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71650阅读:656来源:国知局
马达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马达,在该马达中,轴的下侧端部向壳体的外部突出。汇流条保持架被机壳与马达罩在轴向上夹持并固定于壳体。机壳具有机壳筒部和从机壳筒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机壳侧安装部。马达罩具有:包围保持架主体部的上侧端部的径向外侧的罩筒部;以及从罩筒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罩侧安装部。机壳侧安装部与罩侧安装部被相互在轴向上铆接并固定。机壳侧安装部以及罩侧安装部中的被铆接的铆接部向上侧突出。
【专利说明】
马达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存在一种包括旋转传感器的马达。作为旋转角度传感器,例如使用旋变器。
[0003]上述那样的马达通过容纳马达的零件的壳体安装于其他产品。壳体构成为将机壳与马达罩固定。作为机壳与马达罩的固定结构,例如列举将机壳和马达罩中的至少一方进行铆接而固定的结构。
[0004]例如,在国际公开第2008/117728号公报记载的马达中,定子壳体相对于凸缘被铆接。在上述马达中,被铆接的爪沿轴向向外侧突出。因此,在将马达安装于其他产品时,存在如下顾虑:爪与产品干涉,导致作业性降低。
[0005]然而,在包括上述那样的旋转传感器的马达中,需要对旋转传感器进行定位并固定。例如,在日本特开2006-094678号公报记载的马达中,使用螺栓来固定传感器定子。但是,在该马达中,传感器定子的固定结构同马达壳体主体与端板的固定结构分开设置。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组装该马达时,组装工时增加。并且,在该马达中,对传感器定子的固定结构使用螺栓。因此,存在如下问题:马达的零件数增加,马达的制造成本增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在能够抑制安装于其他产品时的作业性下降的同时对旋转传感器进行定位,且具有低成本的机壳与马达罩的固定结构的马达。
[0007]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马达包括转子、轴承、定子、汇流条单元、壳体、传感器磁铁以及旋转传感器。转子具有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轴承支承轴。定子位于转子的径向外侧。汇流条单元位于定子的上侧。壳体容纳转子、定子以及汇流条单元。传感器磁铁位于比定子靠上侧的位置,并固定于轴。旋转传感器保持于汇流条单元,并与传感器磁铁在轴向上对置。轴的下侧端部向壳体的外部突出。壳体具有机壳和马达罩。机壳为在上侧具有开口部的圆筒状,并保持定子。马达罩安装于机壳的上侧,并覆盖定子的上侧。汇流条单元具有传感器汇流条和汇流条保持架。传感器汇流条与旋转传感器电连接。汇流条保持架位于开口部处,并保持传感器汇流条。汇流条保持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位于开口部的径向内侧的圆筒状的保持架主体部。汇流条保持架被机壳与马达罩在轴向上夹持并固定于壳体。机壳具有机壳筒部和机壳侧安装部。机壳筒部包围定子的径向外侧。机壳侧安装部从机壳筒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马达罩具有罩筒部和罩侧安装部。罩筒部包围保持架主体部的上侧端部的径向外侧。罩侧安装部从罩筒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机壳侧安装部与罩侧安装部被相互在轴向上铆接并固定。机壳侧安装部以及罩侧安装部中的被铆接的铆接部向上侧突出。
[0008]机壳侧安装部具有沿轴向贯通机壳侧安装部的机壳侧固定孔部。罩侧安装部具有罩侧固定孔部。罩侧固定孔部沿轴向贯通罩侧安装部,并与机壳侧固定孔部在轴向上重叠。
[0009]机壳侧固定孔部和罩侧固定孔部中的至少一方为在周向上延伸的长孔。
[0010]机壳侧固定孔部以及罩侧固定孔部为供将马达固定的螺钉穿过的孔。
[0011]机壳侧固定孔部和罩侧固定孔部这两者均为在周向上延伸的长孔。
[0012]机壳沿周向具有多个机壳侧安装部。马达罩沿周向具有多个罩侧安装部。
[0013]机壳具有沿周向配置的三个以上的机壳侧安装部。马达罩具有沿周向配置的三个以上的罩侧安装部。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从保持架主体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连接器部。马达罩具有从罩筒部向连接器部突出的方向延伸的侧壁部。侧壁部分别设置于连接器部的周向两侧。罩侧安装部中的一个与连接器部的周向一侧的侧壁部连接。罩侧安装部中的另一个与连接器部的周向另一侧的侧壁部连接。
[0014]机壳具有从机壳筒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机壳侧连接部。马达罩具有从罩筒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罩侧连接部。机壳侧连接部在周向上延伸,且将在周向上相邻的机壳侧安装部之间连接。罩侧连接部在周向上延伸,且将在周向上相邻的罩侧安装部之间连接。机壳侧安装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比机壳侧连接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罩侧安装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比罩侧连接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机壳侧安装部具有铆接部。罩侧安装部具有铆接部。
