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组装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94347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组装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插头触头(6)具有板状接触部(10)。板状接触部(10)具有插座触头(8)能够接触的上接触面(10D)。插头外壳(7)具有:基座(22);一对侧端盖部(26),其从基座(22)向嵌合方向突出而覆盖板状接触部(10)的两侧端(10B);顶端盖部(27),其连结一对侧端盖部(26)的在嵌合方向的顶端(26A)而覆盖板状接触部(10)的顶端(10A);一对梁体(28),其连结顶端盖部(27)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27B)与基座(22);以及外侧盖(24)。插座触头(8)具有以夹住一个梁体(28)的方式配置的一对上弹性弹簧片(41)。插座触头(8)通过将一枚金属板(M)折弯而形成。
【专利说明】
连接器组装体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组装体。
【背景技术】
[0002]作为这种技术,如本申请的图26所示,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用于将插入在收容置物架(storage rack)内的多个电池单元之间进行电连接的电池侧连接器100及置物架侧连接器101。电池侧连接器100是安装于电池单元的连接器。电池侧连接器100具有电池侧外壳102和一对电池侧触头103。为了防止触电,各电池侧触头103被梳齿状的被覆部104局部覆盖。置物架侧连接器101是安装于收容置物架的连接器。如本申请的图27所示,置物架侧连接器101具有第I外壳105、可相对于第I外壳105浮接的第2外壳106、以及3个为I组的置物架侧触头107。当利用以上的结构使电池侧连接器100嵌合于置物架侧连接器1I时,各电池侧触头103与3个为I组的置物架侧触头107电接触。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407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7]像这样,在上述专利文献I中,以3个为I组的置物架侧触头107同时接触于各电池侧触头103的方式构成,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多点触点来提高连接可靠性。在这样的连接器相关的技术领域中,总是存在削减部件数的要求。
[0008]因此,本申请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顾高的连接可靠性和削减部件数的技术。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0]根据本发明的观点可提供一种连接器组装体,其具有:第I连接器,其具有第I外壳和由所述第I外壳保持的第I触头;以及第2连接器,其具有第2外壳和由所述第2外壳保持的第2触头,通过使所述第I连接器嵌合于所述第2连接器,从而使所述第I触头电连接于所述第2触头,所述第I触头具有相对于嵌合方向平行的板状的接触部,该嵌合方向是使所述第I连接器嵌合于所述第2连接器的方向,所述接触部具有所述第2触头能够接触的第I接触面,所述第I外壳具有:第I外壳主体;一对侧端盖部,其从所述第I外壳主体向所述嵌合方向突出而覆盖所述接触部的两侧端;顶端盖部,其连结所述一对侧端盖部的在所述嵌合方向的顶端而覆盖所述接触部的顶端;梁体,其连结所述顶端盖部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与所述第I外壳主体;以及外壳盖部,其在使所述第I连接器嵌合于所述第2连接器的状态下覆盖所述第2外壳,所述第2触头具有一对第I弹性弹簧片,该一对第I弹性弹簧片以能够接触于所述第I接触面并且在所述第I连接器已嵌合于所述第2连接器的状态下夹住所述梁体的方式配置,所述第2触头通过将一枚金属板折弯而形成。
[0011]发明效果
[0012]根据本发明,能够兼顾高的连接可靠性和削减部件数。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嵌合前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第I实施方式)。
[0014]图2是嵌合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第I实施方式)。
[0015]图3是插头触头的立体图(第I实施方式)。
[0016]图4是插头触头的从另一角度观察的立体图(第I实施方式)。
[0017]图5是插头触头的侧视图(第I实施方式)。
[0018]图6是插头外壳的立体图(第I实施方式)。
[0019]图7是插头外壳的部分缺口立体图(第I实施方式)。
[0020]图8是插头外壳的部分缺口立体图(第I实施方式)。
[0021 ]图9是插头外壳的部分缺口立体图(第I实施方式)。
