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具有补偿功能的应急电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气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建筑趋向于大规模、高层化发展,为了减少中断供电造成 的重大经济损失,在很多地区的建筑电气设计中,将应急电源作为独立于电网之外的备用 电源,应用于各种建筑工程之中。由于应急电源是在城市供电出现故障时才应急工作,城市供电出现故障的时间与 正常时间相比,毕竟较为短暂,导致应急电源的利用率低;在供电能力缺乏的地区,城市供 电欠压故障是应急供电重要方面,但是,目前的应急供电并不基于供电的欠压故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具有补偿功能的应急 电源,不仅用于保障城市供电故障时的应急供电,而且在城市欠压供电时,补偿市电电压, 保障市电的正常输出,一方面提高应急电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改善人们的用电条件。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1、具有补偿功能的应急电源,其特征是由补偿逆变器、应急逆变器、蓄电池组GB、 充电机和交流接触器KM1、KM2构成,所述应急逆变器的输入端为蓄电池组GB,所述应急逆 变器的输出端通过交流接触器KM2与电网连接;市电通过充电机为蓄电池组GB充电,蓄电 池组GB与补偿逆变器和应急逆变器的直流部分相连接;补偿逆变器的逆变输出电压通过 变压器接入市电;由交流接触器KMl和KM2控制所述应急电源在市电欠压时,以补偿逆变器 补偿市电电压;在电网故障时,以应急逆变器将蓄电池组GB的直流电能逆变为交流电能作 为负载供电电源。本发明是在应急电源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补偿逆变器和交流接触器,通过控 制系统控制补偿逆变器和应急逆变器的工作状态,通过交流接触器KMl和KM2,实现补偿供 电与应急供电的转换,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体现在1、本发明能够满足电网停电时,对于应急供电的需要;2、本发明在市电正常范围时,补偿逆变器和应急逆变器都不运行,没有逆变空载 损耗。3、本发明在市电欠压时,补偿逆变器投入工作,功率只有逆变总功率的15% 20%。4、本发明有效提高了应急电源设备的使用效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图1为本发明结构不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见图1,本实施例是由补偿逆变器、应急逆变器、蓄电池组GB、充电机和交流接 触器KM1、KM2构成,应急逆变器的输入端为蓄电池组GB,应急逆变器的输出端通过交流接 触器KM2与电网连接;市电通过充电机为蓄电池组GB充电,蓄电池组GB与补偿逆变器和应 急逆变器的直流部分相连接;补偿逆变器的逆变输出电压通过变压器接入市电,为市电提 供补偿。由交流接触器KMl和KM2控制所述应急电源在市电欠压时,以补偿逆变器补偿市 电电压;在电网故障时,以应急逆变器将蓄电池组GB的直流电能逆变为交流电能作为负载 {共 ^!^ ο本实施例由控制系统控制实现以下工作状态的转换开机后首先检测电网电压、蓄电池电压,如果电网电压正常,系统工作在正常供电 模式下,交流接触器KMl闭合,补偿逆变器和应急逆变器都不工作,KM2断开,电网向交流负 载供电。当电网欠压时,补偿逆变器开始工作,则系统转入到市电补偿状态,应急逆变器不 工作,KM2断开。当电网发生故障,系统在检测到电网故障后,自动断开KM1,并会立即转入应急逆 变状态,KM2闭合,继续给负载供电,起到应急供电的作用。如果电网电压正常,若发现蓄电池电量不满,由充电机向蓄电池充电。
权利要求
具有补偿功能的应急电源,其特征是由补偿逆变器、应急逆变器、蓄电池组GB、充电机和交流接触器KM1、KM2构成,所述应急逆变器的输入端为蓄电池组GB,所述应急逆变器的输出端通过交流接触器KM2与电网连接;市电通过充电机为蓄电池组GB充电,蓄电池组GB与补偿逆变器和应急逆变器的直流部分相连接;补偿逆变器的逆变输出电压通过变压器接入市电;由交流接触器KM1和KM2控制所述应急电源在市电欠压时,以补偿逆变器补偿市电电压;在电网故障时,以应急逆变器将蓄电池组GB的直流电能逆变为交流电能作为负载供电电源。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补偿功能的应急电源,其特征是由补偿逆变器、应急逆变器、蓄电池组GB、充电机和交流接触器构成,应急逆变器的输入端为蓄电池组,应急逆变器的输出端通过交流接触器与电网连接;市电通过充电机为蓄电池组充电,蓄电池组与补偿逆变器和应急逆变器的直流部分相连接;补偿逆变器的逆变输出电压通过变压器接入市电;由交流接触器控制应急电源在市电欠压时,以补偿逆变器补偿市电电压;在电网故障时,以应急逆变器将蓄电池组的直流电能逆变为交流电能作为负载供电电源。本发明不仅用于保障城市供电故障时的应急供电,而且在城市欠压供电时,补偿市电电压,在提高应急电源的利用率的同时,改善人们的用电条件。
文档编号H02J3/38GK101951013SQ201010274629
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3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3日
发明者李多山, 董海燕 申请人:合肥联信电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