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04992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一散热板,在所述散热板的一侧表面上设有复数个散热槽,所述复数个散热槽分别设置有一槽底面与一槽口端,任意相邻两个散热槽在所述槽底面与所述槽口端之间形成有复数个散热片,所述散热槽与所述散热片间隔交错排列构成一散热区;位于所述槽底面与所述槽口端之间的各个散热片分别形成单一阶段导热路径以缩短导热距离;当散热板以对应散热区相反侧结合有一发热对象,各个散热片将发热对象的温度由槽底面导向槽口端以迅速散热,且各个散热片与散热板表面是平齐结构,使散热板的结构体积缩小而且避免各个散热片受到外力的撞击损伤,兼具有耐久使用的进步性。
【专利说明】
散热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供均温板结合使用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具有发热体的装置,如服务器、桌面计算机、手提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发光二极管(LED)灯具或机器设备等,其内部电路板都会有发热电子组件,如中央处理器(CPU)或显示适配器等;所以,为了让这些发热电子组件能顺利的运作,一般必须结合一散热结构。
[0003]如中国台湾公告第M306683号的组合式散热器新型专利,组合式散热器的结构如其摘要所述:一种组合式散热器,组合式散热器设置有一基座和复数个设于基座上的散热鳍片,每一散热鳍片设置有一散热部,基座上设有复数个插槽,该等散热部的底部对应于该等插槽分别凸设一插接部。
[0004]然而,如上所述前案设在基座上的散热鳍片结构,散热鳍片结构在散热时是分两阶段散热,即第一阶段先将热度导至在基座上,第二阶段再将基座上的热度导至在各个散热鳍片的散热部后,而利用各个散热鳍片之间的散热空间而将热度带走,由于分两阶段的散热不但速度慢效率差;尤其各个散热鳍片仅以局部的四个插接部与基座结合导热,又使导热散热的效率进一步降低,是习式散热结构的最大缺点。
[0005]另外,如中国台湾公告第M473685号的组合式散热器新型专利,组合式散热器新型专利的结构如其摘要所述:该专利是提供一种附鳍片型吸散热器,其至少包含有一第一板件、一第二板件、一毛细结构、一工作流体和复数散热鳍片;第二板件是与第一板件结合而形成一密闭腔体,毛细结构是设在第二板件内侧面,工作流体是设在腔体,工作流体是可吸收热能转变成气态,气态的工作流体经冷却而流向第二板件内侧面,这些散热鳍片是以铲削方式一体成形,散热鳍片位于第一板件外侧面的一鳍片区域;上述专利通过这些铲削式鳍片和所述毛细结构的多任务效应而具有较佳热传导效率。
[0006]然而,如上所述前案结构的散热鳍片是以一体成形且位于第一板件外侧面的一鳍片区域,虽然以一体成型结构能比先前组合式散热鳍片有较佳的散热效果,但其散热路径仍是分阶段先把热度导至在第一板件上,第二阶段再导热在各个散热鳍片上;如此一来,将使导热路径与距离相对延长,而造成导热散热的效率降低,是习式散热结构在使用上的一个缺点。
[0007]其次,以一体成形且位于第一板件外侧面的一鳍片区域的散热鳍片,因为结构上呈现裸露于外的凸出状,而很容易遭受到外力的撞击而受损,是常规散热结构在使用上的另一个缺点。
[0008]所以,目前市面上各种常规散热结构在使用上的困扰与缺点在于:1、以凸设在散热板件外侧面上的散热鳍片区域,其散热路径分两阶段先导热至散热板件上再导热在各个散热鳍片;使导热路径与距离相对延长而降低散热效率。2、凸设在散热板件外侧面上的散热鳍片,使结构体积无法缩小,而且容易因为遭受到外力的撞击而受损。
[0009]所以,如何克服上述缺点,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10]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结构,以位于散热板上间隔设置复数个散热槽形成的复数个散热片,而在各个散热槽的槽底面与槽口端之间成单一阶段导热途径,有效缩短导热距离而提高导热散热效果。
[0011]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提供一种散热结构,各个散热片在散热板上间隔设置的复数个散热槽之间形成与散热板表面平齐结构,使散热板的结构体积有效缩小,而且避免各个散热片受到外力的撞击损伤,具有耐久使用的进步性。
[0012]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散热结构,通过各个散热片形成与散热板表面平齐的结构设计,进一步达到具有均温导热使用效果。
[0013]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与功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一散热板,在所述散热板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复数个散热槽,所述复数个散热槽分别具有一槽底面和一槽口端,任意相邻两个散热槽在所述槽底面与所述槽口端之间形成有复数个散热片,所述散热槽与所述散热片间隔交错排列构成一散热区。
[0014]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散热结构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所述散热槽与所述散热片平行排列设置。