[0022]图10是插头外壳的剖视图(第I实施方式)。
[0023]图11是插头连接器的部分缺口立体图(第I实施方式)。
[0024]图12是示出将手指插入到插头连接器的状态的立体图(第I实施方式)。
[0025]图13是插座触头的立体图(第I实施方式)。
[0026]图14是插座触头的从另一角度观察的立体图(第I实施方式)。
[0027]图15是插座触头的剖视图(第I实施方式)。
[0028]图16是插座触头的正视图(第I实施方式)。
[0029]图17是插座外壳的立体图(第I实施方式)。
[0030]图18是插座外壳的部分缺口立体图(第I实施方式)。
[0031]图19是插座外壳的从另一角度观察的部分缺口立体图(第I实施方式)。
[0032]图20是插座连接器的部分缺口立体图(第I实施方式)。
[0033]图21是示出将手指插入到插座连接器的状态的立体图(第I实施方式)。
[0034]图22是示出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嵌合后的插头外壳与插座触头的关系的正视图(第I实施方式)。
[0035]图23是图5的XXII1-XXIII线剖视图(第I实施方式)。
[0036]图24是嵌合前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第2实施方式)。
[0037]图25是嵌合前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第3实施方式)。
[0038]图26是相当于专利文献I的图5的图。
[0039]图27是相当于专利文献I的图12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第丨实施方式)
[0041]以下,一边参照图1?图23—边说明第I实施方式。
[0042]图1示出嵌合前的连接器组装体I,图2示出嵌合后的连接器组装体I。连接器组装体I用于将插头侧电线2与插座侧电线3进行电连接。连接器组装体I具有:插头连接器4(第I连接器),其安装于插头侧电线2;以及插座连接器5(第2连接器),其安装于插座侧电线3。连接器组装体I在例如连接多个电池时使用。
[0043]如图1及图2所示,插头连接器4具有:插头触头6(第I触头);以及插头外壳7(第I夕卜壳),其收容插头触头6。同样地,插座连接器5具有:插座触头8(第2触头);以及插座外壳9(第2外壳),其收容插座触头8。以下,依次说明插头连接器4与插座连接器5。
[0044](插头连接器4)
[0045]图3?图5示出插头触头6。如图3?图5所示,插头触头6具有:形成为板状的板状接触部10(接触部);移动限制部11;开放桶型(open barrel shape)的压接部12;以及连结部13,连结板状接触部10与压接部12。插头触头6通过将一枚金属板M折弯而一体地形成。
[0046]在此,回到图1,定义“插拔方向”、“连接器高度方向”及“连接器宽度方向”。插拔方向是包含嵌合方向和拔出方向的方向,该嵌合方向是将插头连接器4嵌合于插座连接器5的方向,该拔出方向是将插头连接器4从插座连接器5拔出的方向。连接器高度方向是与板状接触部10的板厚方向平行的方向。连接器高度方向包含上方向和下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是正交于插拔方向及连接器高度方向的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包含连接器宽度中央方向和连接器宽度反中央方向。连接器宽度中央方向是朝向板状接触部1的中央的方向。连接器宽度反中央方向是远离板状接触部1的中央的方向。
[0047]如图3所示,板状接触部10通过折叠一枚金属板M使其重叠而形成为板状。板状接触部10具有:在嵌合方向的顶端10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一对侧端10B;以及在嵌合方向的后端10C。如图3及图4所示,板状接触部10具有:朝向上方向的上接触面1D(第I接触面);以及朝向下方向的下接触面1E (第2接触面)。如图3及图4所示,板状接触部1具有下接触部14和一对上接触部15。如图3所示,一对上接触部15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相邻,在连接器高度方向与下接触部14相向。各上接触部15在各侧端1B中与图4所示的下接触部14连接。换言之,形成板状接触部10时所形成的一对折线16平行于嵌合方向。
[0048]如图3所示,移动限制部11从板状接触部10的后端1C向上方向突出而形成。如图5所示,移动限制部11具有:朝向嵌合方向的第I移动限制面11A;以及朝向拔出方向的第2移动限制面11B。如图3所示,移动限制部11具有一对限制片17。一对限制片17在后端1C中分别与一对上接触部15连接。在此,如图5所示,将在插拔方向上的移动限制部11的第I移动限制面IIA与板状接触部10的顶端1A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Dl。
[0049]图3所示的压接部12是压接图1所示的插头侧电线2的导体的部分。
[0050]图6?图10示出插头外壳7。如图6及图7所示,插头外壳7具有触点收容部20和压接部收容部21。触点收容部20是收容图3的插头触头6的板状接触部10的部分。压接部收容部21是收容图3的插头触头6的压接部12及连结部13的部分。插头外壳7由绝缘树脂一体地形成。
