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12505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学领域电动机中的外转子型马达,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第十二案),其是针对本申请人早先申请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第一案至第十一案,特别主要是针对第十案的进一步再改进发明。
请参阅图8所示,现有的外转子型无刷马达,其是把设有永久磁铁70的圆筒形外转子71,包罩在设有激磁线圈72及内定子轭铁73的圆柱形内定子74的外缘,另外在外转子71的其中一端的中心固设转轴75,该转轴75再穿入内定子74的中心孔76,使外转子71得以相对于内定子74旋转。当通电激磁后,外转子71就围绕着内定子74旋转而向外输出所需的扭矩。由于外转子71必须围绕在内定子74的外缘旋转,所以外转子71的两端之中,只有其中的一端通常是形成筒端面71a受到支撑而已,而另外一端则必须形成开口71b,而且是呈悬空状态。
由于内定子74的激磁线圈72通电激磁时,其所产生的电磁场与外转子71的永久磁铁70所存在的永久磁场之间,会产生相吸与排斥的交互作用,使得外转子71受到此两种相吸与排斥的交互作用而造成晃动(Vibration)的现象,并进而因为此种晃动(Vibration)现象而诱生振动的问题。当转速愈高时,离心力愈大,或是上述磁场强度愈强大时,前述的晃动(Vibration)现象与振动的问题,也都会愈严重。也正是因为此种问题,导致从一开始有外转子型马达以来,就始终无法制造出能够输出高马力、高扭力的外转子马达。更因为这一项无法突破的瓶颈制约,而导致外转子型马达迄今仍然只停留在低马力及低扭力的使用场合,例如散热风扇的马达、电唱机的唱片驱动马达、软碟机的碟片驱动马达、硬碟机的碟片驱动马达、碟影机的马达等等。其外转子71在支撑结构上所遭遇到的技术上的瓶颈制约,至今仍然无法突破。
为了解决前述问题,本发明人早先申请了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第十案),该第十案是针对外转子型马达因外转子支撑力不足,致使其无法应用于高效率、高马力、高扭力、高转速的马达领域中的问题,针对在外转子型马达的外转子部悬空的开口端与内定子之间,因外转子基座与内定子激磁线圈之间因为彼此电枢反应的交互作用,以及因高速旋转时所产生的离心力等因素,而使外转子产生晃动及不平稳现象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极为优越的外转子开口端支撑轴承,而为上述运转不平稳现象的问题,提供了极为优越的外转子支撑结构。
除此之外,该第十案还针对外转子基座的直径加大时所衍生开口端支撑轴承亦须使用大外径的问题,提供了妥善的解决问题的构造,其是在外转子基座的前端或后端分别封套前端盖或后端盖,以使外转子基座的前端与转轴支撑轴承之间,以及外转子基座的后端与后端支撑轴承之间,均构成连结结构关系,而可使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的外径能够选用较小外径的轴承。
但是外转子马达如果运用于交流鼠笼感应式马达,如再将本案的外转子导磁体套设于第十案所述的外转子基座内,则必然会再增大外转子的最大外径,造成不必要的马达外径加大;并且现有传统的鼠笼式外转子交流感应马达的内定子被完全包罩在外转子内部,内定子激磁线圈在运转时所产生的热无法向外散出,而影响鼠笼式外转子交流感应马达的使用寿命。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外转子马达仍存在有诸多的缺陷,而丞待加以改进。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外转子马达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创新,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本发明。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外转子马达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第十二案),使其提供一种外转子鼠笼式外转子交流感应马达,而使其可提供一种由外转子电枢导磁体、感应导体及短路环三者所组成的交流感应马达的外转子电枢感应鼠笼,并相对于内定子而电枢反应地导磁旋转。再利用前端盖及后端盖,为分别分离地或一体封套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前后端,使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后端与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之间借后端盖予以连结而构成连结关系,并使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的外径能够适当地选用较小,也因此不须如第十案所述的外转子基座内环作为套接搭载电枢导磁体,因此使得外转子的最大外径将可有效缩小。
本发明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第十二案),使其针对鼠笼式外转子交流感应马达的外转子与内定子之间存在的问题而提供有效的衔接构造以成为感应旋转,并将鼠笼式外转子交流感应马达外转子的旋转支撑结构强化,而可提高其与内定子对应的旋转扭矩,提高整个鼠笼式外转子交流感应马达的输出转距。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第十二案),使其将鼠笼式外转子交流感应马达的内定子的端部裸露在外转子外部,使内定子激磁线圈在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可以有效向裸露于马达外部的内定子端部传导而向外散出,提高鼠笼式外转子交流感应马达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第十二案),使其分别在前端盖及其后端盖进一步设有通气孔及散热叶片,以便随着外转子的转动而可对外转子马达的内定子内部通气散热。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第十二案),使其将其中内定子基座和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间以及马达外壳的端板,均各设有通气槽,以便供马达外部的空气可流通整个外转子马达的内定子部。
