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05751阅读:575来源:国知局
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该插座连接器包含一第一绝缘本体、若干端子及一第一金属壳体。该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对接腔与一插头连接器连接,且该对接腔由一上本体壁、一下本体壁及两本体侧壁共同形成。各该端子分别被固定于该第一绝缘本体,且电性连接该第一电路板。该第一金属壳体环绕于该第一绝缘本体外。其中,各该本体侧壁分别设有至少一第一凸设部朝向该对接腔内,而该第一金属壳体前端具有与该至少一第一凸设部相互干涉的至少一第一凹设部。上述产品结构设计,可提升整体结构强度以延长使用寿命。
【专利说明】
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及一种插头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在电子装置在体积极小化的趋势下,电子讯号容易因此而造成交互干扰(crosstalk),使原本传递的电子讯号产生噪声(noise)。因此,在不同电子装置间相互传递的电子讯号频率持续增加的情况下,连接器也必须考虑电子讯号通过连接器时对电子讯号的不利影响,并对不利电子讯号传输的原因加以控制或采取适当对应措施以降低其实质上的影响,使电子讯号能完整地在多数电子装置间传递。
[0003]—般电子连接器是以金属外壳阻隔电子连接器内、外之间的电磁波交互影响,再以导电端子将该电子连接器内部的噪声传导至接地电路,藉此降低噪声对电子讯号传递的不利影响。如美国专利公告第7086880号专利,系揭露由绝缘材料制成之一插座外壳A及金属材料制成之一薄壳B,该薄壳B系用于阻隔该电子连接器内、外之间的电磁波交互影响。
[0004]在前述先前技术公开中,该薄壳8延伸有边框則、82及接触边83、84、85、86,而该插座外壳A具有纵框Al、A2、上面壁A3及下面壁A4,当该薄壳B组装于该插座外壳A,各该边框B1、B2系各自嵌合该插座外壳A之纵框Al及A2,且各该接触边B3、B6系扣止该插座外壳A之该上面壁A3,而各该接触边B4、B5系扣止该插座外壳A之该下面壁A4。
[0005]该薄壳B与该插座外壳A的组合方式,在连接器经过多次插拔后,多会造成该薄壳B的变形而松动,且该薄壳B—但变形后即无法与该插座外壳A稳固接合,造成屏蔽效果不佳,严重者甚至有可能导致该薄壳B之各该接触边B3、B4、B5、B6破断。是以,如何改善习知结构之缺陷,实为当前欲解决问题之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改善结构强度的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
[0007]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座连接器,用以焊接于一第一电路板,其包含:一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对接腔及若干端子槽,该对接腔由一上本体壁、一下本体壁及两本体侧壁共同形成,而各该端子槽位于该对接腔内;若干端子,分别被固定于该第一绝缘本体且分别具有一焊接段及一接触段,且各该接触段分别排列于各该端子槽,而各该焊接段分别延伸出该第一绝缘本体外焊接于该第一电路板;以及一第一金属壳体,环绕于该第一绝缘本体外;各该本体侧壁分别设有至少一第一凸设部朝向该对接腔内,而该第一金属壳体前端具有向后弯折延伸入该对接腔之一侧壁弯折部,该侧壁弯折部具有与该至少一第一凸设部相互干涉的至少一第一凹设部。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该第一金属壳体由一上壳体壁、一下壳体壁及二壳体侧壁共同形成一收容空间,而该第一绝缘本体收容于该收容空间内,且该侧壁弯折部设于各该壳体侧壁。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各该本体侧壁分别具有一穿孔位于该第一凸设部前方,而该第一金属壳体之各该侧壁弯折部内具有一弹臂活动于该穿孔与该第一凹设部。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该第一金属壳体由一上壳体壁、一下壳体壁及二壳体侧壁共同形成一收容空间,而该第一绝缘本体收容于该收容空间内,且该上壳体壁及该下壳体壁之前端分别具有一壳体壁弯折部朝该对接腔内延伸,而各该壳体壁弯折部之末端分别延伸有位于该对接腔之至少一接触臂。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该第一金属壳体之侧端延伸至少一焊接臂,各该焊接臂具有自该上壳体壁、该下壳体壁向外侧延伸之若干第一连接片、连接于各该第一连接片末端的一第二连接片及自该第二连接片后端弯折延伸出的二焊接片,各该第一连接片及各该焊接片分别趋于平行于该第一电路板,而该第二连接片趋于垂直于第一电路板,各该第一连接片左右间隔开,而该二焊接片位于第二连接片的左右端。
