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基于指数放大器的混频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指数放大器的混频器。
背景技术:
混频器为非线性器件,输出信号频率等于两输入信号频率之和、差或为两者其他组合的电路。现有技术中的混频器通常为二极管混频器、平衡混频器和晶体管混频器等,都由电感和变压器等组成。上述混频器结构简单,可以工作在较高频段,输出混频信号。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缺点和不足:I)上述混频器的各回路之间相互影响较严重,组合频率干扰也较大,导致获取到的混频信号不稳定;2)上述混频器的受元器件参数的离散性影响大,可处理信号的动态范围小;3)获取到的混频信号为衰减信号,灵敏度低,难以满足实际应用中的多种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指数放大器的混频器,该混频器避免了组合频率的干扰,获取到稳定性较高的混频信号,详见下文描述:一种基于指数放大器的混频器,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输入第一信号源,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接第三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接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输出混频信号电压;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输入第二信号源,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接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负极性输入端;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正极性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接所述
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反并联的二极管、运算放大器和电阻组成了基于指数放大器的混频器,该混频器操作容易,结构简单,可以方便的获取到稳定、精度高的混频信号,容易集成化,且降低了电路成本,扩大了信号的动态范围;通过修改第三电阻的阻值可以很容易改变混频器的增益,通过对运算放大器型号的选择可以对混频信号进行放大处理,满足了实际应用中的多种需要。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指数放大器的混频器的电路原理图;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混频器的戴维南等效电路原理图;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混频器的另一等效电路原理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A:运算放大器;D1:第一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V1:第一信号源;V2:第二信号源;V。:混频信号电压;V1:等效信号源;R1:等效电阻;Rd:非线性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为了避免组合频率的干扰,获取到稳定性较高的混频信号,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于指数放大器的混频器,参见图1,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R2,第一电阻R1的一端输入第一信号源V1,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接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接运算放大器A的输出端,输出混频信号电压V。;第二电阻R2的一端输入第二信号源V2,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接运算放大器A的负极性输入端;运算放大器A的正极性输入端接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接第二二极管D2阴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接第二二极管D2阳极。即,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之间组成反并联电路。下面结合图2和图3详细描述该混频器的工作原理,详见下文描述:图1中提供的混频器通过采用戴维南定律等效为图2中的电路。由于二极管的伏安特性为
权利要求
1.种基于指数放大器的混频器,包括: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输入第一信号源(V1),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接第三电阻(R3)的一端,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接运算放大器(A)的输出端,输出混频信号电压(V。); 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输入第二信号源(V2),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接所述运算放大器(A)的负极性输入端;所述运算放大器(A)的正极性输入端接地; 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指数放大器的混频器,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第一电阻的一端输入第一信号源,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接第三电阻的一端,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接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输出混频信号电压;第二电阻的一端输入第二信号源,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接运算放大器的负极性输入端;运算放大器的正极性输入端接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接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该混频器结构简单,不需调试,可以方便的获取到稳定、精度高的混频信号,容易集成化,且降低了电路成本,满足了实际应用中的多种需要。
文档编号H03F3/45GK103095235SQ20131004704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5日
发明者李刚, 包磊, 林凌 申请人: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