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36593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线圈部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部件,能够确保金属端子与导线的连接可靠性以及金属端子与锷部的连接可靠性。线圈部件具有:一对锷部,该一对锷部包含能够被安装于安装基板的底面和与底面对置的顶面;卷芯部,该卷芯部将一对锷部连结;顶板,该顶板被安装于锷部的所述顶面;金属端子,该金属端子被安装于锷部;以及导线,该导线卷被绕于卷芯部且与金属端子电连接,金属端子的与导线连接的导线连接部和金属端子的与锷部连接的锷连接部分别被配置在锷部中的位于底面和顶面之间的周面中的顶面侧。
【专利说明】
线圈部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作为线圈部件,有一种日本专利第5156076号公报(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线圈部件。该线圈部件具有:一对锷部,该一对锷部包含能够被安装于安装基板的底面和与底面对置的顶面;卷芯部,该卷芯部将一对锷部连结;金属端子,该金属端子被安装于锷部的底面侧;顶板,该顶板被安装于锷部的顶面;以及导线,该导线被卷绕于卷芯部且与金属端子电连接。导线通过焊接与金属端子连接,该焊接部分位于设置于底面的凹部。
[0003]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第5156076号公报
[0004]可是,在上述以往的线圈部件中,由于金属端子与导线的焊接部分被配置在锷部的底面侧,所以在将锷部的底面经由焊料安装于安装基板的情况下,焊料的热有可能施加于焊接部分,存在金属端子与导线的连接可靠性产生问题的可能性。
[0005]另外,由于金属端子的与锷部接触的面的整个面经由粘接剂被安装于锷部,所以金属端子和锷部的粘结部分也被配置在锷部的底面侧。因此,焊料的热有可能施加于粘结部分,存在金属端子与锷部的连接可靠性产生问题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0006]鉴于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金属端子与导线的连接可靠性以及金属端子与锷部的连接可靠性的线圈部件。
[0007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线圈部件具备:
[0008]—对锷部,该一对锷部包含能够被安装于安装基板的底面和与上述底面对置的顶面;
[0009]卷芯部,该卷芯部将上述一对锷部连结;
[0010]顶板,该顶板被安装于上述锷部的上述顶面;
[0011 ]金属端子,该金属端子被安装于上述傳部;以及
[0012]导线,该导线被卷绕于上述卷芯部且与上述金属端子电连接,
[0013]上述金属端子的与上述导线连接的导线连接部和上述金属端子的与上述锷部连接的锷连接部分别被配置在上述锷部中的位于上述底面和上述顶面之间的周面中的上述顶面侧。
[0014]根据本发明的线圈部件,导线连接部和锷连接部分别被配置在锷部中的位于底面与顶面之间的周面中的顶面侧。因此,由于将导线连接部以及锷连接部偏置在顶面侧进行配置,所以在将锷部的底面经由焊料安装于安装基板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焊料的热施加于导线连接部以及锷连接部,可确保金属端子与导线的连接可靠性以及金属端子与锷部的连接可靠性。
[0015]优选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中,在上述锷部的上述周面的上述顶面侧设置有凹部,上述导线连接部和上述锷连接部位于上述凹部。
[0016]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由于锷连接部位于凹部,所以在利用粘接剂将金属端子和锷部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将粘接剂留在凹部,可防止粘接剂下落到锷部的底面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焊料的热施加于粘接剂的情况。另外,由于导线连接部位于凹部,所以能够抑制导线连接部从锷部的外形突出的情况,锷部的外形尺寸的管理变得容易。
[0017]优选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中,上述凹部的上述底面侧的端部位于比上述锷部中的上述底面和上述顶面之间的高度的一半靠上述顶面侧的位置。
[0018]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由于凹部的底面侧的端部位于比锷部中的底面和顶面之间的高度的一半靠顶面侧的位置,所以能够使导线连接部以及锷连接部从底面离开,即使焊料从锷部的底面大幅向上浸润,也能够进一步抑制焊料的热施加于导线连接部以及锷连接部。