[0012]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头连接器,其包含:一第二电路板,具有相对应之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且该第一表面或该第二表面分别排列有若干接触片及若干接地片;一第二绝缘本体,形成于该第二电路板之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且位于各该接触片后方;一第二金属壳体,环绕于该第二绝缘本体外;以及一绝缘壳体,环绕于该第二金属壳体外,且该第二电路板与第二金属壳体向前凸伸出该绝缘壳体;该第二金属壳体左右两侧具有向前凸伸之二对接臂,该第二电路板被夹持于该两对接臂之间,各该接触片外露于该第二金属壳体且介于各对接臂之间。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该第二电路板与各该对接臂的前端趋于平齐。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该二对接臂凸出于第二电路板之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
[00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该第二金属壳体具有一顶壁、一底壁及连接该顶壁及该底壁之二侧壁,且该顶壁及该底壁分别具有一第一定位槽收容该第二绝缘本体,而各该侧壁之内侧分别凹有一第二定位槽,各该第二定位槽分别向前延伸入各对接臂,且各对接臂自该二侧壁向前凸伸且超出该顶壁与该底壁。
[00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该第二金属壳体具有一顶壁、一底壁及连接该顶壁及该底壁之二侧壁,且各该侧壁之外侧面分别具有用以与插座连接器扣持之一第三凹设部。
[00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该第二金属壳体具有一顶壁、一底壁及连接该顶壁及该底壁之二侧壁,且各该侧壁之外侧面分别具有用以与插座连接器扣持之一第三凹设部。
[00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该第二电路板上、下表面设有若干接地片,各该接地片位于各该接触片后方及该第二电路板左右两侧,该第二金属壳体之该顶壁及该底壁之相对二端分别延伸一支臂,各该支臂与各该接地片接触。
[0019]综上所述,本创作插座电连接器之该第一金属壳体具有至少二第一凹设部,系分别与各该本体侧壁之该第一凸设部相互干涉,使该第一金属壳体与该第一绝缘本体能够稳固接合提升结构强度。并且,本创作插头连接器之该第二绝缘本体形成于该第二电路板之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且位于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之各该接触片及各该接地片之间,使该第二金属壳体区隔各该接触片及各该接地片,避免因该第二金属壳接触各该接触片或各该接地片而引起短路。此外,本创作插头连接器系透过插座连接器之对接腔与该插座连接器接合,使插头连接器与该插座连接器达到电性连接。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先前技术美国专利公告第7086880号之分解图。
[0021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之外观示意图。
[00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之分解图。
[0023]图4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之部分结构图。
[0024]图5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之部分结构图。
[0025]图6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之部分结构图。
[0026]图7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之剖面图。
[0027]图8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之部分结构图。
[0028]图9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之部分结构图。