[0051 ]如图7所示,触点收容部20具有基座22(第I外壳主体)、内侧盖23及外侧盖24。为了方便说明,图8及图9示出省略了外侧盖24的插头外壳7。
[0052]如图7所示,基座22是正交于嵌合方向的板体。基座22具有朝向拔出方向的基座面22A。如图8及图9所示,基座22具有插入图3的插头触头6的板状接触部10的插入口 25。
[0053]图8及图9所示的内侧盖23用于通过局部覆盖图3的板状接触部10,从而使板状接触部10不直接碰到作业者。如图8及图9所示,内侧盖23具有插入图3的板状接触部10的插入空间S。内侧盖23具有一对侧端盖部26、顶端盖部27及一对梁体28。一对侧端盖部26通过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夹住插入空间S的方式从基座22向嵌合方向突出,从而覆盖图3的板状接触部10的两侧端10B。顶端盖部27通过将一对侧端盖部26的在嵌合方向的顶端26A相互连结,从而覆盖图3的板状接触部10的顶端10A。图10示出插头外壳7的截面。如图10所示,顶端盖部27具有朝向拔出方向的顶端盖面27A。如图8?图10所示,一对梁体28通过从基座22向嵌合方向突出,从而连结顶端盖部27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27B与基座22。如图10所示,一对梁体28以在连接器高度方向夹住插入空间S的方式配置。如图8及图9所示,一对梁体28在插拔方向上延伸。顶端盖部27的中间部27B位于顶端盖部27的长边方向的中央。
[0054]如图7所示,外侧盖24以包住内侧盖23的方式从基座22向嵌合方向突出而形成为长方筒状。外侧盖24比内侧盖23的顶端盖部27向嵌合方向突出。换言之,外侧盖24越过内侧盖23的顶端盖部27而进一步向嵌合方向突出。
[0055]如图7所示,压接部收容部21从触点收容部20的基座22向拔出方向突出而形成为长方筒状。压接部收容部21具有用于收容图3的插头触头6的压接部12、连结部13的收容空间R。如图6及图7所示,压接部收容部21具有划分收容空间R的上方向的顶板29。在顶板29形成有矛部(lance)30。如图10所示,矛部30具有:矛部主体31,可在连接器高度方向上弹性变形;以及爪部32,从矛部主体31向收容空间R突出。
[0056]在此,如图10所示,将在插拔方向的基座22的基座面22A与顶端盖部27的顶端盖面27A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D2。该距离D2设计成比图5所示的距离Dl大。
[0057]图11示出安装于插头侧电线2的插头触头6被收容于插头外壳7中的状态。像这样,为了将插头触头6收容于插头外壳7中,将图5所示的插头触头6的板状接触部10向嵌合方向插入到图10所示的插头外壳7的内侧盖23的插入空间S中。于是,图5的移动限制部11越过图10的爪部32,图5的移动限制部11在插拔方向被夹在图10的基座22的基座面22A与爪部32之间。在此状态下,当插头触头6相对于插头外壳7向嵌合方向相对地移动而图5的移动限制部11接触于图10的基座22的基座面22A时,可禁止插头触头6相对于插头外壳7进一步向嵌合方向相对地移动。此时,由于图5的距离DI与图1O的距离D 2的上述的大小关系,图5的板状接触部10的顶端1A不会接触于图10的顶端盖部27的顶端盖面27A。另一方面,当插头触头6相对于插头外壳7向拔出方向相对地移动而图5的移动限制部11接触于图10的爪部32时,可禁止插头触头6相对于插头外壳7进一步向拔出方向相对地移动。
[0058]图12示出将手指F插入到插头外壳7的外侧盖24内的状态。如图12所示,由于插头夕卜壳7的内侧盖23和外侧盖24的存在,作业者无法直接接触到插头触头6的板状接触部10。
[0059](插座连接器5)
[0060]图13?图16示出插座触头8。如图13?图16所示,插座触头8具有:长方筒状的弹簧片保持部40,在插拔方向上延伸;一对上弹性弹簧片41(第I弹性弹簧片);一对下弹性弹簧片42(第2弹性弹簧片);开放桶型的压接部43;以及连结部44,连结弹簧片保持部40与压接部43。插座触头8通过将一枚金属板N折弯而一体地形成。
[0061]如图13?图16所示,弹簧片保持部40具有:在连接器高度方向相向的顶板48及底板49;以及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相向的一对侧板50。
[0062]如图13所示,顶板48具有二个锁定孔51。如图15所示,顶板48具有拔出方向上的顶端 48A。
[0063]如图14所示,底板49具有缝隙52,该缝隙52是将一枚金属板N折弯而形成长方筒状的弹簧片保持部40的结果。如图15所示,底板49具有拔出方向上的顶端49A。
[0064]如图13所示,一对上弹性弹簧片41从顶板48的顶端48A突出而形成。一对上弹性弹簧片4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稍微分离而配置。各上弹性弹簧片41具有基端部55和一对弹性弹簧片56。基端部55从顶板48的顶端48A向拔出方向突出。一对弹性弹簧片56从基端部55突出而形成。一对弹性弹簧片56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稍微分离而配置。如图15所示,各弹性弹簧片56具有弯曲部57与容易变形部58。弯曲部57以从基端部55向下方向突出、并且向拔出方向成为凸状的方式而弯曲。容易变形部58从弯曲部57向嵌合方向突出。容易变形部58具有向下方向隆起的接触部59。接触部59位于弹簧片保持部40内。
