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24262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特别适用于对车载立体声接收机等实施操作用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
下面参考附图30对现有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进行说明。轴承51由具有贯穿插入孔51a的轴部51b和凸缘部51c构成,呈圆筒形的外侧轴52以可旋转方式安装在该轴承51的贯穿插入孔51a中。
呈筒形的空心轴53在与外侧轴52的后方侧相吻合的状态下,通过对空心轴53的外侧实施铆接等方式固定在外侧轴52上。
在由诸如模铸锌制品等构成的壳体54上配置有凹部54a,在这一凹部54a中收装有自动复原用螺旋弹簧55,并且通过将螺旋弹簧55的支臂部55a连接固定在壳体54的侧壁上的方式,将螺旋弹簧55安装在壳体54上。
安装有螺旋弹簧55的壳体54按与轴承51上的凸缘部51c的后方侧相重合的方式实施配置,而且在配置过程中,还使空心轴53呈贯穿插入在螺旋弹簧55上的卷曲部55b之内的状态。
当沿顺时针方向或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外侧轴52时,空心轴53将随着外侧轴52一起旋转。
这时,空心轴53将抑制弹性而使螺旋弹簧55上的一个支臂部55a产生移动变形,而当解除外侧轴52的旋转力时,在变形后的弹性支臂部55a的作用下,支臂部55a将按再次到达壳体54上的侧壁而停止在初始位置处的方式,使外侧轴52和空心轴53旋转,从而自动复原至初始状态。
在由诸如合成树脂成型制品等构成的旋转部件56处安装有由诸如具有弹性的金属板等构成的滑动体57。在空心轴53嵌入结合在设置于旋转部件56上的中心部处的孔中的状态下,使旋转部件56按与壳体54的后方侧相重合的方式实施配置,并且以旋转部件56可以随着空心轴53的旋转而旋转的方式实施安装。
由诸如合成树脂成型制品等构成的壳体58具有凹部58a,接触点部件59以露出在凹部58a的底部处的方式嵌埋设置在该壳体58中。
这种壳体58在旋转部件56被收装在凹部58a之内的状态下,按与壳体54的后方侧相重合的方式实施配置。
当采用这种配置形式时,滑动体57可以与接触点部件59相接触、分离,所以在通过外侧轴52使旋转部件56旋转时,滑动体57可以通过旋转而与接触点部件59相接触、分离,从而可以对接触点实施切换。
这样,就用安装有滑动体57的旋转部件56和安装有接触点部件59的壳体58构成为第一旋转型电气部件D4。
内侧轴60贯穿插入在位于外侧轴52上的孔中,并且是在从壳体58的后方侧突出的状态下,以可以旋转且可以沿轴向方向移动的方式实施安装的。
在由诸如合成树脂成型制品等构成的壳体61上设置有位于凹部的底侧壁61a处的凹凸部61b,这一壳体61在内侧轴60贯穿插入在壳体61上的孔中的状态下,按与壳体58的后方侧相重合的方式实施配置。
由诸如合成树脂成型制品等构成的旋转体62具有轴62a和凸缘部62b,而且在这一旋转体62上的凸缘部62b的前方侧还安装有由弹簧板等构成的棘爪部件63。
由诸如合成树脂成型制品等构成的壳体64具有设置在其中央部处的凹部64a,以及与其相连通的孔64b,而且在将旋转体62收装在凹部64a处的状态下,将旋转体62上的轴62a嵌入结合在孔64b中,从而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持住旋转体62。
这种旋转体62和壳体64在内侧轴60按键槽结合方式贯穿插入在旋转体62上的轴62a中的状态下,按使壳体64与壳体61的后方侧相重合的方式实施配置。
当采用这种配置形式时,棘爪部件63可以与壳体61上的凹凸部61b相结合、脱开,所以在内侧轴60旋转时,旋转体62也将旋转,并使棘爪部件63与凹凸部61b不断地结合、脱开,从而使内侧轴60的旋转具有卡嗒感。
这样,就用壳体61、安装有棘爪部件63的旋转体62和壳体64构成为棘爪机构部K。
由诸如合成树脂成型制品等构成的旋转部件65具有轴65a和凸缘部65b,而且可动接触点66被嵌埋设置安装在凸缘部65b处。
由诸如合成树脂成型制品等构成的壳体67具有孔67a和凹部67b,而且由诸如具有弹性的金属板等构成的滑动体68被嵌埋设置安装在该壳体67处。
在旋转部件65被收装在凹部67b中的状态下,使旋转部件65上的轴65a嵌入结合在孔67a中,从而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持住旋转部件65。
旋转部件65和壳体67在内侧轴60呈键槽结合方式贯穿插入在位于旋转部件65上的轴65a中的状态下,按使壳体67与壳体64的后方侧相重合的方式实施配置。
当采用这种配置形式时,滑动体68可以与可动接触点66相接触、分离,所以在通过内侧轴60使旋转部件65旋转时,可动接触点66可以通过旋转而与滑动体68相接触、分离,从而可以对接触点实施切换。
这样,就用安装有可动接触点66的旋转部件65和安装有滑动体68的壳体67构成为第二旋转型电气部件D5。
