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77550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线束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线束防水结构包括:索环(25),索环(25)包括:管状的主体部(35),管状的主体部(35)的外周水密地安装在分隔车厢外侧部和车厢内侧部的车体面板上的通孔(37)上;和小直径管状部(29),小直径管状部(29)的一端连接到管状的主体部(35);线束(11),线束(11)包括多根以未成束状态插入通过管状部的电线且被布线成相对于通孔(37)具有预定的高度差X1;和直径增加部(33),直径增加部(33)设置在至少一根电线上以在邻近所述一根电线的电线之间形成间隙。
【专利说明】线束防水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线束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如图8所示,索环505被用于配置穿过汽车的车体面板501的线束503。在被车体面板501分隔的车厢外侧部507和车厢内侧部509中,图中示出的线束503的外周被诸如保护管或者带的保护部件511覆盖。索环505的大直径主体部513水密地嵌入车体面板501的通孔515中。对于线束503来说,在通孔515和主体部513之间的空间防水,则主体部513和线束503之间的空间(即索环的内部)防水。
[0003]索环内部的防水通过例如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防水结构来实现。即,如图9所示,防水剂519被施加在电线517的外周之间。防水片523围绕施加防水剂519的防水部521缠绕,使得电线被束紧成具有圆形截面的电线束。带525围绕防水片523的两端缠绕。具有以这种方式形成的防水部521的线束503通过将防水部521紧密地嵌合到线束通孔514中而安装到索环505。
[0004]另一方面,在使用索环的线束防水结构中,也提出不使用防水剂519的技术方案。例如,在专利文献2披露的线束防水结构中,如图10所示,索环529的主体部513被安装到分隔发动机室和车厢内侧部的缓冲板527的通孔515上,长管531被连结到所述主体部513,且所述长管531被布置在作为车厢外侧部507的发动机室的内部。未成束状态的线束503被插入穿过所述主体部513和所述管531的内部,且在此状态下,至少两个使所述管531的内径变窄的喉部(第一固定部533和第二固定部535)设置在靠近所述管531的远端的位置和与上述位置间隔开且邻近所述主体部的位置。在喉部中,通过将固定带537系紧到所述管531的外周而使所述管531的内径变窄。通过在从索环529引出的线束503中设置弯曲部539,所述电线517被松开。
[0005]引用列表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I JP-A-2005-71790
[0008]专利文献2 JP-A-2008-17638


【发明内容】

[0009]技术问题
[0010]然而,对于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线束503来说,填充操作是繁琐的,干燥防水剂519需要花费时间,且防水操作花费较长时间。因为使用防水剂519,所以增加了成本。此外,对于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线束防水结构来说,将电线517穿过长管531是繁琐的,防水操作花费较长时间,需要大索环529,增加了成本。从外部不能肯定地确定插入到所述管531内部的电线517之间是否存在间隙。因此,可能发生毛细作用。
[0011]本发明基于上述情况而做出,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缩短防水操作时间的廉价的线束防水结构。
[0012]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0013]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下面的构造来实现。