本发明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第十二案),其包括内定子、内定子基座、外转子、后端盖、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前端盖、马达外壳、马达转轴及转轴支撑轴承,其特征在于其中内定子,其包括内定子轭铁及绕设在内定子轭铁的激磁线圈,并设有对应于马达中心的内定子定位端;内定子基座,在接近该内定子基座的中心设有对应马达轴心的内定子基座定位端,以提供上述的内定子定位端为同心相接,进一步更因内定子借由设有螺丝、螺母锁定于内定子基座以成为紧迫结合,该内定子基座定位端的底部外围设有一与马达轴心(内定子中心)同心的外转子后端轴承定位端,该外转子后端轴承定位端和内定子基座之间进一步设有至少一个的导线穿孔,使马达外部控制信号能经由该导线穿孔而与内定子激磁线圈或控制回路的电气连接贯通,内定子基座的外缘具有一对应马达轴心的外圆周以作为马达外壳套接;外转子,包罩于内定子轭铁的外缘,相对于内定子旋转,该外转子包括外转子电枢导磁体、感应导体及短路环,其中该外转子电枢导磁体,为套入内定子外缘,且该外转子电枢导磁体设有感应槽;该感应导体,填贯于感应槽中;该短路环,一体连接于感应导体的两端,并将填贯于感应槽中所有感应导体的两端互相接通,使各感应导体两端短路,以为所有感应导体的感应电流互为通路关系并进一步提供电枢导磁体电枢反应之用;上述的外转子电枢导磁体、感应导体及短路环三者组成交流感应马达的外转子电枢感应鼠笼,并相对于内定子而电枢反应地导磁旋转;后端盖,封套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后端,该后端盖套接于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以使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后端与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之间借后端盖予以连结而构成连结结构关系,使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的外径能够适当地选用较小外径;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其套设在上述内定子基座的外转子后端轴承定位端,其和后端盖同心套接并封套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后端,使外转子电枢导磁体后端可非常稳固旋转地被支撑于外转子后端轴承定位端,彻底解决外转子因旋转离心力和电枢效应所引起的旋转晃动;前端盖,封盖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前端,该前端盖的内缘同心套装于马达转轴,以使在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前端与马达转轴之间借该前端盖予以连结而构成连结关系;马达外壳,套罩于外转子的外缘,并同心套接于前述内定子基座外缘的外圆周;马达转轴,同心紧迫贯穿于前端盖,其中穿套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外部部分为前端转轴端,而穿套于内定子基座内部部分为内部转轴端,该内部转轴端进一步穿套出内定子基座底端部分为后端转轴端,该马达转轴可直接负载机构而输出转矩,直接驱动该负载机构运转;转轴支撑轴承,可对应于马达转轴并同心装设于马达外壳底端,而为前述的外部转轴端支撑旋转,该外部转轴端并穿套出转轴支撑轴承以作为马达扭力的输出,转轴支撑轴承并和上述的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共同将外转子坚固地支撑着,使外转子能够不晃动地对应于内定子的电枢反应,并稳固地导磁旋转支撑。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其中所述的内定子基座中心进一步设有一中心穿孔,以供马达转轴可贯穿内定子。
前述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其中所述的前端盖为可分离地封盖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前端,且其中该后端盖是一体封盖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后端。
前述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其中所述的后端盖可进一步设有轴环,使该轴环的内圆与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的外圆套接。
前述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其中所述的前端盖为可一体封盖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前端,且其中该后端盖是可分离地封盖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后端。
前述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其中所述的前端盖可进一步设有轴环,使该轴环的内圆与马达转轴的外圆套接。
前述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其中所述的前端盖为可分离地封盖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前端,且其中该后端盖为可分离地封盖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后端。
前述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其中所述的后端盖及前端盖可进一步设有通气孔或散热叶片,以便随着外转子的转动而对外转子马达的内定子内部通气散热。
前述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其中所述的内定子可在该内定子的前端装置一辅助支撑轴承或自润轴承,以为前述内部转轴端辅助支撑。