[0065]如图14所示,一对下弹性弹簧片42从底板49的顶端49A突出而形成。一对下弹性弹簧片4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稍微分离而配置。各下弹性弹簧片42具有基端部60和一对弹性弹簧片61。基端部60从底板49的顶端49A向拔出方向突出。一对弹性弹簧片61从基端部60突出而形成。一对弹性弹簧片6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稍微分离而配置。如图15所示,各弹性弹簧片61具有弯曲部62和容易变形部63。弯曲部62以从基端部60向上方向突出、并且向拔出方向成为凸状的方式弯曲。容易变形部63从弯曲部62向嵌合方向突出。容易变形部63具有向上方向隆起的接触部64。接触部64位于弹簧片保持部40内。
[0066]因此,当从正面观察插座触头8时,如图16所示,插座触头8具有4个弹性弹簧片56和4个弹性弹簧片61。即,插座触头8具有4个接触部59和4个接触部64。
[0067]此外,如图13?图16所示,一对上弹性弹簧片41和一对下弹性弹簧片42在连接器高度方向分别相向。即,如图13?图16所示,各上弹性弹簧片41的一对弹性弹簧片56和各下弹性弹簧片42的一对弹性弹簧片61在连接器高度方向分别相向。进一步来说,如图15及图16所示,各弹性弹簧片56的接触部59和各弹性弹簧片61的接触部64在连接器高度方向分别相向。
[0068]在此,对于插座触头8的具体尺寸进行说明。如图16所示,插座触头8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以梳齿状并排的4个弹性弹簧片56。4个弹性弹簧片56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间距并不是固定的。将属于同一上弹性弹簧片41的2个弹性弹簧片56之间的间隙El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尺寸设为宽度尺寸P1。将一对上弹性弹簧片41之间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间隙E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尺寸设为宽度尺寸P2。具体来说,宽度尺寸P2等于:属于一个上弹性弹簧片41的2个弹性弹簧片56之中接近另一个上弹性弹簧片41的弹性弹簧片56与属于另一个上弹性弹簧片41的2个弹性弹簧片56之中接近一个上弹性弹簧片41的弹性弹簧片56之间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分离距离。而且,在宽度尺寸Pl与宽度尺寸P2之间,P2>P1的关系成立。
[0069]关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以梳齿状并排的4个弹性弹簧片61也完全相同。即,4个弹性弹簧片61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间距并不是固定的。属于同一下弹性弹簧片42的2个弹性弹簧片61之间的间隙El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尺寸等于宽度尺寸P1。一对下弹性弹簧片42之间的间隙E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尺寸等于宽度尺寸P2。
[00"70]图17?图19不出插座外壳9。如图17?图19所不,插座外壳9具有:在插拔方向上延伸的长方筒状的筒部65;以及盖部73 ο插座外壳9由绝缘树脂一体地形成。筒部65具有收容插座触头8的收容空间T。筒部65具有:顶板70,划分收容空间T的上方向;底板71,划分收容空间T的下方向;以及一对侧板72,划分收容空间T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盖部73划分收容空间T的拔出方向。
[0071]如图19所示,顶板70具有拔出方向上的顶端70A。在顶板70形成有矛部74和顶板键75。矛部74具有:矛部主体76,可在连接器高度方向弹性变形;以及一对爪部77,从矛部主体76向收容空间T突出。顶板键75从顶板70的顶端70A向收容空间T突出。
[0072]如图18所示,底板71具有拔出方向上的顶端71A。在底板71形成有底板键78。底板键78从底板71的顶端71A向收容空间T突出。
[0073]如图18所示,在盖部73形成有开口 79,该开口 79用于将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4的板状接触部10及内侧盖23插入到插座外壳9的收容空间T中。开口 79的形状成为为了使内侧盖23通过所必要的最小限度。此外,如图18所示,盖部73具有一对上弹簧片盖部73A,该一对上弹簧片盖部73A在插拔方向与图13所示的插座触头8的一对上弹性弹簧片41相向。同样地,盖部73具有一对下弹簧片盖部73B,该一对下弹簧片盖部73B在插拔方向与图13所示的插座触头8的一对下弹性弹簧片42相向。