由诸如绝缘材料等构成的绝缘板69在其中心部的孔中贯穿插入有内侧轴60的状态下,按与壳体67的后方侧相重合的方式实施配置。
在从绝缘板69的后方侧突出的内侧轴60处还安装有防止脱落板70,以防止内侧轴60向前方侧的脱落。
在由诸如合成树脂成型制品等构成的固定部件71处安装有驱动体72,这一固定部件71在驱动体72与内侧轴60的前侧端部相抵接的状态下,凹凸嵌入结合在壳体67中,并且按与壳体67的后方侧相重合的方式实施配置。
由诸如合成树脂成型制品等构成的壳体73也具有凹部73a和底侧壁73b,接触点部件74、75以露出在底侧壁73b处的状态下嵌埋设置安装在该壳体73处。
在由诸如具有弹性的金属板等构成的可动接触点76的中央部处还形成有呈凹入形状的皿形,该可动接触点76被收装在壳体73上的凹部73a内,并且按使中央部与接触点部件74相分离,使周边部与接触点部件75保持常时连接的状态实施安装。
而且,壳体73在固定部件71和驱动体72被收装在凹部73a内的状态下,按与绝缘板69的后方侧相重合的方式实施配置。
在对壳体73实施配置时,可动接触点76上的中央部将与驱动体72相抵接,从而利用可动接触点76的弹性,可常时向前方侧挤压住驱动体72和内侧轴60,进而使防止脱落板70复原至位于绝缘板69处的初始状态下。
当沿轴向方向向后方侧挤压内侧轴60时,驱动体72将随之向相同方向移动,从而抑制弹性而挤压住可动接触点76的中央部,进而使可动接触点76的中央部与接触点部件74相接触,使接触点部件74与75处于导通状态,而当解除掉内侧轴60的挤压力时,通过可动接触点76的弹性作用,驱动体72和内侧轴60将返回至挤压前的初始状态,同时使可动接触点76由接触点部件74处离开,成为断开状态。
即,安装有接触点部件74、75的壳体73和可动接触点76构成为按钮开关S。
由诸如合成树脂成型制品等构成的、呈板状的盖部77按与壳体73的后方侧相重合的方式配置,而且利用这一盖部77可以防止尘土等进入至壳体73之内。
这样,便可以按使由轴承51至盖部77的各个部件相重合的方式实施配置,并且可以利用安装板(图中未示出)将按这种方式配置的各部件安装成一体。
下面对具有如上所述结构构成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的动作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当沿顺时针方向或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外侧轴52时,空心轴53和旋转体56将同时旋转。
这时,空心轴53将抑制螺旋弹簧55上的支臂部55b的弹性而旋转,同时使安装在旋转部件56上的滑动体57通过旋转而与接触点部件59相接触、分离,从而对作为第一旋转型电气部件D4的接触点实施切换。
当解除掉外侧轴52的旋转力时,在变形后的弹性支臂部55a的作用下,空心轴53和旋转部件56将一直旋转到其初始位置处,从而将接触点切换至初始状态,并使旋转部件56自动复原。
当沿顺时针方向或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内侧轴60时,通过键槽结合方式结合着的旋转体62也将旋转,从而使安装在旋转体62上的棘爪部件63与设置在壳体61处的凹凸部61b不断地结合、脱开,从而产生具有卡嗒感的旋转,而且通过键槽结合方式结合在内侧轴60上的旋转部件65将同时旋转,进而使设置在旋转部件65上的可动接触点66旋转,与滑动体68相接触、分离,从而对作为第二旋转型电气部件D5的接触点实施切换。
当沿轴向方向向后方侧挤压内侧轴60时,驱动体72将随之沿相同方向移动,这时,该驱动体72可抑制弹性而挤压住可动接触点76上的中央部,使可动接触点76上的中央部与接触点部件74相接触,进而使按钮开关S处于接触点部件74与75相导通的状态。
当解除掉内侧轴60的挤压力时,通过可动接触点76的弹性作用,驱动体72和内侧轴60将返回至挤压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使可动接触点76从接触点部件74处离开,进而使按钮开关S成为断开状态。
可以按如上所述的方式对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实施操作。
这种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可以用于对车载立体声接收机的操作,比如说第一旋转型电气部件D4可以用于进行无线电信号调谐时的向上、向下调谐,第二旋转型电气部件D5可以用于对音量、通路等进行调整,而按钮开关S可以用于对音量、通路等进行的模式切换。
这种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可以将各种操作集中在操作部,所以特别适用于在车载立体声接收机中使用。
然而,在现有的这种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是将内侧轴60贯穿插入在壳体54、58、61、64、67这五个壳体和绝缘板69处,并且利用作为最后端的壳体73的内部来防止内侧轴60的脱落的,所以存在有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沿轴向方向的尺寸非常大的问题。
