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的电接线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24041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机动车的电接线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接线盒,更具体来说是涉及一种用于某个位置 处的电线束的改进的固定机构,在该位置处,连接至电接线盒中的内 部电路元件的电线束被朝外牵引。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已提出了用于从电接线盒引出的电线束的各种固定机
构。例如,如关于本申请人的JP 2000-253536 A (专利文献l)的图9所 示,电线引出口 101设置在下盖100的外围壁内。引出导向件102设 置在电线引出口 101的顶面上,并从外围壁向外延伸。线束103沿着 引出导向件102的底面从电线引出口 101引出。捆绑带105被插入设 置在引出导向件102的延伸部上的穿引环104中。捆绑带105将线束 103捆绑并固定在引出导向件102上。
在以上专利文献1中,利用捆绑带将电线束固定在引出导向件的 延伸部上,该引出导向件从电线引出口的外围壁突出。然而,在大多 情况下,电线束通过带材缠绕而被固定在引出导向件的延伸部上。
专利文献1JP 2000-253536 A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在电线束由捆绑带或缠绕带材固定在引出导向件的延 伸部上的情况下,从下盖的外围壁到引出导向件的末端的距离变得很 大,且该末端与联接到下盖的壳体中的电线的连接端之间的距离变得 更大。因此,电线束的稳定性将降低,且在机动车的运行期间很容易 导致线束振动。
3在从电线引出口引出的电线束沿着下盖的外围壁而横向配置的情 况下,必须在电线束已经由捆绑带或缠绕带材固定到从电线引出口突 出的引出导向件上之后,沿着下盖的外围壁将该电线束横向引出。这 样将降低可操作性。
具体地讲,在沿着下盖的外围壁布置其它装置的情况下,或者在 将电接线盒布置在车身板附近的情况下,引出导向件由于会妨碍其它 装置或车身板而不能从下盖突出。在这些情况下,引出导向件必须设 置在其它装置或车身板会或者不会妨碍该引出导向件的位置上。这将 使得电线束的长度很长,并导致在新位置又妨碍其它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固定机构,其中,即便任何妨碍 装置或妨碍板配置于最佳位置,也可将电线束牢固并适当地从电接线 盒引出,该最佳位置用于从电接线盒沿着外围壁引出的电线束的配置 路径。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的电接线盒, 其包括含有内部电路元件的壳体,以及联接到该壳体的下盖。在该电 接线盒中,电线穿引口设置在下盖的底壁内,用以穿过连接至内部电 路元件的电线束。用于捆绑带的带穿引部沿着环绕电线穿引口的周缘 的下表面而设置。电线束由捆绑带捆绑在电线穿引口下面,以将电线 束保持在下盖上。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电线穿引口设置在下盖的底壁内,捆绑 带被插入环绕电线穿引口的带穿引部中,该捆绑带将电线束(线束)捆绑 在电线穿引口下面,且同时将线束固定到下盖上。
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电接线盒中,用于将电线束插入电线穿引 口的任何导向件或盖件并未从下盖突出。捆绑带将电线束捆绑在电线
4穿引口的出口处,从而将电线束直接固定在下盖的底壁上。因此,即 便任何妨碍装置或妨碍板布置在电接线盒的外围壁外面,将电线束直 接固定到下盖的底壁上也是可能的。由于减小线束从固定位置到连接 至壳体中的内部电路元件的端部之间的长度是可能的,因此将电线束 稳定在下盖内也是可能的。