[0015]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在能够抑制安装于其他产品时的作业性降低的同时对旋转传感器进行定位,且具有低成本的机壳与马达罩的固定结构的马达。
[0016]有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0018]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
[0019]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平面图。
[0020]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罩的仰视图。
[0021]图5是示出为本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马达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进行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任意地变更。并且,在以下附图中,为了易于理解各结构,存在各结构的比例尺及数量等与实际结构的比例尺及数量等不同的情况。
[0023]在附图中,适当地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而示出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为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是图1的左右方向C3Y轴方向为与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
[0024]在以下说明中,以中心轴线J延伸的方向(Z轴方向)为上下方向。将Z轴方向的正的一侧(+Z侧)称为“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的一侧(-Z侧)称为“下侧”。另外,所谓的上下方向、上侧以及下侧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θζ方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周向”。
[0025]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在轴向上延伸”除了指严格地在轴向上延伸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在相对于轴向不足45度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在径向上延伸”除了指严格地在径向上、即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在相对于径向不足45度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
[0026]图1至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图。图1是剖视图。图2是立体图。图3是平面图。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罩22的仰视图。在图2中,省略了汇流条单元60的图示。
[0027]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平面图是从上侧向下侧观察的图。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仰视图是从下侧向上侧观察的图。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主视图是从+X侧向-X侧观察的图。
[0028]马达10为无刷马达。如图1所示,马达10具有壳体20、具有轴31的转子30、定子40、轴承、控制装置70、汇流条单元60、下侧O形圈81以及上侧O形圈82。轴承包括下侧轴承51和上侧轴承52。
[0029][壳体]
[0030]壳体20容纳转子30、定子40以及汇流条单元60。壳体20具有机壳21和马达罩22。机壳21为筒状的部件,并保持定子40和下侧轴承51。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21为两端开口的多级圆筒形状。即,机壳21保持定子40,并在上侧具有开口部21e。机壳21的材料例如为金属。另外,机壳21的材料也可以是金属以外的材料。
[0031](机壳)
[0032]机壳21具有机壳筒部21g和机壳凸缘部23。机壳筒部21g包围定子40的径向外侧。机壳筒部21g具有汇流条单元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下侧轴承保持部21c以及油封保持部21d。汇流条单元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下侧轴承保持部21c以及油封保持部21d沿轴向(Z轴方向)以从上侧(+Z侧)向下侧(-Z侧)的这个顺序配置。汇流条单元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下侧轴承保持部21c以及油封保持部21d是彼此同心的圆筒形状。汇流条单元插入部21a的直径、定子保持部21b的直径、下侧轴承保持部21c的直径以及油封保持部21d的直径依次变小。
[0033]汇流条单元插入部21a从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包围汇流条单元60的下侧(-Z侧)端部。即,汇流条单元60的下侧端部位于机壳21的内侧。