[0029]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之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请参图2至图7所示,系本实用新型之插座连接器I,该插座连接器I用以安装于一第一电路板40,其包含一第一绝缘本体10、若干端子20及一第一金属壳体30。
[0031 ] 该绝缘本体I具有一对接腔11及若干端子槽12,该对接腔11由一上本体壁110、一下本体壁111及左右两本体侧壁112共同围成,而各该端子槽12位于该对接腔11内。本实施例中,各该端子槽12成两排排列分别位于该上本体壁110及该下本体壁111,而该对接腔11用以提供一插头连接器5插接。
[0032]各该端子20分别被固定于该第一绝缘本体10且分别具有一焊接段21及一接触段22,且各该接触段22分别排列于各该端子槽12,而各该焊接段21分别延伸出该第一绝缘本体10外,用以焊接于该第一电路板40。本实施例中,各该端子20之该接触段22是分别安装于各该端子槽12中,当该插头连接器5经由该对接腔11与该插座连接器I插接时,该插头连接器5与各该接触段22接触并电性连接。而各该端子20之该焊接段21于本实施例中是采取直角式(Right Angle)焊接于该第一电路板40表面,此仅本实施例例举,实际操作亦可将各该端子20之该焊接段21采用插入式(Dip)设计,使其与该第一电路板40电性连接。
[0033]在本实施例揭露中,该第一绝缘本体10之该上本体壁110及该下本体壁111外表面分别具有二第二凸设部114,而各该本体侧壁112外表面分别具有一第二凸设部114及一第一凸设部113。请同参图4所示,意旨各该本体侧壁112同时具有位于该对接腔11内的各该第一凸设部113,及位于该对接腔11外的各该第二凸设部114,且各该本体侧壁112还分别具有邻近该第二部凸设114的一穿孔115。各该第一凸设部113及各该第二凸设部114在本实施例中设定为凸块,然实际使用亦可采用其他类似之结构并不以此为限。
[0034]在本实施例揭露中,该第一金属壳体30由一上壳体壁301、一下壳体壁302及二壳体侧壁303共同形成一收容空间304,且该第一金属壳体30是安装于而该第一绝缘本体10夕卜,使该第一绝缘本体10收容于该收容空间304内。该第一金属壳体30之该上壳体壁301及该下壳体壁302分别具有二第二凹设部32,而各该壳体侧壁303分别具有一第二凹设部32。该上壳体壁301及该下壳体壁302之各该第二凹设部32,系各自对应该第一绝缘本体10之该上本体壁110及该下本体壁111之各该第二凸设部114,而各该壳体侧壁303亦分别具有该第二凹设部32,且各该第二凹设部32系各自对应该第一绝缘本体10之各该本体侧壁112之该第二凸设部114。
[0035]该第一金属壳体30之该上壳体壁301及该下壳体壁302前缘分别朝向收容空间304方向,弯折延伸有一壳体壁弯折部307,且各该壳体壁弯折部307末端分别延伸位于收容空间304且有左右间隔开的若干接触臂308。各该壳体侧壁303前缘分别向后弯折延伸有位于收容空间304的一侧壁弯折部305,且各该侧壁弯折部305分别具有一弹臂306及一第一凹设部31,该第一凹设部31与弹臂306左右对齐,使弹臂306能够活动于第一凹设部31。各该第一凹设部31及各该第二凹设部32在本实施例中系设定为通孔,然实际使用亦可采用其他类似之结构并不以此为限。
[0036]当该第一金属壳体30安装于该第一绝缘本体10时,该第一金属壳体30之该上壳体壁301及该下壳体壁302之各该第二凹设部32,分别与该第一绝缘本体10之该上本体壁110及该下本体壁111之各该第二凸设部114相互卡扣。而各该壳体侧壁303之该第二凹设部32,系分别与该第一绝缘本体10之各该本体侧壁112之该第二凸设部114相互卡扣。
[0037]各该壳体侧壁303之该侧壁弯折部305分别沿所对应之各该本体侧壁112弯折并朝该对接腔11内延伸,使位于该侧壁弯折部305之第一凹设部31与该第一绝缘本体10之各该本体侧壁112之该第一凸设113相互干涉,且该弹臂306能够对应该第一绝缘本体10之各该本体侧壁112之该穿孔115位置,使该弹臂306能够活动于该穿孔115。
[0038]该上壳体壁301及该下壳体壁302之该壳体壁弯折部307,系分别沿所对应之该第一绝缘本体10之该上本体壁110及该下本体壁111弯折,并朝该对接腔内11延伸,且各该壳体壁弯折部307末端分别延伸该接触臂308,系用以接触该插头连接器5之一第二金属壳体70,请同参图2所示。
[0039]该上壳体壁301及该下壳体壁302靠近该第一电路板40之一侧端,系分别延伸有左右间隔开之二焊接臂33,且各该焊接臂33分别具有自该上壳体壁301及该下壳体壁302向外侧延伸之若干第一连接片331、连接于该若干第一连接片331末端的一第二连接片332及自第二连接片332后端弯折延伸出的二焊接片333。各该第一连接片331及各该焊接片333分别趋于平行该第一电路板40,而各该第二连接片332趋于垂直第一电路板40。各该第一连接片331左右间隔开,而各该焊接片333位于第二连接片332的左右端,用以焊接至第一电路板40表面。本处所指该上壳体壁301及该下壳体壁302靠近该第一电路板40之一侧端,意旨相对于该壳体壁弯折部307而位于该上壳体壁301及该下壳体壁302之另一侧。