而且,为了移动自动复原用螺旋弹簧55的支臂部55a,旋转部件56必须设置有空心轴53,这也是造成装置大型化的一个问题。
为了能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第一种解决方案是一种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它具有可实施旋转动作的、呈筒形的外侧轴,贯穿插入在该外侧轴内的、可实施旋转动作和沿轴向方向移动动作的内侧轴,包含有通过所述外侧轴的旋转动作而实施驱动的第一旋转部件的第一旋转型电气部件,包含有通过所述内侧轴的旋转动作而实施驱动的第二旋转部件的第二旋转型电气部件,以及通过所述内侧轴沿轴向方向的移动动作而实施操作的按钮开关,而且在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中心部设置有贯穿插入所述内侧轴用的凹部,该凹部的内部用于防止所述内侧轴向前方侧的脱落。
本发明提供的第二种解决方案是在前述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还在所述内侧轴上安装有防止脱落用部件,所述防止脱落用部件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上的所述凹部处的内壁相抵接,以防止所述内侧轴向前方侧的脱落。
本发明提供的第三种解决方案是在前述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还使结合所述外侧轴和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用的结合部配置在比所述防止脱落用部件与所述内壁之间的抵接位置更靠近前方侧的位置处。
本发明提供的第四种解决方案是在前述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还在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处设置有与所述凹部连接设置的、通过沿轴向方向延伸的贯穿插入孔形成的、呈台阶状的底侧壁,所述外侧轴与该底侧壁相结合而形成为所述结合部。
本发明提供的第五种解决方案是在前述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还使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由具有可动接触点的旋转体和具有所述凹部的连接体构成,所述连接体结合在所述外侧轴处以形成为所述结合部。
本发明提供的第六种解决方案是在前述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还在所述连接体的外侧周部处配置有具有支臂部的自动复原用螺旋弹簧,可以利用所述连接体移动所述支臂部,从而使所述外侧轴可自动复原。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种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用的剖面图。
图2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的轴承用的俯视图。
图3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的轴承用的侧面图。
图4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的轴承用的剖面图。
图5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的连接体用的俯视图。
图6为沿图5中的线6-6剖开时的剖面图。
图7为沿图5中的线7-7剖开时的剖面图。
图8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的连接体用的仰视图。
图9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的螺旋弹簧用的俯视图。
图10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的螺旋弹簧用的侧面图。
图11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的旋转体用的俯视图。
图12为沿图11中的线12-12剖开时的剖面图。
图13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的旋转体用的仰视图。
图14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的绝缘基体用的俯视图。
图15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的绝缘基体用的侧面图。
图16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的绝缘基体用的仰视图。