[0034]定子保持部21b的内侧面嵌合于定子40的外侧面、即后述的铁芯背部41的外侧面。由此,机壳21保持定子40。下侧轴承保持部21c保持下侧轴承51。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轴承51嵌合于下侧轴承保持部21c的内侧。油封80保持于油封保持部21d的内部。
[0035]机壳凸缘部23从机壳筒部21g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凸缘部23从汇流条单元插入部21a的上侧(+Z侧)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
[0036]如图3所示,机壳凸缘部23具有机壳侧安装部25a、25b、25c和机壳侧连接部25d、256、25€。即,机壳21具有机壳侧安装部25&、2513、25(3和机壳侧连接部25(1、256、25€。
[0037]机壳侧安装部25a、25b、25c从机壳筒部21g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机壳侧安装部25a?25c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比机壳侧连接部25d、25e、25f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0038]机壳侧安装部25a、25b、25c沿周向配置。即,机壳21具有沿周向配置的多个机壳侧安装部。机壳侧安装部包括机壳侧安装部25a、机壳侧安装部25b以及机壳侧安装部25c这三个。即,机壳21具有沿周向配置的三个以上的机壳侧安装部。
[0039]机壳侧安装部25a具有机壳侧固定孔部28a以及机壳侧铆接部28d。机壳侧安装部25b具有机壳侧固定孔部28b以及机壳侧铆接部28e。机壳侧安装部25c具有机壳侧固定孔部28c以及机壳侧铆接部28f。
[0040]机壳侧固定孔部28a、28b、28c沿轴向(Z轴方向)贯通机壳侧安装部25a、25b、25c。在机壳侧固定孔部28a、28b、28c穿过有将马达10固定于其他产品的固定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为螺钉。机壳侧固定孔部28a、28b、28c例如是穿过有固定马达10的螺钉的孔。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侧固定孔部28a、28b、28c例如是在周向上延伸的长孔。另外,固定部件不限于螺钉,也可以使用其他部件等。机壳侧固定孔部28a、28b、28c也可以是在周向上延伸的长孔以外的孔。
[0041 ]机壳侧铆接部28d?28f为与后述的罩侧铆接部29d、29e、29f在轴向(Z轴方向)上被铆接的部分。如图1及图2所示,机壳侧安装部25b的被铆接的机壳侧铆接部28e向上侧突出。在图1及图2中,机壳侧铆接部28e的形状例如是圆筒状。关于机壳侧铆接部28d、28f也是相同的。即,机壳侧铆接部28d、28f具有向上侧突出的圆筒形状。
[0042]如图3所示,机壳侧连接部25d、25e、25f从机壳筒部21g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机壳侧连接部25d?25f在周向上延伸。机壳侧连接部25d?25f将沿周向相邻的机壳侧安装部25a、25b、25c之间连接。即,机壳侧连接部25d将机壳侧安装部25a与机壳侧安装部25b连接。机壳侧连接部25e将机壳侧安装部25b与机壳侧安装部25c连接。机壳侧连接部25f将机壳侧安装部25c与机壳侧安装部25a连接。
[0043](马达罩)
[0044]如图1及图2所示,马达罩22安装于机壳21的上侧。马达罩22覆盖定子40的上侧。马达罩22的材料例如为金属。马达罩22具有罩筒部22a、盖部22b、罩凸缘部24以及连接器罩部27。另外,马达罩22的材料并不限于金属,也可以是其他材料。
[0045]罩筒部22a朝向下侧开口。罩筒部22a包围汇流条单元60的径向外侧。更详细地说,罩筒部22a包围后述的汇流条保持架61的保持架主体部62的上侧端部的径向外侧。
[0046]盖部22b与罩筒部22a的上侧端部连续。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22b为平板状。盖部22b封闭保持架主体部62上侧的开口。盖部22b具有下侧的罩下表面22c。罩下表面22c与上侦扣形圈82的整周接触。另外,盖部22b的形状不只是平板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0047]如图1及图4所示,罩凸缘部24从罩筒部22a的下侧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如图4所示,罩凸缘部24具有罩侧安装部26a、26b、26c和罩侧连接部26d、26e。即,马达罩22具有罩侧安装部26a?26c和罩侧连接部26d、26e。
[0048]罩侧安装部26a、26b、26c从罩筒部22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罩侧安装部26a、26b、26c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比罩侧连接部26d、26e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0049]罩侧安装部26a、26b、26c沿周向配置。即,马达罩22具有沿周向配置的多个罩侧安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罩侧安装部包括罩侧安装部26a、罩侧安装部26b以及罩侧安装部26c这三个。即,马达罩22具有沿周向配置的三个以上的罩侧安装部。
[0050]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机壳侧安装部和多个罩侧安装部分别沿周向配置。因此,能够稳定地固定机壳21与马达罩22。
