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马达,所述马达具有旋转部。旋转部具有:轴部;转子轮毂部;以及飞轮部。转子轮毂部在轴部的周围呈环状地扩展。飞轮部配置于比转子轮毂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马达的旋转部具有环状的惯性部。惯性部的比重比飞轮部的比重大。惯性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向心轴承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在马达中,与向心轴承部在径向上重叠的位置配置有比重比飞轮部的比重大的惯性部。
【专利说明】
马达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在硬盘驱动器等盘驱动装置中装设有使用流体动压轴承(FluidDynamicBearing)的马达(FDB马达)。在Π)Β马达中,在静止部侧的套筒与旋转部侧的轴之间存在润滑油。在马达驱动时,通过设置于套筒的内周面或者轴的外周面的动压槽使润滑油产生动压。由此,能够使包含轴的旋转部高精度地旋转。例如在日本特开2009-124935号公报中记载了使用流体动压轴承的以往的马达。
[0003]近年来,FDB马达还用于除了盘驱动装置以外的用途。但是,在Π)Β马达用于除了盘驱动装置以外的用途时,有时在roB马达的旋转部安装飞轮等附加的零件。因此,因该附加的零件导致旋转部的轴向高度变高。若旋转部的轴向高度变高,则在马达驱动时,旋转部的振摆回转变大,难以使旋转部的姿态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具有飞轮的马达中,能够使驱动时的旋转部的姿态稳定的结构。
[0005]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是一种马达,具有:静止部;以及旋转部。旋转部被支承为相对于静止部能够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旋转部具有:轴部;转子轮毂部;飞轮部;以及惯性部。轴部沿中心轴线配置。转子轮毂部在轴部的周围呈环状地扩展。飞轮部配置于比转子轮毂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惯性部呈环状且比重比飞轮部的比重大。静止部具有将轴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套筒部。马达具有套筒部和轴部隔着润滑油在径向上相向的向心轴承部。惯性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向心轴承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
[0006]向心轴承部具有:上向心轴承部;以及位于比上向心轴承部靠轴向下侧的下向心轴承部。
[0007]惯性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上向心轴承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
[0008]惯性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下向心轴承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
[0009]惯性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向心轴承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下向心轴承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
[0010]上向心轴承部的轴向长度比下向心轴承部的轴向长度长。
[0011]惯性部的质量比飞轮部的质量大。
[0012]飞轮部是树脂制品,惯性部是金属制品。
[0013]飞轮部是将惯性部作为嵌件的注塑成型品。
[0014]转子轮毂部具有:圆筒部;以及凸缘部。圆筒部在比惯性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沿轴向延伸。凸缘部在比惯性部靠轴向下侧的位置从圆筒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惯性部的下表面与凸缘部的上表面接触。
[0015]惯性部配置于凸缘部的上侧且飞轮部的下侧。
[0016]飞轮部具有与圆筒部的外周面接触的内周面。
[0017]转子轮毂部具有:圆筒部;以及凸缘部。圆筒部在与惯性部隔着间隔的径向内侧的位置沿轴向延伸。凸缘部在惯性部的轴向下侧从圆筒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飞轮部具有从下端朝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圆筒部以及惯性部在径向上重叠。
[0018]转子轮毂部与惯性部由连为一体的部件构成。
[0019]飞轮部具有覆盖惯性部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壁部。
[0020]壁部从惯性部的外周面的上端至下端覆盖转子轮毂部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
[0021]飞轮部的外径比转子轮毂部的外径大。
[0022]飞轮部的轴向长度比从静止部的下端面至转子轮毂部的上端面的轴向长度长。
[0023]转子轮毂部与飞轮部由连为一体的部件构成。
[0024]连为一体的部件是将惯性部作为嵌件的注塑成型品或者铸造品。
[0025]马达还具有静止部与旋转部隔着润滑油在轴向上相向的推力轴承部。
[0026]旋转部还具有推力板,所述推力板从轴部的下端朝向径向外侧扩展,且具有与套筒部的下表面在轴向上相向的上表面。推力轴承部构成于套筒部的下表面与推力板的上表面之间。在包含向心轴承部以及推力轴承部的间隙连续地充满润滑油。