图17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的第二旋转部件用的俯视图。
图18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的第二旋转部件用的侧面图。
图19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的驱动体用的俯视图。
图20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的驱动体用的剖面图。
图21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的绝缘壳体用的俯视图。
图22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的绝缘壳体用的侧面图。
图23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的绝缘壳体用的仰视图。
图24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的安装板用的俯视图。
图25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的安装板用的正面图。
图26为表示设置在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的安装板用的侧面图。
图27为沿图1中的线27-27剖开时表示螺旋弹簧的安装状态用的示意性说明图。
图28为沿图1中的线28-28剖开时表示棘爪部件的安装状态用的示意性说明图。
图29为表示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的另一实施例用的剖面图。
图30为表示现有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用的剖面图。
当参考附图1~附图28说明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的一个实施例时,其说明仅仅是针对根据本发明构造的某种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进行的,其中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种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用的剖面图,图2~图4为表示轴承用的示意性说明图,图5~图8为表示连接体用的示意性说明图,图9和图10为表示自动复原用螺旋弹簧用的示意性说明图,图11~图13为表示旋转体用的示意性说明图,图14~图16为表示绝缘基体用的示意性说明图,图17和图18为表示旋转部件用的示意性说明图,图19和图20为表示驱动体用的示意性说明图,图21~图23为表示绝缘基部用的示意性说明图,图24~图26为表示安装部件用的示意性说明图,图27为表示沿图1中的线27-27剖开时螺旋弹簧的安装状态用的示意性说明图,图28为表示沿图1中的线28-28剖开时棘爪部件的安装状态用的示意性说明图。
下面参考附图1~附图28说明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构成形式。由诸如金属模铸制品或合成树脂成型制品等构成的轴承1如图2~图4、图27所示,由具有大小两种直径的贯穿插入孔1a的圆筒部1b,以及具有形成在圆筒部1b后方侧处的、包含有相对设置的一对侧壁1c的凹部的收装部1d的、呈矩形形状的凸缘部1e构成。
由诸如黄铜等的金属材料构成的、呈筒形的外侧轴2如图1所示,由在其中心部具有贯穿插入孔2d的、直径比较大的操作部2a,其直径比操作部2a略小的轴2b,以及设置在轴2b上的一端部处的安装部2c构成,轴2b贯穿插入在轴承1的贯穿插入孔1a中,从而使这一外侧轴2可以实施旋转运动。
由诸如金属模铸制品或合成树脂成型制品等构成的圆筒形连接体3如图5~图8所示,由设置在前方中心部处的、呈非圆形的孔3a,与孔3a相连通的、设置在其后方侧的、比孔3a略大的凹部3b,形成在凹部3b的内壁上的台阶部3c,设置在位于凹部3b与孔3a之间的呈台阶状的底侧壁3d处的、呈凸起形状的安装部3e,以及设置在后方侧处的、沿径向方向突出的一对凸部3f构成。
这种连接体3还如图1所示,在插入至轴承1上的贯穿插入孔1a处的同时,外侧轴2上的轴2b将插入至连接体3上的孔3a处,通过对设置在轴2b上的一端部处的安装部2c实施铆接的方式,可以将安装部2c连接结合在底侧壁3d处,并且利用轴2b上的安装部2c抱持住连接体3上的安装部3e,从而使连接体3与外侧轴2相结合,并通过这种结合而构成为两者之间的结合部。
采用这种方式实施结合后的连接体3将在外侧轴2旋转动作时,可通过滑移方式随外侧轴2的旋转而旋转。
由诸如黄铜等的金属材料构成的内侧轴4如图1所示,由直径比较大的操作部4a,其直径比操作部4a略小的轴4b,设置在轴4b上的前端部处的、呈两部分形式的安装部4c,以及设置在位于轴4b的根部位置处的轴4b的外侧周部处的沟槽部4d构成。
