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串行总线连接器的金属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43215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串行总线连接器的金属外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高速电信号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存在不同的规格尺寸,对于micro类型的连接器,由于尺寸规格所限,要实现连接器的正反面互插,在保证插座正反向端子组坚固稳定的前提下,对插头的正反向端子组物理结构的要求更严格。
[0003]如图1所示,一种串行总线连接器由顺序装配连接的金属外壳100、上固定部120、上端子组140、弹性框架160、下固定部180、下端子组200和电路板220组成,上固定部120与下固定部电绝缘,上固定部120与下固定部180以金属外壳100的轴线为基准,中心对称形成传导通道(传导通道主体为直管),传导通道沿金属外壳100轴线固定在金属外壳100中。上端子组140与下端子组200沿金属外壳100轴线两侧延伸,镜像设置,上端子组140与下端子组200的局部分别固定在上固定部120与下固定部180中。弹性框架160和电路板220沿金属外壳100轴向固定在传导通道中,弹性框架160由传导通道一端伸出,形成其伸出部,电路板220由传导通道另一端伸出,形成其伸出部。
[0004]在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与适配器连接时,金属外壳100会用来建立外侧连接框架,形成对上端子组140、弹性框架160和下端子组200的保护和稳定。由于micro类型的连接器尺寸细小,金属外壳100的壁厚也很薄,受插拔时偏移力矩的影响,长时间使用金属外壳100会轻微形变,或扭曲,或塌陷,导致金属外壳100的轴线出现偏移,使得弹性框架160动作时上端子组140或下端子组200有一定的几率触碰金属外壳100,增加了端子短接,或电位漂移的可能性,使得传输速率受到影响,进而连接部件有潜在损坏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串行总线连接器的金属外壳,解决现有金属外壳易受力变形,无法维持结构精度的技术问题。
[0006]本实用新型的串行总线连接器的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插入端的上侧壁和下侧壁上,对称设置朝向外侧的第一弹片,同一侧壁的两个第一弹片之间,设置与金属外壳轴线平行的两个凸肋,凸肋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一弹片的长度,所述上侧壁和下侧壁上,各设置应力盲孔,应力盲孔位于同一侧壁的两个凸肋之间,应力盲孔的轮廓为边角平滑过渡的长方形,应力盲孔的轮廓长边与凸肋的延伸方向垂直。
[0007]所述应力盲孔对称设置在上侧壁和下侧壁的外侧,与同一侧壁外侧的凸肋形成一个层面内的加强结构。
[0008]所述应力盲孔对称设置在上侧壁和下侧壁的内侧,与同一侧壁外侧的凸肋形成两个层面内的加强结构。
[0009]所述上侧壁或下侧壁上,在内侧和外侧设置相应的应力盲孔。
[0010]所述应力盲孔替换为相应形状的通孔。
[0011]所述第一弹片得中部形成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金属外壳分离,相邻的所述凸起部高于相邻的所述凸肋,相邻的所述凸起部位于相邻的所述凸肋延伸方向的中部。
[0012]所述金属外壳的前、后侧壁中部由内腔向外侧形成向外的对称弯折结构。
[0013]本实用新型的串行总线连接器的金属外壳,在片状壳体的内侧形成与外侧凸肋走向相交的连续封闭弯折,使得金属外壳形成分层结构的加固结构,利用弯折出的结构应力聚集特点抵抗插拔时偏移力矩的影响,大大延长了金属外壳维持基本形状精度的寿命周期。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一种投产的串行总线连接器的轴测装配示意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串行总线连接器的金属外壳的主视图;
[00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串行总线连接器的金属外壳的左视图;
[001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串行总线连接器的金属外壳的主视剖视图;
[0018]图5为本实用新型串行总线连接器的金属外壳沿轴线剖开的轴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2°]如图2所不,金属外壳100为一矩形直管,在金属外壳的左端部(即插入端),在金属外壳的上侧壁和下侧壁上,对称设置朝向外侧的第一弹片101,具体设置在上侧壁的前端、后端,下侧壁的前端、后端。第一弹片101由金属外壳100的局部壳体自金属外壳100的内腔向外侧冲压形成,第一弹片101为一中部形成凸起部的板材,其凸起部与金属外壳100分离,其两个端部连接在金属外壳100上。
[0021]在同一侧壁的两个第一弹片101之间,设置与金属外壳100轴线平行的两个凸肋102,凸肋102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一弹片101的长度。
[0022]在金属外壳100的右端(即输出端),在金属外壳的上侧壁和下侧壁的右端中部,设置一对与金属外壳100轴线平行的第一定位板103,在每个第一定位板103上设置两个与金属外壳100轴线垂直排列的定位孔(附图中未标出)。
[0023]在上述的结构基础上进行优化,在同一侧壁的两个凸肋102的间距,大于凸肋102与相邻第一弹片101的间距。
[0024]如图2和图3所示,在矩形直管的基础上,金属外壳100的前侧壁中部由内腔向外侧形成向外弯折结构,形成自左端至右端的弯折棱线104(同时形成自左端至右端的弯折过渡面),弯折棱线104上部的前侧壁与下部的前侧壁对称。金属外壳100的后侧壁形成与前侧壁对称的向外弯折结构。