[0014](I)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线束防水结构包括:索环,该索环包括:管状的主体部,该管状的主体部的外周水密地安装至开孔于车体面板上的通孔,该车体面板分隔车厢外侧部和车厢内侧部;和小直径管状部,该小直径管状部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管状的主体部;线束,该线束包括以未成束状态插入通过所述管状部的多根电线且被布线成相对于所述通孔具有预定的高度差;和直径增加部,该直径增加部设置在至少一根电线上以在邻近所述一根电线的电线之间形成间隙。
[0015]根据上述(I)的构造的线束防水结构,线束的上升布线部插入通过索环的管状部之后,索环安装到车体面板上使得管状部的下端开口部变成线束的浸水侧(车厢外侧部侧)。接下来,由于在浸水部处的水被吸入的管状部处的车厢外侧部侧的下端开口部和上端开口部之间具有预定的高度差,所以水很难进入到车厢内侧部侧。此外,浸水部处的水可能会因为其多根电线插入通过管状部的上升布线部的毛细作用而被吸入,但是通过从至少一根电线的外周突出的直径增加部,相邻的电线被直径增加部的厚度分隔,且电线之间的间隙是增加的。这样,由于电线之间的间隙的增加,由于毛细作用吸入的水的高度(可能吸入高度)降低,且与直径增加部不从插入通过管状部的电线的外周突出的情况相比,可以降低索环的管状部的下端开口部和上端开口部之间的高度差(缩短管状部的长度)。
[0016](2)在根据(I)的线束防水结构中,其中在多根电线中,所述一根电线具有最大的外径。
[0017]根据上述(2)的构造的线束防水结构,当电线相互接触时,通过直径增加部,具有最大直径并且间隙比小直径电线的间隙小的电线与其它电线分隔。由于大直径电线之间的间隙比小直径电线之间的间隙更窄并且由于毛细作用吸入的水的吸入高度更高,所以通过用直径增加部来增加大直径电线和其它电线之间的间隙,可以有效地降低毛细作用导致的水的吸入高度。
[0018](3)在根据⑵的线束防水结构中,其中所述线束包括相互之间具有不同外径的多种电线以及彼此具有相同外径的多根电线,并且所述直径增加部设置在所有外径等于或者大于由所述预定高度差确定的预定直径的电线上。
[0019]根据上述(3)的构造的线束防水结构,多种不同外径的电线混合在一起的线束具有多个电线组,其包括具有相同外径的电线,并且电线组中的电线包括具有与预定高度差相对应的相邻电线之间的间隙的预定的外径的电线,以及电线组中的电线包括所有直径大于预定外径的电线都设置直径增加部。因此,由于毛细作用的水的吸入可以有效地得到防止,同时所需的高度差的距离可以最小化。
[0020]也就是说,对于每种电线的外径来说,由于毛细作用吸入的水的高度大致是固定的,且对于大直径电线来说,由于相邻电线之间的间隙小,吸水高度变得更高。这样,当多种不同外径的电线混合且它们分别具有多根相同外径的电线时,如果包括相邻电线之间形成间隙的预定外径的电线的电线组中的电线,以及包括直径比具有预定外径的电线大的所有电线都设置直径增加部,从而可以设定需要的高度差的距离。
[0021]此外,在说明书中,在线束中包括具有相同外径的电线的电线组不必是将相同外径的电线在物理上捆在一起的电线捆束,而可以是概念性地表示在线束中具有多个处于未成束状态的相同外径的电线。
[0022]发明的有益效果
[0023]根据本发明的线束防水结构,可以缩短防水操作时间,且线束防水结构是廉价的。
[0024]本发明已经在上面进行了清楚地说明。此外,通过根据下面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以下称为“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将会更清楚和易懂。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使用根据本发明的线束防水结构的线束布线在其中的车体面板贯通部的示意透视图。
[0026]图2是图1中的线束防水结构的截面图。
[0027]图3是图2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示图。
[0028]图4是混合了各种电线的线束的截面图。
[0029]图5A是大直径电线的截面图,其中大直径电线之间的间隙是狭窄的,图5B是小直径电线的截面图,其中小直径电线之间的间隙是较宽的。
[0030]图6是当索环的管状部不能是大的的情况下的线束防水结构的截面图。
[0031]图7是管状部设置在车厢内部侧的线束防水结构的截面图。
[0032]图8是现有技术的线束布线在其中的车体面板贯通部的侧示图。
[0033]图9是现有技术的使用索环的防水结构的截面图。
[0034]图10是现有技术的使用索环的另一防水结构的侧示图。
[0035]附图标记列表