[0051]并且,三个以上的机壳侧安装部和三个以上的罩侧安装部分别沿周向配置。因此,能够更加稳定地固定机壳21与马达罩22。
[0052]罩侧安装部26a具有罩侧固定孔部29a以及罩侧铆接部29d。罩侧安装部26b具有罩侧固定孔部29b以及罩侧铆接部29e。罩侧安装部26c具有罩侧固定孔部29c以及罩侧铆接部29f0
[0053]罩侧固定孔部29a、29b、29c沿轴向(Z轴方向)贯通罩侧安装部26a、26b、26c。将马达10固定于其他产品的固定部件穿过罩侧固定孔部29a、29b、29c。罩侧固定孔部29a、29b、29c例如是供将马达10固定的螺钉穿过的孔。
[0054]罩侧固定孔部29a与机壳侧固定孔部28a在轴向上重叠。罩侧固定孔部29b与机壳侧固定孔部28b在轴向上重叠。罩侧固定孔部29c与机壳侧固定孔部28c在轴向上重叠。换言之,罩侧固定孔部29a与机壳侧固定孔部28a在俯视时位于重叠的位置。罩侧固定孔部29b与机壳侧固定孔部28b在俯视时位于重叠的位置。罩侧固定孔部29c与机壳侧固定孔部28c在俯视时位于重叠的位置。
[0055]如上所述,机壳侧固定孔部28a、28b、28c以及罩侧固定孔部29a、29b、29c为供将马达10固定的螺钉穿过的孔。因此,通过将固定马达10的螺钉穿过在轴向上重叠的罩侧固定孔部29a、29b、29c和机壳侧固定孔部28a、28b、28c这两者、并紧固于将马达10固定的其他产品,马达10相对于其他产品被牢固地固定。
[0056]罩侧铆接部29d、29e、29f为被与机壳侧铆接部28d、28e、28f在轴向(Z轴方向)上铆接的部分。如图1及图2所示,罩侧安装部26b中的被铆接的罩侧铆接部29e向上侧突出。在图1及图2中,罩侧铆接部29e的形状例如是圆筒状。罩侧铆接部29d、29f也是同样的。即,罩侧铆接部29d、29f为分别在罩侧安装部26a、26c上被铆接、并向上侧突出的圆筒状。
[0057]罩侧连接部26d、26e从罩筒部22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罩侧连接部26d、26e在周向上延伸。罩侧连接部26d、26e将在周向上相邻的罩侧安装部26a、26b、26c之间连接。即,罩侧连接部26d将罩侧安装部26a与罩侧安装部26b连接。罩侧连接部26e将罩侧安装部26b与罩侧安装部26c连接。
[0058]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各铆接部与各固定孔部分别设置于机壳侧安装部25a、25b、25c以及罩侧安装部26a、26b、26c。机壳侧安装部25a、25b、25c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比机壳侧连接部25d、25e、25f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罩侧安装部26a、26b、26c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比罩侧连接部26d、26e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铆接部与各固定孔部设置于径向的尺寸比各连接部大的各安装部。
[0059]因此,能够在机壳凸缘部23以及罩凸缘部24中确保设置各铆接部以及各固定孔部的空间。由此,能够牢固地将机壳21与马达罩22固定,且能够牢固地将马达10固定于其他产品。另一方面,各连接部的未设置各铆接部以及各固定孔部的径向的尺寸比各安装部的径向的尺寸小。因此,作为机壳凸缘部23整体以及罩凸缘部24整体,能够减小径向的尺寸。
[0060]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将机壳21与马达罩22牢固地固定的同时,能够将马达10牢固地固定于其他产品,且能够使马达10在径向上小型化。
[0061 ] 如上所述,通过机壳侧铆接部28d、28e、28f与罩侧铆接部29d、29e、29f相互在轴向(Z轴方向)上被铆接,机壳侧安装部25a、25b、25c与罩侧安装部26a、26b、26c被固定。由此,能够将机壳凸缘部23与罩凸缘部24重叠,来将机壳21与马达罩22接合。如图2所示,通过为机壳凸缘部23的上表面的机壳凸缘上表面23a与为罩凸缘部24的下表面的罩凸缘下表面24a接触,马达罩22与机壳21被固定。
[0062]如图2及图4所示,连接器罩部27从罩筒部22a向后述的连接器部63突出的方向(X轴方向)延伸。连接器罩部27具有侧壁部27a、27b和顶板部27c。侧壁部27a、27b从罩筒部22a向连接器部63突出的方向(X轴方向)延伸。顶板部27c从盖部22b向连接器部63突出的方向(X轴方向)延伸。顶板部27c将侧壁部27a的上侧端部与侧壁部27b的上侧端部连接。顶板部27c与盖部22b位于同一平面上。
[0063]如图2及图4所示,马达罩22具有罩凹部22d。罩凹部22d从马达罩22的下侧端部向上侧凹陷。罩凹部22d由侧壁部27a、27b和顶板部27c构成。如图4所示,连接器部63的一部分位于罩凹部22d的内侧。
[0064]侧壁部27a、27b分别设置于连接器部63的周向两侧(土 θζ侧)。侧壁部27a位于连接器部63的周向一侧(_θζ侧)。侧壁部27b位于连接器部63的周向另一侧(+θζ侧)。
[0065]侧壁部27a与罩侧安装部26a连接。侧壁部27b与罩侧安装部26c连接。即,罩侧安装部26a、26b、26c中的一个(在图4中,为罩侧安装部26a)与连接器部63的周向一侧(_θζ侧)的侧壁部27a连接。罩侧安装部26a?26c中的另一个(在图4的例子中,为罩侧安装部26c)与连接器部63的周向另一侧(+θζ侧)的侧壁部27b连接。
[0066]后述的连接器部63向壳体20的外部突出。因此,连接器部63易被从外部施加力。若从外部对连接器部63施加力,则在连接器部63附近,通过连接器部63对机壳21和马达罩22施加力。因此,存在如下顾虑:在连接器部63附近,在机壳21与马达罩22的固定不充分的情况下,机壳21或马达罩22变形,在机壳21与马达罩22的轴向(Z轴方向)之间产生间隙。