[0027]转子轮毂部还具有环状部,所述环状部位于轴部的周围,且具有与套筒部的上表面在轴向上相向的下表面。推力轴承部构成于套筒部的上表面与环状部的下表面之间。在包含向心轴承部以及推力轴承部的间隙连续地充满润滑油。
[0028]静止部还具有定子。旋转部还具有:磁铁;以及轭。磁铁呈圆筒状,且具有与定子在径向上相向的磁极面。轭呈圆筒状,且配置于磁铁的径向外侧。轭具有覆盖转子轮毂部的整个外周面以及磁铁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轭圆筒部。
[0029]转子轮毂部具有:圆筒部;以及凸缘部。圆筒部在比惯性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沿轴向延伸。凸缘部在比惯性部靠轴向下侧的位置从圆筒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轭具有从轭圆筒部的上端朝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圆环状的轭上板部。轭上板部的下表面与凸缘部的上表面接触。
[0030]轭圆筒部具有:第一轭内周面;以及第二轭内周面。第一轭内周面固定有轮毂的外周面。第二轭内周面位于比第一轭内周面靠下侧的位置,且固定有磁铁的外周面。第一轭内周面位于比第二轭内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0031]旋转部还具有支承于飞轮部的镜。
[0032]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在与向心轴承部在径向上重叠的位置配置比重比飞轮部的比重大的惯性部。由此,能够使具有飞轮部的旋转部的旋转时的姿态稳定。
[0033]参照附图,通过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0034]图1是第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纵剖视图。
[0035]图2是第二优选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纵剖视图。
[0036]图3是第二优选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紧固部附近的局部纵剖视图。
[0037]图4是第二优选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0038]图5是第二优选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套筒的纵剖视图。
[0039]图6是第二优选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套筒的仰视图。
[0040]图7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0041 ]图8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0042]图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0043]图10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0044]图11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0045]图12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0046]图13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纵剖视图。
[0047]图14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纵剖视图。
[0048]图15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0049]图16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0050]图17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0051 ]图18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局部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2]以下公开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马达的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公开中,分别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作“轴向”、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称作“径向”、将沿以马达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作“周向”。并且,在本公开中,将轴向作为上下方向,相对于转子轮毂将飞轮侧作为上来说明各部分的形状以及位置关系。但是,不意图通过该上下方向的定义限制马达在制造时以及使用时的朝向
[0053]图1是第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IA的纵剖视图。如图1所示,马达IA具有:静止部2A;以及旋转部3A。旋转部3A被支承为相对于静止部2A能够绕中心轴线9A旋转。
[0054]旋转部3A具有:轴31A;转子轮毂32A;以及飞轮35A。轴31A沿中心轴线9A配置。转子轮毂32A在轴31A的周围呈环状地扩展。转子轮毂32A具有固定于轴31A的外周面的紧固部321A。飞轮35A配置于比转子轮毂32A靠轴向上侧的位置。静止部2A具有将轴31A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套筒24A。
[0055]马达IA具有向心轴承部51A。在向心轴承部51A中,套筒24A与轴31A隔着润滑油50A在径向上相向。
