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光伏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18247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太阳能光伏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光伏支架。
【背景技术】
[0002]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其中最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经过串联后进行封装保护可形成大面积的太阳电池组件,再配合上功率控制器等部件就形成了光伏发电装置。为了得到最大功率输出,结合建设地点的地理、气候及太阳能资源条件,将太阳能电池组件以一定的朝向、排列方式及间距进行安装的支撑结构,称为光伏支架。光伏支架的设计构造不仅关系到投资建设成本,还与日后光伏电池组件的发电效率密切相关。
[0003]目前大规模应用的光伏支架多为地面或屋顶固定式支架,太阳能电池组件在纵向上以一定间距依次排列。为了增加太阳的直射辐射量,通常采用增加支架间的布置间距等措施,以减少前后光伏电池板的相互遮挡量。此外,还可以通过调节光伏支架来增加太阳的直射辐射量。在申请号为CN201520161786.5的中国专利中提供了一种支撑梁与转动轴复用固定可调太阳能光伏支架,以及在申请号为CN201520071405.4的另外一篇中国专利申请中提供了一种可调整角度的太阳能电池板的铝合金支架,两者均通过调节支架的角度的方法使得光伏电池板尽可能多地接受太阳的直射光,却未能考虑太阳的散射光,而太阳的散射辐射量在太阳辐射中占很大比例,因而上述两种方法均造成了大量散射辐射的浪费,降低了光伏电池组件对太阳能的利用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光伏支架,以克服以上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太阳能光伏支架,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导轨、若干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所述后支撑杆、前支撑杆和导轨之间依次连接形成三角架,若干所述三角架沿导轨方向间隙排列,两根所述导轨上相应的前支撑杆之间设置光伏电池组件,两根所述导轨上相应的后支撑杆之间设有曲面反光组件。
[0006]进一步的,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通过铰链固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曲面反光组件与所述后支撑杆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后支撑杆上设有若干间隙分布的螺栓孔。
[0008]进一步的,所述曲面反光组件为凹面镜。
[0009]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固定支座和第二固定支座,所述第一固定支座连接所述前支撑杆和导轨,所述第二固定支座连接所述后支撑杆和导轨。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支座与所述前支撑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支座与所述后支撑杆螺纹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支座与导轨以及所述第二固定支座与导轨的相对位置可调。
[0012]进一步的,所述前支撑杆、后支撑杆和导轨均采用铝材料制成。
[00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太阳能光伏支架,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导轨、若干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所述后支撑杆、前支撑杆和导轨之间依次连接形成三角架,若干所述三角架沿导轨方向间隙排列,两根所述导轨上相应的前支撑杆之间设置光伏电池组件,两根所述导轨上相应的后支撑杆之间设有曲面反光组件。通过后支撑杆、前支撑杆和导轨之间依次连接形成三角架,使三角架沿导轨方向间隙排列,并在两根导轨上相应的后支撑杆之间设置曲面反光组件,可以收集四周散射的太阳光,并将其投射到相邻三角架的光伏电池组件上,提高了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以及光伏电池组件的发电效率和发电量。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太阳能光伏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太阳能光伏支架中光伏电池组件与前支撑杆的连接示意图;
[0016]图3是本实用新型太阳能光伏支架中曲面反光组件与后支撑杆的连接示意图;
[0017]图4a_4c是本实用新型太阳能光伏支架中三种不同弧度的曲面镜示意图。
[0018]图中所示:1、导轨;2、前支撑杆;3、后支撑杆;31、螺栓孔;4、三角架;5、光伏电池组件;6、曲面反光组件;7、第一固定支座;8、第二固定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0020]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光伏支架,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导轨1、若干前支撑杆2和后支撑杆3,所述后支撑杆3、前支撑杆2和导轨I之间依次连接形成三角架4,若干所述三角架4沿导轨I方向间隙排列,两根所述导轨I上相应的前支撑杆2之间设置光伏电池组件5,两根所述导轨I上相应的后支撑杆3之间设有曲面反光组件6,优选的,前支撑杆2、后支撑杆3和导轨I均采用铝材料制成。通过曲面反光组件6收集四周散射的太阳光,并将其投射到相邻三角架4的光伏电池组件5上,图1中包括三个三角支架4,即后面一个三角架4上的曲面反光组件6中收集的太阳光投射到前面一个三角架4上的光伏电池组件5中。