由于捆绑带将电线束捆绑在下盖底壁中的电线穿引口下面,因此, 从电线穿引口引出的电线束不会受到配置方向的限制,且沿着下盖的 底壁而横向配置电线束是可能的。
更详细地讲,电线穿引口通过切掉下盖底壁的外围部而被形成为 矩形开口。带穿引部沿着矩形开口的弧形角而设置。带穿引部设置有
突起,该突起在环绕矩形开口的周缘和底壁的底面之间具有u形横截面。
如上所述,由于带穿引部被形成为沿着环绕矩形开口的周缘的弧 形形状,因此,带穿引部容易地与电线束的外围匹配,借此增强了捆 绑带的捆绑的可操作性。
捆绑带包括设置有接合齿的带体以及设置在该带体的端部上的凸 台,该凸台具有通孔,该通孔在内表面上设置有锁爪。带体被插入带 穿引部中,并缠绕在电线束周围,然后被插入凸台中的通孔内。通孔 内的锁爪与带体上的接合齿中的任一个接合。
优选地,侧向开口通过切掉下盖外围壁的上端被设置在下盖的外 围壁内而延续到下盖中的电线穿引口。盖子经由薄型合叶联接到侧向 开口的侧端缘,从而封闭该侧向开口。
如上所述,侧向开口设置在下盖外围壁的上端内,侧向开口与下 盖底壁中的矩形开口相通,而该底壁中的电线穿引口并未形成为通孔。因此,不需要以高精确度将电线束穿入通孔的操作过程,借此提高可 操作性。
在本发明的电接线盒中,电线束从下盖引出,并沿着下盖的底壁 而配置,然后从下盖外围壁的另一侧朝上牵引。这种配置路径成为用 于从电接线盒引出的电线束(线束)的最佳路径。
因此,设置电线穿引部分,以便由下盖外围壁的外部、壳体的外 部以及从该壳体突出的支架环绕该部分。电线导向凹槽设置在下盖的 底壁内,并且延续到电线穿引部分的下端。电线束被插入电线穿引口 中、沿着下盖的底壁而配置、容纳在凹槽内,并从该电线穿引部分被 朝上牵引。
在作为用于朝上牵引电线束的路径的电线穿引部分中,下盖和壳 体的外围壁设置有降低为L状的弯曲部。电线穿引部分由下盖的外围 壁、壳体的外部以及从该壳体突出的支架环绕,从而保持被插入电线 穿引部分中的电线束。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接线盒中,连接至电接线盒中的内 部电路元件的电线束被插入下盖底壁内的电线穿引口中、由被插入环 绕开口的带穿引部中的捆绑带捆绑,并被直接固定在下盖的底壁上。 因此,较之由从电线穿引口突出的导向件的末端处的捆绑带捆绑的电 线束,更稳定地保持电线束是可能的。
即便导向件由于会妨碍外部装置、嵌板等而不能从电线穿引口突 出,由捆绑带将电线束捆绑在电线穿引口下面而将其固定在下盖上也 是可能的。
此外,由于电线束在电线穿引口下面被固定到下盖上,因此具有 一个好处,即,能沿着下盖的底壁横向地配置从电线穿引口引出的电线束,而不会导致任何故障。


图1是根据本发明用于机动车的电接线盒的实施例的透视图,其 示出了取自顶部位置的接线盒。
图2A是电接线盒的透视图,其示出了取自图1中底部位置的接线
盒。图2B是类似于图2A的电接线盒的透视图,其示出了从接线盒引 出的电线束。
图3A是下盖的仰视图。图3B是图3A所示下盖的侧视图。 图4是壳体的平面图。
图5A是第一支架的平面图。图5B是第一支架的前视图。 图6A是下盖中的电线穿引口的放大平面图。图6B是带穿引部的 截面视图。
图7A是捆绑带的纵向截面视图。图7B是捆绑带的侧视图,其示 出了被插入带穿引部中的捆绑带,从而捆绑电线束。 图8是电线穿引部分的放大平面图。 图9是现有技术电接线盒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根据本发明用于机动车的电接线盒的实施例。
图l是根据本发明用于机动车的电接线盒的实施例的透视图,其 示出了取自顶部位置的接线盒。图2A是电接线盒1的透视图,其示出 了取自图1中底部位置的接线盒。图2B是类似于图2A的电接线盒的 透视图,其示出了从电接线盒1引出的电线束(线束)W。