[0056]马达IA的旋转部3A具有环状的惯性部36A。在马达IA驱动时,惯性部36A也与转子轮毂部32A以及飞轮部35A—起旋转0。惯性部36A的比重比飞轮部35A的比重大。
[0057]如图1所示,惯性部36A的至少一部分与向心轴承部51A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即,在与向心轴承部51A在径向上重叠的位置配置有比重比飞轮部35A的比重大的惯性部36A。由此,能够使具有飞轮部35A的旋转部3A的旋转时的姿态稳定。
[0058]图2是第二优选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I的纵剖视图。如图2所示,马达I具有:静止部2;以及旋转部3。旋转部3被支承为相对于静止部2能够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9旋转。
[0059]静止部2具有:安装板21;定子保持架22;定子23;以及套筒24。
[0060]安装板21是支承定子保持架22的板状的部件。安装板21的材料使用例如不锈钢等金属。安装板相对于中心轴线9大致垂直地配置。安装板具有贯通孔210,所述贯通孔210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原形的开口缘。在贯通孔210嵌入有定子保持架22的下端部。在马达I安装于设备等时,安装板21通过螺纹紧固等固定于该设备等的框体。另外,向后述的定子23的线圈42供给驱动电流的电路板也可配置于安装板21的表面。
[0061]定子保持架22是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部件。定子保持架22的下端部插入贯通孔210内,且优选通过铆接固定于安装板21。但是,定子保持架22相对于安装板21的固定方法也可以是焊接等其他方法。并且,安装板21与定子保持架22也可以是连为一体的部件。
[0062]定子23具有:定子铁芯41;以及多个线圈42。定子铁芯41例如由为磁性体的多个层叠钢板构成。定子铁芯41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411;以及多个齿412。定子保持架22穿过铁芯背部411的贯通孔。铁芯背部411固定于定子保持架22的外周面。铁芯背部411与定子保持架22通过例如压入、粘接等固定。多个齿412从铁芯背部41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包含各齿412的定子铁芯41的表面实施绝缘涂装。通过在各齿412的周围卷绕导线而形成线圈42。另夕卜,也可代替绝缘涂装,在齿412与线圈42之间存在树脂制的绝缘件。定子铁芯41也可由压粉铁芯构成。
[0063]套筒24是将后述的轴3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部件。套筒24是圆筒状的部件,并在轴31的周围沿轴向延伸。套筒24的下部插入定子保持架22的径向内侧(S卩,定子保持架22的贯通孔内),通过例如粘接剂固定于定子保持架22。套筒24的上端部位于比定子保持架22的上端部以及定子23的上端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套筒24的下端部的开口被圆板状的帽25堵住。
[0064]旋转部3优选具有:轴31;转子轮毂32;轭33 ;磁铁34 ;飞轮35 ;以及惯性部36。
[0065]轴31是沿中心轴线9配置的圆柱状的部件。轴31的材料使用例如不锈钢等金属。轴31的下端部配置于套筒24的径向内侧(S卩,套筒24的贯通孔内)。轴31的上端部311位于比套筒24的上端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轴31的外周面与套筒24的内周面隔着微小的间隙在径向上相向。
[0066]在轴31的下端部固定有环状的推力板37。推力板37从轴31的下端朝向径向外侧扩展。推力板37的上表面与套筒24的下表面隔着微小的间隙在轴向上相向。推力板37的下表面与帽25的上表面隔着微小的间隙在轴向上相向。
[0067]转子轮毂32在轴31的周围呈环状扩展。转子轮毂32的材料使用例如铝合金等金属。如图2所示,转子轮毂32优选具有:紧固部321;圆筒部322;以及凸缘部323。紧固部321位于转子轮毂32的最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并固定于轴31的外周面。紧固部321位于比后述的向心轴承部51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在紧固部321的径向内侧设置有沿轴向贯通转子轮毂32的贯通孔320。轴31的上端部311压入转子轮毂32的贯通孔320。
[0068]图3是紧固部321附近的局部纵剖视图。如图3所示,在轴31的上端部311的外周面与紧固部321的内周面之间存在粘接剂38。在马达I中,轴31与转子轮毂32通过压入以及粘接剂38而相互固定。但是,轴31与转子轮毂32也可以只通过压入或者只通过粘接剂38而固定。并且,轴31与转子轮毂32也可以通过热压配合等其他方法固定。
[0069]如图2所示,圆筒部322是圆筒状,并沿轴向延伸。圆筒部322位于比紧固部321靠径向外侧且比后述的惯性部36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凸缘部323从圆筒部322的下端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凸缘部323位于比惯性部36靠轴向下侧的位置。
[0070]轭33是保持磁铁34的圆筒状的部件。轭33与中心轴线9大致同轴地配置。轭33的材料使用铁等磁性体。轭33的上端部通过例如粘接剂或者铆接法等固定于转子轮毂部32的凸缘部323的下表面。
[0071]磁铁34通过例如粘接剂等固定于轭33的内周面。在该马达I中,磁铁34使用环状的永磁铁。磁铁34呈大致圆筒形状且配置于定子23的径向外侧。在磁铁34的内周面沿周向交替磁化出N极和S极。并且,磁铁34的内周面与多个齿412的径向外侧的端面隔着微小的间隙在径向上相向。即,磁铁34具有与定子23在径向上相向的磁极面。但是,磁铁34也可不必为环状,也可由多个磁铁构成。在使用多个磁铁的情况下,以N极和S极在周向上交替排列的方式将多个磁铁34配置于轭33的内周面。
