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控制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71293阅读:5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控制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驱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电机控制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0002]在当前市面上,驱动电机的电源有很多是采用线性电源,但是由于驱动电机的时候需要的电流特别大,所以相应的线性电源需要很大的功率,这样就导致线性电源的体积做大,成本也相应提高。采用普通的开关电源,开启电机时由于所需功率过高,容易导致磁饱和,甚至是会触发过功率保护,开不起来。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元器件数量少,生产成本少,占用PCB板面积小,非常便于PCB板电路设计的电机控制驱动电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机控制驱动电路,包括控制驱动芯片IC(0B5269),电阻R1、电阻R2、电阻R3、驱动M0S管Q1、变压器T1、整流二极管D1、稳压管ZD1、稳压管ZD2、整流桥BD1、保险丝F1、光电耦合器U3和电源VCC,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驱动芯片IC1的PIN2同时与ZD1的负极及光电耦合器U3的信号接收端输入端的一个端口连接,所述控制驱动芯片IC1的PIN3同时与电阻R2的一端及驱动M0S管Q1的S极连接,所述控制驱动芯片IC1的PIN4接地,所述控制驱动新品IC1的PIN5与驱动M0S管Q1的G极连接,所述控制驱动芯片的PIN7与电源VCC连接,所述驱动控制芯片IC1的PIN8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同时与整流桥BD1的正极及变压器T1的初级初级绕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另一端、稳压管ZD1的正极、整流桥BD1的负极以及光电耦合器U3的信号接收端的另一端口同时接地,所述整流桥BD1的输入端分别与保险丝F1的一端和ACN连接,所述保险丝F1的另一端与ACL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的另一端与驱动M0S管Q1的D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的一端与整流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的另一端及稳压管ZD2的正极与输出电压负极连接,所述整流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阻R3的一端及输出电压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光电耦合器U3信号发射端的输入端的一个端口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3信号发射端的另一个端口与稳压管ZD2的负极连接。
[0005]本实用新型的电机控制驱动电路,驱动电机瞬间,由于驱动电机所需的电流很大,输出电压下降,光电耦合器U3 二极管截止,驱动芯片IC PIN5 (DRV脚)驱动M0S管Q1的占空比增大,输出功率变大,稳压管ZD1将PIN2的最大电压稳住,不至于上升到PIN2(FB脚)的保护点电压,钳住了 M0S管Q1的最大占空比,限制了输出功率,与驱动M0S管Q1的S极连接的电阻R2两端的电压也不会触发到驱动芯片1C的PIN3(CS脚)的过功率保护点,驱动芯片1C能够继续工作,顺利的驱动电机,同时也能做到防止变压器磁饱和的目的。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电机驱动控制电路的结构非常简单,电子元器件数量非常少,就能有效的驱动电机,因此使得本实用新型电机驱动控制电路不但生产成本低,而且占用PCB板面积很小,非常便于PCB板电路设计。
【附图说明】
[000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0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机控制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8]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机控制驱动电路,包括控制驱动芯片IC(0B5269),电阻R1、电阻R2、电阻R3、驱动M0S管Q1、变压器T1、整流二极管D1、稳压管ZD1、稳压管ZD2、整流桥BD1、保险丝F1、光电耦合器U3和电源VCC,所述控制驱动芯片IC1的PIN2(FB脚)同时与ZD1的负极及光电耦合器U3的信号接收端输入端的一个端口连接,所述控制驱动芯片IC1的PIN3 (CS脚)同时与电阻R2的一端及驱动M0S管Q1的S极连接,所述控制驱动芯片IC1的PIN4 (GND)接地,所述控制驱动新品IC1的PIN5 (DRV脚)与驱动M0S管Q1的G极连接,所述控制驱动芯片的PIN7 (VCC脚)与电源VCC连接,所述驱动控制芯片IC1的PIN8(HV脚)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同时与整流桥BD1的正极及变压器T1的初级初级绕组T1-1 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另一端、稳压管ZD1的正极、整流桥BD1的负极以及光电耦合器U3的信号接收端的另一端口同时接地,所述整流桥BD1的输入端分别与保险丝F1的一端和ACN连接,所述保险丝F1的另一端与ACL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T1-1的另一端与驱动M0S管Q1的D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T1-2的一端与整流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T1-2的另一端及稳压管ZD2的正极与输出电压负极连接,所述整流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阻R3的一端及输出电压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光电耦合器U3信号发射端的输入端的一个端口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3信号发射端的另一个端口与稳压管ZD2的负极连接。
[000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0010]驱动电机瞬间,由于驱动电机所需的电流很大,输出电压下降,光电耦合器U3 二极管截止,驱动芯片IC PIN5 (DRV脚)驱动M0S管Q1的占空比增大,输出功率变大,稳压管ZD1将PIN2的最大电压稳住,不至于上升到PIN2 (FB脚)的保护点电压,钳住了 M0S管Q1的最大占空比,限制了输出功率,与驱动M0S管Q1的S极连接的电阻R2两端的电压也不会触发到驱动芯片1C的PIN3 (CS脚)的过功率保护点,驱动芯片1C能够继续工作,顺利的驱动电机,同时也能做到防止变压器磁饱和的目的。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电机驱动控制电路的结构非常简单,电子元器件数量非常少,就能有效的驱动电机,因此使得本实用新型电机驱动控制电路不但生产成本低,而且占用PCB板面积很小,非常便于PCB板电路设计。
[0011]应该理解到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任何不超出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范围内的实用新型创造,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电机控制驱动电路,包括控制驱动芯片IC(0B5269),电阻R1、电阻R2、电阻R3、驱动MOS管Q1、变压器T1、整流二极管D1、稳压管ZD1、稳压管ZD2、整流桥BD1、保险丝F1、光电耦合器U3和电源VCC,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驱动芯片IC1的PIN2同时与ZD1的负极及光电耦合器U3的信号接收端输入端的一个端口连接,所述控制驱动芯片IC1的PIN3同时与电阻R2的一端及驱动MOS管Q1的S极连接,所述控制驱动芯片IC1的PIN4接地,所述控制驱动新品IC1的PIN5与驱动MOS管Q1的G极连接,所述控制驱动芯片的PIN7与电源VCC连接,所述驱动控制芯片IC1的PIN8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同时与整流桥BD1的正极及变压器T1的初级初级绕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另一端、稳压管ZD1的正极、整流桥BD1的负极以及光电耦合器U3的信号接收端的另一端口同时接地,所述整流桥BD1的输入端分别与保险丝F1的一端和ACN连接,所述保险丝F1的另一端与ACL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的另一端与驱动MOS管Q1的D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的一端与整流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的另一端及稳压管ZD2的正极与输出电压负极连接,所述整流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阻R3的一端及输出电压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光电親合器U3信号发射端的输入端的一个端口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3信号发射端的另一个端口与稳压管ZD2的负极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机控制驱动电路,包括控制驱动芯片IC(OB5269),电阻R1、电阻R2、电阻R3、驱动MOS管Q1、变压器T1、整流二极管D1、稳压管ZD1、稳压管ZD2、整流桥BD1、保险丝F1、光电耦合器U3和电源VCC。本实用新型电机驱动控制电路的结构非常简单,电子元器件数量非常少,就能有效的驱动电机,因此使得本实用新型电机驱动控制电路不但生产成本低,而且占用PCB板面积很小,非常便于PCB板电路设计。
【IPC分类】H02M3/335
【公开号】CN205081685
【申请号】CN201520867593
【发明人】王仁凤, 吴海燕, 方洁苗
【申请人】浙江榆阳电子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9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