电接线盒1包括壳体2、联接并锁定在壳体2下部上的下盖3、以 及联接并锁定在壳体2上部上的上盖(未示出)。
如图1所示,壳体2在其内部设置有继电器安装部分2a和保险丝
7安装部分2b。电线束W连接至继电器以及保险丝。这些继电器附接至
继电器安装部分2a,而保险丝附接至保险丝安装部分2b。如图2B所 示,电线束W从壳体2引出而到达下盖3,并经由设置在下盖3的底 壁3a上的电线穿引口 5引到外部。电线穿引口 5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开 口,并邻近下盖3的其中一个角而布置。
对如图8所示的情况而言,装置或车身板A配置在电线穿引口 5 外部,从电接线盒l的内部、经由口 5引出的电线束W不能配置在装 置A的上方。图2B示出了此情况。
因此,如图2B所示,电线束W沿着下盖3的底壁3a而横向配置, 容纳于设置在与电线穿引口 5相同侧的角处的电线导向凹槽3b中,被 插入由下盖3的外围壁3c的外部、壳体2的外围壁2c的外部、以及从 壳体2突出的第一支架20环绕的电线穿引部分7,且从电接线盒1被 朝上牵引。
如图3A所示,电线穿引口 5设置在下盖3的底壁3a内,并通过 切掉下盖3的外围壁3c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开口。此矩形开口限定电线 束W的外围表面和电线穿引口 5的四个角之间的空间,借此提高穿引 电线束W以及将该空间用作用于从壳体2内部排出水的孔的可操作性。
如图2A和图3B所示,电线穿引口 5在其外围壁上设置有向下(附 图中为向上)延伸的肋条8,且在其内部的角上设置有弧形的带穿引部 10。
如图6B所示,带穿引部10与肋条8的一部分形成整体并从该部 分向下延伸,从而部分IO具有U形横截面。带穿引部10具有足以使 得图7所示捆绑带12的带体12a通过的孔。
捆绑带12是多用途产品。如图7A和图7B所示,捆绑带12包括设置有接合齿12e的带体12a,以及设置在带体12a的端部上并具有 通孔12c的凸台12d,该通孔在内表面上设置有锁爪12b。带体12a被 插入带穿引部10中、被缠绕在电线束W周围,然后被插入凸台12d 中的通孔12c内。通孔12c内的锁爪12b与带体12a上的接合齿12e 中的任一个接合。
如图3B所示,侧向开口 14是通过切掉从下盖3的外围壁3c的上 端到下端一部分而形成,并延续到设置在下盖3的底壁3a内的电线穿 引口5。如图6A所示,盖子17经由薄型合叶16连接至侧向开口 14 的端缘,从而封闭侧向开口 14。盖子17在其末端设置有锁爪17a。在 电线束W被插入侧向开口 14以后,锁爪17a锁定于接合部18上,该 接合部设置在侧向开口 14的另一端缘上。
电线导向凹槽3b设置在下盖3的底壁3a内,且被形成为弧形浅 槽,以便凹槽3b延续到电线穿引部分7,该电线穿引部分设置在与电 线穿引口5相同侧、但与口5相对的角上。
为了沿着下盖3的底壁3a配置电线束W,电线导向凹槽3b被形 成为浅槽。浅槽3b容纳电线束W直径的大约1/3,因此,凹槽3b具 有使得电线束W并未完全容纳在凹槽3b内的深度。
如上所述,由于凹槽3b很浅,因此凹槽3b并未极大地降低到下 盖3内。由此,凹槽3b不会减小下盖3的内部容积,且增强了将电线 布置在下盖3内的灵活性,而下盖3本身的尺寸也得以减小。
如图3A所示,下盖3包括外围壁3c-l到3c-6。外围壁3c-5和 3c-6限定被降低为L状的弯曲部3e。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壳体2 包括外围壁2c-l到2c-6。外围壁2c-5和2c-6限定被降低为L状的弯 曲部2e。当下盖3联接到壳体2时,弯曲部3e和弯曲部2e相互延续 而限定开于两侧的电线穿引部分7。
9以下描述的第一支架20锁定并固定在壳体2的弯曲部2e附近的 一部分,从而将电接线盒1固定到车身。更详细地讲,第一支架20的 锁定部20b-l和20b-2 (图5A和图5B)锁定并联接在壳体2的外围壁 2c-4和2c-5上的被锁定部2g-l和2g-2 (图4)上。第二支架21和第三 支架22 (图2A)锁定并联接在壳体2的外围壁2c的相对角上。