[0074]图20示出安装于插座侧电线3的插座触头8被收容于插座外壳9中的状态。像这样,为了将插座触头8收容于插座外壳9中,将图13所示的插座触头8向拔出方向插入到图18所示的插座外壳9的收容空间T中。当图13的插座触头8插入到图18的收容空间T至规定位置时,图19所示的矛部74的一对爪部77向图13所示的插座触头8的一对锁定孔51内移动,因此可禁止将插座触头8从插座外壳9向嵌合方向拔出。
[0075]此外,在该状态下,在图16所示的插座触头8的一对上弹性弹簧片41之间的间隙E2,插入有图19所示的插座外壳9的顶板键75。同样地,在图16所示的插座触头8的一对下弹性弹簧片42之间的间隙E2,插入有图18所示的插座外壳9的底板键78。通过顶板键75及底板键78像这样插入到插座触头8,从而能够进行插座触头8相对于插座外壳9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定位。
[0076]图21示出将手指F插入到盖部73的开口79内的状态。如图21所示,由于盖部73的一对上弹簧片盖部73A及一对下弹簧片盖部73B的存在,作业者无法直接碰到插座触头8。
[0077](连接器组装体I的嵌合)
[0078]接着,对连接器组装体I的嵌合进行说明。
[0079]如图1所不,在插头外壳7形成有一对插头侧嵌合锁定爪80。同样地,在插座外壳9形成有一对插座侧嵌合锁定爪81。
[0080]图1及图2示出将插头连接器4嵌合于插座连接器5的状态。为了将插头连接器4嵌合于插座连接器5,将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4的板状接触部10插入到插座连接器5的盖部73的开口 79中,将一对插头侧嵌合锁定爪80分别钩挂于一对插座侧嵌合锁定爪81。由此,插头侧电线2与插座侧电线3能进行电连接。
[0081 ]具体地,在图13所示的插座触头8的一对上弹性弹簧片41与一对下弹性弹簧片42之间,插入有图3所示的插头触头6的板状接触部10。于是,图15所示的插座触头8的4个弹性弹簧片56的接触部59通过弹性恢复力而接触于图3所示的板状接触部10的上接触面10D。同样地,图15所示的插座触头8的4个弹性弹簧片61的接触部64通过弹性恢复力而接触于图4所示的板状接触部10的下接触面1E。由此,图3所示的插头触头6和图15所示的插座触头8在合计八个触点进行接触。
[0082]图22示出将插头连接器4嵌合于插座连接器5时的从嵌合方向观察的插座触头8与内侧盖23的位置关系。如图22所示,一对梁体28之中的一个梁体28插入到一对上弹性弹簧片41之间的间隙E2中,不插入到属于同一上弹性弹簧片41的一对弹性弹簧片56之间的间隙El中。而且,当将各梁体28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尺寸设为宽度尺寸W时,P2>W>P1的关系成立。像这样,通过积极地减小不插入梁体28的间隙El的宽度尺寸Pl,从而与4个弹性弹簧片56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以等间隔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插座触头8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小型化。此外,在谋求插座触头8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小型化时,由于并未减少弹性弹簧片56的个数,因此能够兼顾确保触点数和小型化。
[0083]图23示出在图5中所特定的截面。如图23所示,在插头触头6的板状接触部10中,通过折叠金属板M使其重叠,从而壁厚成为金属板M的2倍。因此,与板状接触部10由I枚金属板M所形成的情况相比,可有效地确保各接触部59及各接触部64的邻近的截面大。由此,在各接触部59及各接触部64与板状接触部10之间的各触点中能够将所容许的最大电流设定得大。
[0084]以上,对本申请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上述第I实施方式具有以下的特征。
[0085](I)连接器组装体I具有:插头连接器4(第I连接器),其具有插头外壳7(第I外壳)以及由插头外壳7保持的插头触头6(第I触头);以及插座连接器5(第2连接器),其具有插座外壳9(第2外壳)以及由插座外壳9保持的插座触头8(第2触头)。通过使插头连接器4嵌合于插座连接器5,从而使插头触头6电连接于插座触头8。插头触头6具有相对于嵌合方向平行的板状接触部10(板状的接触部)。板状接触部10具有插座触头8可进行接触的上接触面1D(第I接触面)。插头外壳7具有:基座22(第I外壳主体);一对侧端盖部26,其从基座22向嵌合方向突出而覆盖板状接触部10的两侧端1B;顶端盖部27,其连结一对侧端盖部26的嵌合方向上的顶端26A而覆盖板状接触部10的顶端10A; —对梁体28,其连结顶端盖部27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27B与基座22 ;以及外侧盖24(外壳盖部),在使插头连接器4嵌合于插座连接器5的状态下覆盖插座外壳9。插座触头8具有一对上弹性弹簧片41(第I弹性弹簧片),该一对上弹性弹簧片41以能够接触于上接触面10D、在插头连接器4已嵌合于插座连接器5的状态下夹住一个梁体28的方式配置。插座触头8通过将一枚金属板M折弯而形成。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兼顾高的连接可靠性和部件数的削减。
