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动机及绕组卷装方法

文档序号:7460808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直流电动机及绕组卷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装载在车辆上的直流电动机及这种直流电动机的绕组卷装方法。本申请要求2011年4月13日在 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特愿2011-089085号的优先权,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装载在汽车等车辆上的电动机,很多情况下使用带电刷的直流电动机。在这种直流电动机中,例如在具有底部的筒状轭部的内周面配置多个永磁体,在相对于该永磁体处于径向内侧的位置能自由旋转地设置有电枢。电枢具有从侧面嵌入并固定在转轴上的电枢铁芯和配设有多个整流片的整流器(日文$—夕)。在电枢铁芯上设有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多个极齿。在这些极齿之间形成多个轴向较长的切槽。将绕组经由这些切槽卷装在电枢铁芯上。绕组被朝向整流器的整流片拉出,并与该整流片导通。用于进行供电的电刷与各整流片滑动接触。电流经由上述电刷被供应至绕组。在此,例如已知有一种所谓的六极九切槽九整流片的直流电动机,在这种直流电动机中,设置了六个永磁体并将磁极数设定为六个极,在电枢铁芯上形成了九个极齿并将切槽数设定为九个,在整流器上设置了九个整流片(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10-213490号公报)。卷装在上述六极九切槽九整流片的直流电动机上的绕组是以集中卷绕的方式卷绕在各极齿上的。此外,公开了一种消除了整流器与电枢铁芯之间的绕组的臃肿(日文:卷太”)、实现直流电动机的小型化的技术。基于图7对绕组的卷装结构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图7是现有的电枢106的展开图。在此,符号112是极齿,电枢106的电枢铁芯108具有九个极齿112。此外,相邻的极齿112之间的空隙相当于切槽113。而且,符号110是整流器,其具有九个整流片115。另外,在依次对各整流片115及各极齿112编号并对卷装在极齿112上的绕组114标注符号来进行说明。在此,九个极齿112分别被按U相、V相、W相的顺序分配。即,隔着两个极齿112位于两侧的极齿112间是同相的极齿112。例如,I号极齿112、4号极齿112及7号极齿112被分配到U相。2号极齿112、5号极齿112及8号极齿112被分配到V相。3号极齿112、6号极齿112及9号极齿112被分配到W相。此外,在九个整流片115中,处于相同电位的整流片115夹着两个其它的整流片115设置。因此,例如,I号整流片115、4号整流片115、7号整流片115被设定成彼此是相同电位的整流片115。如图7所示,绕组114例如将其卷绕开始端134按I号整流片115、4号整流片115、7号整流片115的顺序连接。此外,形成使相同电位间的整流片115短路的连接线119。接着,将绕组114卷绕至I号极齿112上,其中,上述I号极齿112位于比与7号整流片115相对应的极齿112(7号极齿112)更靠卷装方向前方的位置,且与和绕组114的卷绕开始端134连接的I号整流片115相对应。接着,绕组114在I号极齿112上形成第一 U相线圈191U。在此,由于7号整流片15与I号极齿112分开,因此,绕组114被挂绕在未图示的转轴上。接着,绕组114卷绕在4号极齿112上形成第二 U相线圈192U。此后,绕组114卷绕在7号极齿112上形成第三U相线圈193U。形成第三U相线圈193U的绕组114与2号整流片115连接,其中,上述2号整流片115与和卷绕开始端134连接的I号整流片115相邻。