[0015]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散热结构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各个所述散热槽的所述槽底面两端设置有二弧接面,所述二弧接面连接至槽口端。
[0016]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散热结构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所述散热板在所述散热区周边表面进一步结合有一盖板,所述盖板设置有对应所述散热板形状的下开口槽和相对内侧的一散热腔,所述盖板在对应所述下开口槽的位置设有一入口和一出口,以引导散热介质进出所述散热腔。
[0017]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散热结构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所述盖板的入口和出口位于对应所述下开口槽的两侧。
[0018]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散热结构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所述盖板的入口位于相对所述下开口槽的中央,所述出口位于相对所述下开口槽的一侧。
[0019]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结构中,位于所述槽底面与所述槽口端之间的各个所述散热片分别形成单一阶段导热路径以缩短导热距离;当所述散热板以对应散热区相反侧结合有一发热对象,各个所述散热片将所述发热对象的温度由所述槽底面导向所述槽口端以迅速散热,且各个所述散热片与所述散热板表面是平齐结构,使所述散热板的结构体积缩小而且避免各个所述散热片受到外力的撞击损伤,兼具耐久使用的进步性。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立体不意图;
[00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与一发热对象组成散热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与一发热对象组成散热的使用状态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0023]图4为图3IV-1V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0024]图5为图3V-V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0025]图6为本实用新型由散热槽与散热片间隔交错排列构成的散热区结构实施在一均温板结构上的立体示意图;
[0026]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使用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0027]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使用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0028]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使用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30]散热板1、散热槽11,31、槽底面111、槽口端112、弧接面113、散热片12,32、散热区1、结合孔13、固定螺丝131、发热物件2、均温板3、盖板4、下开口槽41、散热腔411、入口 42、
出口 43、结合孔44。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审查员能够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其他目的,现结合所附较佳实施例附以附图详细说明如下,本附图所说明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
[0032]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一散热板I,在散热板I的一侧表面上设有复数个散热槽11,复数个散热槽11分别具有一槽底面111与一槽口端112,任意相邻两个散热槽11在槽底面111与槽口端112之间形成有复数个散热片12,散热槽11与散热片12间隔交错排列构成一散热区10;其中,位于槽底面111与槽口端112之间的各个散热片I分别形成单一阶段导热路径以缩短导热距离;因此,当散热板I以对应散热区10相反侧结合在一发热对象2,各个散热片12将发热对象的温度由槽底面111导向槽口端112以迅速散热。
[0033]在图1中,散热槽11与散热片12平行排列设置。其次,各个散热槽11的槽底面111两端设置有二弧接面113,二弧接面113连接至槽口端112。而且,如图7所示,散热板I在散热区10周边表面进一步结合一盖板4,盖板4设置有对应散热板I形状的下开口槽41和相对内侧的一散热腔411,盖板4在对应下开口槽41的位置设有一入口 42和一出口 43,用以导引散热介质进出散热腔411。另外,如图7和图8所示,盖板4的入口 42与出口 43位于对应下开口槽41的两侧。最后,如图9所示,盖板4的入口 42位于对应下开口槽41的中央,出口 43位于对应下开口槽41的一侧。
