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外壳结构及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41125发布日期:2020-11-25 14:52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外壳结构及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电机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电机外壳结构及电机。



背景技术:

电动座椅越来越智能化和人性化,有多达十几种调节方向的方式。例如有的轿车的驾驶座椅,司机上车后,关好车门,接通点火开关,电动座椅会自动向前移动约25mm,以便于司机操纵方向盘。司机退出点火钥匙,打开车门准备离开时,电动座椅会自动向后移动约25mm,以便司机下车。这种调节方式都需电机进行传动调节。在现有技术中,电机的外壳是一体成型结构,开模价格昂贵,造价成本高。因此,如何降低电机外壳的生产成本,显得十分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电动机外壳,旨在解决降低电机外壳的生产成本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机外壳,包括机盖和机身;

机身顶部具有凹槽,以支撑机盖;

凹槽侧部具有一固定部,固定部呈“v”字型;

固定部的斜边抵顶机盖底部,以将机盖固定于机身顶部。

优选的,凹槽的数量为三个,各凹槽均匀分布在机身顶部;

机盖底部相对凹槽的部分均具有一连接部;

连接部与凹槽配合,以将机盖固定于机身顶部。

优选的,机盖底部向远离机身方向延伸,形成一容置腔;

容置腔包括第一容置部和第二容置部,其中,第一容置部的顶部与第二容置部的底部连通。

优选的,连接部靠近容置腔的一侧具有环形开孔。

优选的,第二容置部为半球型结构;

第二容置部的顶部为平面结构。

优选的,电机外壳为secc电解亚铅镀锌钢板。

优选的,固定部包括第一切削部、第二切削部和第三切削部;

第一切削部、第二切削部和第三切削部首尾相接,以形成“v字型”固定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机,包括上述的电机外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本技术方案,机盖底部套嵌于凹槽内,凹槽实现了机盖的径向定位,固定部实现了机盖的轴向定位,从而实现机盖与机身的固定连接。本方案在保证了机盖与机身固定连接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电机外壳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机外壳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电机外壳的机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电机外壳的机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机身的b部局部放大图。

标号说明:

1、机盖;11、连接部;12、第一容置部;13、第二容置部;

2、机身;21、凹槽;22、固定部;23、第一切削部;24、第二切削部;25、第三切削部。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机外壳,包括机盖1和机身2;

机身2顶部具有凹槽21,以支撑机盖1;

凹槽21侧部具有一固定部22,固定部22呈“v”字型;

固定部22的斜边抵顶机盖1底部,以将机盖1固定于机身2顶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身2顶部具有凹槽21,机盖1底部套嵌于凹槽21内,凹槽21的边缘经车床切削冲压,形成固定部22,固定部22呈“v”字型。固定部22的斜边抵顶机盖1底部,以将机盖1固定于机身2顶部。相比于传统的一体成型的电机外壳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机盖1和机身2分别开模,将两者连接一起后,经车床切削冲压,凹槽21实现了机盖1的径向定位,固定部22实现了机盖1的轴向定位,从而实现机盖1与机身2的固定连接。本方案在保证了机盖1与机身2固定连接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电机外壳的生产成本。

参照图1至图3,凹槽21的数量为三个,各凹槽21均匀分布在机身2顶部;

机盖1底部相对凹槽21的部分均具有一连接部11;

连接部11与凹槽21配合,以将机盖1固定于机身2顶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凹槽21的数量为三,机盖1的连接部11的数量也是三个。连接部11与凹槽21配合,以将机盖1固定于机身2顶部。各凹槽21和各连接部11均匀分布,且数量均为三个,在受到外力冲击时,受力均匀。

参照图2,机盖1底部向远离机身2方向延伸,形成一容置腔;

容置腔包括第一容置部12和第二容置部13,其中,第一容置部12的顶部与第二容置部13的底部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容置部12用于放置轴承固定件,第二容置部13用于放置轴承。第一容置部12的侧壁紧贴轴承固定件,第二容置部13的侧壁紧贴轴承。通过上述设置,避免轴承的容置空间太大,导致轴承摆动。

参照图1,连接部11靠近容置腔的一侧具有环形开孔。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环形开孔的作用在于提醒工人将环形开孔所在的部位套嵌入机身2,提高生产效率。

参照图2,第二容置部13为半球型结构;

第二容置部13的顶部为平面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容置部13为半球形结构,避免轴承出现轴向摆动。第二容置部13的顶部为平面结构,进一步地限定轴承的轴向摆动,此外,第二容置部13的顶部为平面结构,相比于弧面结构,该结构更能抵抗外力冲击。

进一步地,电机外壳为secc电解亚铅镀锌钢板。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机外壳为secc电解亚铅镀锌钢板,便于机盖1和机身2的切削和冲压,提高生产效率。

参照图4,固定部22包括第一切削部23、第二切削部24和第三切削部25;

第一切削部23、第二切削部24和第三切削部25首尾相接,以形成“v字型”固定部2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切削部24与第三切削部25为冲压形成。第二切削部24长度越长,第三切削部25在凹槽21的投影面积就越大,固定部22在轴向上机盖1的固定效果就越好。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机,包括上述的电机外壳。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身2顶部具有凹槽21,机盖1底部套嵌于凹槽21内,凹槽21的边缘经车床切削冲压,形成固定部22,固定部22呈“v”字型。固定部22的斜边抵顶机盖1底部,以将机盖1固定于机身2顶部。相比于传统的一体成型的电机外壳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机盖1和机身2分别开模,将两者连接一起后,经车床切削冲压,凹槽21实现了机盖1的径向定位,固定部22实现了机盖1的轴向定位,从而实现机盖1与机身2的固定连接。本方案在保证了机盖1与机身2固定连接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电机外壳的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机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盖和机身;

所述机身顶部具有凹槽,以支撑所述机盖;

所述凹槽侧部具有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呈“v”字型;

所述固定部的斜边抵顶所述机盖底部,以将所述机盖固定于所述机身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数量为三个,各所述凹槽均匀分布在所述机身顶部;

所述机盖底部相对所述凹槽的部分均具有一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凹槽配合,以将所述机盖固定于所述机身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盖底部向远离所述机身方向延伸,形成一容置腔;

所述容置腔包括第一容置部和第二容置部,其中,所述第一容置部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底部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具有环形开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置部为半球型结构;

所述第二容置部的顶部为平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外壳为secc电解亚铅镀锌钢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切削部、第二切削部和第三切削部;

所述第一切削部、所述第二切削部和所述第三切削部首尾相接,以形成“v字型”固定部。

8.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机外壳。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电机外壳及电机,其中,电机外壳包括机盖和机身;机身顶部具有凹槽,以支撑机盖;凹槽侧部具有一固定部,固定部呈“V”字型;固定部的斜边抵顶机盖底部,以将机盖固定于机身顶部。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本技术方案,机盖底部套嵌于凹槽内,凹槽实现了机盖的径向定位,固定部实现了机盖的轴向定位,从而实现机盖与机身的固定连接。本方案在保证了机盖与机身固定连接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电机外壳的生产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肖伟兵;罗永鸿;李臻;闫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力辉电机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3.26
技术公布日:2020.11.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