前述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其中所述的马达内部转轴端穿套过外转子电枢导磁体内部并从内定子的中心穿孔穿过,并由固设于内定子基座底端的辅助定位轴承以成为同心支撑,其轴端更进一步亦可穿套出辅助定位轴承,以作为马达编码器传动之用。
前述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其中所述的内定子基座和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间以及马达外壳的端板均各设有通气槽,以便供马达外部的空气可流通整个外转子马达的内定子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积极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第十二案),除了具备第十案的构造特征外,还增加了下列特殊的功效及特点1、本发明提供由外转子电枢导磁体、感应导体及短路环三者所组成的交流感应马达的转子电枢感应鼠笼,并和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相对于内定子而电枢反应地导磁旋转;再利用前端盖及后端盖,是分别分离地或一体封套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前后端,使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后端与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之间借后端盖予以连结而构成连结关系,并使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的外径能够适当地选用较小,或直接与马达转轴连结。
2、本发明针对鼠笼式外转子交流感应马达的外转子与内定子之间提供了有效的衔接构造以成为感应旋转,并将鼠笼式外转子交流感应马达外转子的旋转支撑结构强化,以提高其与内定子部对应的旋转扭矩,提高整个鼠笼式外转子交流感应马达的输出转矩。
3、本发明将鼠笼式外转子交流感应马达的内定子的端部裸露在外转子外部,使内定子激磁线圈在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可以有效向裸露于马达外部的内定子端部传导而向外散出,而可提高鼠笼式外转子交流感应马达的使用寿命。
4、本发明分别在前端盖及后端盖进一步设有通气孔及散热叶片,可随着外转子的转动而对外转子马达的内定子内部通气散热。
5、本发明将其中内定子基座和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间以及马达外壳的端板均各设有通气槽,可供马达外部的空气可流通整个外转子马达的内定子部。
综上所述,本发明针对鼠笼式外转子交流感应马达的外转子电枢感应鼠笼与内定子之间存在的问题,而提供由外转子电枢导磁体、感应导体及短路环三者所组成的交流感应马达的外转子电枢感应鼠笼,并由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相对于内定子而电枢反应地导磁旋转;再利用前端盖及后端盖分别分离地或一体封套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前后端,使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后端与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之间借后端盖予以连结而构成连结结构关系,并使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的外径能够适当地选用较小,同时外转子电枢导磁体前端与马达转轴亦间接经由前端盖而成为连结,前后两端盖和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结合,可非常牢固地支撑外转子,并对应于内定子部而电枢感应旋转。其不论在结构上或功能上皆有较大改进,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而确实具有增进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本发明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
图3是图2中3-3剖面的剖面图。
图4是图3中4-4剖面的剖面图。
图5是图3中5-5剖面的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8为现有的外转子无刷马达的剖面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其具体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本发明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20(第十二案),其包括有内定子21、内定子基座26、外转子22、转轴支撑轴承25、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23、外转子电枢导磁体29、前端盖85、后端盖86、马达外壳32及马达转轴24等主要构件,其中上述的内定子21,包括内定子基座26、内定子轭铁27及激磁线圈28等主要构件,其中该激磁线圈28,绕设在内定子轭铁27的线槽27a中;该内定子21,并应设有对应于马达中心的内定子定位端26a;该内定子基座26,则在接近内定子基座26的中心设有对应马达轴心的内定子基座定位端36,以提供上述内定子定位端26a为同心相接,进一步更因内定子21借由螺丝、螺母锁定于内定子基座26以成为紧迫结合,该内定子基座定位端36的底部外围设有一与马达轴心(内定子中心)同心的外转子后端轴承定位端48,该外转子后端轴承定位端48和内定子基座26之间进一步设有至少一个的导线穿孔33,使马达外部控制信号能经由导线穿孔33而与内定子激磁线圈或控制回路的电气连接贯通,例如电线34即经由导线穿孔33进入马达内部,内定子基座26的外缘设有一对应马达轴心的外圆周,以作为马达外壳32套接。
上述的外转子22,包罩于内定子轭铁27的外缘,相对于内定子21旋转,该外转子22包括外转子电枢导磁体29、感应导体49及短路环50,其中该外转子电枢导磁体29,是套入内定子21的外缘,外转子电枢导磁体29设有感应槽51;该感应导体49,填贯于感应槽51中;该短路环50,一体连接于感应导体49的两端,并将填贯于感应槽51中所有感应导体49的两端互相接通,使各感应导体49两端短路,以使所有感应导体49的感应电流互为通路关系,并进一步提供电枢导磁体29电枢反应之用;该外转子电枢导磁体29、感应导体49及短路环50三者组成交流感应马达的外转子电枢感应鼠笼52,并相对于内定子21而电枢反应地导磁旋转。