其结果是,绕组114在I号极齿112,4号极齿112及7号极齿112上分别形成第一 U相线圈191U、第二 U相线圈192U及第 三U相线圈193U,由该第一 U相线圈191U、第二 U相线圈192U及第三U相线圈193U构成U相的电枢线圈109U。接着,将上述U相的电枢线圈109U的卷绕结束端144与2号整流片115。在此,在形成第三U相线圈193U之后,通过将绕组114配线在处于远离位置处的整流片115上,而不是配线在接近的整流片115上,从而能将绕组114挂绕在未图示的转轴上。此外,以与U相的电枢线圈109U相同的步骤,形成V相的电枢线圈109V及W相的电枢线圈109W。S卩,将绕组114的卷绕开始端134按2号整流片115、5号整流片115、8号整流片115的顺序连接。接着,此后,在2号极齿112、5号极齿112、8号极齿112上分别形成第一V相线圈191V、第二 V相线圈192V及第三V相线圈193V。接着,将绕组114的卷绕结束端144与3号整流片115连接。并且,将绕组114的卷绕开始端134按3号整流片115、6号整流片115、9号整流片115的顺序连接。此后,在3号极齿112、6号极齿112、9号极齿112上分别形成第一 W相线圈191W、第二 W相线圈192W及第三W相线圈193W。接着,将绕组114的卷绕结束端144与4号整流片115连接。通过如上所述构成,由于在处于相同电位的整流片115彼此之间配线的连接线119被挂绕在未图示的转轴上,因此,能消除电枢铁芯108与整流器110之间的臃肿。此外,由于在各极齿112之间配线的搭接线(日文渡>9線)也被挂绕在未图示的转轴上,因此,能进一步消除电枢铁芯108与整流器110之间的臃肿。因此,能实现电枢106的小型化。其结果是,能高效地实现直流电动机的小型化。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整流器110与电枢铁芯108之间配线的绕组114都是在相同的位置处交叉。更具体来说,如图7所示,绕组114在5号整流片115 7号整流片115附近交叉。这样,由于绕组114的交叉部分偏向一个部位,因此,会使电枢106的重量平衡偏移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量平衡性优异的九切槽九整流片的直流电动机及绕组卷装方法。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直流电动机包括轭部;转轴,该转轴能自由旋转地支承于上述轭部;电枢铁芯,该电枢铁芯安装于上述转轴,并具有朝径向呈放射状延伸的九个极齿和在这些极齿之间形成的九个切槽;整流器,该整流器与上述电枢铁芯相邻地设于上述转轴,并将九个整流片配置在环绕方向上;以及短路构件,该短路构件使各整流片中的处于相同电位的整流片彼此分别短路。此外,当朝环绕的一个方向依次对各极齿标注从I号至9号的号码时,将I号极齿、4号极齿及7号极齿分配到U相,将2号极齿、5号极齿及8号极齿分配到V相,将3号极齿、6号极齿及9号极齿分配到W相,以集中卷绕的方式将绕组卷绕在各个极齿,从而形成U相的电枢线圈、V相的电枢线圈及W相的电枢线圈。此外,通过将上述绕组朝环绕的另一个方向配线,并按顺序将上述绕组卷绕在I号极齿、4号极齿、7号极齿上,从而形成上述U相的电枢线圈。此外,通过将上述绕组朝环绕的另一个方向配线,并按顺序将上述绕组卷绕在5号极齿、8号极齿、2号极齿上,从而形成上述V相的电枢线圈。此外,通过将上述绕组朝环绕的另一个方向配线,并按顺序将上述绕组卷绕在9号极齿、3号极齿、6号极齿上,从而形成上述W相的电枢线圈。此外,形成了各相的电枢线圈的 上述绕组的末端被挂绕在上述电枢铁芯与上述整流器间的上述转轴上来进行配线,并将上述绕组的末端与规定的上述整流片连接。通过如上所述构成,能将绕组以在周向上大致均等地分散的方式配线。因此,能提供一种绕组不会偏向一个部位、重量平衡性优异的九切槽九整流片的直流电动机。根据本发明第二形态,在本发明第一形态的直流电动机的绕组卷装方法中,当以与上述极齿的号码相对应的方式朝环绕的一个方向依次对各整流片标注I号至9号的号码时,在将上述绕组朝环绕的另一方向配线并同时按顺序将上述绕组与I号整流片、4号整流片、7号整流片连接之后,将上述绕组朝环绕的另一方向配线并同时按顺序将上述绕组卷绕在I号极齿、4号极齿、7号极齿上。