[0019]优选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中,上述凹部在上述顶面开口。
[0020]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由于凹部在顶面开口,所以能够容易地将用于粘结金属端子和锷部的粘接剂例如从顶面浇注到凹部内。
[0021]根据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由于导线连接部和锷连接部分别被配置在锷部中的位于底面和顶面之间的周面中的顶面侧,所以能够确保金属端子和导线的连接可靠性以及金属端子和锷部的连接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0023]图2是表示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0024]图3是表示第一锷部侧的第一金属端子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0026]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线圈部件的立体图。如图1和图2所示,线圈部件I是共模扼流线圈。线圈部件I具有:芯体10、安装于芯体10的顶板15、安装于芯体10的第一、第二金属端子51、52、以及被卷绕于芯体10且与第一、第二金属端子51、52电连接的第一、第二导线21、22。
[0027]芯体10具有:一对第一、第二锷部11、12、以及将一对第一、第二锷部11、12连结的卷芯部13。作为芯体10的材料,例如采用氧化铝(非磁性体)、N1-Zn系铁氧体(磁性体、绝缘体)、树脂等介电常数为20以下的材料。
[0028]将芯体10的底面设为能够被安装在安装基板的面,将芯体10的顶面设为与芯体10的底面相反侧的面。将卷芯部13的连结第一、第二锷部11、12的方向(轴向)设为X方向,将在芯体10的底面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连结芯体10的底面和顶面的方向设为Z方向。Z方向与X方向以及Y方向正交。X方向是线圈部件I的长度方向,Y方向是线圈部件I的宽度方向,Z方向是线圈部件I的高度方向。
[0029]卷芯部13从其一端朝另一端沿轴向延伸。卷芯部13的YZ平面中的剖面形状是长方形。此外,卷芯部13的YZ平面中的剖面形状也可以是圆形等其他形状。
[0030]第一锷部11的形状是长方体。第一锷部11具有:能够安装于安装基板的底面111、在Z方向与底面111对置的顶面112、作为底面111与顶面112之间的位于周面的第一、第二侧面113、114以及内、外端面115、116。第一侧面113与第二侧面114在Y方向对置。从卷芯部13侧观察,第三侧面113是左面,第四侧面114是右面。内端面115与外端面116在X方向对置。内端面115位于卷芯部13侧。第一、第二侧面113、114以及内、外端面115、116是朝着与顶面112朝向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的面。
[0031]第二锷部12的形状是长方体。第二锷部12与第一锷部11相同,具有底面121、顶面
122、第一侧面123、第二侧面124、内端面125、以及外端面126。
[0032]顶板15被安装在第一锷部11的顶面112和第二锷部12的顶面122。顶板15与芯体10的材料相同。芯体10和顶板15构成闭合磁路。
[0033]第一金属端子51被安装于第一锷部11的第一侧面113和第二锷部12的第一侧面
123。第二金属端子52被安装于第一锷部11的第二侧面114和第二锷部12的第二侧面124。第一、第二金属端子51、52例如通过将01、附、311)11等金属板折弯来构成。第一金属端子51和第二金属端子52被对称形成。
[0034]第一、第二连线21、22以线圈状被卷绕在卷芯部13。第一、第二连线21、22例如同时被卷绕而作为双纽线,将此称为双线绕组。第一、第二连线21、22例如具有&1)8^11等导体和被覆导体的被膜。
[0035]第一导线21的第一端部21a与第一锷部11的第一金属端子51电连接。第一导线21的第二端部21b与第二锷部12的第二金属端子52电连接。
[0036]第二导线22的第一端部22a与第一锷部11的第二金属端子52电连接。第二导线22的第二端部22b与第二锷部12的第一金属端子51电连接。
[0037]第一、第二金属端子51、52经由焊料与安装基板的电极电连接,第一、第二导线21、22经由第一、第二金属端子51、52与安装基板的电极电连接。
[0038]图3是被安装于第一锷部11的第一金属端子51的放大剖视图。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金属端子51具有:与第一侧面113对置的第一板部511、与第一板部511连结且与外端面116对置的第二板部512、以及与第二板部512连结且与底面111对置的第三板部513。
[0039]第一板部511具有:与第二板部512连结的主体部511a、以及位于比主体部51 Ia靠第一锷部11侧的折曲部511b。折曲部511b朝与第一锷部11相反侧折弯。主体部511a位于底面111侧,折曲部511b位于顶面112侧。