[0072]若向线圈42供给驱动电流,则在多个齿412产生旋转磁场。通过齿412与磁铁34之间的磁通的作用产生周向的转矩。由此,包含磁铁34的旋转部3能够绕中心轴线9旋转。
[0073]飞轮35配置于比转子轮毂32靠轴向上侧的位置。飞轮35通过例如粘接剂固定于转子轮毂32。因此,在马达I驱动时,飞轮35与转子轮毂32—起旋转。飞轮35的材料使用例如为热塑性树脂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但是,飞轮35的材料也可代替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而使用热硬化性树脂或者金属等其他材料。若使飞轮35为树脂制品,则与使飞轮35为金属制品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飞轮35轻量化。因此,能够减少马达I旋转时的负荷。
[0074]在马达I中,从轴向观察时的飞轮35的外形是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的圆形。因此,与飞轮35的外形不是圆形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马达I驱动时的旋转部3的振动。
[0075]惯性部36是环状的部件。惯性部36配置于圆筒部322的径向外侧、凸缘部323的轴向上侧且飞轮35的轴向下侧。惯性部36的下表面与凸缘部323的上表面接触。惯性部36通过例如粘接剂等固定于转子轮毂32。因此,在马达I驱动时,惯性部36能够与转子轮毂32以及飞轮35—起旋转。
[0076]惯性部36的材料使用例如不锈钢等金属。惯性部36的比重比飞轮35的比重大。因此,若在转子轮毂32固定有惯性部36,则与在转子轮毂32没有惯性部36的情况相比,马达I驱动时的旋转部3的惯性力增加。因此,在旋转部3旋转时,能够使旋转部3的姿态稳定。特别是在马达I中,惯性部36整体的质量比飞轮35整体的质量大。由此,在旋转部3旋转时,能够使旋转部3的姿态更加稳定。但是,惯性部36整体的质量也可不必一定比飞轮35整体的质量大。即,惯性部36整体的质量也可比飞轮35整体的质量小。
[0077]接下来,对马达I所包含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5进行说明。图4是马达I的局部纵剖视图。如图4所示,在套筒24以及帽25与轴31以及推力板37之间存在润滑油50。润滑油50使用例如多元醇酯类油或者二元酸酯类油等。
[0078]图5是套筒24的纵剖视图。如图5所示,套筒24的内周面具有:上向心槽列511;以及下向心槽列512。下向心槽列512位于比上向心槽列511靠轴向下侧的位置。上向心槽列511以及下向心槽列512均为所谓的鱼骨状的槽列。在马达I驱动时,通过上向心槽列511以及下向心槽列512使存在于套筒24的内周面与轴31的外周面之间的润滑油50产生动压。由此,产生轴31相对于套筒24的径向的支承力。
[0079]S卩,在马达I中,套筒24的内周面与轴31的外周面隔着润滑油50在径向上相向。由此,构成向心轴承部51。向心轴承部51具有:通过上向心槽列511产生动压的上向心轴承部501;以及通过下向心槽列512产生动压的下向心轴承部502。下向心轴承部502位于比上向心轴承部501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另外,上向心槽列511以及下向心槽列512设置于套筒24的内周面以及轴31的外周面中的任意一方即可。向心动压槽列的数量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0080]图6是套筒24的仰视图。如图6所示,套筒24在其下表面具有轴向槽列521。轴向槽列5 21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轴向槽。各轴向槽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呈螺旋状延伸。但是,轴向槽列521的形状也可以是鱼骨状。在马达I驱动时,通过轴向槽列521使存在于套筒24的下表面与推力板37的上表面之间的润滑油50产生动压。由此,产生推力板37相对于套筒24的轴向的支承力。
[0081]S卩,在马达I中,套筒24的下表面与推力板37的上表面隔着润滑油50在轴向上相向。由此,构成推力轴承部52。另外,轴向槽列521设置于套筒24的下表面以及推力板37的上表面的任意一方即可。推力轴承部52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以上。推力轴承部52也可设置于帽25的上表面与推力板37的下表面之间。
[0082]在套筒24以及帽25与轴31以及推力板37之间存在包含向心轴承部51以及推力轴承部52的间隙。润滑油50连续地充满该间隙。润滑油50的液面位于套筒24的上端部附近的内周面与轴31的外周面之间。马达I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5构成为所谓的全填充结构。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马达I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5的润滑油50的液面只为一处。由于流体动压轴承机构5是全填充结构,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因马达I的设置的朝向、振动等导致的旋转部3的振动。
[0083]如图2以及图4所示,马达I的旋转部3具有圆环状的惯性部36。惯性部36配置于比圆筒部322靠径向外侧、比凸缘部323靠轴向上侧、且比飞轮部35靠轴向下侧的位置。惯性部36的下表面与凸缘部323的上表面接触。惯性部36通过例如粘接剂等固定于转子轮毂部32。因此,在马达I驱动时,惯性部36也与转子轮毂部32以及飞轮部35—起旋转。
