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发电机用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电机用发动机,尤其涉及冷却风道。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CN1800600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引擎式发电机。该引擎式发电机具有使冷却发动机和消声器的冷却风通过的发动机冷却风道和使冷却发电机的冷却风道通过的发电机冷却风道,并用一体形成的排气管道构成了将通过所述发动机冷却风道的冷却风排出到所述引擎式发电机的外部的发动机管道和将通过所述发电机冷却风道的冷却风排出到所述引擎式发电机的外部的发电机管道。在这种引擎式发电机中,其发动机的冷却实际上采用的是发动机冷却风道与发电机冷却风道并行的形式,也就是说,两个冷却通道是独立的,这样的结果一是该方案中冷却了发电机的冷却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二 是构成冷却管道的部件较多,不利于产品成本的控制。另外,各部件的安装结构复杂也不易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风道结构简单、部件省,能合理利用冷却风并有效提高发动机冷却效果,还可使安装简单易控的发电机用发动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发电机用发动机,包括发电机及用于驱动所述发电机的发动机,其第一特征在于,该发动机还包括第一冷却结构,具有连接到发动机的曲轴一端的第一冷却风扇,该第一冷却结构用于形成冷却发电机、发动机的气缸体的第一冷却风道;第二冷却结构,具有连接到发动机的曲轴另一端的第二冷却风扇,该第二冷却结构用于形成冷却发动机的曲轴箱的第二冷却风道;由内罩和外罩组成的消声器罩,其与消声器有间隙地设置并形成冷却消声器的第三冷却风道,该第三冷却风道分别与第一、二冷却风道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第二特征在于,内罩的底壁设置为第二冷却结构的一部分,其与发动机的箱盖形成为容纳第二冷却风扇的第二冷却风扇容纳空间,该第二冷却风扇容纳空间具有成型于箱盖底部的第一进风口及与第三冷却风道连通的、开口于底壁上的第一连接口。本实用新型在第二特征的基础上,第三特征在于,第二冷却风扇容纳空间还具有成型于箱盖顶部的第二进风口。本实用新型在第二或三特征的基础上,第四特征在于,在箱盖和第二冷却风扇之间还具有引导由第一、二进风口进入的冷却风沿其中心流向第二冷却风扇的箱盖导风罩。本实用新型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第五特征在于,消声器罩上一体形成有连接第一、三冷却风道的连接管,该连接管一端与第一冷却风道连接于气缸体周缘,另一端在消声器罩上形成与第三冷却风道连通的第二连接口。本实用新型在第五特征的基础上,第六特征在于,连接管包括管顶部及与管顶部相连的管底部,管顶部与消声器的外罩一体成型,管底部与内罩一体成型。本实用新型在第一、二或五任一特征的基础上,第七特征在于,内罩的底壁上竖直设有能分隔来自第一、二冷却风道的冷却风的隔离板。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特征,用于冷却发电机、发动机的气缸体、来自第一冷却风道的冷却风和用于冷却发动机的曲轴箱、来自第二冷却风道的冷却风,通过消声器罩汇合到由消声器罩与消声器之间的间隙形成的第三冷却风道来冷却消声器,从而实现冷却风的最大化利用,能有效降低发动机运行温度。而消声器罩设计为内、外罩,使安装更为方便可
O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特征,消声器罩不仅用于形成第三冷却风道,而且其内罩 的底壁设置为第二冷却结构的一部分而用于形成第二冷却风道,与现有的单独的第二冷却风道相比,能够减少部件,形成消声器罩的一罩多用;同时,其第一进风口开设在箱盖底部,能实现发动机的曲轴箱底部、箱盖的冷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特征,可以使发动机外部的冷却风沿发动机曲轴箱的顶部表面由设在箱盖上的第二冷却风道的第二进风口流入,从而冷却发动机曲轴箱的顶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特征,由第一、二进风口进入的冷却风,将在箱盖导风罩的引导下从其中心部位导向第二冷却风扇,使冷却风的行进路线变为S形,增长了其与发动机箱盖的接触时间并增大了其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带走更多的热量,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O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特征,仅用消声器罩,就可以实现第一、三冷却风道的连通,而不增加额外的部件,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本实用新型中消声器罩的一罩多用,节省了部件的数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特征,连接管分为管顶部和管底部并分别一体成型于消声器罩的外罩和内罩上,使第一、三冷却风道的连接部件结构简单,并且安装方便。