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89781阅读:474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其甚至在致动装置膨胀时也不会损坏连接器的平整性。一种连接器(1)包括:接合部(25),用于接合形成于各端子(4)的上臂部(42)上的多个钩部(43);一致动装置(2),具有分别形成于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端面(21)上的两个接压部(22);以及一基座(3),具有在左右两侧彼此相对并挟持致动装置(2)的两个保持部。保持部(31)压靠致动装置(2)在一第二位置时的接压部(22)且保持部(31)不压靠致动装置(2)在一第一位置时的接压部(22),当接合部(25)接合钩部(43)时致动装置(2)的位置为所述第一位置,而当接合部(25)未接合钩部(43)时致动装置(2)的位置为所述第二位置。
【专利说明】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专利文献I和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及一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所述连接器用于从前侧连接扁平配线(flat wiring)(在专利文献I中为一柔性基板)。一部分(在专利文献I中为安装凹部110)形成于连接器(在专利文献I中为本体100)的基座上,以收容一致动装置(在专利文献I中为致动装置300)。
[0003]在连接器的制造过程中,存在将致动装置插入到基座的一步骤。形成于致动装置的左右方向的相对两侧的端面上的接压部(诸如专利文献I中的突起部350)压靠基座的左右方向的相对两侧上的保持部(诸如专利文献I中的安装凹部110的左右内壁),以便于实现致动装置的暂时保持(下面被称为临时保持)。
[0004]在连接器的制造过程中,还存在致动装置插入基座后将一支持元件(称为一钉或保持器)插入基座的一步骤。插入的支持元件从下方压动致动装置,这样致动装置在基座内被向上推动,且致动装置移动到该产品的规定位置(proper posit1n)。当致动装置移动到规定位置后,致动装置接合预先插入基座内的端子的钩部,以可靠地保持致动装置并防止致动装置与连接器脱离。由于致动装置接合端子的钩部,所以钩部必须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绕与钩部接合的接合部(有时称为一凸轮)旋转。
[0005][专利文献I]特许公开号JP2010-257676
[0006][专利文献2]特许公开号JP2009-064743
[0007]在致动装置移动到规定位置后的一个回流焊(reflow)工序中连接器安装到一基板上。当构成基座的材料与构成致动装置的材料不同且将连接器安装到基板上时,连接器自身由于基座的左右侧面的上部沿使上述侧面相互远离的方向倾斜而翘曲成一弧形,且产品无法保证处于足够的平整性状态。更具体地,当构成致动装置的材料的热膨胀系数高于构成基座的材料的热膨胀系数时,回流焊过程产生的高温导致致动装置膨胀。结果,致动装置的接压部过度压挤基座的保持部,且连接器变得翘曲。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及一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甚至在致动装置膨胀时也不会损坏连接器的平整性。
[0009]本发明为一种连接器,其包括:一基座,能够收容从前侧插入的扁平配线;多个端子,保持在所述基座内,各端子具有设置在所述扁平配线上方的一臂部;以及一致动装置,用于下压在所述扁平配线上。所述致动装置具有:接合部,用于接合形成于各臂部的一钩部;以及两个接压部,形成于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端面上。所述基座具有在相对的左右两侧挟持所述致动装置的两个保持部,所述保持部分别压靠所述致动装置处于一第二位置时的接压部但所述保持部不会压靠所述致动装置处于一第一位置时的接压部,当所述接合部接合所述钩部时所述致动装置的位置为所述第一位置,而所述接合部未接合所述钩部时所述致动装置的位置为所述第二位置。这样,甚至当所述致动装置膨胀时所述连接器也能保持平整性。
[0010]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致动装置的接合部位于所述钩部的下侧并被所述钩部捕捉,且所述第二位置定义在所述第一位置的下方。
[0011]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各保持部具有:一第一表面,面向所述致动装置的一端面;以及一第二表面,相对所述第一表面凹设(indented)。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致动装置的各接压部压靠保持部的第一表面,而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致动装置的各接压部不会压靠保持部的第一表面并远离保持部的第二表面。
[0012]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二表面形成于相应的第一表面的上方。
[0013]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各保持部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前方且沿远离所述致动装置的接压部的方向倾斜的一斜面。
[0014]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致动装置的各接压部从所述端面突出。