并且,在将上述绕组朝环绕的另一方向配线并同时按顺序将上述绕组与5号整流片、8号整流片、2号整流片连接之后,将上述绕组朝环绕的另一方向配线并同时按顺序将上述绕组卷绕在5号极齿、8号极齿、2号极齿上。并且,在将上述绕组朝环绕的另一方向配线并同时按顺序将上述绕组与9号整流片、3号整流片、6号整流片连接之后,将上述绕组朝环绕的另一方向配线并同时按顺序将上述绕组卷绕在9号极齿、3号极齿、6号极齿上。通过利用上述绕组卷装方法,能用连贯的动作进行绕组向电枢铁芯卷装的卷装作业及处于相同电位的整流片的短路作业。换言之,能连续地进行绕组向电枢铁芯卷装的卷装作业及处于相同电位的整流片的短路作业。因此,能使电枢的制造时间缩短,并能实现低成本化。如上所述,能将绕组以在周向上大致均等地分散的方式配线。因此,能提供一种绕组不会偏向一个部位、重量平衡性优异的九切槽九整流片的直流电动机。


图I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直流电动机的示意结构图。图2是沿着图I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枢的展开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绕组与电枢线圈及整流片之间的线连接状态的线连接图。图5是计算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绕组跨过各相邻的整流片间的次数的表。图6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绕组跨过各相邻的整流片间的次数汇总后的表。图7是现有的电枢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直流电动机)接着,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I是直流电动机I的示意结构图,图2是沿图I的A-A线的剖视图。如图I、图2所示,直流电动机I例如是以安装在减速器2上的状态在车辆的自动车窗装置等中使用的构件。在直流电动机I中,电枢6以能自由旋转的方式配置在具有底部的筒状轭部5内。轭部5的筒部53的截面形成为大致六边形。筒部53由六个平坦壁54和将它们连接的弯曲壁55构成。在各平坦壁54的内表面分别设有平板状的永磁体7。在轭部5的底壁51中央形成有朝轴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57。在突起部57上压入并固定有用于对转轴3的一端进行轴支承的轴承18。在筒部53的开口部53a上设有外凸缘部52,该外凸缘部52用于将直流电动机I旋紧并固定在减速器2上。在外凸缘部52上形成有用于供螺栓24插通的孔(未图示)。通过将螺栓24插通外凸缘部52并将其与减速器2螺合,从而将直流电动机I与减速器2彼此旋紧并固定。在轭部5内自由旋转地设置的电枢6包括电枢铁芯8,该电枢铁芯8从外侧嵌入并固定在转轴3上;电枢线圈9 (参照图3),该电枢线圈9卷装在电枢铁芯8上;以及整流器10,该整流器10配置在转轴3的另一端侧。另外,在图2中,为了明确电枢铁芯8和整流器10在周向上的位置关系,以简略图的方式示出了整流器10。电枢铁芯8是沿轴向层叠多块环状的金属板11而成的构件。在金属板11的外周部沿周向等间隔且呈放射状地形成有九个T字形的极齿12。九个极齿12分别被按U相、V相、W相的顺序分配。即,同相间的极齿12分别具有三个,且在周向上等间隔设置。各极齿12由卷绕主体部12a和外周部12b构成,其中,上述卷绕主体部12a朝径向外侧延伸,上述外周部12b设置在卷绕主体部12a前端并沿周向延伸。也就是说,设置在极齿12前端的外周部12b构成电枢铁芯8的外周面,并与永磁体7的表面相对。极齿12的外周部12b形成为轴向俯视呈弧形,而与极齿12的外周部12b相对的永磁体7形成为平板状。因此,随着从永磁铁7的中央朝周向两端,永磁体7与电枢铁芯8之间的间隔慢慢变大。通过将多块金属板11从外侧嵌入并固定在转轴3上,从而在位于电枢铁芯8外周的相邻的极齿12之间形成九个燕尾槽状的切槽13。切槽13沿着轴向延伸,并沿着周向等间隔地形成多个。