[0025]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弹片101的凸起部高于凸肋102,第一弹片101的凸起部位于凸肋102延伸方向的中部。
[0026]如图4和图5所示,在金属外壳的上侧壁和下侧壁上,各设置一个应力盲孔105(或称作沉孔),应力盲孔105位于同一侧壁的两个凸肋102之间,应力盲孔105的轮廓为边角平滑过渡的长方形,应力盲孔105的轮廓长边与凸肋102的延伸方向垂直。
[0027]当应力盲孔105对称设置在上侧壁和下侧壁的外侧,与同一侧壁外侧的凸肋102形成一个层面内的加强结构。
[0028]当应力盲孔105对称设置在上侧壁和下侧壁的内侧,与同一侧壁外侧的凸肋102形成两个层面内的加强结构。
[0029]也可以在上侧壁或下侧壁上,在内侧和外侧同时设置相应的应力盲孔,形成加强结构。
[0030]在实际应用中,原有的同一侧壁上的两个凸肋102,可以克服轴线方向的外力导致的金属外壳撬动,提高金属外壳在轴线方向上的强度。而与同一侧壁上的应力盲孔105相配合,可以克服围绕轴线方向的外力导致的金属外壳扭动,提高金属外壳的抗扭强度。
[0031]进一步,应力盲孔105设置在同一侧壁的两个凸肋102之间,凸肋102边缘与侧壁结合处的弯折,形成较大的内应力聚集,随结合处走向形成线状应力聚集区。应力盲孔105的边缘与侧壁结合处的弯折,也形成较大的内应力聚集,随结合处走向形成规律的若干线状应力聚集区。这些线状应力聚集区在侧壁表面形成类网格化的应力增强,克服这种应力增强需要施加更大的外力,进而使得侧壁不易出现形变,有效维持设定的结构精度。
[0032]进一步,线状应力聚集区根据应力盲孔105所处侧壁内侧或外侧的差别,形成单层面的类网格化加强结构,或平行层面的类网格化加强结构。平行层面的类网格化可以利用不同层面内应力受力时的反向作用力进一步提高应力增强。
[0033]进一步,应力盲孔替换为相应形状的通孔,在保证符合电磁干扰兼容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提高应力增强。
[0034]应力盲孔105的轮廓可以调整为其他封闭曲线形式,以优化应力聚集区分布。
[00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主权项】
1.一种串行总线连接器的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100)插入端的上侧壁和下侧壁上,对称设置朝向外侧的第一弹片(101),同一侧壁的两个第一弹片(101)之间,设置与金属外壳(100)轴线平行的两个凸肋(102),凸肋(102)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一弹片(101)的长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壁和下侧壁上,各设置应力盲孔(105),应力盲孔(105)位于同一侧壁的两个凸肋(102)之间,应力盲孔(105)的轮廓为边角平滑过渡的长方形,应力盲孔(105)的轮廓长边与凸肋(102)的延伸方向垂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行总线连接器的金属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盲孔(105)对称设置在上侧壁和下侧壁的外侧,与同一侧壁外侧的凸肋(102)形成一个层面内的加强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行总线连接器的金属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盲孔(105)对称设置在上侧壁和下侧壁的内侧,与同一侧壁外侧的凸肋(102)形成两个层面内的加强结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行总线连接器的金属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壁或下侧壁上,在内侧和外侧同时设置相应的应力盲孔(105)。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行总线连接器的金属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盲孔(105)替换为相应形状的通孔。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串行总线连接器的金属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片(101)得中部形成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金属外壳(100)分离,相邻的所述凸起部高于相邻的所述凸肋(102),相邻的所述凸起部位于相邻的所述凸肋(102)延伸方向的中部。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串行总线连接器的金属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壳(100)的前、后侧壁中部由内腔向外侧形成向外的对称弯折结构。
【专利摘要】串行总线连接器的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插入端的上侧壁和下侧壁上,对称设置朝向外侧的第一弹片,同一侧壁的两个第一弹片之间,设置与金属外壳轴线平行的两个凸肋,凸肋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一弹片的长度,所述上侧壁和下侧壁上,各设置应力盲孔,应力盲孔位于同一侧壁的两个凸肋之间,应力盲孔的轮廓为边角平滑过渡的长方形,应力盲孔的轮廓长边与凸肋的延伸方向垂直。利用弯折出的结构应力聚集特点抵抗插拔时偏移力矩的影响,大大延长了金属外壳维持基本形状精度的寿命周期。
【IPC分类】H01R13/516
【公开号】CN205355376
【申请号】CN201620036924
【发明人】高清龙
【申请人】深圳市鑫德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高清龙
【公开日】2016年6月29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