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及其发电驱动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34771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及其发电驱动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余热的再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及
其发电驱动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不可再生的石油能源价格的不断攀升和环境污染不断扩大,环保和节能已成 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调查研究表明,发动机燃料燃烧所发出的能量只有部分被有效利 用,柴油机的能量利用率一般为34% 38%,汽油机的能量利用率一般为25% 28%,其 它的能量被排放到发动机体外,仅由排出的气体带走的热量就占发动机中的燃料所产生 热量的30% 45%,而发动机循环冷却水带走的热量则占整个发动机燃料能量的15% 25%。在城市道路中,由于汽车不断的变速及刹车,这导致余热大量排放现象尤为明显,能 量浪费严重。 现有的热电转换器一般承受的最大温差在200度左右,最佳温差范围一般为60 度至100度,如果温差过大,会影响热电转换器热电转换效率。例如,公开号为CN1794557A 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排气管余热发电方法及其发电装置,该发明专利的发电方法 是直接利用尾气的温度与发电装置周围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度差,使热电转换器完成发电功 能;发电装置的管壁是热电转换器主体,热电转换器的高温端直接放入排气管内与尾气接 触,低温端与周围环境接触。使用该发明专利的余热发电方法,当发动机高速运转时,对热 电转换器提供的热量就会过多,热电转换器高温端与低温端之间的温差太大,超出了最佳 温差范围,使得热电转换器不能获得最佳的热电转换效率。另外,现有的这种发电设备没有 储能装置,不能维持发电的稳定性。即,当发动机空转或者怠速时,发动机排出的尾气热量 不足,不能满足热电转换器的需要。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余热气动发电系 统,在发动机高速运转时,将一部分热量产生的气流进行发电,将多余部分的热量储存起 来;在发动机空转或者怠速时,将储存起来的热量释放出来,用来产生气流进行发电,保证 发电需要。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采用下述的技术方案 —种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包括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和气动发电子系统,其中
所述气动发电子系统包括发电驱动模块和气液回收装置,发电驱动模块包括转 子、转动轴、转子壳体和气流喷嘴,转子壳体内有一圆柱形空腔,转子位于空腔内;转动轴与 发电机相连;气流喷嘴朝向转子端部;在空腔下方设有与空腔相通的气液出口,该气液出 口与气液回收装置相连; 所述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包括气体管道、蒸发层、冷却层和保温层,在气体管道与 蒸发层之间设有储能层,冷却层位于蒸发层和保温层之间,保温层位于最外层;所述蒸发层上设有气流管路与回流管路,气流管路与气动发电子系统的气流喷嘴相通,回流管路与气 动发电子系统的气液回收装置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还可以再包括一层蒸发层,相应的,所述发动
机余热发电系统也可以再包括一组所述的气动发电子系统,该蒸发层位于冷却层和保温层
之间,该蒸发层上设有气流管路与回流管路,所述气流管路与该第二组气动发电子系统的
气流喷嘴相通,所述回流管路与该第二组气动发电子系统的气液回收装置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气流喷嘴的出气方向与空腔壁相切;在空腔下方设有与空腔相通
的集液槽,气液出口通过集液槽与空腔相通。 进一步的,在气流管路上设有蓄能器,蓄能器通过节流阀与气流管路相连。 进一步的,在气体管道的尾气进口端为喇叭状进口端,喇叭口朝向气体管道的入□。 进一步的,所述气体管道内设有格栅,格栅沿垂直于气体管道中气体流通方向分 布,用于增加气体管道壁的吸热面积。 进一步的,气流喷嘴可以至少为两个,沿圆柱形空腔周边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 均匀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储能层内壁上设有格栅。 进一步的,所述的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可以至少为两级,相邻两级发动机余热收 集模块的冷却层相通,每一级蒸发层的气流管路相通。 所述气液回收装置包括冷凝器、收集箱、单向阀、增压装置,冷凝器的一端与发电
驱动模块的气液出口相连,另一端与收集箱相连,收集箱出口与单向阀进口连接;增压装置
一端与单向阀出口连接,另一端与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的回流管路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增压装置为液压泵或增压缸,或液压泵和增压缸的组合。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该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包括