[0040]折曲部511b以夹持的状态保持第一导线21的第一端部21a。第一导线21例如通过热压接、焊接等与折曲部511b电连接。即,折曲部511b包含与第一导线21连接的导线连接部51a。另外,折曲部511b经由粘接剂5被安装于第一侧面113。即,折曲部511b包含与第一锷部11连接的锷连接部5lb。
[0041]导线连接部51a和锷连接部51b分别被配置于第一侧面113的顶面112侧。若具体陈述,则在第一侧面113的顶面112侧设置有凹部16。折曲部511b被配置于凹部16,导线连接部51a和锷连接部51b位于凹部16。
[0042]凹部16在顶面112、内端面115以及外端面116开口,在底面111不开口。即,凹部16在底面111侧具有阶差。凹部16的底面111侧的阶差的端部16a位于比第一锷部11中的底面111与顶面112之间的高度的一半靠顶面112侧的位置。
[0043]凹部16的里面16b是朝Y方向的面,在里面16b涂覆有粘接剂5,导线连接部51a以及锷连接部51b被配置于里面16b。换言之,导线连接部51a以及锷连接部51b被配置在第一锷部11中的朝着与顶面112朝着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的面。因此,能够将导线连接部51a以及锷连接部51b的设置面积沿不与顶面112平行的方向扩展。即,能够将凹部16沿不与顶面112平行的方向扩展。
[0044]与此相对,若将导线连接部51a以及锷连接部51b设置在与顶面112平行的面,则将设置导线连接部51a以及锷连接部51b的方向沿与顶面112平行的方向扩展。即,将凹部16沿与顶面112平行的方向扩展。结果,顶板15与顶面112的接触面积变小、即由芯体10和顶板15构成的闭合磁回路的剖面积变小,从而电感变小。
[0045]如图1所示,被安装于第一锷部11的第二金属端子52也采用与第一金属端子51同样的构成。即,第二金属端子52具有:与第二侧面114对置的第一板部521、与第一板部521连结且与外端面116对置的第二板部522、以及与第二板部522连结且与底面111对置的第三板部523。
[0046]第一板部521具有主体部521a和折曲部521b。折曲部521b具有导线连接部52a和锷连接部52b。导线连接部52a和锷连接部52b分别被配置于第二侧面114的顶面112侧。若具体陈述,则在第二侧面114的顶面112侧设置有凹部16,导线连接部52a和锷连接部52b位于凹部16。
[0047]第四侧面114的凹部16是与第三侧面113的凹部16同样的构成。即,凹部16在顶面112、内端面115以及外端面116开口,在底面111不开口。凹部16的底面111侧的端部16a位于比第一锷部11中的底面111与顶面112之间的高度的一半靠顶面112侧的位置。导线连接部52a以及锷连接部52b被配置于凹部16的里面16b。换言之,导线连接部52a以及锷连接部52b被配置在第一锷部11中的朝着与顶面112朝着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的面。
[0048]由于被安装于第二傳部12的第一、第二金属端子51、52的构成与被安装于第一傳部11的第一、第二金属端子51、52的构成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由于第二锷部12的设置于第一、第二侧面123、124的凹部16与设置于第一锷部11的凹部16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0049]根据上述线圈部件I的安装于第一锷部11的第一金属端子51,具有以下的效果。其中,由于安装于第一傳部11的第二金属端子52与安装于第二傳部12的第一、第二金属端子51、52也是同样的,所以省略其说明。
[0050]导线连接部51a和锷连接部51b分别被配置在第一锷部11中的位于底面111和顶面112之间的第一侧面113中的顶面112侧。因此,由于使导线连接部51a以及锷连接部51b偏置在顶面112侧配置,所以在经由焊料将第一锷部11的底面111安装于安装基板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焊料的热施加于导线连接部51a以及锷连接部51b的情况,可确保第一金属端子51与第一导线21的连接可靠性以及第一金属端子51与第一锷部11的连接可靠性。
[0051]另外,由于不将导线连接部51a配置于第一锷部11的顶面112,所以能够使第一锷部11的顶面112与顶板15的接触面积扩大,S卩,由芯体10和顶板15构成的闭合磁回路的剖面积变大,即使小型也能够得到高电感。
[0052]另外,由于锷连接部51b位于凹部16,所在利用粘接剂5将第一金属端子51和第一锷部11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将粘接剂5留在凹部16,可防止粘接剂5下落到第一锷部11的底面111。因此,能够抑制焊料的热施加于粘接剂5的情况。另外,由于导线连接部51a位于凹部16,所以能够抑制导线连接部51a从第一锷部11的外形突出的情况,第一锷部11的外形尺寸的管理变得容易。