[0086](2)板状接触部10具有作为与上接触面1D相反侧的面的下接触面1E(第2接触面)。插座触头8具有能够接触于下接触面1E的一对下弹性弹簧片42(第2弹性弹簧片)。一对上弹性弹簧片41和一对下弹性弹簧片42在插头连接器4嵌合于插座连接器5之前的状态下分别相向。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增加触点数。
[0087](3)板状接触部10通过折叠金属板M使其重叠而形成。即,如图23所示,在各触点处的板状接触部10的截面积越大,则在插头连接器4与插座连接器5之间的各触点中所容许的最大电流越大。因此,根据以上的结构,由于板状接触部10的壁厚实质上变大,因此能够确保在各触点中所容许的最大电流大。
[0088]此外,假设在为了确保板状接触部10的截面积而用一枚壁厚的板来构成板状接触部10的情况下,必须使金属板M本身变得壁厚,压接部12也会同时变得壁厚,给压接部12压接插头侧电线2的作业带来妨碍。因此,当为了确保板状接触部10的截面积而欲用一枚壁厚的板来构成板状接触部10时,需要将板状接触部10和压接部12作为不同部件来准备、之后再使板状接触部10与压接部12结合,插头连接器4的成本暴涨。相对于此,通过像上述那样折叠金属板M使其重叠来形成板状接触部10,从而既能确保板状接触部10的截面积,又能够将板状接触部10和压接部12作为I个部件一体地形成,有助于插头连接器4的低成本化。
[0089](4、5)如图3所示,在板状接触部10中,折叠金属板M所形成的折线16平行于嵌合方向。代替于此,折线16也可正交于嵌合方向。
[0090](6)插头触头6还具有向板状接触部10的板厚方向突出的移动限制部11。在移动限制部11中,当插头触头6相对于插头外壳7向嵌合方向相对地移动而移动限制部11接触于插头外壳7时,禁止插头触头6相对于插头外壳7进一步向嵌合方向相对地移动,并且当插头触头6相对于插头外壳7向拔出方向相对地移动而移动限制部11接触于插头外壳7时,禁止插头触头6相对于插头外壳7进一步向拔出方向相对地移动。根据以上的结构,在将插头连接器4嵌合于插座连接器5时、以及将插头连接器4从插座连接器5卸下时,可禁止插头触头6相对于插头外壳7在插拔方向相对地移动。
[0091]此外,假设在为了确保板状接触部10的截面积而用一枚壁厚的板来构成板状接触部10的情况下,必须使金属板M本身变得壁厚,形成移动限制部11时的金属板M的折弯加工变得极为困难。相对于此,如图3及图4所示,板状接触部10通过将下接触部14和在连接器高度方向与下接触部14相向的一对上接触部15重叠从而壁厚地构成。通过将一枚金属板M折弯而形成下接触部14和一对上接触部15。移动限制部11由一对限制片17构成。通过金属板M的折弯加工,一对限制片17分别形成为从一对上接触部15向连接器高度方向突出。根据以上的结构,既能够确保板状接触部10的截面积,又能够简化用于形成移动限制部11的金属板M的折弯加工,有助于插头连接器4的低成本化。
[0092](7)此外,在将插头连接器4从插座连接器5拔出时,通过插头触头6与插座触头8之间的摩擦,插头触头6相对于插头外壳7向嵌合方向相对地牵拉。当插头触头6相对于插头外壳7向嵌合方向相对地牵拉时,通过插头触头6的板状接触部10接触于顶端盖部27,从而顶端盖部27受到向嵌合方向的外力作用,其结果可认为顶端盖部27会破损。相对于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插头触头6欲相对于插头外壳7向嵌合方向相对地移动而使移动限制部11接触到插头外壳7时,从移动限制部11至顶端盖部27的距离D2(参照图10)比从移动限制部11至板状接触部10的顶端1A的距离Dl(参照图5)大。根据以上的结构,由于在将插头连接器4从插座连接器5拔出时,插头触头6的板状接触部10不会接触于顶端盖部27,因此顶端盖部27不会受到向嵌合方向的外力作用,顶端盖部27不易损伤。
[0093](8)例如,如图13所示,各上弹性弹簧片41具有能够接触于板状接触部10的上接触面1D的2个弹性弹簧片56。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增加触点数。同样地,例如如图14所示,各下弹性弹簧片42具有能够接触于板状接触部10的下接触面1E的2个弹性弹簧片61。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增加触点数。
[0094](9)例如如图18所示,插座外壳9具有:筒部65,其在嵌合方向上延伸,具有收容插座触头8的收容空间T;以及盖部73,其划分收容空间T的拔出方向。在盖部73形成有开口 79,该开口 79用于将插头触头6的板状接触部10、一对侧端盖部26、顶端盖部27以及一对梁体28插入到收容空间T中。盖部73具有在插拔方向与图13所示的一对上弹性弹簧片41相向的一对上弹簧片盖部73A(第I弹性弹簧片盖部)。根据以上的结构,由于盖部73的开口 79成为用于嵌合的必要最小限度,因此难以直接碰到插座触头8,有助于防止触电。