这一内侧轴4上的轴4b可贯穿插入在外侧轴2上的贯穿插入孔2d中,以使安装部4c和沟槽部4d由贯穿插入孔2d的后方侧突出,并且将安装部4c和沟槽部4d设置在位于连接体3中的凹部3b之内的位置处。
在沟槽部4d处嵌入有由金属构成的、呈C字型的防止脱落用部件5,所以当内侧轴4向前方侧移动时,防止脱落用部件5将与作为连接体3上的凹部3b处的内壁的台阶部3c相抵接,从而阻止设置在凹部3b内的内侧轴4向前方侧脱出。
采用这种构成形式,可以使安装在外侧轴2处的内侧轴4能够实施旋转动作和沿轴向方向的移动动作。
这种防止脱落用部件5与连接体3相抵接的位置,位于比连接体3与外侧轴2相结合的结合部位置更靠近后方侧的位置处,因此可以使外侧轴2和内侧轴4的安装作业更容易进行,并可以使其沿径向方向小型化。
由诸如金属弹簧线等构成的自动复原用螺旋弹簧6如图9、图10所示,具有卷曲部6a和由该卷曲部6a延伸出的、彼此相对的一对支臂部6b。这种螺旋弹簧6可如图1、图27所示,将卷曲部6a收装在位于轴承1上的收装部1d中,并且将一对支臂部6b弹性地安装连接在侧壁1c处。
当对螺旋弹簧6实施安装时,可将连接体3配置在卷曲部6a之内,并且用卷曲部6a围住连接体3的外侧周部。
由诸如乙缩醛、加入有玻璃的树脂等的合成树脂成型制品构成的、呈圆板形的旋转体7如图11~图13所示,具有设置在中央部处的孔7a,与孔7a连接设置的、配置在与孔7a相对的位置处的一对切口部7b,以露出方式嵌埋设置在一侧面处的可动接触点7c,以及形成在另一侧面处的、由将一部分设置为去除部7d的呈C字型的凸条构成的壁部7e。
这种旋转体7如图1、图27所示,可通过将连接体3上的突部3f嵌入结合在切口部7b处的方式而与连接体3相组合,从而可以用旋转体7和连接体3构成为第一旋转部件8。
旋转体7和连接体3可以通过将连接体3嵌埋设置在旋转体7中的方式形成为一体,也可以采用合成树脂成型制品整体形成这两个部件,进而构成为第一旋转部件8。
当旋转体7与连接体3相组合时,螺旋弹簧6上的卷曲部6a收装在呈C字型的壁部7e内,而一对支臂部6b呈通过去除部7d的内部向外侧延伸的状态。
而且,当沿顺时针方向或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外侧轴2时,作为第一旋转部件8的连接体3和旋转体7将同时旋转。
这时,配置在旋转体7上的去除部7d处的壁部7e的端部,将抑制弹性而使螺旋弹簧6的一个支臂部6b沿离开轴承1上的侧壁1c处的方向移动变形,当随后解除外侧轴2的旋转力时,在变形后的弹性支臂部6b的作用下,支臂部6b将按再次到达侧壁1c即停止在初始位置处的方式,使第一旋转部件8(旋转体7和连接体3)旋转,从而使第一旋转部件8返回至初始位置,即第一旋转部件8将自动复原。
由诸如合成树脂成型制品等构成的、呈矩形形状的绝缘基体9如图14~图16所示,具有设置在中央部处的、呈圆形的孔9a,以夹持着孔9a的方式形成的、位于相对位置处的一对孔9b,以及位于后方侧面上的、由设置在位于比孔9a更靠向外侧的位置处的一对孔9b之间的凸部构成的安装部9c。
由诸如具有弹性的金属板等构成的滑动体10具有接触部10a和端子部10b,这种滑动体10上的接触部10a配置在位于绝缘基体9上的孔9b之内,而端子部10b以从绝缘基体9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嵌埋设置在绝缘基体9中。
将卡具(图中未示出)由后方侧插入至孔9b中,并按使接触部10a上的一部分由绝缘基体9的前方侧面处突出出来的方式实施突出加工,以形成接触部10a。
由诸如具有弹性的金属板等构成的、呈环形的棘爪部件11如图28所示,具有在中央部设置有孔11a的环形部11b,由以夹持着孔11a的方式形成的、设置在环形部11b上的相对位置处的一对孔构成的安装部11c,以及按配置在一对安装部11c之间的中央部处的方式设置在环形部11b上的凸部11d。
作为绝缘基体9上的安装部9c的凸部贯穿插入在位于这种棘爪部件11上的、作为安装部11c用的孔中,并且通过诸如使安装部9c的前端部挤压扩大等方式,将棘爪部件11安装在绝缘基体9上。滑动体10上的接触部10a由绝缘基体9突出,而安装后的棘爪部件11配置在绝缘基体9上的与前一侧面相反的另一侧面上。
当然,也可以按照使所述安装部9c与11c上的凸部和孔的设置方式相反的方式实施制作。
具有这种结构构成的绝缘基体9如图1所示,在接触部10a与设置在旋转体7上的可动接触点7c相对的状态下,按与轴承1上的凸缘部1e的后方侧相重合的方式实施配置,从而用具有滑动体10的绝缘基体9和第一旋转部件8构成为诸如旋转型开关等的第一旋转型电气部件D1。
在配置绝缘基体9时,连接体3和旋转体7将被该绝缘基体9覆盖着,而且滑动体10上的接触部10a可与可动接触点7c相互接触或离开。
即,当旋转作为第一旋转部件8的旋转体7时,可动接触点7c亦将旋转,从而使可动接触点7c与接触部10a相接触、离开,进而对作为第一旋转型电气部件D1的旋转型开关实施切换。
由诸如合成树脂成型制品等构成的第二旋转部件12如图17、图18所示,由具有位于前方侧面上的凹凸部12a的圆板部12b,与圆板部12b设置为一体的轴12c,以及设置在跨接在圆板部12b与轴12c之间的中央部处的、呈非圆形的孔12d构成。