[0084]惯性部36的材料使用例如不锈钢等金属。惯性部36的比重比飞轮部35的比重大。因此,若在旋转部3设置惯性部36,则与在旋转部3不存在惯性部36的情况相比,马达I驱动时的旋转部3的惯性力增加。因此,在旋转部3旋转时,能够使旋转部3的姿态稳定。特别是,在马达I中,惯性部36整体的质量比飞轮部35整体的质量大。由此,能够使旋转时的旋转部3的姿态更加稳定。但是,惯性部36整体的质量也可不必一定比飞轮部35整体的质量大。即,惯性部36整体的质量也可比飞轮部35整体的质量小。
[0085]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马达I中,惯性部36的至少一部分与向心轴承部51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具体地说,惯性部36的至少一部分与上向心轴承部501以及下向心轴承部502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更加具体地说,如图4所示,惯性部36所在的轴向范围Al中的下部附近的一部分与上向心轴承部501所在的轴向范围A2中的上部附近的一部分重叠。因此,上向心轴承部501在靠近比重大的惯性部36的轴向位置对旋转部3进行支承。由此,能够使马达I驱动时的旋转部3的姿态稳定。
[0086]如图5所示,在马达I中,上向心槽列511的轴向长度hi比下向心槽列512的轴向长度h2长。因此,上向心轴承部501的轴向长度比下向心轴承部502的轴向长度长。并且,惯性部36的至少一部分与上向心轴承部501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因此,能够在与惯性部36在径向上重叠的位置使润滑油50产生更大的动压。由此,马达I驱动时的旋转部3的姿态更加稳定。
[0087]在马达I中,惯性部36的下表面与凸缘部323的上表面接触。由此,抑制了惯性部36的轴向的位置发生偏离。在马达I中,在凸缘部323的上侧且飞轮部35的下侧配置有惯性部36。即,惯性部36被夹持于转子轮毂部32与飞轮部35之间。由此,进一步抑制了惯性部36的轴向位置发生偏离。若抑制了惯性部36的轴向位置发生偏离,则抑制了惯性部36的倾斜。因此,马达I驱动时的旋转部3的姿态更加稳定。
[0088]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0089]图7是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IB的局部纵剖视图。图7的飞轮35B是将惯性部36B作为嵌件的树脂成型品。即,通过在模具内配置了惯性部36B的状态下,向模具内的空腔注入熔融的树脂,并使该树脂硬化而成型飞轮35B。若像这样构成,则能够同时进行飞轮35B的成型和飞轮35B相对于惯性部36B的固定。因此,能够减少马达IB制造时的工时。并且,能够更加牢固地将飞轮35B与惯性部36B固定在一起。
[0090]图8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IC的局部纵剖视图。图8的飞轮35C具有从外周部朝向轴向下侧延伸的圆筒状的壁部351C。壁部351C覆盖惯性部36C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即,惯性部36C的上端部嵌入壁部351C的径向内侧。换言之,惯性部36C的上端部嵌入由壁部351C的内侧面构成的贯通孔内。由此,不易在飞轮35C与惯性部36C的相互位置关系上产生偏离。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马达IC驱动时的旋转部3C的振动。
[0091]图9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ID的局部纵剖视图。图9的飞轮35D具有从外周部朝向轴向下侧延伸的圆筒状的壁部351D。壁部351D从上端至下端覆盖惯性部36D的外周面。并且,壁部351D覆盖转子轮毂32D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即,惯性部36D以及转子轮毂32D嵌入壁部351D的径向内侧。换言之,惯性部36D以及转子轮毂32D嵌入由壁部351D的内侧面构成的贯通孔。由此,不易在飞轮35D、惯性部36D以及转子轮毂32D的相互位置关系上产生偏离。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马达ID驱动时的旋转部3D的振动。
[0092]另外,壁部351D也可不必一定为圆筒状。例如,飞轮35D也可代替圆筒状的壁部351D而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圆弧状的壁部。
[0093]在图9所示的变形例中,飞轮35D的外形的半径rl比转子轮毂32D的外形的半径r2大。如此一来,在飞轮35D的半径rl大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马达ID驱动时的旋转部3D的振动。然而,在该马达ID中,旋转部3D的重心30D与紧固部321D的高度相同。因此,能够抑制因旋转部3D的振动导致在紧固部321D产生断裂等损伤。
[0094]图10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IE的局部纵剖视图。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飞轮35E的轴向长度h3比从静止部2E的下端面至转子轮毂32E的上端面的轴向长度h4长。如此,若飞轮35E的轴向长度h3长,则更容易产生马达IE驱动时的旋转部3E的振动。然而,在该马达IE中,旋转部3E的重心30E与紧固部321E的高度相同。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因旋转部3E的振动导致在紧固部321E产生断裂等损伤。
[0095]图11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IF的局部纵剖视图。图11的旋转部3F具有旋转部件39F。旋转部件39F是包括转子轮毂32F与惯性部36F的连为一体的部件。旋转部件39F的材料使用例如铝合金等金属。如此一来,与分别制作转子轮毂与惯性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马达IF的零件个数。并且,不需要将惯性部36F固定于转子轮毂32F的作业。因此,能够减少马达IF的制造工时。