在这些切槽13之间插通有瓷釉涂层的绕组14(參照图3)。此外,绕组14通过绝缘件即绝缘体39卷绕在极齿12的卷绕主体部12a。藉此,在电枢铁芯8的外周形成有多个电枢线圈9。整流器10包括圆柱状的本体部61,该本体部61从外侧嵌入并固定在转轴3上;九个整流片15,这些整流片15沿着本体部61的外周面沿周向并排设置;以及竖板16,该竖板16形成在整流片15的电枢铁芯8侧的端部。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直流电动机I是由六个永磁体7、九个切槽13、九个整流片15即所谓的六极九切槽九整流片构成的直 流电动机。整流器10的本体部61由合成树脂形成,并使九个整流片15彼此绝缘。整流片15由轴向较长的板状的金属片形成,并将上述电枢铁芯8侧的端部折曲成朝外径侧折返的形状。被折曲的端部形成竖板16。在竖板16上挂绕有形成电枢线圈9的绕组14。接着,绕组14通过熔合而被固定于竖板16。其结果是,能使整流片15和与其对应的电枢线圈9导通。如上所述构成的整流器10面向減速器2 —侧设置。在減速器2内安装有ー对刷握20。通过螺栓17将上述刷握20旋紧并固定。在刷握20内分别安装有电刷31,该电刷31在受到弹簧21施力的状态下能相对于刷握20自由出入。电刷31通过与减速器2 —体成型的连接器2a而与未图示的外部电源电连接。此外,各电刷31的前端部受到弹簧21施力,并与整流器10滑动接触。其结果是,电流经由电刷31及整流器10被供应到电枢线圈9。在此,在整流器10的整流片15中,处于相同电位的整流片15彼此通过连接线19(參照图3)而短路。连接线19由绕组14形成。即,连接线19和电枢线圈9是由ー根绕组14连续形成的。(绕组的卷装方法)基于图2 图4对绕组的卷装方法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图3是电枢6的展开图。相邻的极齿12之间的空隙相当于切槽13。图4是表示绕组14与电枢线圈9及整流片15之间的线连接状态的线连接图。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图2中绕组14沿顺时针方向卷装的卷装方向及图3中绕组14朝左侧卷装的卷装方向设定为右卷(以下有时仅表示为“R”)。此外,将图2中绕组14沿逆时针方向卷装的卷装方向及图3中绕组14朝右侧卷装的卷装方向设为左卷(以下有时仅表示为“L”)。此外,在朝左卷方向依次对各整流片15及各极齿12分别编号并对卷装在极齿12上的绕组14标注符号来进行说明。在此,由于九个极齿12分别被按U相、V相、W相的顺序分配,因此,隔着两个极齿12位于两侧的极齿12间是同相的极齿12。例如,将IA号极齿12、4D号极齿12及7G号极齿12分配到U相,将2B号极齿12、5E号极齿12及8H号极齿12分配到V相,将3C号极齿12、6F号极齿12及91号极齿12分配到W相。此外,在九个整流片15中,处于相同电位的整流片15夹着两个其它的整流片15设置。因此,例如,I号整流片15、4号整流片15、7号整流片15被设定成彼此是相同电位的整流片15。如图2 图4所示,首先,将绕组14的卷绕开始端34挂绕在I号整流片15的竖板16上并与其连接。此后,将绕组14挂绕在转轴3上并同时朝右卷方向拉出,并将绕组14挂绕在4号整流片15的竖板16上。S卩,绕组14在从I号整流片15至设置于朝右卷方向前进六个位置(參照图3、图4,以下有时仅表示为“R6”)的整流片15之间配线。接着,再次将绕组14挂绕在转轴3上并同时朝右卷方向拉出,并将绕组14挂绕在7号整流片15的竖板16上。S卩,绕组14在从7号整流片15至设置于朝右卷方向前进六个位置(R6,參照图4)的整流片15之间配线。如上所述,在I号整流片15、4号整流片15及7号整流片15之间配线的绕组14起到使相同电位间的整流片15短路的连接线19的作用。接着,挂绕在7号整流片15上的绕组14相对于与7号整流片15对应的极齿12 (7G号极齿12)位于右卷方向的前方,并且被卷绕在与和绕组14的卷绕开始端34连接的I号整流片15相对应的IA号极齿12上。