由诸如金属板等构成的、形成为特定编码图案的接触点部件13嵌埋设置在第二旋转部件12中,其接触点部由圆板部12b上的后方侧面上露出。
具有这种结构构成的第二旋转部件12如图1所示,在圆板部12b位于绝缘基体9的后方侧位置处的状态下,将轴12c插入至绝缘基体9上的孔9a处,从而以可导向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孔9a中。
安装后的第二旋转部件12与绝缘基体9之间设置有棘爪部件11,棘爪部件11上的凸部11d可以与第二旋转部件12上的凹凸部12a相结合,从而在旋转第二旋转部件12时,可以使凸部11d在凹凸部12a处不断地实施结合、脱开动作,以获得卡嗒感。
由诸如合成树脂成型制品等构成的驱动体14如图19、图20所示,具有主体部14a,按从主体部14a的中央部向前方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突出部14b,设置在突出部14b两侧处的凹部14c,形成在位于主体部14a外侧的两侧处的、彼此相对的一对凸条部14d,以及设置在主体部14a后方侧处的凸部14e。
这种驱动体14如图1所示,可插入在第二旋转部件12上的孔12d中,从而将凸条部14d键槽结合在孔12d处。
驱动体14上的突出部14b嵌入结合在位于内侧轴4上的、呈两部分形式的安装部4c的分割部处,同时将呈两部分形式的安装部4c嵌埋设置在凹部14c处。
当旋转内侧轴4时,由于驱动体14上的突出部14b和凹部14c嵌入结合在内侧轴4上,所以驱动体14将与内侧轴4一起旋转。而且通过驱动体14的这种旋转,又将使键槽结合着的第二旋转部件12也产生旋转。
当沿轴向方向向后方侧移动内侧轴4时,驱动体14将挤压住内侧轴4并向后方侧移动,而且通过键槽结合作用,驱动体14还将在第二旋转部件12之内滑动。
由诸如合成树脂成型制品等构成的绝缘壳体15如图1、图21~图23所示,由具有设置在位于前方侧的中央部处的凹部15a的侧壁15b,以及具有一对呈矩形形状的孔15c的底侧壁15d构成。
由诸如具有弹性的金属板等构成的接触体16如图21~图23所示,具有接触部16a和端子部16b,该接触体16上的接触部16a配置在位于底侧壁15d上的孔15c之内的位置处,而端子部16b以从绝缘壳体15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嵌埋设置在绝缘壳体15中。
将卡具(图中未示出)由后方侧插入至孔15c中,并按使接触部16a上的一部分从底侧壁15d的前方侧面处突出出来的方式实施突出加工,以形成接触部16a。
由诸如金属板等构成的接触点部件17、18如图1、图21~图23所示,分别具有接触部17a、18a,以及端子部17b、18b,这两个接触点部件17、18被嵌埋安装在绝缘壳体15中。
其中的一个接触点部件17是以其接触部17a呈从绝缘壳体15上的底侧壁15d的中央部处露出的状态,嵌埋设置在绝缘壳体15处的,而另一个接触点部件18是以其接触部18a从位于接触部17a的外侧周部处的底侧壁15d处露出的状态,嵌埋设置在绝缘壳体15处的。
嵌埋设置有这两个接触点部件17、18以及接触体16的绝缘壳体15如图1所示,按与绝缘基体9的后方侧相重合的方式实施配置,而且在实施配置时,接触体16上的接触部16a可以与接触点部件13相接触或离开,因此当旋转第二旋转部件12时,可通过接触点部件13与接触体16的接触或离开,而对接触点实施切换。
即,安装有接触体16的绝缘壳体15和安装有接触点部件13的第二旋转部件12,构成为作为旋转型编码器的第二旋转型电气部件D2。
在这一实施例中,是以接触点部件13安装在第二旋转部件12处、接触体16安装在绝缘壳体15处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的,然而也可以采用与其相反的安装方式,即还可以将接触体16安装在第二旋转部件12处,而将接触点部件13安装在绝缘壳体15处。
而且如果举例来说,第二旋转型电气部件D2还可以作为将电阻体设置在第二旋转部件12处,将与电阻体滑动连接的滑动体薄片安装在绝缘壳体15处的旋转型可变电阻器来使用。
由诸如具有弹性的金属板等构成的可动接触点19如图1所示,其中央部形成为凹入的皿形,这种可动接触点19被收装在绝缘壳体15上的凹部15a内,并且按使中央部与接触点部件17相分离,使周边部与接触点部件18保持常时连接的状态实施安装。
当绝缘壳体15配置在绝缘基体9的后方侧时,可动接触点19将如图1所示,其中央部与驱动体14相抵接,利用可动接触点19的弹性,可常时向前方侧挤压住驱动体14和内侧轴4,进而使防止脱落用部件5复原至位于连接体3上的台阶部3c处的初始状态。
当沿轴向方向向后方侧挤压内侧轴4时,驱动体14将随之向相同方向移动,从而抑制弹性而挤压住可动接触点19的中央部,进而使可动接触点19的中央部与接触点部件17相接触,使接触点部件17与18处于导通状态,而当解除掉内侧轴4的挤压力时,通过可动接触点19的弹性作用,驱动体14和内侧轴4将返回至挤压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使可动接触点19从接触点部件17处离开,成为断开状态。