[0021]优选的,所述前支撑杆2和后支撑杆3通过铰链固接,可以通过选择不同长度的前支撑杆2和后支撑杆3或者调整两者的连接位置调节前支撑杆2和后支撑杆3与导轨I的夹角,从而达到调整光伏电池组件5的角度,提高其对太阳直射光的吸收量。
[0022]优选的,所述曲面反光组件6与所述后支撑杆3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后支撑杆3上设有若干间隙分布的螺栓孔31,用于实现曲面反光组件6在不同位置的安装,使得曲面反光组件6中反射的太阳散射光能集中投射到相邻三角架4的光伏电池组件5中,进一步提高光伏电池组件5的发电量。
[0023]优选的,所述曲面反光组件6为凹面镜,且凹面镜的弧度可以根据相邻三角架4中前支撑杆2的倾斜角度进行选择,该前支撑杆2的倾斜角度越大,则选择的凹面镜的弧度越小,前支撑杆2的倾斜角度越小,则选择的凹面镜的弧度越大,使反射的太阳散射光集中照射到该前支撑杆2的光伏电池组件5上,如图4a-4c所示为三个凹面镜的示意图,三者的弧度依次增大。
[0024]优选的,该太阳能光伏支架还包括第一固定支座7和第二固定支座8,所述第一固定支座7连接所述前支撑杆2和导轨1,所述第二固定支座8连接所述后支撑杆3和导轨1,所述第一固定支座7与所述前支撑杆2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支座8与所述后支撑杆3螺纹连接,连接稳定,效果可靠。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支座7与导轨I以及所述第二固定支座8与导轨I的相对位置可调,即第一固定支座7和第二固定支座8均可相对导轨I移动,通过调节第一固定支座7与导轨I的相对位置,可以调节前支撑杆2与导轨I的夹角,SP前支撑杆2的倾斜度,从而调节光伏电池组5对太阳直射光的吸收量,通过调节第二固定支座8与导轨I的相对位置,可以调节后支撑杆3与导轨I的夹角,即后支撑杆3的倾斜度,从而调节曲面反射组件6的角度,使其中反射的太阳辐射光更好地投射到相邻三角架4的光伏电池组件5中。
[0025]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太阳能光伏支架,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导轨1、若干前支撑杆2和后支撑杆3,所述后支撑杆3、前支撑杆2和导轨I之间依次连接形成三角架4,若干所述三角架4沿导轨I方向间隙排列,两根所述导轨I上相应的前支撑杆2之间设置光伏电池组件5,两根所述导轨I上相应的后支撑杆3之间设有曲面反光组件6。通过后支撑杆3、前支撑杆2和导轨I之间依次连接形成三角架4,使三角架4沿导轨I方向间隙排列,并在两根导轨I上相应的后支撑杆3之间设置曲面反光组件6,可以收集四周散射的太阳光,并将其投射到相邻三角架4的光伏电池组件5上,提高了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以及光伏电池组件5的发电效率和发电量。
[0026]虽然说明书中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提示,不应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和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太阳能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导轨、若干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所述后支撑杆、前支撑杆和导轨之间依次连接形成三角架,若干所述三角架沿导轨方向间隙排列,两根所述导轨上相应的前支撑杆之间设置光伏电池组件,两根所述导轨上相应的后支撑杆之间设有曲面反光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通过铰链固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反光组件与所述后支撑杆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后支撑杆上设有若干间隙分布的螺栓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反光组件为凹面镜。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固定支座和第二固定支座,所述第一固定支座连接所述前支撑杆和导轨,所述第二固定支座连接所述后支撑杆和导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支座与所述前支撑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支座与所述后支撑杆螺纹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支座与导轨以及所述第二固定支座与导轨的相对位置可调。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杆、后支撑杆和导轨均采用铝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太阳能光伏支架,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导轨、若干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所述后支撑杆、前支撑杆和导轨之间依次连接形成三角架,若干所述三角架沿导轨方向间隙排列,两根所述导轨上相应的前支撑杆之间设置光伏电池组件,两根所述导轨上相应的后支撑杆之间设有曲面反光组件。通过后支撑杆、前支撑杆和导轨之间依次连接形成三角架,使三角架沿导轨方向间隙排列,并在两根导轨上相应的后支撑杆之间设置曲面反光组件,可以收集四周散射的太阳光,并将其投射到相邻三角架的光伏电池组件上,提高了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以及光伏电池组件的发电效率和发电量。
【IPC分类】H01L31/054, H02S20/32
【公开号】CN204927318
【申请号】CN201520684299
【发明人】范昕杰
【申请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9月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