上述的后端盖86,封套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29的后端,该后端盖86套接于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23,以使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后端29b与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23之间借后端盖86予以连结而构成连结结构关系,使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23的外径能够适当地选用较小者。
上述的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23,套设于内定子基座26的外转子后端轴承定位端48,其和后端盖86同心套接并封套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后端29b,使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后端29b可非常稳固旋转地被支撑于外转子后端轴承定位端48,而可彻底解决外转子22因旋转离心力和电枢效应所引起的旋转晃动问题。
上述的前端盖85,封盖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前端29a,前端盖85的内缘同心套装于马达转轴24,以使在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前端29a与马达转轴24之间借前端盖85予以连结而构成连结结构关系。
上述的马达外壳32,套罩于外转子22的外缘,并同心套接于前述内定子基座26外缘的外圆周。马达外壳32是由套筒32a及端板32b所组成;上述的马达转轴24,是同心紧迫贯穿于前端盖85,其中穿套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29外部部分为前端转轴端24a,而穿套于内定子基座26内部部分为内部转轴端24c,该内部转轴端24c进一步穿套出内定子基座26底端部分为后端转轴端24b。前述的马达转轴24可直接负载机构而输出转矩,而直接驱动该负载机构运转。
上述的转轴支撑轴承25,可对应于马达转轴24并同心装设于马达外壳32的底端,而作为前述前端转轴端24a支撑旋转,前端转轴端24a并应穿套出转轴支撑轴承25以作为马达扭力的输出,转轴支撑轴承25并和上述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23共同将外转子22坚固地支撑着,使外转子22能不晃动地对应于内定子21的电枢反应,并稳固地导磁旋转支撑。
其中该内定子基座26的中心进一步设有一中心穿孔83(结合参阅图7所示),以供马达转轴24可贯穿内定子21。
其中前端盖85是以可分离结构可分离地封盖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前端29a,且其中后端盖86是一体封盖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后端29b。
为了增强后端盖86承受马达转轴24所回授的抗力矩起见,前端盖85及后端盖86可进一步各自设有轴环(未图示),使该轴环的内圆与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23的外圆套接。
前端盖85为可一体封盖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前端29a,且其中后端盖86是以可分离结构可分离地封盖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后端29b。
该前端盖85为以可分离结构可分离地封盖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前端29a,且其中后端盖86亦为以可分离结构可分离地封盖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后端29b。
该后端盖86及前端盖85可进一步设有通气孔89、90或散热叶片87、88,以便随着外转子22的转动而对外转子马达的内定子21内部通气散热。
请参阅图6所示,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其中可在内定子21的前端装置一辅助支撑轴承92或自润轴承,以作为前述的内部转轴端24c辅助支撑。
请参阅图7所示,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马达内部转轴端24c穿套过外转子电枢导磁体29内部并从内定子的中心穿孔83穿过,并由固设于内定子基座26底端的辅助定位轴承91作为同心支撑,其轴端更进一步亦可穿套出辅助定位轴承91,以为马达编码器传动之用。
内定子基座26和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23间以及马达外壳32的端板32b均各设有通气槽54、55,以便供马达外部的空气可流通整个外转子马达的内定子21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其包括内定子、内定子基座、外转子、后端盖、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前端盖、马达外壳、马达转轴及转轴支撑轴承,其特征在于其中A、内定子,其包括内定子轭铁及绕设在内定子轭铁的激磁线圈,并设有对应于马达中心的内定子定位端;B、内定子基座,在接近该内定子基座的中心设有对应马达轴心的内定子基座定位端,以提供上述的内定子定位端为同心相接,进一步更因内定子借由设有螺丝、螺母锁定于内定子基座以成为紧迫结合,该内定子基座定位端的底部外围设有一与马达轴心(内定子中心)同心的外转子后端轴承定位端,该外转子后端轴承定位端和内定子基座之间进一步设有至少一个的导线穿孔,使马达外部控制信号能经由该导线穿孔而与内定子激磁线圈或控制回路的电气连接贯通,内定子基座的外缘具有一对应马达轴心的外圆周,以作为马达外壳套接;C、外转子,包罩于内定子轭铁的外缘,相对于内定子旋转,该外转子包括外转子电枢导磁体、感应导体及短路环,其中该外转子电枢导磁体,为套入内定子外缘,且该外转子电枢导磁体设有感应槽;该感应导体,填贯于感应槽中;该短路环,一体连接于感应导体的两端,并将填贯于