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直流屏主控开关的接线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直流屏主控开关的接线装置,该接线装置包括第一导线排和第二导线排,第一导线排和第二导线排通过绝缘件连接,第一导线排通过导线固定架将与正极连接导线固定在第一导线排上,所述的第二导线排与传入负极的导线连接,所述的第一导线排通过导线与主控开关的正极接口连接,所述的第二导线排通过导线与主控开关的负极接口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应用方便,是电路更加简洁明了,解决了两根线束压接不牢造成的接触上的缺陷,应用范围广,安装简单。
【专利说明】
一种用于直流屏主控开关的接线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直流屏主控开关的接线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直流屏作为控制、保护、信号、事故照明等负荷的正常与事故情况下的直流电源,为很多领域提供直流电源,但由于直流电源屏在制作工程中主控制回路每个主控开关接线处都需要两个线束压线连接在一起,导致接触面积小,压接不紧、电流不能满足要求等安全质量隐患,经常影响直流屏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主控开关接线处两根线束压线在一起,由于压接不仅,接触面积小和电流不能满足安全质量的缺点。
[0004]为了解决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导线排和第二导线排,所述的第一导线排的两端通过绝缘件分别和第二导线排的两端连接,需接入主控开关正极的导线先连接在第一导线排上,需接入主控开关负极的导线先于第二导线排连接,所述的第一导线排通过导线与主控开关的正极接口连接,所述的第二导线排通过导线与主控开关的负极接口连接。
[0005]第一导线排和第二导线排所用材料为导电材料,材料为:铜、铁、铝。
[0006]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应用方便,使电路更加简洁明了,解决了两根线束压接不牢造成的接触上的缺陷,应用范围广,安装简单。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线装置的接线结构图。
[0008]1.第一导线排;2.第二导线排;3.绝缘件;4.主控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导线排I和第二导线排2,所述的第一导线排I的两端通过绝缘件3分别和第二导线排2的两端连接,所述的第一导线排I通过导线固定夹将与主控开关4正极连接导线固定在第一导线排I上,即需接入主控开关4正极的导线先连接在第一导线排I上,需接入主控开关4负极的导线先于第二导线排2连接。所述的第二导线排2与传入主控开关负极的导线连接,所述的第一导线I排通过导线与主控开关4的正极接口连接,所述的第二导线排2通过导线与主控开关4的负极接口连接。将现有技术中要压接在同一个正极或负极的导线先通过导线排连接在一起,然后通过一个导线将导线排与主控开关的相应接线端连接,可以避免两根或更多根接线压接在一起容易造成连接松动,压接不紧或电流不能满足要求等缺陷。同时第一导线排I和第二导线排2通过绝缘件3连接,可以保证第一导线排I和第二导线排2绝缘,保证电路在绝缘开关的作用下,完成电路的导通。
[0010]优选地第一导线排I和第二导线排2的材料为铜、铁或铝。为了可以更好的在一根导线排连通,导线排可以使用铜铁或铝等材料制成。
[0011]将原先多个开关的正极上的连线通过第一导线排I后由一根导线连接到原先的主控开关的正极,可以有限解决导线压接不紧的带来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直流屏内,多个主控开关的正极是相互连通的,故将多个主控开关的正极接线通过第一导线排后以一根导线的形式接入原先的开关正极,可以有效减少主控开关个数,节省资源,同时竖线的排布可以更加节约空间。直流电源屏主控开关负极连线同样是这样,将主控开关负极连线相连通的接线集中连接在第二导线排2上,然后通过一根导线与主控开关的负极连接,完成原先的主控开关的功能。
[0012]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用于直流屏主控开关的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接线装置包括第一导线排和第二导线排,所述的第一导线排与需要接入主控开关正极接口的导线连接,所述的第二导线排与需要接入主控开关负极接口的导线连接,所述的第一导线排通过导线与主控开关的正极接口连接,所述的第二导线排通过导线与主控开关的负极接口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直流屏主控开关的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导线排的两端通过绝缘件分别和第二导线排的两端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直流屏主控开关的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导线排和第二导线排的材料为铜、铁或铝。
【文档编号】H01R13/70GK205452596SQ201521141757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31日
【发明人】沈松
【申请人】安徽中电兴发与鑫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