[0040]请参图2及图8-10所示,系本创作之插头连接器5,该插头连接器5可配合插接于上述之该插座连接器I,且该插头连接器5包含依序形成之一水平放置之第二电路板50、一第二绝缘本体60、一第二金属壳体70及一绝缘壳体80。该第二电路板50具有相对应之一第一表面501及一第二表面502,且该第一表面501及该第二表面502分别排列有若干接触片503及若干接地片504,各该接地片504位于各该接触片503后方及该第二电路板50左右两侧。于本实施例中,各该接触片503系设定为金手指(Edge Connector),使该插头连接器5插接于该插座连接器时,该第二电路板50之该第一表面及501及该第二表面502之各该接触片503,分别与该插座连接器I之各该端子槽12中之该端子20之该接触段22接触达到电性连接。而位于该第一表面及501及第二表面502之各该接地片504系设定为接地电接点,系与该第二金属壳体70接触形成一接地电路。
[0041]该第二绝缘本体60形成于该第二电路板50之该第一表面501及该第二表面502,且位于该第一表面501及该第二表面502之各该接触片503及各该接地片504之间。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二绝缘本体60系以射出成型制程成型于该第二电路板50之该第一表面501及该第二表面502,并位于接触片503后方。上述成型方式仅为本实施例所例举,实际操作时,亦可采用其它成型方式形成,或是将该第二绝缘本体60与该第二电路板50透过组装方式相互匹配。
[0042]该第二金属壳体70具有一顶壁701、一底壁702及连接该顶壁701及该底壁702之二侧壁703。该顶壁701及该底壁702内侧分别凹设有一第一定位槽704,而各该侧壁703内侧分别凹设有一第二定位槽705,且各该侧壁703前端分别具有向前凸出的一对接臂707,而各该第二定位槽705分别进一步向前延伸至各该对接臂707内,该二对接臂707还凸出于第二电路板50之该第一表面501及该第二表面502。
[0043]当该第二金属壳体70安装于该第二绝缘本体10时,该第二电路板50左右侧边系向前嵌合于该第二金属壳体70之各该侧壁703之该第二定位槽705,以限制该第二电路板50向前移动,且该第二电路板50与各该对接臂707的前端趋于平齐,而各该接触片503外露于该第二金属壳体70并介于各该对接臂707之间;该第二金属壳体70之该顶壁701及该底壁702之各该第一定位槽704,系分别收容成型于该第二电路板50之该第一表面501及该第二表面502之该第二绝缘本体60,使该第二金属壳体70间隔该第二电路板50之各该接触片503—既定距离,避免该第二金属壳体70接触到该第二电路板50之各该接触片503而造成短路。
[0044]该第二金属壳体70之各该侧壁703外表面分别具有一第三凹设部706,该第三凹设部706在本实施例中设定为凹槽,且用以与该插座连接器I之该第一金属壳体30之各该弹臂306相互干涉。该第二金属壳体70之该顶壁701及该底壁702之相对二端分别延伸一支臂708朝背离各该第三凹设部706方向,且各该支臂708分别与该第二电路板50之各该接地片504接触形成接地电路。
[0045]综上,该插座连接器I透过该第一金属壳体30之该侧壁弯折部305及该壳体壁弯折部307四周翻边之设计,可提升该插头连接器5插接时的导向顺畅,从而提高该插座连接器I接口处的耐破损强度;该第一金属壳体30之各该焊接臂33之各该第二连接片332之设计,能够降低各组焊接臂33之焊接脚变形;各该第一凸设部113与各该第一凹设部31及各该第二凸设部114与各该第二凹设部32的相互配合,使该第一金属壳体30能够与该第一绝缘本体10稳固接合;此外,该第一绝缘本体10之各该本体侧壁112分别设有该穿孔115,使该第一金属壳体30之各该侧壁弯折部305之该弹臂306,在与该插头连接器5插接或拔除时所产生之位移能够在该穿孔115中活动。
[0046]而该插头连接器5透过该第二电路板50之该第一表面501及该第二表面502分别镀覆可导电金手指之设计结构,以保证信号正常传输;该第二电路板50之该第一表面501及该第二表面502分别成型该第二绝缘本体60,使该插头连接器5组装完成后,避免金手指与该第二金属壳体70接触而引起短路;透过该第二金属壳体70之各该第二定位槽705与各第一定位槽704之设计,并利用各该支臂708焊接于该第二电路板50,使该插头连接器5在组装完成后,该第二金属壳体70能够确实稳固;该第二金属壳体70之各该第三凹设部706之设计,使该插座连接器I之该第一金属壳体30之各该弹臂306,能够分别与各该第三凹设部706相互干涉,确保插头连接器5与该插座连接器I匹配后不易松脱。
[0047]尽管为示例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改进、增加以及取代是可能的。