S卩,绕组14在从I号整流片15至设置于朝右卷方向前进五个位置(參照图3、图4,以下有时仅表示为“R5”)的整流片15附近的极齿12之间 配线。绕组14被插入91号极齿12与IA号极齿12之间的切槽13,此后被卷绕在IA号极齿12。因此,绕组14在挂绕于转轴3之后被插入91号极齿12与IA号极齿12之间的切槽13。其结果是,绕组14在IA号极齿12上形成第一 U相线圈91U。接着,绕组14从IA号极齿12与2B号极齿12之间的切槽13中被拉出,并在挂绕于转轴3的同时朝右卷方向被拉出,从而将绕组14引入3C号极齿12与4D号极齿12之间的切槽13。接着,绕组14卷绕在4D号极齿12上形成第二 U相线圈92U。此时,绕组14在IA号极齿12与4D号极齿12之间形成搭接线14a。也就是说,搭接线14a在从IA号极齿12至设置于朝右卷方向前进六个位置(R6,參照图4)的极齿12之间配线。接着,绕组14从4D号极齿12与5E号极齿12之间的切槽13中被拉出,并在挂绕于转轴3的同时朝右卷方向被拉出,从而将绕组14引入6F号极齿12与7G号极齿12之间的切槽13。接着,绕组14卷绕在7G号极齿12上形成第三U相线圈93U。也就是说,在4D号极齿12与7G号极齿12之间形成的搭接线14a在从4D号极齿12至设置于朝右卷方向前进六个位置(R6,參照图4)的极齿12之间配线。此外,跨过各极齿12、12之间的搭接线14a被挂绕在转轴3上。形成第三U相线圈93U的绕组14从7G号极齿12与8H号极齿12之间的切槽13中被拉出。此外,绕组14在挂绕于转轴3之后被挂绕在与4号整流片15相邻的5号整流片15的竖板16上,其中,上述4号整流片15的电位与和卷绕开始端34连接的I号整流片15的电位相同。如上所述,绕组14在IA号极齿12、4D号极齿12及7G号极齿12上分別形成第一 U相线圈91U、第二 U相线圈92U及第三U相线圈93U,由该第一 U相线圈91U、第二U相线圈92U及第三U相线圈93U构成U相的电枢线圈9U。此外,绕组14在从7G号极齿12附近的整流片15至设置于朝右卷方向前进十二个位置(參照图3、图4,以下有时仅表示为“R12”)的整流片15之间配线。V相的电枢线圈9V及W相的电枢线圈9W以与U相的电枢线圈9U相同的步骤,且以将卷绕开始处的极齿12的号码大小顺序错开ー个的方式形成。在此,以将极齿12的号码大小顺序错开ー个的方式形成的定义如下。即,U相的电枢线圈9U是通过将绕组14按IA号极齿12、4D号极齿12、7G号极齿12的顺序卷绕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将绕组14从极齿12所标注的号码最小的IA号极齿12依次向号码较大的极齿12卷绕。对应的是,通过将绕组14卷绕在2B号极齿12、5E号极齿12、8H号极齿12来形成V相的电枢线圈9V。但是,绕组14不是从2B号极齿开始卷绕,而是以号码大小顺序错开ー个的方式,从5E号极齿12开始依次向8H号极齿12、2B号极齿12卷绕,从而形成V相的电枢线圈9V。此外,通过将绕组14卷绕在3C号极齿12、6F号极齿12、91号极齿12来形成W相的电枢线圈9W。但是,绕组14不是从3C号极齿12开始卷绕,而是以比V相的电枢线圈9V再错开ー个的方式,从91号极齿12开始依次向3C号极齿12、6F号极齿12卷绕,从而形成W相的电枢线圈9W。更具体来说,将挂绕在5号整流片15的竖板16上的绕组14再次挂绕于转轴3,并同时朝右卷方向拉出。此外,绕组14按顺序挂绕在与5号整流片15相同电位的8号整流片15和2号整流片15的竖板16上,从而再次形成连接线19。 接着,为了与5号整流片15、8号整流片15、2号整流片15的顺序对应,将绕组14按5E号极齿12、8H号极齿12、2B号极齿12的顺序卷绕,从而按上述顺序分别形成第一 V相线圈91V、第二 V相线圈92V、第三V相线圈93V。藉此,形成V相的电枢线圈9V。在此,在各整流片15、15之间配线的绕组14的长度和配线方向以及在各极齿12、12之间配线的搭接线14a的长度和配线方向如图4所示为R6和R5。接着,在2B号极齿12上形成第三V相线圈93V的绕组14从2B号极齿12与3C号极齿12之间的切槽13中被拉出,在将绕组14挂绕于转轴3的同时朝右卷方向拉出。