[0036]11 线束
[0037]13车厢外侧部
[0038]15车厢内侧部
[0039]17车体面板
[0040]25 索环
[0041]27上升布线部
[0042]29管状部
[0043]31 电线
[0044]33直径增加部
[0045]35主体部
[0046]37 通孔
[0047]41上端开口部(一个端部)
[0048]43下端开口部
[0049]56大直径电线
[0050]57中直径电线
[0051]58中直径电线
[0052]59小直径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53]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0054]如图1和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线束防水结构优选地使用在当线束11布线穿过分隔车厢外侧部13和车厢内侧部15的车体面板17时的防水部中。例如,车厢外侧部13是发动机室,以及例如,车体面板17是缓冲板。线束11的周部可被诸如保护管的保护部件覆盖。图中未示出的防振材料或者保护器可以安装到线束11。
[0055]本实施例的线束防水结构概略地在三点结构上不同。第一,包括索环25。第二,线束11具有上升布线部27。第三,插入穿过索环25的管状部29的电线31设有直径增加部33。此外,要求不使用防水剂。
[0056]作为管状(本实施例是漏斗状)弹性体的索环25的大直径侧形成为主体部35。主体部35的大直径侧的外周形成有环形面板嵌合槽39,其水密地嵌合在车体面板17的通孔37中。在车厢内侧部15侧(图2的右侧),主体部35设有线束11插入通过的线束通孔38,而在车厢外侧部13侧(图2的左侧),设有包括多根处于未成束状态的电线31的线束11插入通过的管状部29。管状部29可以与主体部35 —体形成,或者管状部29可以单独设置并水密地连接到主体部35。
[0057]作为管状部29的一个端部的上端开口部41连接到主体部35,管状部29的下端开口部43成为线束11的浸水部45。
[0058]线束11具有上升布线部27,在其中多根未成束状态的电线31距通孔37具有预定高度差地布线,并且上升布线部27从车厢外侧部13的比通孔37低的位置处上升且插入通过索环25。上升布线部27插入到管状部29的内部。
[0059]可能的是仅将电线插入通过管状部29,或者可以是覆盖有保护部件的电线插入通过管状部29。上升布线部27可以是竖直的,也可以是倾斜的,或者是如图所示的包括连续的竖直部和弯曲部。然而,对于布线过程来说,从下端开口部43到上端开口部41具有预定高度差是必要的。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索环25如此布置使得管状部29的上端开口部41比位于浸水部45的下端开口部43高出预定距离XI。预定距离Xl的管状部29的上端开口部41侧成为防水区域。
[0060]如图3所示,沿着周向的直径增加部33从插入通过管状部29的线束11的至少一根电线31的周部突出。直径增加部33沿着电线径向从电线31的外周表面向外突出,且称之为沿电线31的周向形成的部件。直径增加部33沿着周向优选是连续的,但也可以是断开的。
[0061]可能的是,通过将例如,带47缠绕多圈而形成直径增加部33。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在一侧具有粘接面的带47缠绕大致一圈而形成直径增加部33。此外,直径增加部33可以是诸如橡胶管的管状部件,或者可以通过使电线31的覆层的部分具有凸出形状来形成。优选的是直径增加部33的表面具有斥水性。
[0062]如图3所示,通过设置直径增加部33,在电线31相互接触处的电线接触部或者电线接近部(以下称之为“毛细作用发生部49”)形成间隙51,以便形成毛细作用停止的区域(以下称之为“毛细作用阻止部53”)。在毛细作用发生部49,间隙51狭窄,水被吸入。在毛细作用阻止部53,由于间隙51较宽,所以水不会被吸入。
[0063]电线之间的毛细作用,车厢内外部间的气压差和车厢内外部间的温度差被例证为影响水的吸入的主要因素。在它们之中,由于气压差和温度差对水的吸入操作的影响比毛细作用小,所以水的吸入主要地由于毛细作用而发生。
[0064]发明人研究了水的吸入停止时的间隙51。在电线31被带缠绕且形成大致0.1-1.0mm的间隙51的情况下进行测试。作为将带缠绕在例如距离浸水部45预定距离
Xl^ 50mm的位置,以得到上述间隙51,并且研究水的吸入高度的结果,吸水停止。