即,安装有接触点部件17、18的绝缘壳体15和可动接触点19一并构成为按钮开关S。
由诸如合成树脂成型制品等构成的盖部20如图1所示,形成为板状,并且按与绝缘壳体15的后方侧相重合的方式配置,利用这一盖部20可以防止尘土等由绝缘壳体15上的孔15c处进入至绝缘壳体15之内。
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冲压、折曲加工而形成的、呈U字型的安装板21如图24~图26所示,由具有孔21a的前侧面板部21b,以及由前侧面板部21b向后方侧折曲弯曲而形成的一对安装脚部21c构成。
正如图1所示,外侧轴2和轴承1上的圆筒部1b贯穿插入在这种安装板21上的孔21a处,使前侧面板部21b与轴承1上的凸缘部1e的前方侧相重合,并且利用安装脚部21c,在支撑着凸缘部1e、绝缘基体9、绝缘壳体15以及盖部20上的侧部的状态下,对安装脚部21c的前端部实施折曲,从而将其结合安装在盖部20的后侧面处。
即,具有这种结构构成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可以按使轴承1、绝缘基体9、绝缘壳体15和盖部20依次重合,并通过安装板21形成为一体的方式实施组装。
下面对具有如上所述结构构成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的动作方式进行说明。正如图1所示,当沿顺时针方向或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外侧轴2时,作为第一旋转部件8的连接体3和旋转体7将同时旋转。
这时,旋转体7将抑制螺旋弹簧6上的支臂部6b的弹性而旋转,同时使可动接触点7c通过旋转而与接触部10a相接触、分离,从而对作为第一旋转型电气部件D1的接触点实施切换。
然后当解除掉外侧轴2的旋转力时,通过变形后的弹性支臂部6b的作用,第一旋转部件8(旋转体7和连接体3)将按一直旋转到它的初始位置处的方式旋转,从而使第一旋转部件8返回至初始状态,将接触点切换至初始状态,并且同时使第一旋转部件8、连接体3和外侧轴2自动复原。
然后,当沿顺时针方向或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内侧轴4时,通过与内侧轴4相连接的驱动体14,第二旋转部件12也将旋转。
这时,该第二旋转部件12上的凹凸部12a将与棘爪部件11不断地结合、脱开,产生具有卡嗒感的旋转,同时使设置在第二旋转部件12上的接触点部件13旋转,进而与滑动体16相接触、分离,从而对作为第二旋转型电气部件D2上的接触点实施切换。
当沿轴向方向向后方侧挤压住内侧轴4时,驱动体14将随之沿相同方向移动,这时,该驱动体14可抑制弹性而挤压住可动接触点19上的中央部,使可动接触点19上的中央部与接触点部件17相接触,进而使按钮开关S处于接触点部件17与18相导通的状态。
当解除掉内侧轴4的挤压力时,通过可动接触点19的弹性作用,驱动体14和内侧轴4将返回至挤压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使可动接触点19从接触点部件17处离开,进而使按钮开关S成为断开状态。
可以按如上所述的方式对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实施操作。
这种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可以用于对车载立体声接收机的操作,比如说第一旋转型电气部件D1可以用于进行无线电信号调谐时的向上、向下调谐,第二旋转型电气部件D2可以用于对音量、通路等进行调整,而按钮开关S可以用于对音量、通路等进行的模式切换。
这种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可以将各种操作集中在操作部,所以特别适用于在车载立体声接收机中使用。
图29示出了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的另一个实施例。这一实施例是在绝缘壳体15内配置有具有向上方切割出的接触部22a的、其周围与接触点部件18相接触的可动接触点22,以及由橡胶等构成的、呈穹面形的可动体23,所以当利用内侧轴4沿轴向方向移动驱动体14时,驱动体14将挤压住可动体23,并使其产生变形,进而使接触部22a在可动体23的作用下与接触点部件17上的接触部17a相接触,使接触点部件17与18处于导通状态。当解除掉内侧轴4沿轴向方向的挤压力时,接触部22a将通过自身的弹性复原至初始状态,进而解除接触点部件17与接触点部件18之间的导通关系,同时可动体23也将通过自身的弹性复原至初始状态,进而在可动体23复原力的作用下使驱动体14和内侧轴4返回至初始状态。
这一实施例的其它结构构成均与上述实施例相类似,而且相同的部件已经由相同的参考标号示出,故省略了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是通过设置在第一旋转部件8的中心部处的凹部3b的内部来防止内侧轴4的脱落的,所以可以提供出一种轴向方向尺寸被缩小了的、更为小型化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