[0095](第2实施方式)
[0096]接着,参照图24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90具有:插头连接器91,其安装于2条插头侧电线2;以及插座连接器92,其安装于2条插座侧电线3。插头连接器91构成为将2个第I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连。插座连接器92构成为将2个第I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5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连。
[0097](第3实施方式)
[0098]接着,参照图25来说明第3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93具有:插头连接器94,其安装于4条插头侧电线2;以及插座连接器95,其安装于4条插座侧电线3。插头连接器94构成为将4个第I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连。插座连接器95构成为将4个第I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5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连。
[0099]本申请要求以2014年3月7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申请特愿2014-45241作为基础的优先权,将其公开的全部内容导入于此说明书中。
[0100]附图标记说明
[0101]1:连接器组装体;
[0102]2:插头侧电线;
[0103]3:插座侧电线;
[0104]4:插头连接器(第I连接器);
[0105]5:插座连接器(第2连接器);
[0106]6:插头触头(第I触头);
[0?07] 7:插头外壳(第I夕卜壳);
[0108]8:插座触头(第2触头);
[0109]9:插座外壳(第2外壳);
[0110]10:板状接触部(板状的接触部);
[0111]1A:顶端;
[0112]1B:侧端;
[0113]10C:后端;
[0114]10D:上接触面(第I接触面);
[0115]10E:下接触面(第2接触面);
[0116]11:移动限制部;
[0117]11A:第I移动限制面;
[0118]I IB:第2移动限制面;
[0119]12:压接部;
[0120]13:连结部;
[0121]14:下接触部;
[0122]15:上接触部;
[0123]16:折线;
[0124]17:限制片;
[0125]20:触点收容部;
[0126]21:压接部收容部;
[0127]22:基座(第I外壳主体);
[0128]22A:基座面;
[0129]23:内侧盖;
[0130]24:外侧盖(外壳盖部);
[0131]25:插入口;
[0132]26:侧端盖部;
[0133]26A:顶端;
[0134]27:顶端盖部;
[0135]27A:顶端盖面;
[0136]27B:中间部;
[0137]28:梁体;
[0138]29:顶板;
[0139]30:矛部;
[0140]31:矛部主体;
[0141]32:爪部;
[0142]40:弹簧片保持部;
[0143]41:上弹性弹簧片(第I弹性弹簧片);
[0144]42:下弹性弹簧片(第2弹性弹簧片);
[0145]43:压接部;
[0146]44:连结部;
[0147]48:顶板;
[0148]48A:顶端;
[0149]49:底板;
[0150]49A:顶端;
[0151]50:侧板;
[0152]51:锁定孔;
[0153]52:缝隙;
[0154]55:基端部;
[0155]56:弹性弹簧片;
[0156]57:弯曲部;
[0157]58:容易变形部;
[0158]59:接触部;
[0159]60:基端部;
[0160]61:弹性弹簧片;
[0161]62:弯曲部;
[0162]63:容易变形部;
[0163]64:接触部;
[0164]65:筒部;
[0165]70:顶板;
[0166]70A:顶端;
[0167]71:底板;
[0168]7IA:顶端;
[0169]72:侧板;
[0170]73:盖部;
[0171]73A:上弹簧片盖部(第I弹性弹簧片盖部);
[0172]73B:下弹簧片盖部;
[0173]74:矛部;
[0174]75:顶板键;
[0175]76:矛部主体;
[0176]77:爪部;
[0177]78:底板键;
[0178]79:开口;
[0179]80:插头侧嵌合锁定爪;
[0180]81:插座侧嵌合锁定爪;
[0181]90:连接器组装体;
[0182]91:插头连接器;
[0183]92:插座连接器;
[0184]93:连接器组装体;
[0185]94:插头连接器;
[0186]95:插座连接器;
[0187]Dl:距离;
[0188]D2:距离;
[0189]El:间隙;
[0190]E2:间隙;
[0191]F:手指;
[0192]Μ:金属板;
[0193]N:金属板;
[0194]Pl:宽度尺寸;
[0195]Ρ2:宽度尺寸;