[0053]另外,由于凹部16的底面111侧的端部16a位于比第一锷部11中的底面111和顶面112之间的高度的一半靠顶面112侧的位置,所以能够使导线连接部51a以及锷连接部51b从底面111离开,即使焊料从第一锷部11的底面111向第一锷部11大幅向上浸润,也能够进一步抑制焊料的热施加于导线连接部51a以及锷连接部51b的情况。
[0054]另外,由于凹部16在顶面112开口,所以能够容易地使用于粘结第一金属端子51和第一锷部11的粘接剂5从顶面112流入到凹部16内。作为流入粘接剂5的方法例如能够采用转印、分注等。
[0055]另外,由于第一金属端子51的锷连接部51b位于第一锷部11的第一侧面113,所以第一金属端子51的第一板部511与第一侧面113粘结。即,第二板部512以及第三板部513与底面111以及外端面116之间未被粘结,能够在第二板部512和外端面116之间以及第三板部513和底面111之设置间隙。
[0056]而且,当利用焊料将第二板部512以及第三板部513安装于安装基板时,若在安装基板产生翘曲,则第一金属端子51受到因翘曲引起的应力,但是由于第二板部512与外端面116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三板部513与底面111之间的间隙,该应力难以传递到第一锷部11。因此,即使振动、冲击施加于安装基板,第一金属端子51也会吸收因振动、冲击引起的应力,不将负载加载到第一锷部11。
[0057]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变更设计。例如,可以增减金属端子、导线的数量。不将锷部的形状限定于长方体,也可以设为包含底面和顶面的棱柱、圆柱。
[0058]另外,在被安装于第一锷部的第一金属端子中,导线连接部和锷连接部分别被配置在第一锷部的第一侧面,但只要被配置在第一锷部中的位于底面和顶面之间的周面、即第一、第二侧面以及内、外端面任意的面即可。导线连接部和锷连接部分别被配置在相同的第一侧面,但也可以配置在不同的面。其中,对于被安装于第一锷部的第二金属端子、安装于第二锷部的第一、第二金属端子也是同样的。
[0059]虽然在第一、第二锷部的第一、第二侧面设置凹部,并将导线连接部以及锷连接部配置于该凹部,但也可以不在第一、第二侧面设置凹部而形成为平坦面,在该平坦面配置导线连接部以及傳连接部。
[0060]虽然在第一、第二锷部的第一、第二侧面设置凹部,但也可以在第一、第二锷部的内、外端面设置凹部,将导线连接部以及锷连接部配置于该凹部。
[0061]虽然凹部在顶面、内端面以及外端面开口,但也可以在顶面、内端面以及外端面的至少一处开口,或者也可以在顶面、内端面以及外端面的任意处开口。
[0062]虽然凹部的底面侧的端部位于比第一、第二锷部中的底面和顶面之间的高度的一半靠顶面侧的位置,但也可以位于比第一、第二锷部中的底面和顶面之间的高度的一半靠底面侧的位置。
[0063]附图标记说明
[0064]I—线圈部件;5—粘接剂;10 —芯体;11 一第一傳部;111 一底面;112—顶面;113 —第一侧面;114 一第二侧面;115—内端面;116—外端面;12—第二锷部;121 —底面;122—顶面;123—第一侧面;124—第二侧面;125—内端面;126 —外端面;13 —卷芯部;15—顶板;16 —凹部;16a —端部;16c —里面;21—第一导线;22—第二导线;51—第一金属端子;51a —导线连接部;51b—锷连接部;52—第二金属端子;52a —导线连接部;52b—锷连接部。
【主权项】
1.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一对锷部,该一对锷部包含能够被安装于安装基板的底面和与所述底面对置的顶面; 卷芯部,该卷芯部将所述一对锷部连结; 顶板,该顶板被安装于所述锷部的所述顶面; 金属端子,该金属端子被安装于所述锷部;以及 导线,该导线被卷绕于所述卷芯部且与所述金属端子电连接, 所述金属端子的与所述导线连接的导线连接部和所述金属端子的与所述锷部连接的锷连接部分别被配置在所述锷部中的位于所述底面和所述顶面之间的周面中的所述顶面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锷部的所述周面的所述顶面侧设置有凹部,所述导线连接部和所述锷连接部位于所述凹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所述底面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锷部中的所述底面和所述顶面之间的高度的一半靠所述顶面侧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在所述顶面开口。
【文档编号】H01F27/24GK105895324SQ201610069024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2月1日
【发明人】平井真哉, 桥本良太
【申请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