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插座,包括:插套,插套包括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第一插接部包括第一弹片、第二弹片和第三弹片,第三弹片的第一端与第一弹片的第一端及第二弹片的第一端一体连接,第三弹片的第二端与第一弹片的第二端及第二弹片的第二端相邻设置,第三弹片的第二端设置有接触面,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均垂直于第三弹片的接触面,第一弹片的第二端沿平行于第三弹片的接触面的方向一体延伸设置第一接触部,第二弹片的第二端沿平行于第三弹片的接触面的方向一体延伸设置第二接触部。通过在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设置与第三弹片平行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增加了插套与插头的接触面积,使得插套与插头之间的摩擦更小,有效降低了发热量。
【专利说明】
插座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插座。
【背景技术】
[0002]—体化插座为了提高实用性,一般具有五个插孔,包括二扁圆插孔与三扁插孔,适用于两插插头和三插插头,但是由于现有的插座的二扁圆插孔与三扁插孔之间间距较小,导致一个插头在使用三扁插孔时,另一个插头无法插入二扁圆插孔,或者一个插头在使用二扁圆插孔时,另一个插头无法插入三扁插孔,无法同时使用二扁圆插孔与三扁插孔,进而造成插座的利用率低。
[0003]另一方面,现有插座的二扁圆插孔的插套的弹片与插头的端子接触为线接触,SP插套的弹片垂直于插头的端子,由于两者之间接触面积小,使得电阻较大,进而使得发热量较大,且两者之间摩擦较大,造成插头拔插不顺畅,容易使得两者都受到较大磨损,降低插座和插头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插座的二扁圆插孔的插套的弹片与插头的端子接触为线接触,由于两者接触面积小,使得发热量大,摩擦力较大,容易造成磨损,大大降低插座和插头的使用寿命的缺陷,提供一种插座,有效增大插头与插套弹片的接触面积,以此降低发热量,并减小摩擦,降低拔插时对两者的磨损,有效延长了插座和插头的使用寿命。
[0005]—种插座,包括:插套,所述插套包括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一体连接,所述第一插接部包括第一弹片、第二弹片和第三弹片,所述第三弹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弹片的第一端一体连接,所述第三弹片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弹片的第二端相邻设置,所述第三弹片的第二端设置有接触面,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均垂直于所述第三弹片的接触面,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二端沿平行于所述第三弹片的所述接触面的方向一体延伸设置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片的第二端沿平行于所述第三弹片的所述接触面的方向一体延伸设置第二接触部。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片朝远离所述第二弹片的方向一体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接触部。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片朝远离所述第一弹片的方向一体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接触部。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在远离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端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二接触部在远离所述第二弹片的第一端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由靠近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端的一端至远离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端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三弹片的方向逐渐倾斜,所述第二倾斜面由靠近所述第二弹片的第一端的一端至远离所述第二弹片的第一端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三弹片的方向逐渐倾斜。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弹片的接触面远离所述第三弹片的第一端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倾斜面,所述第三倾斜面与所述接触面一体连接,所述第三倾斜面由靠近所述接触面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接触面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的方向逐渐倾斜。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套的数量为两个。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插套对称设置。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套还包括连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通过所述连接部一体连接,两个所述连接部相互平行。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连接部均包括扩张部,两个所述扩张部之间的距离由靠近所述第一插接部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插接部的一端逐渐增大。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扩张部设置于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第一插接部的一端。
[0015]上述插座,通过在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设置与第三弹片平行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增加了插套与插头的接触面积,使得插套与插头之间的摩擦更小,使得插头插入时更为顺畅、平滑,并有效降低了发热量,降低拔插时对两者的磨损,有效延长了插座和插头的使用寿命。
[0016]上述插座,还通过为接触部设置倾斜面,使得弹片之间在第二端具有较大的间距,且间距随着深度的加大而逐渐缩小,便于插头的插入,并使得插头插入后间距缩小的弹片可以充分将插头夹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一实施例的插座的一方向结构不意图;
[0018]图2为一实施例的插座的另一方向结构不意图;
[0019]图3为图2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0021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2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3]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为一实施例的插座10,包括:两个插套100,两个所述插套100对称设置,每一所述插套100均包括第一插接部200和第二插接部300,所述第一插接部200用于连接具有两个端子的插头,所述第二插接部300用于连接具有三个端子的插头,所述第一插接部200和所述第二插接部300—体连接,所述第一插接部200包括第一弹片210、第二弹片220和第三弹片230,所述第三弹片23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弹片210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弹片220的第一端一体连接,所述第三弹片23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弹片210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弹片220的第二端相邻设置,所述第三弹片230的第二端设置有接触面231,所述第一弹片210和所述第二弹片220均垂直于所述第三弹片230的接触面231,所述第一弹片210的第二端沿平行于所述第三弹片230的所述接触面231的方向一体延伸设置第一接触部211,所述第二弹片220的第二端沿平行于所述第三弹片230的所述接触面231的方向一体延伸设置第二接触部221。
[0024]通过在所述第一弹片210和所述第二弹片220设置与所述第三弹片230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1,这样,当插头的两个端子沿着插座10的第一插接部200的插孔插入时,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1以及所述接触面231分别平行于端子的两个相背的表面,使得插头插入时更为顺畅、平滑,插入后,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1紧贴于端子的一面,所述接触面231紧贴于端子的相背的另一面,增大了插套100与插头的接触面积,通电后,由于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使得电阻较小,有效降低了发热量,长期使用,能够有效降低拔插时对两者的磨损,有效延长了插座10和插头的使用寿命。