[0065]也就是说,间隙51的量大致由电线31中的条件(电线直径,覆层材料,覆层表面的粗糙度或者斥水性)所确定。此外,还发现随着形成间隙51的电线直径的增加,有必要增加间隙51。
[0066]图4是各种电线混合在其中的线束11的截面图。图5A是大直径电线56的截面图,它们之间的间隙51是狭窄的,图5B是小直径电线59的截面图,它们之间的间隙51是较宽的。
[0067]如图4所示,在线束11中,包括大直径电线56、中直径电线57和58以及小直径电线59的各种外径的电线31可混合并捆扎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期望在各种电线31中具有最大外径的大直径电线56上设置直径增加部。如图5A和5B所示,可以想象,当水被吸入时,水60的截面形状,对应于直径较小的小直径电线59的宽度Wl是宽的,而对应于直径较大的大直径电线56的宽度W2是狭窄的。因此,可以说随着电线直径的变大,由于当水被吸入电线间时的水60的截面宽度变得更窄,所以吸入高度变得更高。
[0068]因此,在本实施例的线束防水结构中,如图2所示,期望依次地从大直径电线56,到中直径电线57和58再到小直径电线59确定有必要设置直径增加部33的那些电线31,以使得由毛细作用导致的水的吸入高度小于预定距离XI。
[0069]接下来,说明具有上述构造的线束防水结构的操作。
[0070]在本实施例的线束防水结构中,线束11的上升布线部27插入通过索环25的管状部29之后,索环25安装到车体面板17上,以使得管状部29的下端开口部43变成线束11的浸水部45侧(车厢外侧部13侧)。在这种情况下,管状部29的下端开口部43或者车厢外侧部13中的线束11的浸水部45通过上升布线部27布置成距索环25向下预定距离XI。
[0071]接下来,由于在浸水部45的水被吸入处的管状部29的下端开口部43和上端开口部41之间具有预定的高度差(预定距离XI),所以水很难进入到车厢内侧部15侧。此外,浸水部45处的水可能会因为毛细作用通过插入管状部29的电线31的上升布线部27而被吸入,但是通过从至少一根电线31的周部突出的直径增加部33,相邻的电线31被直径增加部33的厚度分离,从而电线31之间的间隙51增大。
[0072]这样,因为间隙51的增大,由于毛细作用吸入的水的高度(可能吸入高度)降低,且与直径增加部33未从插入通过管状部29的电线31的周部突出的情况相比,可以降低索环25的管状部29的下端开口部43和上端开口部41之间的高度差(缩短管状部29的长度)。
[0073]对于本实施例的线束防水结构,当大直径电线56、中直径电线57和58以及小直径电线59相互接触时,通过直径增加部33,其间隙51比小直径电线59的间隙小的大直径电线56与其它电线(中直径电线57和58和小直径电线59)分离。由于大直径电线56之间的间隙51比小直径电线59之间的间隙51更窄,所以通过用直径增加部33来增加大直径电线56之间的间隙51,可以有效地降低毛细作用导致的水的吸入高度。
[0074]接下来,将要说明上述构造的变型。
[0075]图6是当索环25的管状部29不能是大的的情况下的线束防水结构的截面图。在下面的变型中与图1-5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符号表示,且相关描述予以省略。
[0076]如图6所示,如果线束防水结构中的索环25的管状部29不能是大(长)的,确定设置有直径增加部33的电线31的位置和数量以满足使预定距离X2比预定距离Xl短(X1>X2)。
[0077]例如,在不同外径的多种电线(大直径电线56、中直径电线57和58和小直径电线59)混合时,线束11具有多个包括相同外径的电线31的电线组。包括中直径电线58的电线组中的电线31、以及包括中直径电线57和大直径电线56的电线组的所有电线31都设置有直径增加部33,其中,中直径电线58为具有预定外径的电线,使得相邻电线31之间的间隙51形成为与预定的高度差(预定距离X2)相对应,中直径电线57和大直径电线56为其直径比具有预定外径的电线58的直径大的电线。因此,在所需高度差的预定距离X2最小化的同时,由于毛细作用导致的水的吸入可被有效地防止,且管状部29的长度可被缩短。
[0078]也就是说,对于电线31的外径的每个来说,由于毛细作用导致的水的吸入高度大致是固定的,且对于大直径电线56来说,由于相邻电线31之间的间隙51小,所以吸水高度变得更高。这样,当不同外径的大直径电线56、中直径电线57和58以及小直径电线59混合且它们分别具有多根相同外径的电线31时,如果包括相邻电线31之间形成间隙51的中直径电线58的电线组的电线31,以及包括作为直径比具有预定外径的电线58大的电线的中直径电线57和大直径电线56的电线组的所有电线31都设置直径增加部33,从而可以设定需要的高度差的预定距离X2。