结合第二特征,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良好效果先将消声器罩的内罩安装在发动机上,这时,内罩与发动机箱盖形成第二冷却结构并形成与第三冷却风道连接的第一连接口,同时,形成连接管的管底部并与第一冷却风道相连。接着安装消声器,并将外罩扣合并固定在内罩上,这样,形成第三冷却风道,同时,连接管的管顶部与管底部连接成完整的连接管以实现第一、三冷却风道的连接。从而,将第二、三冷却风道的形成及相互连接,以及第一、三冷却风道的连接的多个问题,都归结于消声器罩的内、外罩的安装、设置一个问题上,安装简便易行且结构简单、省部件数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特征,由于第一、二冷却风道分别与第三冷却风道相连,设计时可能出现来自第一、二冷却风道的冷却风的风速、风量等不一致,因此设置隔离板来避免第一、二冷却风道的冷却风在进入第三冷却风道时相互干扰,以便更好地冷却消声器从而更好地冷却发动机。
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电机用发动机的立体图。图2是图I中发电机用发动机的后-右视方向立体图。图3是图I中发电机用发动机沿曲轴垂直向的剖视图。[0021]图4是图I中消声器罩部件的分解示意图。图5是图I中消声器罩部件扣合固定后的立体图。图6是图I中消声器罩部件扣合固定后的后视图。图7是图I的后视图(除去消声器外罩)。图8是图I中箱盖部件的后视图。图9是图8中手柄的A-A线剖视图。图10是图3中箱盖导风罩的前视图。图11是图10中B-B线剖视图。图中,10是发动机,20是发电机,13是手拉起动器,112是第一冷却风扇,134是起动器罩,131是第一冷却风扇导风罩,122是气缸体导风罩,132是第三进风口,14是箱盖,172、173是消声器罩的内、外罩,174是连接管,141、142是第一、二进风口,176、177是第一、二连接口,178、135是第一、二出风口,G是第一冷却风扇-发电机容纳室,F是第二冷却风扇容纳室,C、D、E是第一、二、三冷却风道,30,40,50是第一、二、三冷却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发电机用发动机。说明中涉及的方位,以图I中标示的方位为基准。图I、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电机用发动机不同观察方向的立体图,图3是图I中发电机用发动机沿曲轴垂直向的剖视图。发电机用发动机包括发动机10,由发动机10驱动的发电机20。发动机10主要包括曲轴箱11、气缸体12、手拉起动器13、空滤器15、化油器16、消声器17及燃料油箱(由于发电机用燃料油箱通常设置于机架上,故图中未示出)。曲轴箱11内具有曲轴111,发动机10工作时,曲轴111在曲轴箱11上通过其支持轴承(图中未标注)自由旋转。发电机20包括定子22和转子21。在发动机10的前端,即曲轴111的前端依次连接发电机20及第一冷却风扇112,第一冷却风扇导风罩131被安装在曲轴箱11的前侧箱盖上(图中未标)并将发电机20及第一冷却风扇112罩入其中而形成第一冷却风扇-发电机容纳室G ;第一冷却风扇导风罩131正对第一冷却风扇112的前侧罩壁(图中未不出)部位具有开口(图中未标不)以作为第一冷却风扇112的冷却风吸入口,与该开口相对应的部位在第一冷却风扇导风罩131上支撑有手拉起动器13及起动器罩134。起动器罩134上在前侧及周缘侧设有多组第三进风口 132,同时,起动器罩134与第一冷却风扇导风罩131之间也形成多个第三进风口132,这些第三进风口 132共同形成第一冷却风扇112的进风,也可以说形成了第一冷却风扇导风罩131或第一冷却风扇-发电机容纳室G的进风。此外,在曲轴箱11的前侧箱盖的顶部,其上设有I至2个第二出风口 135以使冷却风水平向吹向曲轴箱11的顶部。在第一冷却风扇112的操作下,通过第三进风口 132进入第一冷却风扇导风罩131 (第一冷却风扇-发电机容纳室G)的冷却风,其大部分将由第一冷却风扇导风罩131导向发动机10的气缸体12,在此过程中,来自第三进风口 132的大部分冷却风将冷却发电机20及发动机10的曲轴箱11的前侧箱盖。而其余少量的冷却风,则从第二出风口 135沿曲轴箱11的顶部表面吹出,从而从顶部冷却曲轴箱11。而气缸体12上另设有气缸体导风罩122与第一冷却风扇导风罩131相连接。通过气缸体导风罩122,来自第一冷却风扇导风罩131的冷却风将导向气缸体12并使其沿气缸体12的表面由前向后地吹过从而冷却气缸体12,冷却气缸体12后的冷却风从气缸体12的后侧部位向后排出。由此,起动器罩134、第一冷却风扇导风罩131、气缸体导风罩122及第一冷却风扇112形成为第一冷却结构30。通过第一冷却结构30,在第一冷却风扇112的操作下,形成了冷却发电机20、发动机的气缸体12的第一冷却风道C。在发动机10的曲轴箱11的后侧具有与之密封连接的箱盖14,曲轴111的后端自箱盖14穿出。在箱盖14的后侧形成一个平底、大致成碗状的结构以形成容纳第二冷却风扇113的空间(可参见图8 9)。