[0025]为了减小所述第一插接部200的体积,避免由于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1的延伸而导致两者相互接触,例如,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弹片210朝远离所述第二弹片220的方向一体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接触部211,例如,所述第二弹片220朝远离所述第一弹片210的方向一体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接触部221,例如,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1分别相背延伸设置,即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1之间的最小间距为所述第一弹片210和所述第二弹片220的间距,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1接触,另一方面能够避免所述第一弹片210和所述第二弹片220的间距增大,有效减小所述第一插接部200的体积。
[0026]为了更便于插头的插入,为插头的插入提供引导,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和图3,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在远离所述第一弹片210的第一端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倾斜面212,所述第二接触部221在远离所述第二弹片220的第一端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倾斜面222,所述第一倾斜面212由靠近所述第一弹片210的第一端的一端至远离所述第一弹片210的第一端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三弹片230的方向逐渐倾斜,所述第二倾斜面222由靠近所述第二弹片220的第一端的一端至远离所述第二弹片220的第一端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三弹片230的方向逐渐倾斜,例如,请参见图3,所述第三弹片230的接触面231远离所述第三弹片230的第一端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倾斜面232,所述第三倾斜面232与所述接触面231—体连接,所述第三倾斜面232由靠近所述接触面231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接触面231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弹片210和所述第二弹片220的方向逐渐倾斜。所述第一倾斜面212、所述第二倾斜面222和所述第三倾斜面232使得弹片之间在第二端具有较大的间距,且间距随着深度的加大而逐渐缩小,有效避免插头插入受阻,便于插头的插入,并使得插头插入后间距缩小的弹片可以充分将插头夹紧,通过所述第一倾斜面212、所述第二倾斜面222和所述第三倾斜面232的引导使得插头的插入更为平滑、顺畅,进一步延长了插头和插座10的使用寿命。
[0027]为了增大所述第一插接部200和所述第二插接部300之间的间距更大,使得插座10的二扁圆插孔与三扁插孔间距更大,并使得二扁圆插孔与三扁插孔可以同时被使用,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插套100还包括连接部400,所述第一插接部200和所述第二插接部300通过所述连接部400—体连接,两个所述连接部400相互平行,例如,两个所述连接部400均包括扩张部410,两个所述扩张部410之间的距离由靠近所述第一插接部200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插接部300的一端逐渐增大,例如,所述扩张部410设置于所述连接部400靠近所述第一插接部200的一端。应该理解的是,由于两个所述第二插接部300之间的宽度要大于两个所述第一插接部200之间的宽度,因此,所述扩张部410的间距是由所述第一插接部200一端向所述第二插接部300—端逐渐扩大,而如果扩张部410的间距是由所述第一插接部200—端向所述第二插接部300 —端逐渐减小,则需要在靠近所述第二插接部300的一端再次进行增大所述连接部400的间距,这样可以提升插座的通用性,便于制造与使用。
[0028]例如,如图1所示,两个所述连接部400的两端相互平行,而两个所述扩张部410倾斜设置,通过所述扩张部410可以使得所述连接部400可以分别适应两个所述第一插接部200之间和两个所述第二插接部300之间的宽度,并有效延长所述连接部400的长度,使得所述第一插接部200和所述第二插接部300之间的间距更大。
[0029]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3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插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套,所述插套包括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一体连接,所述第一插接部包括第一弹片、第二弹片和第三弹片,所述第三弹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弹片的第一端一体连接,所述第三弹片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弹片的第二端相邻设置,所述第三弹片的第二端设置有接触面,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均垂直于所述第三弹片的接触面,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二端沿平行于所述第三弹片的所述接触面的方向一体延伸设置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片的第二端沿平行于所述第三弹片的所述接触面的方向一体延伸设置第二接触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片朝远离所述第二弹片的方向一体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接触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片朝远离所述第一弹片的方向一体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接触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在远离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端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二接触部在远离所述第二弹片的第一端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由靠近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端的一端至远离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端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三弹片的方向逐渐倾斜,所述第二倾斜面由靠近所述第二弹片的第一端的一端至远离所述第二弹片的第一端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三弹片的方向逐渐倾斜。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片的接触面远离所述第三弹片的第一端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倾斜面,所述第三倾斜面与所述接触面一体连接,所述第三倾斜面由靠近所述接触面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接触面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的方向逐渐倾斜。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套的数量为两个。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插套对称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套还包括连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通过所述连接部一体连接,两个所述连接部相互平行。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接部均包括扩张部,两个所述扩张部之间的距离由靠近所述第一插接部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插接部的一端逐渐增大。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张部设置于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第一插接部的一端。
【文档编号】H01R13/11GK205646244SQ201620396742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5月4日
【发明人】韩永久, 唐宝林, 杨晓峰
【申请人】Tcl-罗格朗国际电工(惠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