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供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20719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量收集和无线供电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无线传感网络在基础设施监控、灾害管理、军事等诸多领域得到应用,无线传感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能量供应问题成为了节点设计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为了寻找一种可持续、无需人工维护、对环境友好的供电方式,能量收集技术在近几年受到了广泛关注。能量收集是一种将周围环境中分散的微弱能量通过某些特定的装置将其转换成电能并存储的过程。其一般通过收集诸如风能、太阳能、热能、电磁能等环境中的能量以转换为电能供电子器件消耗。无线供电技术日渐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早在1890年,著名发明家兼电气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就提出无线供电理论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由于当时实验条件的限制并未实现,但是其提出的理论为后人研究无线供电技术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无线供电避免了带电插拔、电源线短路等可能的安全隐患。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无线供电方式将可以彻底解决房间布线凌乱、电器位置固定、插座破坏居室装修等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美观。更重要的是,无线供电节省了大量的线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低碳环保。此外,无线供电技术逐渐从手机、平板等小功率设备向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甚至电动汽车等大型设备拓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供电系统,可以利用空间中的交变电场实现供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无线供电系统包括交变电场发生器、交变电场接收器和用电器或储电设备;其中,

所述交变电场发生器,可产生交变电场;

所述交变电场接收器,可接收空间中的交变电场,并转化为电能;

所述用电器或储电设备,可利用交变电场接收器转化的电能进行工作或储能。

优选地,所述交变电场发生器和所述交变电场接收器之间为非接触式,可以实现无线供电;

优选地,所述交变电场发生器产生的交变电场为可调制,匹配所述交变电场接收器的接收;

优选地,所述交变电场接收器可以接收所述交变电场发生器产生的交变电场,也可以利用环境中存在的交变电场;

优选地,所述交变电场接收器可以调节电能输出,匹配所述用电器的电力需求;

优选地,所述用电器或储电设备可与交变电场接收器集成为一体。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交变电场发生器、交变电场接收器和用电器或储电设备构成一种无线供电系统。通过交变电场发生器产生交变电场,再通过与用电器连接的交变电场接收器接收空间中的交变电场,实现为用电器或储电设备的无线供电(也可以有线供电)。本发明通过基于交变电场的无线供电方式可以使用电器具有更好的移动性,避免了带电插拔、电源线短路等可能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无线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出的一种无线供电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供电系统。

参照图1,该无线供电系统包括交变电场发生器1、交变电场接收器2和用电器或储电设备3。其中,所述交变电场发生器1可以产生交变电场;所述交变电场接收器2可以接收空间中的交变电场,并转化为电能;所述用电器或储电设备3可以利用交变电场接收器转化的电能进行工作或储能。

参照图2,一种无线供电系统中的交变电场发生器1可以产生交变电场,交变电场接收器2可以基于空间中的交变电场进行电能收集,并为用电器3供电。交变电场接收器2和用电器3可以整合为一体式,而且可以与交变电场发生器1通过交变电场实现无线供电。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供电系统,包括交变电场发生器、交变电场接收器和用电器或储电设备。所述交变电场发生器,可产生交变电场;所述交变电场接收器,可无线接收空间中的交变电场(也可以有线接收),并转化为电能;所述用电器或储电设备,可利用交变电场接收器转化的电能进行工作或储能。本发明通过基于交变电场供电方式可以使用电器具有更好的移动性,避免了带电插拔、电源线短路等可能的安全隐患。

技术研发人员:王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王珏
技术研发日:2017.11.06
技术公布日:2018.01.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