接着,将绕组14挂绕在9号整流片15的竖板16上。9号整流片15是电位与3号整流片15的电位相同的整流片15,其中,上述3号整流片15与和V相的电枢线圈9V的开始卷绕端34V连接的2号整流片15相邻。将挂绕在9号整流片15的竖板16上的绕组14再次挂绕于转轴3,并同时朝右卷方向拉出。此外,绕组14按顺序挂绕在与9号整流片15相同电位的3号整流片15和6号整流片15的竖板16上,从而再次形成连接线19。接着,为了与9号整流片15、3号整流片15、6号整流片15的顺序对应,将绕组14按91号极齿12、3C号极齿12、6F号极齿12的顺序卷绕,从而按上述顺序分别形成第一 W相线圈91W、第二 W相线圈92W、第三W相线圈93W。藉此,形成W相的电枢线圈9W。在此,在各整流片15、15之间配线的绕组14的长度和配线方向以及在各极齿12、12之间配线的搭接线14a的长度和配线方向如图4所示为R5、R6和R12。此后,在6F号极齿12上形成了第三W相线圈93W的绕组14从6F号极齿12与7G号极齿12之间的切槽13中被拉出。接着,将绕组14挂绕于转轴3,并同时朝右卷方向拉出,从而将卷绕结束端44挂绕在I号整流片15的竖板16上并与其连接。藉此,完成绕组向电枢铁芯8卷装的绕组卷装作业。(效果)因此,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具有九个切槽13、九个整流片15的所谓的九切槽九整流片的直流电动机I中,能将在整流片15与极齿12之间配线的绕组14以在周向上大致均等地分散的方式配线。因此,能提供一种绕组14不会偏向ー个部位、重量平衡性优异的直流电动机1,从而能抑制直流电动机I在被驱动旋转时产生振动。基于图5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图5是在将绕组14跨过相邻的整流片15、15之间的次数设为I时,分别针对形成连接线19的情况、形成搭接线14a的情况及在整流片15与电枢铁芯8之间配线的情况,计算出绕组14跨过各相邻的整流片15、15之间的次数的表。图6是将绕组14跨过各相邻的绕组15、15之间的次数汇总后的表。如图5、图6所示,绕组14在全周上大致均等地配线,能确认绕组14跨过次数最多(最大)的整流片15、15间的跨过次数与绕组14跨过次数最少(最小)的整流片15、15间的跨过次数之差为2。因此,挂绕在电枢铁芯8与整流器10间的转轴上的绕组14不会偏向转轴周向上的ー个部位,从而能提供ー种重量平衡性优异的直流电动机I。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挂绕在各竖板16上的绕组14全部朝向同一方向(右卷方向)配线,因此,能使绕组14向各竖板16卷绕的卷绕状态为a型卷绕状态。因此,能可靠地进行各整流片15与绕组14之间的连接。而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将绕组14的卷绕开始端34及卷绕结束端44分别与I号整流片15连接,并将绕组14连续地配线在它们之间。也就是说,能用连贯的动作进行绕组14向电枢铁芯8卷装的卷装作业及处于相同电位的整流片15的短路作业。換言之,能连续地进行绕组14向电枢铁芯8卷装的卷装作业及处于相同电位的整流片15的短路作业。因此,能使电枢6的制造时间缩短,井能实现低成本化。另外,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其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范围内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图3所示的绕组14的卷装方法进行说明。