[0015]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致动装置还具有从各端面突出的一突起部,且所述突起部的突出长度小于所述接压部的突出长度,且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致动装置的各突起部不会压靠保持部的第一表面而是与所述第一表面分离。
[0016]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基座还具有在各保持部上侧的一凸部,且当所述致动装置向上移动时,所述致动装置的接压部压靠一凸部。
[0017]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包括步骤:将多个端子插入一基座,各端子具有设置于扁平配线上方的一臂部,所述基座能够收容从前侧插入的扁平配线且在左右两侧具有彼此相对的两个保持部;插入一致动装置,所述致动装置用于下压在所述扁平配线上且具有:接合部,用于接合形成于所述臂部的多个钩部;以及两个接压部,分别形成于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端面上;所述致动装置被插入到所述基座内的一第二位置;以及将所述致动装置推动到所述基座内的一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当所述接合部未接合所述钩部时所述致动装置的位置,且为当所述保持部压靠所述接压部时所述致动装置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一位置为当所述接合部接合所述钩部时所述致动装置的位置,且为当所述保持部未压靠所述接压部时所述致动装置的位置。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一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0019]图2是连接器的一俯视图。
[0020]图3是连接器的一放大的俯视图。
[0021]图4是致动装置的一侧视图。
[0022]图5是连接器的端子的一剖视图。
[0023]图6是连接器的支持元件的一剖视图。
[0024]图7是连接器的一放大的前视图
[0025]图8是基座的一剖视图。
[0026]图9是连接器制造方法的一流程图。
[0027]图10是连接器在制造过程中的一放大的前视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9]1:连接器
[0030]2:致动装置
[0031]9:开口
[0032]21:端面
[0033]22:接压部
[0034]23:突起部
[0035]25:接合部
[0036]26:前表面
[0037]28:接触面
[0038]3:基座
[0039]30:收容部
[0040]31:保持部
[0041]32:壁面
[0042]33:曲面
[0043]34:斜面
[0044]35:收容凸部
[0045]4:端子
[0046]42:上臂部
[0047]43:钩部
[0048]44a、44b:下臂部
[0049]45a、45b:接触点
[0050]5:支持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51]下面参照图1至图10对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下面称为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各图中,Xl和X2表示的方向分别为左方和右方,Yl和Y2表示的方向分别为前方和后方,Zl和Z2表示的方向分别为上方和下方。
[0052]图1是连接器I的一立体图。如图所示,连接器I包括一致动装置2以及一基座3。致动装置2可由例如尼龙基树脂制成,且保持在一基座3内部。基座3可由例如液晶聚合物(liquid crystal polymer,LCP)制成,且包括在前侧的一收容部30,收容部30为收容致动装置2的一空间。基座3能够从前方收容扁平配线(未示出)。
[0053]图2是连接器I的一俯视图。如图所示,多个端子4沿左右方向以一设定的间距并排插设。两个支持元件5也插入到挟持所述多个端子4的左右的外侧。所述多个端子4和所述两个支持元件5可由金属制成。
[0054]由于致动装置2在上下方向挟持在所述多个端子4和所述两个支持元件5之间,所以避免致动装置2与连接器I脱离。这里,致动装置2能够绕接合部25转动,接合部25接合下述的端子4的钩部43。操作者能够向上拉动致动装置2,然后向下推致动装置2到前方。更具体地,下推致动装置2以使致动装置2与基座3大体平行并收容于基座3的收容部30内(闭合姿势,参照图1和图2),或者拉出致动装置2以使致动装置2与基座3大体垂直(打开姿势,图中未示出)。处于闭合姿势的致动装置2由插入基座3的支持元件5从下方支持。
[0055]图3是图2的一部分的一放大图。如图所示,端面21包括:一接压部22,从端面21突出;一突起部23,其突出长度小于接压部22的突出长度,且突起部23也从端面21突出。尽管图中未示出,一接压部22和一突起部23也形成于致动装置2的相对侧的端面21上。换句话说,致动装置2具有两个接压部22和两个突起部23,致动装置的左右方向的相对侧的两个端面21上均形成一个接压部22和一个突起部23。
[0056]图4是致动装置2的一侧视图。如图所示,形成于致动装置2的一端面21的各突起部23位于接压部22的下方的后侧。
[0057]如图3和图4所示,各接压部22具有沿面向端面21的方向且以一斜度向后延伸的一倾斜部22a。各突起部23也具有沿面向端面21的方向且以一斜度向后延伸的一倾斜部23a。在连接器I的制造过程中,致动装置2从基座3的前侧插入。此时,形成于致动装置2的左右两侧的接压部22和突起部23分别具有将致动装置2导引到基座3的收容部30中的倾斜部22a和倾斜部23a。换句话说,这些斜面使致动装置2更容易地被插入。