气体管道、冷却层、蒸发层和保温层,在气体管道与蒸发层之间设有储能层,冷却层位于蒸
发层和保温层之间,保温层位于最外层;所述蒸发层设有发电气流管路并通过该发电气流
管路与外界相通。 进一步的,在冷却层和保温层之间还设有一层蒸发层,该蒸发层设有发电气流管 路并通过该发电气流管路与外界相通。 进一步的,在气体管道的尾气进口端为喇叭状进口端,喇叭口朝向气体管道的入 □。 进一步的,所述气体管道内设有格栅,格栅沿垂直于气体管道中气体流通方向分
布,用于增加气体管道壁的吸热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储能层内壁上设有格栅。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发电驱动模块,该发电驱动模块包括转子、转动轴、 转子壳体和气流喷嘴,转子壳体内有一圆柱形空腔,转子位于空腔内,气流喷嘴的出气方向 与空腔壁相切;在空腔下方设有与空腔相通集液槽,集液槽的下部设有与壳体外部相通的 气液出口。 进一步的,气流喷嘴可以至少为两个,沿圆柱形空腔周边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 均匀布置。
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在蒸发层和气体管道之间设置储能层,可以储存发动机高 速运转时多余的热量,在发动机空转或怠速时可以释放出储存的能量,这样可以提高能量 的利用率。当发动机处于满负荷工作时,发动机排出的尾气中的热量过多,其中一部分热量 储存在储能器层中,另一部分用于产生气流进行发电;当发动机空转或者怠速时,发动机排 出的尾气中的热量不足,储存在储能器层中的热量被释放,用于发电。由于发动机排出的尾 气温度过高,储能器层可以作为多余热量的缓存装置,保证气流流速的相对稳定,提高能量 利用效率,起到发电缓冲作用。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种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实施例的储能层主视剖面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发电驱动模块实施例的主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附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包括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 I和气动发电子系统。在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I的蒸发层30上设有气流管路与回流管路, 气流管路与气动发电子系统的气流喷嘴114相通,回流管路与气动发电子系统的气液回收 装置相通,在气流管路上设有蓄能器70,蓄能器70通过节流阀71与气流管路相连。其中
所述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I包括气体管道10、蒸发层30、冷却层40和保温层50, 在气体管道10与蒸发层30之间设有储能层20,冷却层40位于蒸发层30和保温层50之 间。在气体管道10的尾气进口端11为喇叭状进口端,喇叭口朝向气体管道10的入口。
所述气动发电子系统包括发电驱动模块110和气液回收装置。在发电驱动模块 IIO的空腔下方设有与空腔相通的气液出口 115,该气液出口 115与气液回收装置相连。
所述气液回收装置包括冷凝器121、收集箱122、单向阀123、增压装置,冷凝器121 的一端与发电驱动模块110的气液出口 115相连,另一端与收集箱122相连,收集箱122出 口与单向阀123进口连接;增压装置一端与单向阀123出口连接,另一端与发动机余热收集 模块I的回流管路相连。所述增压装置可以选液压泵124和增压缸125中的一种或二种的 组合。在本实施例中,增压装置采用液压泵124和增压缸125的组合,液压泵124的进口与 单向阀123出口连接,液压泵124的进口与增压缸125的油液进口连接,增压缸125的油液 出口与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I的回流管路相连,同时,增压缸125的进气口与发动机余热收 集模块I的气流管路连接。 图2所示为第二种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实施例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发动机余 热收集模块冷却层40和保温层50之间设有一层蒸发层31,相应的,所述发动机余热发电系 统也要再增加一组如第一种实施例所述的气动发电子系统。增加一层蒸发层及气动发电子 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吸收尾气中的余热并用于发电,提高能源利用率。为便于区分,第一种实施例的气动发电子系统称为第一组气动发电子系统,第二种实施例的气动发电子系统 称为第二组气动发电子系统。蒸发层31上也设有气流管路与回流管路,该气流管路与第二 组气动发电子系统的气流喷嘴214相通,该回流管路与第二组气动发电子系统的气液回收 装置220相通。第一组气动发电子系统的发电驱动模块110与第二组气动发电子系统的发 电驱动模块210通过插装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发电驱动模块110的转动轴112与发电驱动 模块210的转动轴212连接在一起,共同带动发电机118转动。 本实施例的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I共四级,相邻两级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I的冷 却层40相通,每一级蒸发层30的气流管路相通,每一级蒸发层31的气流管路也相通;每一 级蒸发层30的回流管路相通,每一级蒸发层31的回流管路也相通。相邻两级发动机余热 收集模块I可以通过焊接或者通过夹具夹持固定在一起。