如图5A和图5B所示,第一支架20设置有联接到壳体2外部的L 状附接面20a,从而附接面20a在壳体2的弯曲部2e上与沿着角2f(图 4)的外围壁2c-4和2c-5相对。附接面20a在各内侧面上分别设置有 锁定部20b-l和20b-2。另一方面,壳体2a的角2f上的各外围壁20 4和2c- 5分别设置有与锁定部20b -1和20b - 2相对的被锁定部2g -1 和2g-2。
第一支架20设置有突起20d,该突起在水平方向上从附接面20a 的后侧向外延伸。附接面20a和突起20d彼此形成整体而形成从顶部 位置观看的大致T形。
第一支架20设置有车身固定部分20f,其从突起20d的端部向上 延伸。螺钉孔20g(图5B)设置在车身固定部分20f内。车身固定部分 20f在其上部设置有横向突起20h,该横向突起与附接面20a侧面处的 锁定部20b-2平行延伸。带穿引孔20i和20j设置在车身固定部分20f 的上部以及横向突起20h内。当第一支架20上的锁定部20b-l和20b-2 与壳体2上的被锁定部2g-l和2g-2接合时,突起20d的基底20d -1 (图 5A和图5B)布置在与电线穿引部分7的两个开口侧的一侧相连的位置 处。因此,电线穿引部分7具有3侧,包括外围壁2c-5和2c-6(3c-5 和3c-6),以及基底20d-l。部分7的另一侧为开口侧。
电线束W被插入由电线穿引部分7的三侧限定的空间C内、被朝 上牵引,并在两个方向上被分支。分支电线束W1和W2分别由捆绑带T1和T2捆绑,两捆绑带分别被插入带穿引孔20i和20j中。
附接到壳体2的第二支架21和第三支架22设置有L状附接面, 这些L状附接面附接到壳体2上的角的外部,这与第一支架20的情况 相同。各附接面在两侧各设置有锁定部,而壳体的角的各外部设置有 被锁定部。第二支架21和第三支架22通过相互接合锁定部和被锁定 部而被联接到壳体2。
接下来,将说明在电线束w从电接线盒1引出之后,配置该电线 束的方法。
连接至容纳在壳体2内的继电器和保险丝的电线束W经由下盖3 的外围壁3b中的侧向开口 14而被推入下盖3,并从下盖3的底壁3a 中的电线穿引口 5引出。
侧向开口 14由盖子17封闭,如图6A中的点划线所示。锁爪17a 锁定在接合部18上,用以将电线束W容纳在下盖3中。
如图6A和图7B所示,捆绑带12的带体12a被插入下盖3的底 壁3a中的带穿引孔10内。带体12a缠绕在经过电线穿引口 5的电线 束W周围。带体12a被插入凸台12d中的通孔12c内。通孔12c中的 接合爪12b锁定带体12a的齿12e。因此,电线束w由捆绑带12捆绑, 且已捆绑束固定在环绕下盖3的底壁3a中的电线穿引口 5的周缘上。
如图2B所示,电线束W从电线穿引口 5引出、由捆绑带12捆绑、 沿着底壁3a被横向牵引、被插入电线导向凹槽3b内,并朝上弯曲到 电线穿引部分7。
电线穿引部分7中的空间C由下盖3的外围壁3c上的弯曲部3e 以及第一支架20限定于三侧。电线束W被插入空间C中,并在电线穿引部分7的上方被分支为左向和右向。分支线Wl由插入第一支架
20内的带穿引孔20i的捆绑带Tl捆绑,而分支线W2由插入第一支架 20内的带穿引孔20j的捆绑带T2捆绑。因此,分支线W1和W2的配 置方向得以固定。
如上所述,由于从电接线盒1引出的电线束W在电线束穿过设置 在下盖3的底壁3a内的电线穿引口 5的位置处由捆绑带12捆绑,且 电线束W直接固定在底壁3a上,因此稳定电线束W是可能的。
由于电线W束固定在电线穿引口 5下方(附图中为上方),因此, 在电线穿引口 5处将电线束W横向地引出,并沿着底壁3a平稳地配置 该电线束是可能的。
此外,如图8中的点划线所示,即便装置A布置在电接线盒1附 近,电线束W也不会妨碍装置A,这是因为电线导向件并未从电线穿 引口 5突出。而且,由于电线束W沿着底壁3a而配置,且该电线束不 会受到装置A的影响,因此可实现在最佳方向上配置电线束W。
