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驱动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69689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微型驱动电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型电机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驱动透镜装置的微型驱动电机。
背景技术
微型摄像装置已经广泛应用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其中的微型驱动电机(也叫透镜驱动电机)也越做越小。传统的微型驱动电机一般包括壳体、上垫片、上弹簧片、透镜载体、磁石组件、线圈 组件、下垫片、下弹簧片组件和底座;传统产品为了保证装配精度,必须要把外壳内角(外壳顶壁与侧壁之间的过渡圆弧)做得很小,一般该内角半径要小于0. 1mm,对拉伸要求较高,导致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容易拉裂,不良率较高;同时要求与其配合的上垫片外角要足够大,一般该外角半径要大于0. 15mm,由于垫片本身尺寸较小,且非常薄,所以对加工精度要求很高,也导致了较高的不良率,另外由于传统的上垫片均采用塑料注塑制成,所以其强度也较差,在装配过程中,很容易变形成为废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壳体和上垫片加工精度要求,从而有效提闻良品率的微型驱动电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型驱动电机,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中的上垫片;所述壳体包括顶壁和与顶壁四周边缘邻接的侧壁,所述顶壁中心处设有透光孔;所述上垫片设有朝着外壳顶壁凸出的支承凸台,该支承凸台的顶面抵接在外壳顶壁底面上。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垫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承凸台是通过冲压上垫片的部分板体所形成,并在对应支承凸台处形成凹槽。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顶壁与侧壁夹合形成的内角处设有倒角状或圆角状的过渡面,所述各支承凸台位于所述过渡面内侧。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承凸台的数量是至少三个。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承凸台均匀分布在上垫片上。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顶壁是矩形,各侧壁是与顶壁垂直的平直板体;相邻的两个侧壁夹合形成的内角处设有倒角状或圆角状的过渡面;所述上垫片的形状是矩形框状,包括与壳体四侧壁邻接的四条压边和位于压边之间的内孔,且相邻两个压边夹合所形成的四角外侧边缘处均设有避开相邻的两个侧壁之间的过渡面的缺口。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垫片四角内侧处均设有加强板,各支承凸台是通过冲压加强板形成。上述技术方案中,各支承凸台是通过冲压上垫片各侧边的中部板体所形成。[0014]上述技术方案中,该驱动电机还包括上弹簧片和透镜载体,所述上弹簧片还包括外框、内框和连接外框与内框的多个弹性丝簧,所述上弹簧片的内框压接在透镜载体顶面上,所述上垫片压接在上弹簧片的外框上。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I)本实用新型产品通过在上垫片上设置向上凸出的支承凸台,并使支承凸台的顶面抵接在外壳顶壁底面上;使得上垫片的外侧边缘不用再与外壳内角配合,所以有效降低了上垫片和外壳的加工精度要求,不会产生歪斜;另外也即降低了制造工艺难度,从而具有较高的成品率。(2)本实用新型产品中的上垫片采用金属材料一体制成,与采用塑料件相比,能够充分保证强度。

图I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结构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所示微型驱动电机从另一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I所示微型驱动电机的一种俯视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图5是图I所示微型驱动电机中上垫片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上垫片从另一角度观察时的一种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结构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所示标记为壳体1,顶壁11,侧壁12,透光孔13,内角14,过渡面15,上垫片2,支承凸台21,凹槽22,压边23,内孔24,缺口 25,加强板26,上弹簧片3,外框31,内框32,弹性丝簧33,透镜载体4。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I)图I至图6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其中,图I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结构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所示微型驱动电机从另一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I所示微型驱动电机的一种俯视图;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图5是图I所示微型驱动电机中上垫片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上垫片从另一角度观察时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是一种用于手机摄像头中的微型驱动电机,见图I至图6所示,包括壳体I和位于壳体I中的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上垫片2 ;所述壳体I包括顶壁11和与顶壁11四周边缘邻接的侧壁12,所述顶壁11中心处设有透光孔13 ;所述上垫片2设有朝着外壳顶壁11凸出的支承凸台21,该支承凸台21的顶面抵接在外壳顶壁11底面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I顶壁11是矩形,各侧壁12是与顶壁11垂直的平直板体;相邻的两个侧壁12夹合形成的内角14处设有倒角状或圆角状的过渡面15 ;所述上垫片2的形状是矩形框状,包括与壳体I四侧壁12邻接的四条压边23和位于压边23之间的内孔24,且相邻两个压边23夹合所形成的四角外侧边缘处均设有避开相邻的两个侧壁12之间的过渡面15的缺口 25。