[0067]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罩侧安装部26a、26c分别连接于设置在连接器部63的周向两侧的侧壁部27a、27b。由此,通过将罩侧铆接部29d和罩侧铆接部29f分别与机壳侧铆接部28d、28f铆接,能够在连接器部63的周向两侧的附近将机壳21与马达罩22固定。因此,能够在连接器部63的附近将机壳21与马达罩22更加牢固地固定。其结果是,能够在从外部对连接器部63施加力的情况下,抑制在机壳21与马达罩22的轴向(Z轴方向)之间产生间隙。
[0068]并且,通过罩侧安装部26a、26c分别与侧壁部27a、27b连接,能够提高罩侧安装部26a、26c的强度。
[0069]如图1及图2所示,壳体20具有朝向外部开口的壳体贯通孔20a。壳体贯通孔20a为供后述的连接器部63穿过的孔。壳体贯通孔20a位于机壳21和马达罩22中的至少一方。壳体贯通孔20a分别向径向内侧以及径向外侧开口。通过将马达罩22与机壳21重合,来构成壳体贯通孔20a。具体来说,通过罩凹部22d下侧的开口被机壳凸缘部23封闭,来构成壳体贯通孔20a。在图2中,壳体贯通孔20a的主视(YZ面观察)时的外形例如为矩形。主视时的壳体贯通孔20a的外形并没有特别地限定。
[0070][转子]
[0071]如图1所示,转子30具有轴31、转子铁芯32以及转子磁铁33。轴31以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换言之,轴31沿中心轴线J延伸。轴31被下侧轴承51和上侧轴承52支承为能够绕轴向(±θζ方向)旋转。轴31的下侧(-Z侧)端部向机壳21的外部突出。即,轴31的下侧(-Z侧)端部侧为马达10的输出侧。在油封保持部21d内,油封80绕轴31的轴向配置。
[0072]转子铁芯32绕轴(θζ方向)包围轴31,并固定于轴31。转子磁铁33固定于沿绕转子铁芯32的轴向方向的外侧面。转子铁芯32以及转子磁铁33与轴31成为一体地旋转。
[0073][定子]
[0074]定子40位于转子30的径向外侧。定子40绕轴(θζ方向)包围转子30。定子40具有铁芯背部41、齿部42、线圈43以及绝缘部件44。
[0075]铁芯背部41的形状是与轴31同心的圆筒状。齿部42从铁芯背部41的内侧面向轴31延伸。多个齿部42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在铁芯背部41的内侧面。
[0076]线圈43通过卷绕导电线43a而构成。线圈43设置于绝缘部件44。绝缘部件44安装于各齿部42。
[0077][控制装置]
[0078]控制装置70控制马达10的驱动。控制装置70包括电路板71、旋转传感器72、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以及传感器磁铁73b。即,马达10包括电路板71、旋转传感器72、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以及传感器磁铁73b。
[0079]电路板71配置在轴31上侧的延长线上。电路板71在轴向(Z轴方向)上位于上侧轴承52与马达罩22之间。电路板71具有电路板上表面71a和电路板下表面71b。电路板上表面71a为电路板71上侧的面。电路板下表面71b为电路板71下侧的面。电路板上表面71a以及电路板下表面71b与轴向(Z轴方向)正交。
[0080]电路板71通过后述的多个电路板支承部67的上侧端部被支承。由此,电路板71被汇流条单元60保持。在电路板上表面71a以及电路板下表面71b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印刷配线(图示省略)。电路板71输出马达驱动信号。
[0081]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为圆环状的部件。轴31的上侧(+Z侧)端部的小径部分嵌合于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中央的孔中。由此,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相对于轴被定位,并安装于轴。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能够与轴31—同旋转。
[0082]传感器磁铁73b为圆环状,且在周向上N极与S极交替配置。传感器磁铁73b嵌合于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的外周面。由此,传感器磁铁73b通过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73a固定于轴31。传感器磁铁73b位于比定子40靠上侧的位置。传感器磁铁73b位于比上侧轴承52靠上侧的位置。
[0083]旋转传感器72安装于电路板71。因此,在多个旋转传感器72安装于电路板71的情况下,能够相对于电路板71高精度地配置旋转传感器72。并且,在组装马达10时,能够在将旋转传感器72安装于电路板71后,将电路板71配置于汇流条单元60。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马达10的组装。
[0084]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传感器72安装于电路板下表面71b。电路板71被汇流条单元60保持。即,旋转传感器72被汇流条单元60保持。旋转传感器72与传感器磁铁73b在轴向(Z轴方向)上对置。旋转传感器72检测传感器磁铁73b的磁通的变化。旋转传感器72例如设置有三个。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旋转传感器72例如沿周向相互等间隔地配置。旋转传感器72并不限于传感器磁铁,例如也可以使用霍尔元件或旋变器等。
[0085][汇流条单元]