在该碗状结构的下部即箱盖14的底部垂直向开设有第一进风口 141,在该碗状结构的上部即箱盖14的顶部水平向开设有与第二出风口 135相对设置的第二进风口 142。发动机10的消声器17与箱盖14并列地设置,使消声器排气口 179的轴线与曲轴111的轴线平行(图中未标示)。消声器17外间隙地设有形状为大致方形的箱体状的消声器罩171将消声器17包覆其中,仅在消声器排气口 179 —侧留有开口。该消声器罩171包括内罩172和外罩173。内罩172通过其底壁175与箱盖14相连,外罩173扣合并通过螺钉(图中未标示)固定在内罩172上。参见图4 7,在内罩172的底壁175的左上侧角设有开口即第一连接口 176。底壁175的右侧部上部的前侧向前一体设有连接到气缸体12周缘以实现与第一冷却通道C连通(即连接到气缸体导风罩122)的截面大致呈U形的组成连接管174的管底部138,该管底部138在底壁175上形成为大致U形的不规则开口(图中未标示)。而在外罩173上,在其右侧部上部的前侧与管底部138相对应的上方位置向前、向上凸出地一体形成有可与管底部138连接从而组成连接管174的管顶部137,管顶部137的截面大致呈浅倒U形并连接到气缸体12周缘以实现与第一冷却通道C连通(即连接到气缸体导风罩122)。管底部138与管顶部137如此设置,在安装后,消声器罩171上即一体形成了由管底部138和管顶部137连接而成的连接管174,该连接管174其前端能与第一冷却通道C在气缸体12上的冷却风出口也就是气缸体导风罩122的出风侧对应连接;其后端则一体地在消声器罩171上(即在内罩172的底壁175右侧上部)形成一个不规则开口即第二连接口 177,从而通过连接管174实现第一冷却通道C与消声器罩171 (也即第三冷却通道E,后面将详述)的连通。如图3、图9,消声器17的内罩172安装在曲轴箱11的箱盖14上,并使其底壁175的左侧部分覆盖在前述箱盖14后侧所形成的碗状结构的开口端上,箱盖14与内罩172限定出容纳第二冷却风扇113的第二冷却风扇容纳空间F,第二冷却风扇113连接在曲轴111的后端并容纳在第二冷却风扇容纳空间F中。通过第二冷却风扇113的操作,分别位于箱盖14底部和顶部的第一、二进风口 141、142,成为该第二冷却风扇容纳空间F也就是第二冷却风扇113的进风口。值得一提的是,如前所述,由于第二进风口 142与第一风道C的第二出风口 135相对设置,由第二出风口 135沿气缸体12顶部吹出的风会很快吸入第二进风口142,从而加快气缸体12顶部冷却风的流动,使散热效果更佳。而在底壁175左上侧角的第一连接口 176,则成为该第二冷却风扇容纳空间F也就是第二冷却风扇113的出风口,如此形成冷却曲轴箱11 (其底部及后部的箱盖14)的第二冷却风通道D。箱盖14、底壁175及第二冷却风扇113就形成为第二冷却结构40。如图I 图3,消声器罩171与消声器17之间的间隙,形成为发动机的第三冷却风道E。第三冷却风道E具有两个进风口,其一是与第一冷却风道C通过连接管174连通的第一冷却风道C的出风口即形成于内罩172的底壁175右侧上部的第二连接口 177(这个意义上看,连接管174实际上也可看作第一冷却结构30的组成部分,但由于连接管174 —体成型于消声器罩171,说明书中将其归于第三冷却结构50)。另一个第三冷却风道E的进风口是第二冷却风道D在底壁175左上侧角形成的出风口即第一连接口 176。也就是说,在底壁175上部的左、右侧形成了两个并列、相互独立的第三冷却风道的进风口即第一、二连接口 176、177。而第三冷却风道E的出风口,则形成于消声器罩171在消声器排气口 179一侧的开口侧,也就是外罩173的后侧开口端与消声器17之间所限定出来的风口,即第一出风口 178。如此,第三冷却风道E通过并列的第一、二连接口 176、177,实现与第二、一冷却风道D、C分别连通,从而有效利用第一、二冷却风道由第一、二连接口 176、177排出的冷却风继续冷却消声器17,并从第一出风口 178排出到发动机10外部。相应地,消声器内罩172、外罩173及连接管174构成了第三冷却结构。 进一步,如图3、图10及图11所示,在箱盖14和第二冷却风扇113之间设有引导由第一、二进风口 141、142进入的冷却风沿其中心(即过风孔144)流向第二冷却风扇113进风侧的箱盖导风罩143。该箱盖导风罩143的形状为碟状、其中心设有过风孔144,其碟状的敞口端覆盖在第一、二进风口 141、142的上方,以引导来自第一、二进风口 141、142的冷却风沿箱盖导风罩143与箱盖14所限定的空间由顶部或底部向中心所设过风孔144运动,增长冷却风行进路径,增加冷却风接触箱盖14的时间,从而可有效提高对箱盖14的冷却效果。更进一步,如图4、图6及图7所示,在内罩172的底壁175的上部且在第一、二连接口之间,竖直设有隔离板136,以使来自第一、二连接口的冷却风也即来自第一、二冷却风道的冷却风相互分隔,以免相互干扰。实施例中隔尚板136的闻度被设置得与第一连接口176的高度相一致。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第一冷却结构C为现有技术,所以新增部件主要为消声器罩171,而消声器罩171上不仅一体成型有连接第一、三冷却通道C、E的连接管174,而且消声器罩171还构成第二冷却结构D的一部分并与之连通以使第二、三冷却通道D、E连通。因此,本实用新型在利用第一、二冷却风道同时冷却消声器的设计上,结构简单,部件省、成本低,能保证发动机的冷却效果,其安装也相对简便。