[0096]在图11所示的变形例中,旋转部件39F在转子轮毂部32F与惯性部36F之间具有凹部391F。凹部391F从转子轮毂部32F的上表面朝向下方凹陷。因此,转子轮毂部32F的圆筒部322F在径向内侧与惯性部36F隔着间隔地沿轴向延伸。转子轮毂部32F的凸缘部323F在凹部391F以及惯性部36F的轴向下侧从圆筒部322F朝向径向外侧扩展。
[0097]飞轮部35F具有从下端朝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352F。在凹部391F内配置有突出部352F。即,在凹部391F嵌合有突出部352F。因此,突出部352F的至少一部分与圆筒部322F以及惯性部36F在径向上重叠。如此,在图11所示的变形例中,转子轮毂部32F、飞轮部35F以及惯性部36F的各自的一部分位于相同的高度。由此,马达IF驱动时的旋转部3F的姿态更加稳定。
[0098]在图11所示的变形例中,突出部352F的内周面与转子圆筒部322F的外周面接触。由此,飞轮部35F在径向上更加精确地定位。
[0099]图12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IG的局部纵剖视图。图12的旋转部3G具有旋转部件39G。旋转部件39G是包括转子轮毂32G与飞轮35G的连为一体的部件。如此一来,与分别制作转子轮毂和飞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马达IG的零件个数。并且,不需要将飞轮35G固定于转子轮毂32G的作业。因此,能够减少马达IG的制造工时。旋转部件39G是例如将惯性部36G作为嵌件的注塑成型品或者铸造品即可。如此一来,能够将旋转部件39G与惯性部36G牢固地固定,并且能够减少马达IG的制造时的工序数。
[0100]图13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IH的纵剖视图。在图13的例子中,旋转部3H具有镜40H。镜40H支承于飞轮部35H。若使马达IH驱动,则镜40H也与飞轮部35H—起旋转。因此,能够以恒定的周期使射入镜40H的光偏转并反射。但是,若在飞轮部35H设置镜40H,则与在飞轮部35H不存在镜40H的情况相比,旋转部3H容易振动。然而,在图13所示的变形例中,在与向心轴承部51H在径向上重叠的位置配置有惯性部36H。由此,马达IH驱动时的旋转部3H的姿态稳定。
[0101]图14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IJ的纵剖视图。在图14所示的变形例中,转子轮毂32J在轴31J的上端部的周围具有环状部324J。环状部324J的下表面与套筒24J的上表面隔着微小的间隙在轴向上相向。在图14所示的变形例中,在环状部324J的下表面与套筒24J的上表面之间的该间隙也存在润滑油50J。在环状部324J的下表面以及套筒24J的上表面中的任意一方设置有轴向槽列。在马达IJ的驱动时,通过轴向槽列使存在于环状部324J的下表面与套筒24J的上表面之间的润滑油50J产生动压。由此,产生转子轮毂32J相对于套筒24J的轴向的支承力。
[0102]S卩,在图14所示的马达IJ中,环状部324J的下表面与套筒24J的上表面隔着润滑油50J在轴向上相向。由此,构成推力轴承部52J。润滑油50J连续地充满包含向心轴承部51J以及推力轴承部52J的间隙。
[0103]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在与向心轴承部51J在径向上重叠位置也配置有比重比飞轮部35J的比重大的惯性部36J。由此,马达IJ驱动时的旋转部3J的姿态稳定。
[0104]图15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IK的局部纵剖视图。在图15所示的变形例中,轭33K具有:轭圆筒部33IK;以及轭上板部332K。磁铁34K固定于轭圆筒部331K的内周面。轭圆筒部331K的下端部既可位于比磁铁34K的下端部靠上侧的位置,也可延伸至比磁铁34K的下端部靠下侧的位置。轭圆筒部331K的上端部延伸至比转子轮毂部32K的凸缘部323K靠上侧的位置。因此,轭圆筒部331K覆盖磁铁34K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转子轮毂部32K的整个外周面。
[0105]轭33K的材料使用铁等磁性体。因此,轭33K的比重比转子轮毂部32K的比重大。如图15所示,若延长轭33K的轴向长度,则轭33K的质量变得更大。因此,不仅能够通过惯性部36K的质量使旋转部3K的惯性力变大,还能够通过轭33K的质量使旋转部3K的惯性力变大。其结果是,马达IK驱动时的旋转部3K的姿态更加稳定。
[0106]轭上板部332K是从轭圆筒部331K的上端朝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圆环状的部位。轭上板部332K的下表面与凸缘部323K的上表面接触。在制造马达IK时,例如从下侧将转子轮毂部32K的凸缘部323K压入轭圆筒部331K的径向内侧。然后,将磁铁34K插入轭圆筒部331K的径向内侧,通过粘接剂将轭圆筒部331K的内周面与磁铁34K的外周面固定在一起。
[0107]轭上板部332K与惯性部36K既可接触也可不接触。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轭上板部332K与惯性部36K不接触。即,在轭上板部332K的上表面与惯性部36K的下表面之间存在轴向的空隙。如此,轭33K不会因惯性部36K而变形。因此,抑制了因轭33K的变形导致磁铁34K相对于中心轴线J倾斜而对马达I的磁路产生影响。
[0108]图16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IM的局部纵剖视图。将图15所示的变形例和图16所示的变形例进行比较,则轭圆筒部的形状不同。在图16所示的变形例中,轭圆筒部331M的内周面包括:圆筒状的第一轭内周面333;以及圆筒状的第二轭内周面334M。第一轭内周面333M与转子轮毂部32M的凸缘部323M的外周面接触。第二轭内周面334M位于比第一轭内周面333M靠下侧的位置。第二轭内周面334M与磁铁34M的外周面通过粘接剂固定在一起。