由于电线束W被插入电线穿引部分7,该电线穿引部分由设置在 下盖3的外围壁上的弯曲部3e以及第一支架20环绕,所以当电线束 W沿着下盖3的底壁3a而配置、然后朝上配置时,没必要在下盖3和 壳体2上设置电线导向装置。利用车身固定支架将电线束w朝上保持 在配置方向上是可能的。另外,当电线束W朝上穿过之后而被分支, 则通过由插入第一支架20中的带穿引孔20i和20j内的捆绑带T1和 T2捆绑分支线Wl和W2而将分支线Wl和W2固定在分支方向上是 可能的。
根据本发明的电接线盒并不限于以上实施例。下盖的底壁中的电 线穿引口可形成为弧形开口,该弧形开口从底壁和外围壁之间的边界 被切掉。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设置在该口周围的带穿引部可形成在内侧周缘或者开口侧边缘中的任意一者处,带穿引部也能形成为弧形。
另外,如上所述的实施例,在电线穿引口被形成为矩形开口情况
下,带穿引部io并不限于沿着角的弧形。带穿引部10可设置在环绕
电线穿引口的周缘的直线部分上。
同时,车身固定支架可与壳体的外围壁或下盖的外围壁形成整体 并从其突出。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机动车的电接线盒,其包括容纳内部电路元件的壳体以及联接到所述壳体的下盖,其中,在所述下盖的底壁内设置有电线穿引口,用以穿引连接至所述内部电路元件的电线束,沿着环绕所述电线穿引口的周缘的下表面而设置有用于捆绑带的带穿引部,且所述电线束由所述捆绑带捆绑在所述电线穿引口之下,以将所述电线束保持在所述下盖上。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用于机动车的电接线盒,其中,通过切 掉所述下盖的所述底壁的外围部使得所述电线穿引口形成为矩形开 口,所述带穿引部沿着所述矩形开口的弧形角部而设置,所述带穿引 部设置有突起,所述突起在环绕所述矩形开口的周缘和所述底壁的底 面之间具有U形横截面。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机动车的电接线盒,其中,通过切 掉所述下盖的所述外围壁的上端而在所述下盖的外围壁内设置侧向开 口,所述侧向开口延续到所述下盖中的所述电线穿引口,盖子利用薄 型合叶被联接到所述侧向开口的侧端缘,用以封闭所述侧向开口。
4. 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机动车的电接线盒, 其中,设置电线穿引部分,使得所述部分由所述下盖的所述外围壁的 外部、所述壳体的外部、以及从所述壳体突出的支架环绕,电线导向 凹槽设置在所述下盖的所述底壁内,并且延续到所述电线穿引部分的 下端,且所述电线束被插入所述电线穿引口内、沿着所述下盖的所述 底壁而配置、容纳在所述凹槽内、并从所述电线穿引部分被朝上牵引。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电接线盒,其目的在于改进从电接线盒引出的电线束的固定机构。该电接线盒包括容纳内部电路元件的壳体(2)以及联接到壳体(2)的下盖(3)。电线穿引口(5)设置在所述下盖的底壁(3a)内,用以穿过连接至所述内部电路元件的电线束(W)。用于捆绑带(12)的带穿引部(10)沿着环绕所述电线穿引口的周缘的下表面而设置。所述电线束由所述捆绑带捆绑在所述电线穿引口下面,以将所述电线束保持在下盖上。
文档编号H02G3/08GK101494364SQ200910009720
公开日2009年7月29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23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23日
发明者南部真吾 申请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