感应槽中所有感应导体的两端互相接通,使各感应导体两端短路,以为所有感应导体的感应电流互为通路关系并进一步提供电枢导磁体电枢反应之用;上述的外转子电枢导磁体、感应导体及短路环三者组成交流感应马达的外转子电枢感应鼠笼,并相对于内定子而电枢反应地导磁旋转;D、后端盖,封套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后端,该后端盖套接于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以使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后端与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之间借后端盖予以连结而构成连结结构关系,使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的外径能够适当地选用较小外径;E、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其套设在上述内定子基座的外转子后端轴承定位端,其和后端盖同心套接并封套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后端,使外转子电枢导磁体后端可非常稳固旋转地被支撑于外转子后端轴承定位端,彻底解决外转子因旋转离心力和电枢效应所引起的旋转晃动;F、前端盖,封盖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前端,该前端盖的内缘同心套装于马达转轴,以使在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前端与马达转轴之间借该前端盖予以连结而构成连结关系;G、马达外壳,套罩于外转子的外缘,并同心套接于前述内定子基座外缘的外圆周;H、马达转轴,同心紧迫贯穿于前端盖,其中穿套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外部部分为前端转轴端,而穿套于内定子基座内部部分为内部转轴端,该内部转轴端进一步穿套出内定子基座底端部分为后端转轴端,该马达转轴可直接负载机构而输出转矩,直接驱动该负载机构运转;I、转轴支撑轴承,可对应于马达转轴并同心装设于马达外壳底端,而为前述外部转轴端支撑旋转,外部转轴端并穿套出转轴支撑轴承以作为马达扭力的输出,转轴支撑轴承并和上述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共同将外转子坚固地支撑着,使外转子能不晃动地对应于内定子的电枢反应,并稳固地导磁旋转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内定子基座中心进一步设有一中心穿孔,以供马达转轴可贯穿内定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前端盖为可分离地封盖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前端,且其中该后端盖是一体封盖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后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后端盖可进一步设有轴环,使该轴环的内圆与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的外圆套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前端盖为可一体封盖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前端,且其中该后端盖是可分离地封盖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后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前端盖可进一步设有轴环,使该轴环的内圆与马达转轴的外圆套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前端盖为可分离地封盖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前端,且其中该后端盖为可分离地封盖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的后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后端盖及前端盖可进一步设有通气孔或散热叶片,以便随着外转子的转动而对外转子马达的内定子内部通气散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内定子可在该内定子的前端装置一辅助支撑轴承或自润轴承,以为前述内部转轴端辅助支撑。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马达内部转轴端穿套过外转子电枢导磁体内部并从内定子的中心穿孔穿过,并由固设于内定子基座底端的辅助定位轴承以成为同心支撑,其轴端更进一步亦可穿套出辅助定位轴承,以作为马达编码器传动之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内定子基座和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间以及马达外壳的端板均各设有通气槽,以便供马达外部的空气可流通整个外转子马达的内定子部。
全文摘要
一种高效率、高扭力、高支撑的外转子马达,由外转子电枢导磁体、感应导体及短路环组成交流感应马达的外转子电枢感应鼠笼,由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相对于内定子电枢反应导磁旋转;利用前端盖及后端盖分别分离或一体封套于外转子电枢导磁体前后端,使其后端与外转子后端支撑轴承间借后端盖连结,使后端支撑轴承外径能选用较小,同时外转子电枢导磁体前端与马达转轴亦间接由前端盖成为连结,前后两端盖和外转子电枢导磁体结合,可非常牢固支撑外转子,并对应内定子部电枢感应旋转。
文档编号H02K5/04GK1279529SQ9910939
公开日2001年1月10日 申请日期1999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1999年6月30日
发明者许俊甫 申请人:许俊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