安装时,在箱盖14上装入箱盖导风罩并在曲轴111的后端连接第二冷却风扇,对应好连接管174的管底部138与气缸体导风罩122的位置,将消声器罩171的内罩172安装在箱盖14上;再安装消声器17,其消声器进气口(图中未示出)一端被安装在气缸体12的燃烧废气排出口(图中未示出),消声器17的本体则通过螺栓(图中未标注)穿过内罩172上的安装孔被安装在箱盖14上;之后,将消声器罩171的外罩173与内罩172对应卡合(同时,外罩173上的管顶部137与内罩172上的管底部138卡合,管顶部137的前端与气缸体导风罩122对应部位卡合),并通过螺栓(图中未标示),外罩173被固定在内罩172上。安装的步骤少、稳定可靠、工艺简单,可有效节省安装成本。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中发电机用发动机,可以有不同的变更设计,t匕如,连接管可以单独设计,也可以将其设计为与内罩一体成型等等,只要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要点的范围内,仍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0045]本实用新型的发电机用发动机,其可以应用在面对低端市场的开架式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产品上,也可应用在面对中高端市场的静音式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产品上,均能 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效果,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
权利要求1.一种发电机用发动机,包括发电机及用于驱动所述发电机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该发动机还包括第一冷却结构,具有连接到所述发动机的曲轴一端的第一冷却风扇,该第一冷却结构用于形成冷却发电机、发动机的气缸体的第一冷却风道;第二冷却结构,具有连接到所述发动机的曲轴另一端的第二冷却风扇,该第二冷却结构用于形成冷却发动机的曲轴箱的第二冷却风道;由内罩和外罩组成的消声器罩,其与消声器有间隙地设置并形成冷却消声器的第三冷却风道,该第三冷却风道分别与所述第一、二冷却风道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电机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罩的底壁设置为所述第二冷却结构的一部分,其与发动机的箱盖形成为容纳第二冷却风扇的第二冷却风扇容纳空间,该第二冷却风扇容纳空间具有成型于所述箱盖底部的第一进风口及与第三冷却风道连通的、开口于所述底壁上的第一连接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电机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风扇容纳空间还具有成型于所述箱盖顶部的第二进风口。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电机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箱盖和所述第二冷却风扇之间还具有引导由第一、二进风口进入的冷却风沿其中心流向所述第二冷却风扇的箱盖导风罩。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电机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器罩上一体形成有连接第一、三冷却风道的连接管,该连接管一端与第一冷却风道连接于气缸体周缘,另一端在消声器罩上形成与第三冷却风道连通的第二连接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电机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包括管顶部及与管顶部相连的管底部,所述管顶部与消声器的外罩一体成型,所述管底部与内罩一体成型。
7.如权利要求1、2或5所述的任一发电机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罩的底壁上竖直设有能分隔来自第一、二冷却风道的冷却风的隔离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道结构简单、部件省,能合理利用冷却风并有效提高发动机冷却效果,还可使安装简单易控的发电机用发动机,包括发电机及用于驱动所述发电机的发动机,用于形成冷却发电机、发动机的气缸体的第一冷却风道的第一冷却结构,用于形成冷却发动机的曲轴箱的第二冷却风道的第二冷却结构;由内罩和外罩组成的消声器罩,其与消声器有间隙地设置并形成冷却消声器的第三冷却风道,该第三冷却风道分别与第一、二冷却风道相连通。
文档编号H02K9/04GK202732084SQ20122028826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9日
发明者杨希波, 杨佺 申请人:重庆润通动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