[0196]S:插入空间;
[0197]R:收容空间;
[0198]T:收容空间;
[0199]W:宽度尺寸。
【主权项】
1.一种连接器组装体,具有: 第I连接器,其具有第I外壳和由所述第I外壳保持的第I触头;以及 第2连接器,其具有第2外壳和由所述第2外壳保持的第2触头, 通过使所述第I连接器嵌合于所述第2连接器,从而使所述第I触头电连接于所述第2触头,其中, 所述第I触头具有相对于嵌合方向平行的板状的接触部,该嵌合方向是使所述第I连接器嵌合于所述第2连接器的方向, 所述接触部具有所述第2触头能够接触的第I接触面, 所述第I外壳具有:第I外壳主体;一对侧端盖部,其从所述第I外壳主体向所述嵌合方向突出而覆盖所述接触部的两侧端;顶端盖部,其连结所述一对侧端盖部的在所述嵌合方向的顶端而覆盖所述接触部的顶端;梁体,其连结所述顶端盖部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与所述第I外壳主体;以及外壳盖部,其在使所述第I连接器嵌合于所述第2连接器的状态下覆盖所述第2外壳, 所述第2触头具有一对第I弹性弹簧片,该一对第I弹性弹簧片以能够接触于所述第I接触面并且在所述第I连接器已嵌合于所述第2连接器的状态下夹住所述梁体的方式配置,所述第2触头通过将一枚金属板折弯而形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 所述接触部具有作为与所述第I接触面相反侧的面的第2接触面, 所述第2触头具有能够接触于所述第2接触面的一对第2弹性弹簧片, 所述一对第I弹性弹簧片和所述一对第2弹性弹簧片在所述第I连接器嵌合于所述第2连接器之前的状态下分别相向。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 所述接触部通过将金属板折叠使其重叠而形成。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 在所述接触部中,折叠所述金属板所形成的折线平行于所述嵌合方向。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 在所述接触部中,折叠所述金属板所形成的折线正交于所述嵌合方向。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 所述第I触头还具有向所述接触部的板厚方向突出的移动限制部, 在所述移动限制部中,当所述第I触头相对于所述第I外壳向所述嵌合方向相对地移动而使所述移动限制部接触于所述第I外壳时,禁止所述第I触头相对于所述第I外壳进一步向所述嵌合方向相对地移动,并且当所述第I触头相对于所述第I外壳向与所述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对地移动而使所述移动限制部接触于所述第I外壳时,禁止所述第I触头相对于所述第I外壳进一步向与所述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对地移动。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 通过所述第I触头相对于所述第I外壳向所述嵌合方向相对地移动而使所述移动限制部接触到所述第I外壳时的、从所述移动限制部至所述顶端盖部的距离比从所述移动限制部至所述接触部的所述顶端的距离大。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 所述一对第I弹性弹簧片之中的至少任一个具有能够接触于所述第I接触面的至少2个弹性弹簧片。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 所述第2外壳具有:筒部,其在所述嵌合方向上延伸,具有收容所述第2触头的收容空间;以及盖部,其划分所述收容空间的所述嵌合方向和与其相反的方向, 在所述盖部形成有开口,该开口用于将所述第I触头、所述一对侧端盖部、所述顶端盖部及所述梁体插入到所述收容空间中, 所述盖部具有相对于所述一对第I弹性弹簧片在所述嵌合方向上相向的一对第I弹性弹簧片盖部。
【文档编号】H01R13/115GK106063045SQ201580011198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5年3月5日 公开号201580011198.6, CN 106063045 A, CN 106063045A, CN 201580011198, CN-A-106063045, CN106063045 A, CN106063045A, CN201580011198, CN201580011198.6, PCT/2015/1183, PCT/JP/15/001183, PCT/JP/15/01183, PCT/JP/2015/001183, PCT/JP/2015/01183, PCT/JP15/001183, PCT/JP15/01183, PCT/JP15001183, PCT/JP1501183, PCT/JP2015/001183, PCT/JP2015/01183, PCT/JP2015001183, PCT/JP201501183
【发明人】伊藤安一
【申请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