[0058]图5是连接器I的一剖视图,且该剖视图沿图2的线V-V作出。如图所示,所述多个端子4插入基座3。各端子4具有:一支柱部(未示出),沿上下方向延伸且设置于基座3的后侧;一上臂部42,从支柱部向前延伸;以及下臂部44a、44b,设置于上臂部42下侧且从支柱部向前延伸。
[0059]一钩部43形成于各端子4的上臂部42的前端。致动装置2具有用于接合钩部43的接合部25,且接合部25设置于上臂部42的下侧以被钩部43捕捉。在下面的说明中,各接合部25的至少一部分已进入形成于各钩部43下侧的凹部的状态称为接合状态。另外,各接合部25未进入各钩部43的凹部的状态称为脱离状态。
[0060]当致动装置2的接合部25已接合端子4的钩部43时,致动装置2能够绕接合部25旋转。然后操作者能够将致动装置2下推到闭合姿势或向上拉动到打开姿势。在以下的说明中,当接合部25接合端子4的钩部43且致动装置2自身处于闭合位置时致动装置2所处的位置称为连接器I这个产品的规定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的规定位置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位置。
[0061]一开口 9形成于基座3的前侧,且开口 9能够收容已插入的扁平配线(未示出)。当扁平配线插入基座3后。各上臂部42处于所述扁平配线的上方,而各下臂部44a、44b处于所述扁平配线的下方。下臂部44a、44b分别具有用于接触所述扁平配线的接触点45a、45b。
[0062]所述扁平配线被插入到基座3内,将致动装置2从打开姿势下推到闭合姿势,且所述扁平配线被下推到与致动装置2的前表面26压靠。这样,固定所述扁平配线并防止所述扁平配线与连接器I脱离,且从下方接触所述扁平配线的触点45a、45b与连接器I建立电连接。
[0063]图6是连接器I的一剖视图,且该剖视图沿图2的线V1-VI作出。如图所示,支持元件5插入到基座3内。支持元件5设置于致动装置2的端面21附近的下侧,且通过在端面21处与相对于端面21大体垂直扩展(widen)的接触面28接触而从下方支持致动装置2。这样,处于该产品的规定位置的致动装置2经由接合部25被端子4的钩部43从上侧钩住且由支持元件5从下侧支持,从而使致动装置2被固定在基座3内。
[0064]图7是从连接器I前方观察到的一部分的一放大图。另外,图8是基座3的一剖视图,且该剖视图沿图7的线VII1-VIII作出。如图7所示,各接压部22沿远离端面21的方向类似于山形突出。从端面21到所述山形的顶点的长度(接压部22的突出长度)大于突起部23的突出长度。
[0065]如图7和图8所示,基座3在收容部30内侧的相互面对的左右面上具有两个保持部31。更具体地,各保持部31具有:一壁面32,面向在闭合姿势时的致动装置2的一端面21; —斜面32a,从壁面32向前且沿远离致动装置2的接压部22的方向倾斜;以及一曲面33,从壁面32凹设。这里,曲面33形成于壁面32的上方。在本实施例中,壁面32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表面”,而曲面33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表面”。
[0066]在闭合姿势时致动装置2的接压部22的位置沿左右方向远离基座3的曲面33,且在闭合姿势时致动装置2的突起部23的位置沿左右方向远离基座3的壁面32。换句话说,基座3的保持部31形成为当致动装置2在规定位置时使接压部22和突起部23不会受到压力。
[0067]由于在闭合姿势时形成于致动装置2的左右侧的接压部22和突起部23不会压靠在形成于基座3的左右侧的保持部31上,所以当致动装置2由于回流焊过程产生的高温而临时膨胀到基座3内时,接压部22和突起部23不会过度挤压保持部31。换句话说,避免基座3上的两个保持部31相互远离地移动且保持连接器I的平整性。
[0068]即使当致动装置2由于振动向收容部30内部的左右侧移动时,致动装置2的突起部23接触设置于基座3的保持部31上的壁面32,且阻止致动装置2在收容部30内移动过大。
[0069]一收容凸部35形成于基座3上的各保持部31的上方,且各收容凸部35沿致动装置2在闭合姿势时的方向突出。当操作者将致动装置2上推到打开姿势(S卩,向上移动致动装置2)时,致动装置2的接压部22接触收容凸部35,然后向上移动并越过收容凸部35的上方。因为当致动装置2由于振动而在收容部30内部竖直地上下移动时,致动装置2的接压部22接触收容凸部35,所以致动装置2保持收容在收容部30内(即保持在闭合姿势)。
[0070]另外,在连接器I的制造过程中,致动装置2从前侧插入基座3。因为此时压靠在致动装置2的接压部22上的保持部31具有斜面32a,所以致动装置2能被容易地导引到收容部30内。换句话说,致动装置2能够被容易地插入。
[0071]以下为连接器I的制造方法的详细说明。图9是示出连接器I的制造方法的一流程图。如图所示,连接器I的制造方法包括将端子4插入基座3内的步骤(步骤S01)、将致动装置2插入基座3内的步骤(步骤S02)以及将致动装置2上推的步骤(步骤S03)。
[0072]在将致动装置2插入基座3内的步骤(步骤S02)中,致动装置2插入到基座3中的一临时保持位置。
[0073]图10是连接器I在制造过程中的一前视图的一部分的一放大图。如图所示,在步骤S02中,基座3收容插入的致动装置2的临时保持位置定义为处于致动装置2在闭合姿势(SP,规定位置)的位置的下方。换句话说,临时保持位置为当致动装置2的接合部25(参照图5)未接合端子4的钩部43(参照图5)时致动装置2的位置。这里,基座3的保持部31(更具体地,为壁面32)形成为使当致动装置2在临时保持位置时,致动装置2的接压部22压靠保持部31。