[0079]以图4所示的线束11为例,在线束11中,包括大直径电线56的的电线组由一根电线构成,包括中直径电线57的电线组由一根电线构成,包括中直径电线58的电线组由两根电线构成,包括小直径电线59的电线组由两根电线构成。当包括其电线31之间的间隙51形成为与预定的高度差(预定距离X2)相对应的中直径电线58的电线组,以及包括中直径电线57和大直径电线56的电线组的所有电线31都设置直径增加部33,所有的一根大直径电线56,一根中直径电线57和两根中直径电线58都设置直径增加部33。这是因为如果包括两根形成间隙51的中直径电线58的电线组和包括直径比中直径电线58的直径大的一根大直径电线56和一根中直径电线57的电线组中的任一电线31没有设置直径增加部33,没有设置直径增加部33的电线31与其它电线之间的间隙没有被扩大,则存在由于毛细作用导致的水的吸入高度不能降低到预定距离X2以下。
[0080]图7是管状部29设置在车厢内侧部侧的线束防水结构截面图。
[0081]如图7所示,除了将管状部29设置在车厢外侧部13,还可以将管状部29设置在车厢内侧部15。在这种情况下,管状部29的上端开口部41A在车厢内侧部15中向上布置。也就是说,对于本实施例的索环25来说,作为管状部29的一个端部的下端开口部43A位于浸水部45,且管状部29的上端开口部41A距离下端开口部43A以预定距离X3更高地布置。这一预定距离X3的管状部29的上端开口部41A侧变成防水区域。
[0082]以此种方式,根据本实施例的线束防水结构可以根据车厢外侧部13的线束路线、车体形状等进行适当地调整。
[0083]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线束防水结构,防水操作时间可以缩短且线束防水结构是廉价的。
[0084]仅仅通过缠绕一些电线31,可以确定地防水,且操作性是更好的。此外,可以容易地根据线束11的布线条件(预定距离XI,X2和X3,以及索环25的长度)进行设计。
[0085]本发明的线束防水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可以进行适当的修改、改进等。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组件的材料、形状、尺寸、数量、安装位置等都是任意的,只要能实现本发明即可,没有特别的限制。
[0086]本申请基于申请日为2012年5月9日提交的申请号为N0.2012-107892的日本专利申请而提出,其全部内容通过参考并入本申请。
[0087]工业实用性
[0088]提供一种能缩短防水操作时间的廉价的线束防水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线束防水结构,包括: 索环,该索环包括: 管状的主体部,该管状的主体部的外周水密地安装至开孔于车体面板上的通孔,该车体面板分隔车厢外侧部和车厢内侧部;和 小直径管状部,该小直径管状部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管状的主体部; 线束,该线束包括多根以未成束状态插入通过所述管状部的电线且被布线成相对于所述通孔具有预定的高度差;和 直径增加部,该直径增加部设置在至少一根电线上以在邻近所述一根电线的电线之间形成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线束防水结构, 其中,在所述多根电线中,所述一根电线具有最大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防水结构, 其中,所述线束包括相互之间具有不同外径的多根电线,并且所述直径增加部设置在外径等于或者大于由所述预定的高度差确定的预定直径的所有电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防水结构, 其中,所述线束包括彼此具有相同外径的多根电线,并且 所述直径增加部设置在外径等于或者大于由所述预定的高度差确定的预定直径的所有电线上。
【文档编号】H02G3/22GK104272543SQ201380024487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9日
【发明者】饭盛康生, 望月保弘, 中村美徳, 布目敬 申请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