【主权项】
1.一种插座连接器,用以焊接于一第一电路板,其包含: 一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对接腔及若干端子槽,该对接腔由一上本体壁、一下本体壁及两本体侧壁共同形成,而各该端子槽位于该对接腔内; 若干端子,分别被固定于该第一绝缘本体且分别具有一焊接段及一接触段,且各该接触段分别排列于各该端子槽,而各该焊接段分别延伸出该第一绝缘本体外焊接于该第一电路板;以及 一第一金属壳体,环绕于该第一绝缘本体外; 其特征在于,各该本体侧壁分别设有至少一第一凸设部朝向该对接腔内,而该第一金属壳体前端具有向后弯折延伸入该对接腔之一侧壁弯折部,该侧壁弯折部具有与该至少一第一凸设部相互干涉的至少一第一凹设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金属壳体由一上壳体壁、一下壳体壁及二壳体侧壁共同形成一收容空间,而该第一绝缘本体收容于该收容空间内,且该侧壁弯折部设于各该壳体侧壁。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该本体侧壁分别具有一穿孔位于该第一凸设部前方,而该第一金属壳体之各该侧壁弯折部内具有一弹臂活动于该穿孔与该第一凹设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金属壳体由一上壳体壁、一下壳体壁及二壳体侧壁共同形成一收容空间,而该第一绝缘本体收容于该收容空间内,且该上壳体壁及该下壳体壁之前端分别具有一壳体壁弯折部朝该对接腔内延伸,而各该壳体壁弯折部之末端分别延伸有位于该对接腔之至少一接触臂。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金属壳体之侧端延伸至少一焊接臂,各该焊接臂具有自该上壳体壁、该下壳体壁向外侧延伸之若干第一连接片、连接于各该第一连接片末端的一第二连接片及自该第二连接片后端弯折延伸出的二焊接片,各该第一连接片及各该焊接片分别趋于平行于该第一电路板,而该第二连接片趋于垂直于第一电路板,各该第一连接片左右间隔开,而该二焊接片位于第二连接片的左右端。6.一种插头连接器,用以与插座连接器对接,其包含: 一第二电路板,具有相对应之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且该第一表面或该第二表面分别排列有若干接触片及若干接地片; 一第二绝缘本体,形成于该第二电路板之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且位于各该接触片后方; 一第二金属壳体,环绕于该第二绝缘本体外;以及 一绝缘壳体,环绕于该第二金属壳体外,且该第二电路板与第二金属壳体向前凸伸出该绝缘壳体; 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金属壳体左右两侧具有向前凸伸之二对接臂,该第二电路板被夹持于该两对接臂之间,各该接触片外露于该第二金属壳体且介于各对接臂之间。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路板与各该对接臂的前端趋于平齐。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二对接臂凸出于第二电路板之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金属壳体具有一顶壁、一底壁及连接该顶壁及该底壁之二侧壁,且该顶壁及该底壁分别具有一第一定位槽收容该第二绝缘本体,而各该侧壁之内侧分别凹有一第二定位槽,各该第二定位槽分别向前延伸入各该对接臂,且各该对接臂自该二侧壁向前凸伸且超出该顶壁与该底壁。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金属壳体具有一顶壁、一底壁及连接该顶壁及该底壁之二侧壁,且各该侧壁之外侧面分别具有用以与插座连接器扣持之一第三凹设部。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金属壳体具有一顶壁、一底壁及连接该顶壁及该底壁之二侧壁,且各该侧壁之外侧面分别具有用以与插座连接器扣持之一第三凹设部。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路板上、下表面设有若干接地片,各该接地片位于各该接触片后方及该第二电路板左右两侧,该第二金属壳体之该顶壁及该底壁之相对二端分别延伸一支臂,各该支臂与各该接地片接触。
【文档编号】H01R24/00GK205488894SQ201620104739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日
【发明人】冯云, 赖中元
【申请人】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