[0086]汇流条单元60为向定子40提供驱动电流的单元。汇流条单元60位于比定子40靠上侧的位置。汇流条单元6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61、相用汇流条91以及传感器汇流条92。
[0087](汇流条保持架)
[0088]汇流条保持架61保持相用汇流条91以及传感器汇流条92。汇流条保持架61例如是树脂制成。汇流条保持架61位于开口部21e处。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侧插入到罩筒部22a中。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下侧插入到汇流条单元插入部21a中。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保持架主体部62、连接器部63、保持架底部66、上侧轴承保持部65以及多个电路板支承部67。
[0089]保持架主体部62为沿周向(θζ方向)包围中心轴线J的圆筒状。保持架主体部6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开口部21e的径向内侧。更详细地说,保持架主体部62的下侧端部位于开口部21e处。保持架主体部62沿周向包围转子30的上侧端部以及定子40的上侧端部。
[0090]主体部上表面62c具有包围保持架主体部62上侧的开口的槽部62f。上侧O形圈82嵌入槽部62f中。主体部外侧面62d为保持架主体部62的外侧面。O形圈保持部62e设置于主体部外侧面62d的下侧。下侧O形圈81嵌入O形圈保持部62e中并被保持。
[0091]连接器部63为与外部电源(图示省略)连接的部分。连接器部63从保持架主体部62向径向外侧(+X侧)突出。连接器部63经由壳体贯通孔20a向壳体20的外部突出。连接器部63具有连接部63a和连接器主体部63b。连接部63a将保持架主体部62与连接器主体部63b连接。连接部63a位于壳体贯通孔20a内。
[0092]连接器主体部63b连接于连接部63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主体部63b为大致长方体的筒状。连接器主体部63b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开口的电源用开口部63c。相用汇流条91与传感器汇流条92从电源用开口部63c的底面突出。连接器主体部63b露出到壳体20的外部。
[0093]如图3所示,保持架底部66从保持架主体部62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扩展。保持架底部66将保持架主体部62与上侧轴承保持部65连接。保持架底部66具有沿轴向(Z轴方向)贯通保持架底部66的底部贯通孔66a。在图3中,三个底部贯通孔66a设置于保持架底部66。多个底部贯通孔66a沿周向排列。
[0094]如图1所示,将定子40与相用汇流条91连接的连接配线45穿过底部贯通孔66a。如图3所示,底部贯通孔66a在周向上延伸。底部贯通孔66a与相用汇流条91的后述的线圈连接部93在轴向(Z轴方向)上重叠。在图3中,一个底部贯通孔66a与两个线圈连接部93在轴向上重叠。
[0095]上侧轴承保持部65设置于保持架主体部62的径向内侧。上侧轴承保持部65保持上侧轴承52。因此,能够使汇流条保持架61高精度地绕轴31 ( 土 θζ方向)旋转。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调整旋转传感器72相对于传感器磁铁73b的相对位置。
[0096]电路板支承部67从上侧轴承保持部65上侧的面向上侧突出。电路板支承部67在上侧的端部支承电路板71。
[0097]保持架主体部62为圆筒状,并位于圆筒状的机壳21的开口部21e处。因此,在将机壳21与马达罩22固定前,保持架主体部62能够相对于机壳21在周向上旋转。即,汇流条单元60能够相对于机壳21在周向上相对地旋转。由此,能够使保持于汇流条单元60的旋转传感器72在周向上相对地旋转,从而能够调整旋转传感器72相对于传感器磁铁73b以及定子40的相对位置。由此,能够提高利用旋转传感器72的转子30的旋转位置的检测精度。
[0098]在调整旋转传感器72相对于传感器磁铁73b以及定子40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使汇流条单元60相对于壳体20沿周向一点一点地移动,在各位置上使轴31旋转。并且,基于利用旋转传感器72检测出的传感器磁铁73b的磁通的变化,来检测旋转传感器72的最佳位置。作为使轴31旋转的方法,例如列举将其他马达的轴连接于轴31而使其旋转的方法。
[0099 ]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凸缘上表面23a与罩凸缘下表面24a接触。由此,机壳21与马达罩22被固定。机壳凸缘部23以及罩凸缘部24各自具有安装部和将安装部之间连接的连接部。因此,能够增大机壳凸缘上表面23a与罩凸缘下表面24a接触的面积。由此,在对安装旋转传感器72的位置进行调整时,在使汇流条单元60旋转的同时使马达罩22旋转的情况下,易使马达罩22相对于机壳21旋转。
[0?00] 如上所述,机壳侧固定孔部28a、28b、28c为在周向上延伸的长孔。即,机壳侧固定孔部28a、28b、28c和罩侧固定孔部29a、29b、29c中的至少一方为在周向上延伸的长孔。
[0101]因此,罩侧固定孔部29a、29b、29c与机壳侧固定孔部28a、28b、28c在轴向(Z轴方向)上重叠,且在固定部件能够穿过罩侧固定孔部29a、29b、29c和机壳侧固定孔部28a、28b、28c的范围内,能够改变马达罩22的周向位置。由此,能够将可以使马达罩22的位置相对于机壳21在周向上相对移动来进行调整的范围扩大。因此,能够通过使汇流条单元60旋转,扩大可以调整汇流条单元60的位置的范围。由此,能够使旋转传感器72在周向上移动,来将可以调整旋转传感器72的位置的范围增大。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高精度地进行旋转传感器72的位置调整。