相邻两级冷却层40的相连接端 部设有定位接头,相邻两级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I通过定位接头41定位。相邻两级发动机 余热收集模块I的气体管道10为相通。 相邻两级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I的气体管道10的横截面面积从尾气进口端11到 尾气出口端13依次递减,相应地,相邻两级发动机余热发电模块I的储能层20的横截面面 积依次递增。这样的设计是因为前一级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I吸收尾气热量后,尾气温度 降低导致体积收縮,为了保证尾气流速的稳定,有必要将下一级发动机余热发电模块I的 气体管道10的横截面面积适当减小。 参照附图3至图5。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I,包括气体管道 10和冷却层40,还包括保温层50和至少一层蒸发层。本实施例中蒸发层为一层,即蒸发层 30,在气体管道10与蒸发层30之间设有储能层20,蒸发层30和保温层50之间设有冷却层 40,保温层50位于最外层,蒸发层30通过发电气流管路与外界相通。 为了增加气体管道10壁的吸热面积,可以在气体管道10内设置网格或肋板等格 栅12,格栅12沿垂直于气体管道10中尾气流通的方向分布,尾气流经气体管道10时,格 栅12能与尾气充分接触,并将捕获的热量传递到与格栅12相连的气体管道壁上。在气体 管道10的尾气进口端11为喇叭状进口端,喇叭口朝向气体管道10的入口,这样的设计是 为了防止发动机产生背压,即保证气体管道10的有效空气流通横截面积大于发动机排气 口的横截面积。 所述储能层20为管状结构,内部为密封的空腔,空腔内装满高温高贮热相变材 料,所谓高温高贮热相变材料主要为高相变潜热的固_液相变材料,例如高温结晶水合盐、 A1C13、 LiN03、化202等,为增加高温高贮热柏变材料自身的导热性,可在高温高贮热相变材
料中添加高导热性能的金属粉末,例如银粉、铜粉或者铝粉,或者添加耐热性能较高的硅 油。进一步的,储能层20内壁上可以设有肋板21,也可以设有网格等其它结构,这样的设计 是为了增加高温高贮热相变材料在储能层20内的受热面积。 所述蒸发层30为管状结构,内部设有空腔,空腔内装有液体介质。蒸发层30内的 液体介质可以为无机溶液,如NH4HS04溶液等,此无机溶液在高温环境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大量气体,形成高压气流;该液体介质也可以为有机溶液,如五氟丙烷、三氯三氟乙烷 等,此有机溶液在高温环境下会被气化产生大量气体,形成高压气流。 所述冷却层40为冷却水循环腔,空腔内流通有冷却液体介质,通道的两端通过管 道连接冷却源,冷却器40通道内的冷却液体介质可以为发动机冷却水。为保证冷却水出口温度能维持发动机正常运转所需温度(约8(TC左右),冷却层40内冷却液体介质的流动方 向与尾气的流动方向相反,本实施例中,冷却层的冷却液体介质进口端41与尾气出口端13 位于同一侧,以使得冷却层40内冷却液体介质的流动方向与尾气的流动方向相反。
所述保温层50为管状结构,内部为空腔,空腔内填充有保温材料,具有保温作用。
所述蒸发层30、冷却层40和保温层50为C型管状结构,在冷却层40和保温层5 的C型口处设有伸出的法兰60,法兰60通过螺栓61固定住。为了避免蒸发层内的液体泄 露,蒸发层30的C型口 31与冷却层40和保温层50的C型口错开一定角度。采用C型口 这样的设计使得安装更方便,便于将储能层20和蒸发层30夹持住。 参照附图6。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发电驱动模块110,包括转子111、转动轴112、 转子壳体113和气流喷嘴114。转子壳体113内有一卧式圆柱形空腔,转子111位于空腔 内,气流喷嘴114的出气方向与空腔壁相切;在空腔下方设有与空腔相通集液槽H6,集液 槽116的下部设有与转子壳体113外部相通的气液出口 115。 所述气流喷嘴114可以至少为两个,沿圆柱形空腔周边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均 匀布置。所述转子lll的尖部设有滑块117,滑块117可以在滑槽中滑动。所述集液槽81 为长条状槽,槽的方向可以沿转子周向,也可以沿转子轴线方向。 本发明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发动机排出的尾气从尾气进口端11进入发动机余 热收集模块I,流经气体管道IO,气体管道10的格栅12及管道壁吸收尾气中的热量,并将 热量转移到储能器层20中,在高温环境下,蒸发层30中的液体介质转变成气体,形成高压 气流从出气口 51流出,高压气流流经节流阀71、蓄能器70和发电驱动模块110。转子111 在气流的冲击下带动转轴112转动,同时转轴112带动发电机118转动发电。气流冲击转 子111后,部分气流冷却为液体介质,该液体介质和剩余的气流流经集液槽116从发电驱动 模块110的气液出口 115流出,之后,该液体介质和剩余的气流经过冷凝器103的冷却作用 产生的液体介质一同流入收集箱122。最后,收集箱122中的液体介质在液压泵125和增压 缸126的作用下从回流口52流回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I的蒸发层30,完成一个发电循环过 程。
权利要求