[0034]如图5所示为图3V-V线段的剖面示意图,由于散热板I上所设各个散热片12,分别在间隔设置的复数个散热槽11之间形成平齐于散热板I表面的结构,不但使散热板I的结构体积缩小而且避免各个散热片12受到外力的撞击损伤;且各个散热片12在槽底面111与槽口端112之间分别形成单一阶段导热路径,缩短导热距离以提高导热与散热效率,且能达到均温导热效果;因此,散热板I通过设在四角落的数结合孔13与固定螺丝131进行结合,而使散热板I以对应散热区10相反侧结合在一发热对象2时,则如图中各个散热槽11内的箭头所示,各个散热片12能将发热对象2的温度迅速由槽底面111导向槽口端112,达到快速散热效果O
[0035]如图6为本实用新型由散热槽与散热片间隔交错排列构成的散热区结构实施在一均温板结构上的立体示意图,即在一均温板3—侧表面上设有复数个散热槽31且分别设置有一槽底面与一槽口端,任意相邻两散热(31在槽底面与槽口端之间形成有复数个散热片32,散热槽31与散热片32间隔交错排列构成一散热区30;因此,当均温板3以对应散热区30相反侧结合在一发热对象2时,各个散热片32也能将发热对象2的温度迅速由散热槽31的槽底面导向槽口端112,达到快速散热效果。
[0036]如图7和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使用状态的立体、剖面示意图,即本实用新型散热板I的散热区10周边表面进一步结合一盖板4,盖板4具有对应该散热板I形状的下开口槽41和相对内侧的一散热腔411,盖板4在对下开口槽41的位置设有一入口 42和一出口43,且盖板4在四角落设有对应散热板I的结合孔44并以各个固定螺丝131穿套结合,使盖板4的下开口槽41密封结合在散热板I的周边表面时;则能如图8的箭头所示,即进一步由入口42与出口43导引散热介质进出该散热腔411,以提高散热板I所设各个散热片12对发热对象2的导热散热效果。
[0037]如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使用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即本实用新型盖板4的入口 42位于对应散热腔411的中央,出口 43位于对应散热腔411的一侧;也能由入口 42与出口43导引散热介质进出散热腔411,以提高散热板I所设各个散热片12对发热对象2的导热散热效果。
[0038]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散热板I上所设复数个散热片12,是分别位于散热板I表面隔设置复数个散热槽11之间,而形成与散热板I表面平齐的结构设计,能够解决目前散热结构在使用上的困扰与缺点,并具有以下的优点:I)藉由散热板I上间隔排列各个散热槽11的复数个散热片12,在各个散热槽11的槽底面111与槽口端112之间成单一阶段导热途径,有效缩短导热距离而提高导热散热效果;2)在散热板I上间隔设置的复数个散热槽11之间形成与散热板I表面平齐散热片12结构,进一步使散热板I整体的结构体积缩小,而且避免各个散热片12受到外力的撞击损伤,而达到耐久使用;3)通过各个散热片12形成与散热板I表面平齐的结构设计,进一步达到具有均温导热使用效果。
[0039]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实用新型内容】和【具体实施方式】意在证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技术方案的实际应用,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内,当可作各种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
【主权项】
1.一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一散热板,在所述散热板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复数个散热槽,所述复数个散热槽分别具有一槽底面和一槽口端,任意相邻两个散热槽在所述槽底面与所述槽口端之间形成有复数个散热片,所述散热槽与所述散热片间隔交错排列构成一散热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槽与所述散热片平行排列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散热槽的所述槽底面两端设置有二弧接面,所述二弧接面连接至槽口端。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在所述散热区周边表面进一步结合有一盖板,所述盖板设置有对应所述散热板形状的下开口槽和相对内侧的一散热腔,所述盖板在对应所述下开口槽的位置设有一入口和一出口,以引导散热介质进出所述散热腔。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的入口和出口位于对应所述下开口槽的两侧。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的入口位于相对所述下开口槽的中央,所述出口位于相对所述下开口槽的一侧。
【文档编号】H01L23/367GK205488097SQ201620109859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2月3日
【发明人】游伟智
【申请人】超昱国际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