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和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56775阅读:547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和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和电动汽车,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第一插接端,所述第一插接端上设置有多个浮动式第一插接端子,所述第一插接端上还设置有第一导向部;第二插接端,所述第二插接端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插接端子,所述第二插接端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向部配合的第二导向部;弹性止挡部,所述弹性止挡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部上且适于弹性抵压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端面,其中在所述弹性止挡部处在最大弹性变形量时,所述第一插接端子与所述第二插接端子插接配合且所述第一插接端子具有余量浮动行程。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第一插接端与第二插接端不会产生硬性冲击,有效地减少第一插接端子和第二插接端子的冲击失效风险,电连接器使用寿命长。
【专利说明】
电连接器和电动汽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和设置有该电连接器的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0002]电动汽车在进行电池的安装时,需要通过电连接器使电池与整车相连,电连接器通常包括两个插接端,一个固定于整车,另一端固定于电池,且两个插接端上均设有导向部,在安装时通过导向部的对准,推进电池即可方便地使两个插接端导通。
[0003]但是在电池推进过程中,容易发生过推,也就是说,两个插接端上的端子产生冲击,这样容易使端子变形或装配松动,最终导致两个插接端不能形成良好的接触,在大电流通过时,因接触面积较小可能会产生大量热量导致高温过热,从而使整车在行驶过程中报整车故障,迫使整车断电停驶,严重时还会烧蚀端子。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配合安全的电连接器。
[000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电连接器的车辆。
[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电连接器,包括:第一插接端,所述第一插接端上设置有多个浮动式第一插接端子,所述第一插接端上还设置有第一导向部;第二插接端,所述第二插接端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插接端子,所述第二插接端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向部配合的第二导向部;弹性止挡部,所述弹性止挡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部上且适于弹性抵压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端面,其中在所述弹性止挡部处在最大弹性变形量时,所述第一插接端子与所述第二插接端子插接配合且所述第一插接端子具有余量浮动行程。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电连接器,通过设置弹性止挡部与浮动式的第一插接端子,且将弹性止挡部的最大弹性变形量与第一插接端子的浮动行程限定为上述范围,可在电池推进过程中进行限位,第一插接端与第二插接端不会产生硬性冲击,有效解决过推冲击问题,有效地减少第一插接端子和第二插接端子的冲击失效风险,电连接器的工作稳定,使用寿命长。
[0008]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电连接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插接端子的朝向所述第二插接端子的端面与所述弹性止挡部朝向所述第二插接端子的端面平齐;并且所述弹性止挡部的最大弹性变形量为LI,所述第一插接端子的最大浮动行程为L2,其中LI和L2满足关系式:Ll^ L2。
[0010]可选地,每个所述第一插接端子均配置有弹簧以浮动安装在所述第一插接端的本体上。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导向部为导向柱,所述第二导向部为导向槽。
[0012]可选地,所述导向柱的朝向所述导向槽的端部构造为圆台形。[0013 ]可选地,所述弹性止挡部套设并固定在所述导向柱上。
[0014]可选地,所述弹性止挡部为橡胶环。
[0015]可选地,所述导向槽由环形的中空柱形成。
[0016]可选地,所述第一导向部为两个且位于所述多个第一插接端子的两侧。
[0017]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电动汽车,设置有如第一方面任一种所述的电连接器。
[0018]所述电动汽车与上述的电连接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插接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插接端的正视图;
[0021]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插接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
[0024]电连接器100,
[0025]第一插接端110,第一插接端子111,第一导向部112,
[0026]第二插接端120,第二插接端子121,第二导向部122,
[0027]弹性止挡部130。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2]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33]首先参照图1-图4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如图1-图4所示,电连接器100包括第一插接端110、第二插接端120和弹性止挡部130。
[0034]其中,第一插接端110上设置有多个浮动式第一插接端子111,第一插接端110上还设置有第一导向部112,第二插接端120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插接端子121,第二插接端120上还设置有第二导向部122,第二导向部122与第一导向部112配合,弹性止挡部130设置在第一导向部112上,且弹性止挡部130适于弹性抵压第二导向部122的端面,其中在弹性止挡部130处在最大弹性变形量时,第一插接端子111与第二插接端子121插接配合,且第一插接端子111具有余量浮动行程。
[0035]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插接端110与第二插接端120分别与电池和整车相连,比如,第一插接端110适于与整车相连,第二插接端120适于与电池相连,在将第一插接端110与第二插接端120连接时,即可使电池和整车连通,且在将第一插接端110与第二插接端120配合时,第一导向部112与第二导向部122配合,以利于第一插接端110与第二插接端120的定位与导向。