[0109]若将转子轮毂部32M压入轭33M,则存在轭33M变形的担忧。然而,在图16所示的变形例中,第一轭内周面333M位于比第二轭内周面334M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第一轭内周面333M与第二轭内周面334M的边界存在台阶335M。因此,即使因压入而导致第一轭内周面333M变形,对第二轭内周面334M的影响也较小。并且,能够在第二轭内周面334M与磁铁34M之间确保间隙。因此,能够将磁铁34M以相对于中心轴线J不倾斜的方式配置于第二轭内周面334M的径向内侧。并且,在压入转子轮毂部32M后,将磁铁34M固定于轭33M的作业变得容易。
[0110]图17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IN的局部剖视图。图17的飞轮部35N具有从外周部朝向轴向下侧延伸的圆筒状的壁部351N。与图9的不同点是:图17的壁部覆盖轭33N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变形例中,惯性部36N的下表面固定于从壁部351N的下端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载置部353N的上表面。另外,惯性部36N也可固定于壁部35 IN的外周面。在本变形例中,惯性部36N的至少一部分与下向心轴承部502N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更加详细地说,惯性部36N所在的轴向的范围(省略图示)与下向心轴承部502N所在的轴向范围在径向上重叠。由此,能够使马达IN驱动时的旋转部3N的姿态稳定。
[0111]图18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10的局部剖视图。图18的飞轮部350与图17同样地,具有从外周部朝向轴向下侧延伸的圆筒状的壁部3510。惯性部36N的下表面固定于从壁部351N的下端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载置部353N的上表面。另外,惯性部36N也可固定于壁部351N的外周面。在本变形例中,惯性部360的至少一部分、上向心轴承部5010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下向心轴承部5020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通过惯性部360与上向心轴承部5010以及下向心轴承部5020的轴向范围在径向上重叠,质量较重的部分位于马达下部,能够使马达1驱动时的旋转部30的姿态稳定。
[0112]另外,马达的细节部分的形状也可与本申请的各图所示的结构以及形状不同。
[0113]本实用新型能够用于例如马达。
【主权项】
1.一种马达,具有: 静止部;以及 旋转部,所述旋转部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静止部能够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 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具有: 轴部,所述轴部沿所述中心轴线配置; 转子轮毂部,所述转子轮毂部在所述轴部的周围呈环状地扩展; 飞轮部,所述飞轮部配置于比所述转子轮毂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以及 环状的惯性部,所述惯性部的比重比所述飞轮部的比重大, 所述静止部具有将所述轴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套筒部, 所述马达具有所述套筒部和所述轴部隔着润滑油在径向上相向的向心轴承部, 所述惯性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向心轴承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向心轴承部具有: 上向心轴承部;以及 下向心轴承部,所述下向心轴承部位于比所述上向心轴承部靠轴向下侧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惯性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上向心轴承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惯性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下向心轴承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惯性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上向心轴承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下向心轴承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向心轴承部的轴向长度比所述下向心轴承部的轴向长度长。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惯性部的质量比所述飞轮部的质量大。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飞轮部是树脂制品,所述惯性部是金属制品。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飞轮部是将所述惯性部作为嵌件的注塑成型品。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轮毂部具有: 圆筒部,所述圆筒部在比所述惯性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沿轴向延伸;以及 凸缘部,所述凸缘部在比所述惯性部靠轴向下侧的位置从所述圆筒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 所述惯性部的下表面与所述凸缘部的上表面接触。