结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端片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端片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折片折断的实施操作图。
图6是传统连接器的结构分解图。
图7是传统折片折断的实施操作图。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端片(1)在组装於连接器本体(2)后的外观图,由图中可知,该连接器除包括本体(2)、定位盖片(3)外,端片(1)在组装完成而加以折断后,即可形成如矩阵排列的并排双列式端子(11)。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成电路连接器端片的改良,其端片(1)的形态如图2所示,主要以单一模具冲压而成,而该冲压、处理完成后的单片式端片(1)可直接在连接器本体(2)上组合使用。本实用新型结构上包括前侧上方呈双排并列的端子(11)、前侧下方呈延伸弯钩状的排钩(12)以及位于端片(1)后侧的料带折片(13),且三者均呈一体相连;其中,位于端片(1)前上方的双排端子(11),如图3及图4所示,主要分为前端子(111)与后端子(112),两者由侧视的呈L状而与后侧的折片(13)一体相连(如图3),然而,为配合定位盖片(3)排孔(31)的设计,端子(11)必须为双列并排,故其中前端子(111)俯视呈斜向前延伸状,而与后端子(112)所凸伸的端子(11)形成纵向并列状(如图4);其次,位於端子片(1)下方的排钩(12),主要为从后侧折片(13)延伸而下形成向前弯曲的弯钩状(如图3),其主要目的是配合连接器本体(2)上排孔(21)插入固定以及作为信号接续端,然而,该排钩(12)由于利用单一模具冲压完成即可使用,因此排钩(12)与排钩(12)之间不保留交错间隙,中有效避免材料浪费。
有关位於端片(1)后侧的折片(13),其主要料带的模具冲压时,保留平诉料带而形成该折片(13),因此该折片(13)呈一全片式设计,而在折片(13)适当位置同时一体冲压有弯折点(131)(如图3),以使该折片(13)在需折断分离时,可轻易在弯折点(13)处折断(如图5);然而,由於该折片(13)为全片式设计,因此无论在手持或折断动作上均较先有的更具方便与快速的特点,而能有效提高产出量与提高操作效率,除此之外,由于排钩(12)间距的缩小,因此折片(13)平均长度亦因而缩小,而令其长度不超出连接器本体(2)两对应侧前端子(111)端子(11)的间距,因此,即使在折断损伤中使折片(13)误落入该连接器本体(2)四周端子(11)中央,亦较易拾取,因而可避免连接器不良品的产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成电路连接器端片的改良,其特殊的造型与结构,确实改善了先有的端片在组装、生产制造上的缺陷,而具有实用、方便、经济等多重价值,对于熟悉此类技术领域的人而言,根据上述说明可能对该具体实施例作甚多的变更及修改,但仍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集成电路连接器端片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改良后的集成电路连接器端片可用单一模具一体化冲压而成,结构上包括位于前侧上方呈双排并列的端子、前侧下方呈延伸弯钩状的排钩以及位于端片后侧的料带折片,三者均呈一体相连;其中,位于端片前上方的双排端子区分为前端子与后端子,且两者由侧视呈L状而与后侧的折片一体相连,然而,该端子前、后端子的设计为双列并排,其中,前端子俯视呈斜向前伸状,而与后端子所凸伸的端子形成纵向并列;其次,位于端片下方的排钩,其主要为自后侧折片延伸而形成向前弯曲的弯钩状,由于其利用单一模具冲压完成,因此排钩与排钩之间不保留交错间隙;再者,有并折片部分,在料带模具冲压时,保留平面状的料带而形成该折片,因此该折片呈一全片式的设计,并且在折片上适当位置同时一体冲压有弯折点,以供折断与端片分离。
专利摘要一种集成电路连接器端片的改良,主要利用单一模具冲压而成,结构上包括有上方前伸弯曲的双列式端子、下方前伸弯曲的排钩以及位于后方的料带折片;由于其系由单一模具所冲压而成,故除减少冲压时的相对误差外,同时,亦可增加料带单位面积的使用率,而减少材料浪费;此外,由于其一体化双列端子与全片式后折片的设计,使端片与连接器本体的组装更为简便可靠。
文档编号H01L23/48GK2116280SQ9220542
公开日1992年9月16日 申请日期1992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1992年3月25日
发明者詹文财 申请人:詹文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