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与等离子体激元耦合的高效GaN基LED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光电转换效率的GaN基LED。本实用新型利用二维金属Ag光子晶体的等离子体激元(Surface PlasmonPolariton, SPP)模式耦合增强GaN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背景技术】
[0002]II1-V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在发光领域,GaN已经被认定是制作高效发光二极管的最佳材料之一。随着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快速发展,高光效LED芯片需求持续增长,进一步提高GaN-LED的发光效率仍然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众多的增强LED发光效率的方法中,利用表面等离子体激元耦合提高发光器件发光效率是增强器件发光的有效途径。
[0003]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是在金属与介质交界面振荡的一种电磁波,能够在金属表面形成强烈的局域场。在LED器件中,当表面等离子体激元与GaN光辐射模式波矢量相近或完全相同时,且两类波能量穿透深度范围有交叠时,会产生能量耦合,可以通过这一方式提高GaN量子阱光子态密度,提高GaN-LED增强内量子效率。同时让更多的光子能量转移为表面等离子体波,然后再由表面微结构破坏SPP传输模式,使其转化为辐射模式,被有效提取,从而提高GaN-LED的发光效率。
[0004]2006年,Koichi Okamoto的研究小组提出了 LED量子阱和金属薄膜的SPP耦合的结构,通过背向散射光泵浦方式观察到LED发光强度最高增强14倍(Ag薄膜增强)。但该结构与实际应用器件存在较大差距,金属薄膜和量子阱之间的GaN隔离层厚度为10nm,在电注入发光器件结构中不能提供足够的载流子在有源区复合.且该结构中不能完全排除金属反射对发光增强的影响。
[0005]2012年,Lee-ffoon Jang等人在距离InGaN/GaN量子讲1nm的位置制作了以Ag为核、Si02为壳的纳米颗粒。实验结果表明,带有Ag/Si02纳米颗粒的GaN-LED样晶可增强内量子效率30.5%。但是,利用金属纳米颗粒增强GaN-LED发光效率的缺陷在于该方法受到金属纳米颗粒尺寸、颗粒分布、颗粒形状、颗粒体积分数等因素的影响。相比于金属纳米颗粒结构,金属周期性结构更容易控制LED光辐射和SPP的调制。
[0006]综合所述,二维金属光子晶体产生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能够高效耦合GaN基LED光辐射,表现在两方面:二维金属光子晶体表面形成的强局域场,有利于提高LED内量子效率;同时光子晶体周期和占空比可以调制使表面等离子体波与GaN光辐射传播常数相近,从而耦合出光能量,并且金属表面等离子体波被有效提取,进而增强GaN基LED的出光效率。
【发明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GaN基高效电致发光LED。本实用新型利用金属光子晶体的SPP泄露模式和近场局域耦合增强器件发光效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与等离子体激元耦合的高效GaN基LED,由下向上依次包括蓝宝石衬底,GaN成核层一层,GaN无惨杂层一层,η型GaN —层,InGaN/GaN多星子讲,ρ型GaN欧姆接触层一层,Ag光子晶体一层,ρ型GaN填充Ag光子晶体的空隙,ρ型GaN掺杂层一层,P电极和N电极各一个。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ρ型GaN欧姆接触层的厚度在27nm_33nm之间,隔离金属Ag光子晶体和多量子阱发光区域,避免SPP波金属淬灭。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把Ag层蚀刻成周期为300nm,直径为10nm的正方形晶格金属光子晶体。
[0011]一种制备与等离子体激元耦合的高效GaN基LED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2](I)在550°C的环境下,在蓝宝石衬底上生长厚度为23nm-27nm之间的GaN成核层;
[0013](2)将温度升高到1020°C,分别生长厚度为1900nm-2100nm之间的GaN无掺杂层和η型GaN层;
[0014](3)将温度降低至770°C,再生长InGaN/GaN多量子阱,周期数为4_6 ;
[0015](4)将温度升高到970°C,再生长ρ型GaN欧姆接触层一层,其厚度在27nm_33nm之间;
[0016](5)在ρ型GaN上,利用电子束蒸发工艺,制备Ag层,其厚度在48nm-52nm之间;
[0017](6)利用电子束曝光技术,蚀刻金属光子晶体;
[0018](7)在800°C的环境下,生长P型GaN填充光子晶体的空隙;
[0019](8)将温度升高至970°C,生长ρ型GaN掺杂层,其厚度在140nm_160nm之间;
[0020](9)制作ρ-电极和η-电极。
[0021]本实用新型具有下面优点:
[0022](I)利用微纳加工手段制作金属Ag光子晶体,调制金属Ag的SPP波,金属光子晶体的SPP耦合结构可以避免以往研究工作中金属膜颗粒结构的尺寸、分布、形状等不规则情况对SPP波有效激发的影响,具有更好的SPP波长激发一致性和可控性。
[0023](2)利用金属光子晶体SPP泄露模式与GaN基光辐射模式耦合,利用SPP泄露模式提高GaN基发光器件外量子光效率。
[0024](3)利用光子晶体倒格矢降低金属等离子体激元频率,实现与GaN基发光器件光辐射波长的匹配,提高金属SPP波近场耦合效率,进而提高器件内量子效率。
[0025](4)在PN结和金属光子晶体之间生长了 P型GaN,隔离金属光子晶体和发光区域,避免了 SPP波金属淬灭。
【附图说明】
[0026]附图1为与等离子体激元耦合的高效GaN基LED侧切面示意图。
[0027]图中1-蓝宝石衬底2-GaN成核层3_GaN无掺杂层4_n型GaN 5-1nGaN/GaN多量子阱6-p型GaN欧姆接触层7-金属Ag光子晶体8_p型GaN填充Ag光子晶体9_p型GaN掺杂层10-p-电极ll-η-电极
[0028]附图2为金属Ag光子晶体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30]一种与等离子体激元耦合的高效GaN基LED (如附图1所示),其制作方法具体包括下面步骤:
[0031](I)该GaN基LED利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生长在蓝宝石衬底上;
[0032](2)在550°C的环境下,在蓝宝石衬底上生长厚度为23nm-27nm之间的GaN成核层;
[0033](3)将温度升高到1020°C,分别生长厚度为1900nm-2100nm之间的GaN无掺杂层和η型GaN层;
[0034](4)将温度降低至770V,再生长InGaN/GaN多量子阱,周期数为4-6 ;
[0035](5)将温度升高到970°C,再生长ρ型GaN欧姆接触层一层,其厚度在27nm_33nm之间;
[0036](6)在ρ型GaN上,利用电子束蒸发工艺,制备Ag层,其厚度在48nm-52nm之间;
[0037](7)依次进行如下的操作,蚀刻金属Ag光子晶体(金属Ag光子晶体如附图2所示):
[0038]I)在Ag的表面,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S12—层;
[0039]2)在S1Jf的表面,涂覆光刻胶(Zip520或者PMMA);
[0040]3)光刻光子晶体掩膜板,采用氧等离子体打胶30秒,制备周期为300nm,直径为10nm的正方晶格光子晶体光刻胶掩膜;
[0041]4)以光刻胶光子晶体为掩膜,利用反应离子刻蚀工艺刻蚀S12掩膜,刻蚀时间3+3+3 = 9分钟,每刻蚀三分钟停顿20分钟,待刻蚀样晶降温后重新刻蚀;
[0042]5)利用丙酮超声去胶;
[0043]6)以S12为掩膜,利用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刻蚀法刻蚀Ag光子晶体图形,刻蚀气体比可以为 BCl3: Cl 2: Ar = 6: 3: 20 ;
[0044]7)用 BOE 溶液去除 S1^ ;
[0045](8)在800°C的环境下,生长P型GaN填充光子晶体的空隙;
[0046](9)将温度升高至970°C,生长ρ型GaN掺杂层,其厚度在140nm_160nm之间;
[0047](10)利用干法刻蚀技术,腐蚀LED的一个角,为制作n_电极提供空间;
[0048](11)制作ρ-电极和η-电极。
【主权项】
1.一种与等离子体激元耦合的高效GaN基LED,由下向上依次包括蓝宝石衬底,GaN成核层一层,GaN无掺杂层一层,η型GaN —层,InGaN/GaN多量子讲,p型GaN欧姆接触层一层,Ag光子晶体一层,P型GaN填充Ag光子晶体的空隙,p型GaN掺杂层一层,P电极和N电极各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其特征在于:所述的GaN成核层的厚度在23nm_27nm之间,所述的GaN无掺杂层的厚度在1900nm-2100nm之间,所述的η型GaN层的厚度在1900nm-2100nm之间,所述的InGaN/GaN多量子阱,周期数为4_6,所述的p型GaN欧姆接触层的厚度在27nm-33nm之间,所述的Ag光子晶体的厚度在48nm_52nm之间,所述的p型GaN掺杂层的厚度在140nm-160nm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g光子晶体是若干个10nm为直径的Ag圆柱以300nm为周期排列的阵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与等离子体激元耦合的高效GaN基LED,该LED由下向上依次包括蓝宝石衬底,GaN成核层一层,GaN无掺杂层一层,n型GaN一层,InGaN/GaN多量子阱,p型GaN欧姆接触层一层,Ag光子晶体一层,p型GaN填充Ag光子晶体的空隙,p型GaN掺杂层一层,P电极和N电极各一个。本实用新型利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技术和微纳加工技术制备,还利用金属光子晶体的SPP泄露模式和近场局域耦合增强器件发光效率。
【IPC分类】H01L33-20, H01L33-06, H01L33-32
【公开号】CN204289497
【申请号】CN201420508140
【发明人】刘春影, 刘宏伟, 杨华, 杨广华, 阚强, 陈弘达
【申请人】天津工业大学
【公开日】2015年4月22日
【申请日】2014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