[0030]所述支承凸台21是通过冲压上垫片2的部分板体所形成,并在对应支承凸台21处形成凹槽22。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垫片2四角内侧处均设有加强板26,各支承凸台21是通过冲压加强板26形成。所述壳体I顶壁11与侧壁12夹合形成的内角14处设有倒角状或圆角状的过渡面15,所述各支承凸台21位于所述过渡面15内侧。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承凸台21的数量是四个,在具体实践中,至少是三个,并均匀分布在上垫片2上,当然,不均匀分布设置支承凸台21,仅是挑选合适位置,使其能够有效固定在壳体顶壁11与外接上弹簧片之间即可。本实施例具有积极的效果(I)本实施例产品通过在上垫片上设置向上凸出的支承凸台,并使支承凸台21的顶面抵接在外壳顶壁11底面上;使得上垫片的外侧边缘不用再与外壳内角配合,所以有效降低了上垫片和外壳的加工精度要求,不会产生歪斜;另外也即降低了制造工艺难度,从而具有较高的成品率。(2)本实施例产品中的上垫片采用金属材料一体制成,与采用塑料件相比,能够充分保证强度。(实施例2)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结构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I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该驱动电机还包括上弹簧片3和透镜载体4,所述上弹簧片3还包括外框31、内框32和连接外框31与内框32的多个弹性丝簧33,所述上弹簧片3的内框32压接在透镜载体4顶面上,所述上垫片2压接在上弹簧片3的外框31上。(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I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各支承凸台21是通过冲压上垫片2各侧边的中部板体所形成。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微型驱动电机,包括壳体⑴和位于壳体⑴中的上垫片⑵;所述壳体⑴包括顶壁(11)和与顶壁(11)四周边缘邻接的侧壁(12),所述顶壁(11)中心处设有透光孔(1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垫片(2)设有朝着外壳顶壁(11)凸出的支承凸台(21),该支承凸台(21)的顶面抵接在外壳顶壁(11)底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微型驱动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垫片(2)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型驱动电机,其特征在干所述支承凸台(21)是通过冲压上垫片(2)的部分板体所形成,并在对应支承凸台(21)处形成凹槽(22)。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微型驱动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I)顶壁(11)与侧壁(12)夹合形成的内角(14)处设有倒角状或圆角状的过渡面(15),所述各支承凸台(21)位于所述过渡面(15)内侦U。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微型驱动电机,其特征在干所述支承凸台(21)的数量是至少三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型驱动电机,其特征在干所述支承凸台(21)均匀分布在上垫片⑵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型驱动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I)顶壁(11)是矩形,各侧壁(12)是与顶壁(11)垂直的平直板体;相邻的两个侧壁(12)夹合形成的内角(14)处设有倒角状或圆角状的过渡面(15);所述上垫片(2)的形状是矩形框状,包括与壳体(I)四侧壁(12)邻接的四条压边(23)和位于压边(23)之间的内孔(24),且相邻两个压边(23)夹合所形成的四角外侧边缘处均设有避开相邻的两个侧壁(12)之间的过渡面(15)的缺ロ(2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型驱动电机,其特征在干所述上垫片(2)四角内侧处均设有加强板(26),各支承凸台(21)是通过冲压加强板(26)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型驱动电机,其特征在于各支承凸台(21)是通过冲压上垫片(2)各侧边的中部板体所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9之一所述的微型驱动电机,其特征在于该驱动电机还包括上弹簧片(3)和透镜载体(4),所述上弹簧片(3)还包括外框(31)、内框(32)和连接外框(31)与内框(32)的多个弹性丝簧(33),所述上弹簧片(3)的内框(32)压接在透镜载体(4)顶面上,所述上垫片(2)压接在上弹簧片(3)的外框(31)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型驱动电机,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中的上垫片;所述壳体包括顶壁和与顶壁四周边缘邻接的侧壁,所述顶壁中心处设有透光孔;所述上垫片设有朝着外壳顶壁凸出的支承凸台,该支承凸台的顶面抵接在外壳顶壁底面上。本实用新型产品使得上垫片的外侧边缘不用再与外壳内角配合,所以有效降低了上垫片和外壳的加工精度要求,不会产生歪斜;另外也即降低了制造工艺难度,从而具有较高的成品率。
文档编号H02K5/04GK202817956SQ201220401410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4日
发明者胡小青 申请人:苏州贝腾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