但是,本发 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通过将绕组14朝右卷方向拉出并同时依次卷绕在IA号极齿12、4D号极齿12、7G号极齿12上来形成U相的电枢线圈9U,通过将绕组14朝右卷方向拉出并同时依次卷绕在5E号极齿12、8H号极齿12、2B号极齿12上来形成V相的电枢线圈9V,通过将绕组14朝右卷方向拉出并同时依次卷绕在91号极齿12、3C号极齿12、6F号极齿12上来形成W相的电枢线圈9W,并且将在电枢铁芯8与整流器10之间配线的绕组14以挂绕在转轴3上的方式配线。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直流电动机I例如是以安装在减速器2上的状态在车辆的自动车窗装置等中使用的电动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能将本实施方式应用到各种各样的九切槽九整流片的直流电动机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直流电动机,包括 轭部; 转轴,该转轴能自由旋转地支承于所述轭部; 电枢铁芯,该电枢铁芯安装于所述转轴,并具有朝径向呈放射状延伸的九个极齿和在这些极齿之间形成的九个切槽; 整流器,该整流器与所述电枢铁芯相邻地设于所述转轴,并将九个整流片配置在环绕方向上;以及 短路构件,该短路构件使各整流片中的处于相同电位的整流片彼此分别短路, 其特征在于, 当朝环绕的一个方向依次对各极齿标注从I号至9号的号码时, 将I号极齿、4号极齿及7号极齿分配到U相, 将2号极齿、5号极齿及8号极齿分配到V相, 将3号极齿、6号极齿及9号极齿分配到W相, 以集中卷绕的方式将绕组卷绕在各个极齿,从而形成U相的电枢线圈、V相的电枢线圈及W相的电枢线圈, 通过将所述绕组朝环绕的另一个方向配线,并按顺序将所述绕组卷绕在I号极齿、4号极齿、7号极齿上,从而形成所述U相的电枢线圈, 通过将所述绕组朝环绕的另一个方向配线,并按顺序将所述绕组卷绕在5号极齿、8号极齿、2号极齿上,从而形成所述V相的电枢线圈, 通过将所述绕组朝环绕的另一个方向配线,并按顺序将所述绕组卷绕在9号极齿、3号极齿、6号极齿上,从而形成所述W相的电枢线圈, 形成了各相的电枢线圈的所述绕组的末端被挂绕在所述电枢铁芯与所述整流器间的所述转轴上来进行配线,并将所述绕组的末端与规定的所述整流片连接。
2.—种权利要求I所述的直流电动机的绕组卷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以与所述极齿的号码相对应的方式朝环绕的一个方向依次对各整流片标注I号至9号的号码时, 在将所述绕组朝环绕的另一方向配线并同时按顺序将所述绕组与I号整流片、4号整流片、7号整流片连接之后, 将所述绕组朝环绕的另一方向配线并同时按顺序将所述绕组卷绕在I号极齿、4号极齿、7号极齿上, 并且,在将所述绕组朝环绕的另一方向配线并同时按顺序将所述绕组与5号整流片、8号整流片、2号整流片连接之后, 将所述绕组朝环绕的另一方向配线并同时按顺序将所述绕组卷绕在5号极齿、8号极齿、2号极齿上, 并且,在将所述绕组朝环绕的另一方向配线并同时按顺序将所述绕组与9号整流片、3号整流片、6号整流片连接之后, 将所述绕组朝环绕的另一方向配线并同时按顺序将所述绕组卷绕在9号极齿、3号极齿、6号极齿上。
全文摘要
一种直流电动机及绕组卷装方法,在该直流电动机中,通过将绕组朝右卷方向配线,并按顺序将绕组卷绕在1号极齿、4号极齿、7号极齿上,从而形成U相的电枢线圈,通过将绕组朝右卷方向配线,并按顺序将绕组卷绕在5号极齿、8号极齿、2号极齿上,从而形成V相的电枢线圈,通过将绕组朝右卷方向配线,并按顺序将绕组卷绕在9号极齿、3号极齿、6号极齿上,从而形成W相的电枢线圈,将形成了各相的电枢线圈的绕组的卷绕开始端及卷绕结束端挂绕在电枢铁芯与整流器间的转轴上来进行配线,并与规定的整流片连接。
文档编号H02K3/12GK102738997SQ20121011488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3日
发明者山上源作, 斋藤正和, 杉山友康, 石原健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美姿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