[0102]通过机壳21与马达罩22被铆接而固定,从盖部22b通过上侧O形圈82对汇流条保持架61施加向下的力。由此,汇流条保持架61被机壳21与马达罩22在轴向(Z轴方向)上夹持而固定于壳体20。因此,在机壳21与马达罩22被固定的状态下,汇流条保持架61在周向上不旋转。
[0103]S卩,通过机壳21与马达罩22被铆接而固定,旋转传感器72的周向位置也被固定。因此,能够不使用螺钉等固定部件而固定旋转传感器72的周向位置。由此,能够抑制马达10的零件数增加,从而能够降低组装工时以及制造成本。
[0104]并且,在将马达10安装于其他产品的情况下,将马达10的输出侧朝向其他产品侧,将从壳体20突出的轴31连接于其他产品。此时,若构成壳体20的机壳21与马达罩22的固定结构向其他产品侧突出或向马达1的径向外侧突出,则存在如下顾虑:固定结构与其他产品干涉,将马达10安装于其他产品时的作业性下降。
[0105]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机壳侧铆接部28d、28e、28f以及罩侧铆接部29d、29e、29f向轴向的与输出侧(-Z侧)相反的一侧、即上侧(+Z侧)突出。因此,在将马达10安装于其他产品时,能够抑制机壳侧铆接部28d、28e、28f以及罩侧铆接部29d、29e、29f与其他产品干涉。因此,能够抑制将马达10安装于其他产品时的作业性下降。
[0106]如上所述,在马达10中,能够在抑制安装于其他产品时的作业性下降的同时对旋转传感器72进行定位。在马达10中,能够以低成本进行机壳21与马达罩22的固定结构。
[0107](相用汇流条)
[0108]图1所示的相用汇流条91与定子40电连接,并向定子40提供来自外部电源等的驱动电流。马达10具有多个相用汇流条91。在该实施方式中,马达10具有三个相用汇流条91。连接器部63具有电源用开口部63c。如图1所示,相用汇流条91的一端从电源用开口部63c的底面突出。外部电源连接于露出到外部的相用汇流条91的一端。
[0109]如图3所示,多个相用汇流条91分别具有线圈连接部93。线圈连接部93设置于相用汇流条91的另一端。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连接部93在一个相用汇流条91上设置有两个。线圈连接部93从保持架主体部62的内侧面突出。
[0110]如图1所示,线圈连接部93通过连接配线45与定子40的线圈43电连接。由此,相用汇流条91与定子40电连接。
[0111](传感器汇流条)
[0112]传感器汇流条92局部埋设于汇流条保持架61中并被汇流条保持架61保持。传感器汇流条92将外部电源(图示省略)与电路板71电连接。如上所述,电路板71具有旋转传感器72。因此,传感器汇流条92与旋转传感器72电连接。
[0113]如图3所示,马达10具有多个传感器汇流条92。在图3中,马达10具有六个传感器汇流条92。传感器汇流条92的一端从电源用开口部63c的底面突出。外部电源连接于露出到外部的该传感器汇流条92的一端。
[0114]如图1及图3所示,多个传感器汇流条92分别具有电路板连接端子94。电路板连接端子94固定于电路板上表面71a。由此,传感器汇流条92与电路板71电连接。
[0115]马达10通过连接器部63连接于外部电源。相用汇流条91以及传感器汇流条92分别从电源用开口部63c的底面突出。被连接的外部电源与相用汇流条91以及传感器汇流条92电连接。由此,通过相用汇流条91以及传感器汇流条92从外部电源向线圈43以及旋转传感器72提供驱动电流。转子30的旋转位置通过旋转传感器72测量。根据转子30被测量的旋转位置,来控制向线圈43提供的驱动电流。若向线圈43提供驱动电流,则在转子30与定子40之间产生转矩。通过该转矩,具有轴31的转子30旋转。像这样,马达1获得旋转驱动力。
[0116]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如上所述。在以下说明中,存在通过对与上述说明相同的结构适当地标注相同的符号等来省略说明的情况。
[0117]也可以只是机壳侧固定孔部28a、28b、28c和罩侧固定孔部29a、29b、29c中的罩侧固定孔部29a、29b、29c为在周向上延伸的长孔。还可以是机壳侧固定孔部28a、28b、28c和罩侧固定孔部29a、29b、29c这两者均为在周向上延伸的长孔。
[0118]图5是示出为本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马达110的平面图。如图5所示,马达110包括壳体120。壳体120具有机壳21和马达罩122。马达罩122具有罩凸缘部124。罩凸缘部124具有罩侧安装部126c和罩侧连接部26e。
[0119]在罩侧安装部126c中,罩侧固定孔部129c为在周向上延伸的长孔。除了这一点以夕卜,罩侧安装部126c的其他结构与图4所示的罩侧安装部26c的结构相同。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该结构中,其他的罩侧安装部所具有的罩侧固定孔部也为在周向上延伸的长孔。马达110的其他结构与图1至图4所示的马达10的结构相同,因而省略其说明。
[0120]罩侧固定孔部129c与机壳侧固定孔部28c均为长孔。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汇流条单元60的旋转调整幅度。其结果是,能够将可以使旋转传感器72的位置在周向上移动来进行调整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能够进一步高精度地进行旋转传感器72的位置调整。
[0121]固定部件插通孔120b为罩侧固定孔部129c与机壳侧固定孔部28c在俯视时重叠的部分。根据该结构,即使在马达罩122相对于机壳21在周向上稍微错开地固定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也能够使固定部件插通孔120b的形状为在周向上延伸的长孔状。因此,在将马达110安装于其他产品时,能够在固定部件插通孔120b的周向宽度的范围内调整马达110相对于其他产品的周向位置。由此,变得易将马达110安装于其他产品。