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惯性部配置于所述凸缘部的上侧且所述飞轮部的下侧。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飞轮部具有与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接触的内周面。13.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轮毂部具有: 圆筒部,所述圆筒部在与所述惯性部隔着间隔的径向内侧的位置沿轴向延伸;以及 凸缘部,所述凸缘部在所述惯性部的轴向下侧从所述圆筒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 所述飞轮部具有从下端朝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圆筒部以及所述惯性部在径向上重叠。14.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轮毂部与所述惯性部由连为一体的部件构成。15.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飞轮部具有覆盖所述惯性部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壁部。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从所述惯性部的外周面的上端至下端覆盖所述转子轮毂部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1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飞轮部的外径比所述转子轮毂部的外径大。1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飞轮部的轴向长度比从所述静止部的下端面至所述转子轮毂部的上端面的轴向长度长。1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轮毂部与所述飞轮部由连为一体的部件构成。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为一体的部件是将所述惯性部作为嵌件的注塑成型品或者铸造品。2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还具有所述静止部与所述旋转部隔着润滑油在轴向上相向的推力轴承部。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还具有推力板,所述推力板从所述轴部的下端朝向径向外侧扩展,且具有与所述套筒部的下表面在轴向上相向的上表面, 所述推力轴承部构成于所述套筒部的下表面与所述推力板的上表面之间, 在包含所述向心轴承部以及所述推力轴承部的间隙连续地充满所述润滑油。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轮毂部还具有环状部,所述环状部位于所述轴部的周围,且具有与所述套筒部的上表面在轴向上相向的下表面, 所述推力轴承部构成于所述套筒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环状部的下表面之间,在包含所述向心轴承部以及所述推力轴承部的间隙连续地充满所述润滑油。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止部还具有定子, 所述旋转部还具有: 圆筒状的磁铁,所述磁铁具有与所述定子在径向上相向的磁极面;以及 圆筒状的轭,所述轭配置于所述磁铁的径向外侧, 所述轭具有覆盖所述转子轮毂部的整个外周面以及所述磁铁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轭圆筒部。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轮毂部具有: 圆筒部,所述圆筒部在比所述惯性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沿轴向延伸;以及 凸缘部,所述凸缘部在比所述惯性部靠轴向下侧的位置从所述圆筒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 所述轭具有从所述轭圆筒部的上端朝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圆环状的轭上板部, 所述轭上板部的下表面与所述凸缘部的上表面接触。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轭圆筒部具有: 第一轭内周面,所述第一轭内周面固定有所述转子轮毂的外周面;以及第二轭内周面,所述第二轭内周面位于比所述第一轭内周面靠下侧的位置,且固定有所述磁铁的外周面, 所述第一轭内周面位于比所述第二轭内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2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还具有支承于所述飞轮部的镜。
【文档编号】H02K7/02GK205693498SQ201620527057
【公开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日 公开号201620527057.1, CN 201620527057, CN 205693498 U, CN 205693498U, CN-U-205693498, CN201620527057, CN201620527057.1, CN205693498 U, CN205693498U
【发明人】关井洋一
【申请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