[0036]第一插接端子111浮动安装在第一插接端110上,且第一插接端子111可沿第一插接端110与第二插接端120的连接方向浮动,在将第二插接端120朝第一插接端110推进时,弹性止挡部130弹性抵压第二导向部122的端面,第一插接端子111与第二插接端子121接触,且随着第二插接端120推进的过程,弹性止挡部130被不断压缩直至弹性止挡部130处于最大弹性变形量,此时第一插接端子111与第二插接端子121插接配合且第一插接端子111具有余量浮动行程,也就是说,第一插接端子111还能继续向远离第二插接端120的方向浮动。
[003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通过设置弹性止挡部130与浮动式的第一插接端子111,且将弹性止挡部130的最大弹性变形量与第一插接端子111的浮动行程限定为上述范围,可在电池推进过程中进行限位,第一插接端110与第二插接端120不会产生硬性冲击,可以有效解决过推冲击问题,有效地减少第一插接端子111和第二插接端子121的冲击失效风险,电连接器100的工作稳定,使用寿命长。
[0038]可选地,每个第一插接端子111可以均配置有弹簧以浮动安装在第一插接端110的本体上。由此,可以简单地实现第一插接端子111的浮动安装,且在第一插接端110与第二插接端120配合完成后,第一插接端子111还能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止抵第二插接端子121,并与第二插接端子121保持良好的接触。
[003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插接端子111的朝向第二插接端子121的端面与弹性止挡部130朝向第二插接端子121的端面平齐,并且弹性止挡部130的最大弹性变形量为LI,第一插接端子111的最大浮动行程为L2,其中LI和L2满足关系式:LI < L2。
[0040]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指的是在弹性止挡部130处于自然状态下(比如第一插接端110与第二插接端120未配合)时,弹性止挡部130的端面与第一插接端子111的端面平齐。可选地,第二导向部122的端面与第二插接端子121的端面平齐。
[0041]也就是说,在将第一插接端110与第二插接端120配合时,当弹性止挡部130刚开始止抵第二导向部122的端面时,第二插接端子121与第一插接端子111刚好开始接触,即弹性止挡部130的缩短与第一插接端子111的浮动基本同时进行,这样只需保证弹性止挡部130的最大弹性变形量不大于第一插接端子111的最大浮动行程即可避免第二插接端子121与第一插接端子111硬接触。
[0042]优选地,L1<L2。
[004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第一导向部112可以为导向柱,第二导向部122可以为导向槽,可选地,导向槽可以由环形的中空柱形成。由此,第一导向部112与第二导向部122的加工简单,且易于定位配合。
[0044]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导向柱的朝向导向槽的端部可以构造为圆台形。由此,有利于导向柱插入导向槽,且在第一插接端110与第二插接端120未完全对准时,导向柱的圆台形端部可以起到纠偏的作用。
[0045]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导向部112可以为两个,且两个第一导向部112可以分别位于多个第一插接端子111的两侧。相应地,如图2-图3所示,第二导向部122可以为两个,且两个第二导向部122可以分别位于多个第二插接端子121的两侧。由此,第一插接端110与第二插接端120的定位准确。
[0046]如图1-图2所示,弹性止挡部130可以套设并固定在导向柱上。比如弹性止挡部130可以与导向柱过盈配合,由此,弹性止挡部130的装配简单。
[0047]具体地,弹性止挡部130可以为橡胶环。橡胶环的弹性好,还能在电池朝整车推进时起到缓冲的作用。
[0048]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可以对电池的推进进行限位,第一插接端110与第二插接端120不会产生硬性冲击,有效解决过推冲击问题,有效地减少第一插接端子111和第二插接端子121的冲击失效风险,间接地提高了电动汽车的安全性。
[0049]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汽车。
[0050]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汽车设置有上述实施例描述的任一种电连接器100。
[005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汽车,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形式的电连接器100,电池与整车的装配更安全,间接地提高了电动汽车的安全性。
[0052]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汽车可以为快换式电动汽车。
[005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0054]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主权项】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插接端,所述第一插接端上设置有多个浮动式第一插接端子,所述第一插接端上还设置有第一导向部; 第二插接端,所述第二插接端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插接端子,所述第二插接端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向部配合的第二导向部; 弹性止挡部,所述弹性止挡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部上且适于弹性抵压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端面,其中在所述弹性止挡部处在最大弹性变形量时,所述第一插接端子与所述第二插接端子插接配合且所述第一插接端子具有余量浮动行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端子的朝向所述第二插接端子的端面与所述弹性止挡部朝向所述第二插接端子的端面平齐;并且所述弹性止挡部的最大弹性变形量为LI,所述第一插接端子的最大浮动行程为L2,其中LI和L2满足关系式:LI <L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插接端子均配置有弹簧以浮动安装在所述第一插接端的本体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为导向柱,所述第二导向部为导向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柱的朝向所述导向槽的端部构造为圆台形。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止挡部套设并固定在所述导向柱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止挡部为橡胶环。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由环形的中空柱形成。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为两个且位于所述多个第一插接端子的两侧。10.—种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
【文档编号】H01R13/629GK205646316SQ201620238644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5日
【发明人】廖涛, 苏伟, 蒋荣勋
【申请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