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电流母排过壁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435287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大电流母排过壁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主要用于大电流母排穿过钢筋混凝土墙壁使用。
【背景技术】
[0002]我国目前大电流母排穿过钢筋混凝土墙壁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先将钢筋混凝土墙壁上预留方形洞口,母排与用电设备端连接后,再将母排穿过钢筋混凝土墙与另一个房间的用电设备相连,这样当母排穿过钢筋混凝土墙的预留方形洞口时,会产生不同的位置误差,也就是说,母排不会正好处于方形洞口的正中心,再将若干个绝缘塞块塞入母排与洞口之间的空隙内,将母排固定,绝缘塞块需要现场加工成不同的尺寸,以满足母排在洞口不同位置的需要,费工耗时,极不方便。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解决了上述问题,它主要由套管(1),上下左右4个夹具(2),圆环套(3)组成;上下左右4个夹具(2 )均由上丝杆(6 ),螺母(7 ),下丝杆(8 ),顶板(9 )组成,上丝杆(6 )和下丝杆(8)均有外螺纹且互为反向丝扣,螺母(7)有内螺纹;套管(I)预埋在钢筋混凝土墙(5)上,形成穿墙圆孔,圆环套(3)套在套管(I)内,夹具(2)的上丝杆(6)的一端与圆环套(3)的内壁固定,另一端拧进螺母(7)内,夹具(2)的下丝杆(8)—端拧进螺母(7)内,另一端与顶板(9)固定,由于上丝杆(6)和下丝杆(8)的外螺纹互为反向丝扣,故分别拧动上下左右4个螺母(7)时,会使上下夹具(2)的顶板(9)向上或向下移动,同样可以使左右夹具(2 )的顶板(9 )向左或向右移动,从而可以根据母排(4)在套管(I)内的不同位置将母排
[4]固定并夹紧;当然夹具(2)的上丝杆(6)、螺母(7)、下丝杆(8)、顶板(9)是由绝缘材料制造的;当母排(4)在套管(I)内固定后,将套管(I)的前后洞口用模板封堵,用常规方法注入绝缘浆液,当绝缘浆液固化后,拆除模板即可。
【附图说明】
[0004]附图标记说明:1 一套管,2 —夹具,3—圆环套,4一母排,5—钢筋混凝土墙,6 —
上丝杆,7-螺母,8-下丝杆,9-顶板。
[0005]图1是本发明横向剖面图。
[0006]图2是本发明纵向剖面图。
[0007]图3是本发明夹具(2)的大样图。
[0008]图4是本发明圆环套(3)与4个夹具(2)的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0010]参见图1、图2,当钢筋混凝土墙浇筑时,预先将套管(I)埋设在钢筋混凝土墙上,当钢筋混凝土墙施工完并达到强度后,会形成圆形穿墙孔洞,再在套管(I)的前后端安装两个圆环套(3),此时上下左右4个夹具(2)已预先安装在圆环套(3)内;再将母排(4)穿过套管(I ),由于母排(4)与用电设备的安装误差,在穿过套管(I)时会产生位置误差,不会置于套管(I)的正中心,参见图3、图4,由于上丝杆(6)和下丝杆(8)的外螺纹互为反向丝扣,故分别拧动上下左右4个螺母(7),使上下夹具(2)的顶板(9)向上或向下移动,同样使左右夹具(2)的顶板(9)向左或向右移动将母排(4)固定并夹紧;当母排(4)在套管(I)内固定后,将套管(I)的前后洞口用模板封堵,用常规方法注入绝缘浆液,当绝缘浆液固化后,拆除模板即可。
【主权项】
1.大电流母排过壁装置,其特征是:它主要由套管(I ),上下左右4个夹具(2),圆环套(3 )组成;上下左右4个夹具(2 )均由上丝杆(6 ),螺母(7 ),下丝杆(8 ),顶板(9 )组成,上丝杆(6)和下丝杆(8)均有外螺纹且互为反向丝扣,螺母(7)有内螺纹;套管(I)预埋在钢筋混凝土墙(5)上,形成穿墙圆孔,圆环套(3)套在套管(I)内,夹具(2)的上丝杆(6)的一端与圆环套(3)的内壁固定,另一端拧进螺母(7)内,夹具(2)的下丝杆(8)—端拧进螺母(7)内,另一端与顶板(9)固定,由于上丝杆(6)和下丝杆(8)的外螺纹互为反向丝扣,故分别拧动上下左右4个螺母(7)时,会使上下夹具(2)的顶板(9)向上或向下移动,同样可以使左右夹具(2 )的顶板(9 )向左或向右移动,从而可以根据母排(4)在套管(I)内的不同位置将母排(4)固定并夹紧;当然夹具(2)的上丝杆(6)、螺母(7)、下丝杆(8)、顶板(9)是由绝缘材料制造的。
【专利摘要】<b>本发明大电流母排过壁装置主要用于大电流母排穿过钢筋混凝土墙壁使用。它主要由套管(</b><b>1</b><b>),上下左右</b><b>4</b><b>个夹具(</b><b>2</b><b>),圆环套(</b><b>3</b><b>)组成;上下左右</b><b>4</b><b>个夹具(</b><b>2</b><b>)均由上丝杆(</b><b>6</b><b>),螺母(</b><b>7</b><b>),下丝杆(</b><b>8</b><b>),顶板(</b><b>9</b><b>)组成,上丝杆(</b><b>6</b><b>)和下丝杆(</b><b>8</b><b>)均有外螺纹且互为反向丝扣,螺母(</b><b>7</b><b>)有内螺纹;圆环套(</b><b>3</b><b>)套在套管(</b><b>1</b><b>)内,夹具(</b><b>2</b><b>)的上丝杆(</b><b>6</b><b>)的一端与圆环套(</b><b>3</b><b>)的内壁固定,另一端拧进螺母(</b><b>7</b><b>)内,夹具(</b><b>2</b><b>)的下丝杆(</b><b>8</b><b>)一端拧进螺母(</b><b>7</b><b>)内,另一端与顶板(</b><b>9</b><b>)固定,分别拧动上下左右</b><b>4</b><b>个螺母(</b><b>7</b><b>),使上下左右</b><b>4</b><b>个夹具(</b><b>2</b><b>)的顶板(</b><b>9</b><b>)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移动,从而将母排(</b><b>4</b><b>)固定并夹紧。</b>
【IPC分类】H02G5/06, H02G3/22
【公开号】CN105186414
【申请号】CN201510510269
【发明人】李红兵, 马于水, 王绍岩, 彭宝安
【申请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青岛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12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