[0122]另外,上述结构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可以恰当地组合。
【主权项】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子,其具有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 轴承,其支承所述轴; 定子,其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 汇流条单元,其位于所述定子的上侧; 壳体,其容纳所述转子、所述定子以及所述汇流条单元; 传感器磁铁,其位于比所述定子靠上侧的位置并固定于所述轴;以及 旋转传感器,其保持于所述汇流条单元并与所述传感器磁铁在轴向上对置, 所述轴的下侧端部向所述壳体的外部突出, 所述壳体具有: 圆筒状的机壳,其保持所述定子并在上侧具有开口部;以及 马达罩,其安装于所述机壳的上侧,并覆盖所述定子的上侧, 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 传感器汇流条,其与所述旋转传感器电连接;以及 汇流条保持架,其位于所述开口部处并保持所述传感器汇流条,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径向内侧的圆筒状的保持架主体部,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被所述机壳与所述马达罩在轴向上夹持并固定于所述壳体, 所述机壳具有: 机壳筒部,其包围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以及 机壳侧安装部,其从所述机壳筒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 所述马达罩具有: 罩筒部,其包围所述保持架主体部的上侧端部的径向外侧;以及 罩侧安装部,其从所述罩筒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 所述机壳侧安装部与所述罩侧安装部被相互在轴向上铆接并固定, 所述机壳侧安装部以及所述罩侧安装部中的被铆接的铆接部向上侧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侧安装部具有机壳侧固定孔部,所述机壳侧固定孔部沿轴向贯通所述机壳侧安装部, 所述罩侧安装部具有罩侧固定孔部,所述罩侧固定孔部沿轴向贯通所述罩侧安装部并与所述机壳侧固定孔部在轴向上重叠, 所述机壳侧固定孔部和所述罩侧固定孔部中的至少一方为在周向上延伸的长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侧固定孔部以及所述罩侧固定孔部为供将所述马达固定的螺钉穿过的孔。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侧固定孔部和所述罩侧固定孔部这两者均为在周向上延伸的长孔。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沿周向具有多个所述机壳侧安装部, 所述马达罩沿周向具有多个所述罩侧安装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具有沿周向配置的三个以上的所述机壳侧安装部,所述马达罩具有沿周向配置的三个以上的所述罩侧安装部,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从所述保持架主体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连接器部,所述马达罩具有从所述罩筒部向所述连接器部突出的方向延伸的侧壁部,所述侧壁部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接器部的周向两侧,所述罩侧安装部中的一个与所述连接器部的周向一侧的所述侧壁部连接,所述罩侧安装部中的另一个与所述连接器部的周向另一侧的所述侧壁部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具有从所述机壳筒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机壳侧连接部,所述马达罩具有从所述罩筒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罩侧连接部,所述机壳侧连接部在周向上延伸,且将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机壳侧安装部之间连接,所述罩侧连接部在周向上延伸,且将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罩侧安装部之间连接,所述机壳侧安装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机壳侧连接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所述罩侧安装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罩侧连接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所述机壳侧安装部具有所述铆接部,所述罩侧安装部具有所述铆接部。
【文档编号】H02K11/21GK205453418SQ201620123799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2月17日
【发明人】山田阳介, 佐藤留介, 中原康晶, 牧野祐辅, 藤原久嗣
【申请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