[0074]然后,在步骤S03中,致动装置2从基座3中的临时保持位置被向上推动,且移动到接合部25接合钩部43(参照图7)的规定位置。更具体地,在步骤S03中,插入临时保持位置的致动装置2被插入基座3中的支持元件5从下方向上推动。
[0075]在致动装置2插入到临时保持位置(参照图10)后,致动装置2的接合部25不会立即接合端子4上的钩部43。然而,因为致动装置2经由两个接压部22被两个保持部31(各保持部31形成于基座3的左右两侧,各接压部22形成于致动装置2的左右端面21上)压靠,所以致动装置2被临时保持在临时保持位置且避免与连接器I脱离。
[0076]当致动装置2被上推到所述规定位置时(参照图7),基座3的保持部31不再压靠致动装置2的接压部22。结果,当致动装置2在基座3内膨胀时接压部22不会过度挤压保持部31,保持连接器I的平整性。
[0077]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还可以有多种的变形。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作出保持本发明的精神并在本发明的范围内的变形。附图中各部件的宽度、厚度及形状都是示意的表示,且不会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解释。
【主权项】
1.一种连接器,包括: 一基座,能够收容从前侧插入的扁平配线; 多个端子,保持在所述基座内,各端子具有设置在所述扁平配线上方的一臂部;以及 一致动装置,用于下压在所述扁平配线上,所述致动装置具有:接合部,用于接合形成于各臂部的一钩部;以及两个接压部,形成于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端面上; 所述基座具有在相对的左右两侧挟持所述致动装置的两个保持部,所述保持部分别压靠所述致动装置处于一第二位置时的接压部但所述保持部不会压靠所述致动装置处于一第一位置时的接压部,当所述接合部接合所述钩部时所述致动装置的位置为所述第一位置,而所述接合部未接合所述钩部时所述致动装置的位置为所述第二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致动装置的接合部位于所述钩部的下方并被所述钩部捕捉,且所述第二位置定义在所述第一位置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各保持部具有:一第一表面,面向所述致动装置的一端面;以及一第二表面,相对所述第一表面凹设; 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致动装置的各接压部压靠保持部的第一表面,而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致动装置的各接压部不会压靠保持部的第一表面并远离保持部的第二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各第二表面形成于相应的第一表面的上方。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各保持部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前方且沿远离所述致动装置的接压部的方向倾斜的一斜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致动装置的各接压部从所述端面突出。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致动装置还具有从各端面突出的一突起部,且所述突起部的突出长度小于所述接压部的突出长度,且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致动装置的各突起部不会压靠保持部的第一表面而是与所述第一表面分离。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基座还具有在各保持部上侧的一凸部,且当所述致动装置向上移动时,所述致动装置的接压部压靠一凸部。9.一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包括步骤: 将多个端子插入一基座,各端子具有设置于扁平配线上方的一臂部,所述基座能够收容从前侧插入的扁平配线且在左右两侧具有彼此相对的两个保持部; 插入一致动装置,所述致动装置用于下压在所述扁平配线上且具有:接合部,用于接合形成于所述臂部的多个钩部;以及两个接压部,分别形成于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端面上;所述致动装置被插入到所述基座内的一第二位置;以及 将所述致动装置推动到所述基座内的一第一位置; 所述第二位置为当所述接合部未接合所述钩部时所述致动装置的位置,且为当所述保持部压靠所述接压部时所述致动装置的位置;以及 所述第一位置为当所述接合部接合所述钩部时所述致动装置的位置,且为当所述保持部未压靠所述接压部时所述致动装置的位置。
【文档编号】H01R43/20GK106058572SQ201610196259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1日 公开号201610196259.7, CN 106058572 A, CN 106058572A, CN 201610196259, CN-A-106058572, CN106058572 A, CN106058572A, CN201610196259, CN201610196259.7
【发明人】浅沼纯一
【申请人】莫列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