一种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和气动发电子系统,其中所述气动发电子系统包括发电驱动模块和气液回收装置,发电驱动模块包括转子、转动轴、转子壳体和气流喷嘴,转子壳体内有一圆柱形空腔,转子位于空腔内;转动轴与发电机相连;气流喷嘴朝向转子端部;在空腔下方设有与空腔相通的气液出口,该气液出口与气液回收装置相连;所述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包括气体管道、蒸发层、冷却层和保温层,在气体管道与蒸发层之间设有储能层,冷却层位于蒸发层和保温层之间,保温层位于最外层;所述蒸发层上设有气流管路与回流管路,气流管路与气动发电子系统的气流喷嘴相通,回流管路与气动发电子系统的气液回收装置相通。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层蒸发层和一组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发电子系统,该蒸发层位于冷却层和保温层之间,该蒸发层上设 有气流管路与回流管路,所述气流管路与该第二组气动发电子系统的气流喷嘴相通,所述 回流管路与该第二组气动发电子系统的气液回收装置相通。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喷嘴的出气方向 与空腔壁相切;在空腔下方设有与空腔相通的集液槽,气液出口通过集液 槽与空腔相通。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喷嘴的出气方向 与空腔壁相切;在空腔下方设有与空腔相通的集液槽,气液出口通过集液槽与空腔相通。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气流管路上设有蓄能器, 蓄能器通过节流阀与气流管路相连。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气体管道的尾气进口端 为喇叭状进口端,喇叭口朝向气体管道的入口 。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管道内设有格栅, 格栅沿垂直于气体管道中气体流通方向分布,用于增加气体管道壁的吸热面积。
8.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气流喷嘴至少为两个,沿圆 柱形空腔周边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均匀布置。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层内壁上设有格
10. 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动机 余热收集模块至少为两级,相邻两级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的冷却层相通,每一级蒸发层的 气流管路相通。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回收装置包括 冷凝器、收集箱、单向阀、增压装置,冷凝器的一端与发电驱动模块的气液出口相连,另一端 与收集箱相连,收集箱出口与单向阀进口连接;增压装置一端与单向阀出口连接,另一端与 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的回流管路相连。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装置为液压泵 或增压缸,或液压泵和增压缸的组合。
13. —种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气体管道、冷却层、蒸发层和保温层, 在气体管道与蒸发层之间设有储能层,冷却层位于蒸发层和保温层之间,保温层位于最外层;所述蒸发层设有发电气流管路并通过该发电气流管路与外界相通。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其特征在于在冷却层和保温层之间 还设有一层蒸发层,该蒸发层设有发电气流管路并通过该发电气流管路与外界相通。
15. 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气体管道的尾气 进口端为喇叭状进口端,喇叭口朝向气体管道的入口。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管道内设有格 栅,格栅沿垂直于气体管道中气体流通方向分布,用于增加气体管道壁的吸热面积。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层内壁上设有 格栅。
18. —种发电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子、转动轴、转子壳体和气流喷嘴,转子壳体 内有一圆柱形空腔,转子位于空腔内,气流喷嘴的出气方向与空腔壁相切;在空腔下方设有 与空腔相通集液槽,集液槽的下部设有与壳体外部相通的气液出口 。
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电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气流喷嘴至少为两个,沿圆柱形 空腔周边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均匀布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及其发电驱动模块,属于发动机余热的再利用技术领域,使用本发明可以有效回收发动机尾气中的余热用于发电,提高能源利用率。该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包括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和气动发电子系统,气动发电子系统包括发电驱动模块和气液回收装置,发动机余热收集模块包括气体管道、蒸发层、冷却层和保温层,在气体管道与蒸发层之间设有储能层,冷却层位于蒸发层和保温层之间,保温层位于最外层。
文档编号H02N11/00GK101793185SQ201010117120
公开日2010年8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3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3日
发明者刘宏伟, 宋瑞银, 李伟, 林勇刚, 王贤成 申请人:浙江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