而且,安装在内侧轴4处的防止脱落用部件5可与第一旋转部件8上的凹部3b的内壁相抵接,所以可以提供出一种结构构成简单并且呈小型化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
而且,通过将外侧轴2与第一旋转部件8之间的结合部设置在比防止脱落用部件5与内壁之间的抵接位置更靠近前方侧的位置的方式,还可以提供出一种将外侧轴2与第一旋转部件8相结合、使防止脱落用部件5的安装作业容易并且呈小型化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
而且,还可以使外侧轴2与设置在第一旋转部件8上的凹部3b处的底侧壁3d相连接结合,而构成为第一旋转部件8与外侧轴2之间的结合部,所以还可以提供出一种结构构成简单、结合作业容易、可生产性良好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
而且,其中的第一旋转部件8可以由旋转体7和连接体3构成,并且可以通过连接体3上的凹部3b的内部来防止内侧轴4的脱落,所以还可以提供出一种利用连接体3中的间隔范围来防止脱落的、轴向方向尺寸被缩小了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
而且,可以利用构成第一旋转部件8的旋转体7移动自动复原用螺旋弹簧6上的支臂部6b,从而还可以提供出一种组装性能良好的、呈小型化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
权利要求
1.一种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可实施旋转动作的、呈筒形的外侧轴,贯穿插入在该外侧轴内的、可实施旋转动作和沿轴向方向移动动作的内侧轴,包含有通过所述外侧轴的旋转动作而实施驱动的第一旋转部件的第一旋转型电气部件,包含有通过所述内侧轴的旋转动作而实施驱动的第二旋转部件的第二旋转型电气部件,以及通过所述内侧轴沿轴向方向的移动动作而实施操作的按钮开关,而且在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中心部设置有贯穿插入所述内侧轴用的凹部,该凹部的内部用于防止所述内侧轴向前方侧的脱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侧轴上安装有防止脱落用部件,所述防止脱落用部件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上的所述凹部处的内壁相抵接,以防止所述内侧轴向前方侧的脱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其特征在于结合所述外侧轴和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用的结合部配置在比所述防止脱落用部件与所述内壁之间的抵接位置更靠近前方侧的位置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处还设置有与所述凹部连接设置的、通过沿轴向方向延伸的贯穿插入孔形成的、呈台阶状的底侧壁,所述外侧轴与该底侧壁相结合而形成为所述结合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由具有可动接触点的旋转体和具有所述凹部的连接体构成,所述连接体结合在所述外侧轴处以形成为所述结合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体的外侧周部处配置有具有支臂部的自动复原用螺旋弹簧,可以利用所述旋转体移动所述支臂部,从而使所述外侧轴可自动复原。
全文摘要
在现有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中,是将内侧轴60贯穿插入在壳体54、58、61、64、67这五个壳体和绝缘板69处,并利用作为最后端的壳体73的内部来防止内侧轴60的脱落的,所以存在有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沿轴向方向的尺寸非常大的问题。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是通过设置在第一旋转部件8的中心部处的凹部3b来防止内侧轴4的脱落的,所以可以提供出一种沿轴向方向的尺寸非常小的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
文档编号H01H25/06GK1236964SQ9910734
公开日1999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1999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1998年5月25日
发明者沟渕慎一 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