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平移位电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浮动电源轨中的电平移位电路。本发明的电平移位电路,包括快速响应电路和低功耗电平维持电路,通过快速响应电路的快速响应输入的低压控制信号,产生一窄脉冲来驱动输出信号电平的建立;然后通过低功耗电平维持电路在窄脉冲结束后维持输出信号的电平。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适用于新一代功率器件的驱动电路中,具有响应速度快和低功耗的特点,可以充分发挥新一代功率器件高工作频率和低功耗的优势。本发明尤其适用于电平移位电路。
【专利说明】一种电平移位电路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浮动电源轨中的电平移位电路。
【背景技术】
[0002]电平移位电路用于将低压控制信号转换为高压控制信号,实现低压逻辑对高压功率输出级的控制,属于高压器件的控制【技术领域】,在开关电源、电机驱动、PDP显示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0003]随着新一代的功率器件(如:GaN FET, SiC FET, IGBT等)应用的不断发展,功率器件的开关频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功率器件能量损耗也不断减小。电平移位电路作为连接控制电路与输出驱动级的关键电路,发展的趋势也必将是:快速响应和低功耗。常规的电平移位电路中,输出级上拉PMOS管与下拉NMOS管之间同时导通会导致电平移位电路存在功耗、切换时间与传输延迟的问题。快速响应意味着功耗增大,现有的电平移位技术不能同时满足快速响应与低功耗,无法体现和发挥出新型功率器件高频和低能耗特性。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就是针对上述传统电平移位电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快速响应能力和低功耗特点的电平移位电路。
[0005]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平移位电路,包括快速响应电路和低功耗电平维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响应电路包括PMOS管M12、M13、M14、M15、M17、M18,NMOS 管 M00、M01、M03、M04、M05、M07、M10、M11、M16、M19,CMOS 反相器 INVUINV2、INV3、INV4、INV5、INV6,二极管 D1、D2、D3、D4 和电容 CU C2 ;
[0006]所述低功耗电平维持电路包括PMOS 管 M26、M27、M33、M34、M35、M36、M37、M38、M39、M42、M43、M44,NMOS 管 M20、M21、M22、M23、M30、M31、M38、M40、M41、M45、M46,二极管 D5、D6、D7、D8和电阻R1、R2、R3 ;其中,
[0007]如图1所不,一个外部信号输入端连接INVl的输入端和MOl的栅极,另一个外部输入信号端连接INV4的输入端和M05的栅极,INVl的输出端连接INV2的输入端和M21的栅极,INV4的输出端连接INV5的输入端和M20的栅极;
[0008]INV2的输出端连接Cl的负极和INV3的输入端,INV3的输出端连接MOO的栅极,MOO的漏极和MOl的源极连接,MOl的漏极与Dl的正极和M03的源极连接,M03的栅极、Dl的负极、INVl的正极、INV2的正极、INV3的正极、Cl的正极均接电源电压,INVl的负极、INV2的负极、INV3的负极和MOO的源极均接地;
[0009]INV5的输出端连接C2的负极和INV6的输入端,INV6的输出端连接M04的栅极,M04的漏极和M05的源极连接,M05的漏极与D3的正极和M07的源极连接,MO7的栅极、D3的负极、INV4的正极、INV5的正极、INV6的正极、C2的正极均接电源电压,INV4的负极、INV5的负极、INV6的负极和M04的源极均接地;[0010]M03的漏极与D2的负极、M13的漏极和栅极、M12的栅极、M15的栅极连接,M07的漏极与D4的负极、M17的漏极和栅极、M18的栅极、M14的栅极连接;
[0011]M12的漏极与MlO的漏极连接作为一个输出端LC,M18的漏极和M19的漏极连接作为另一个输出端LD;
[0012]MlO的栅极与Mll的栅极和漏极、M14的漏极连接,M19的栅极与M16的栅极和漏极、M15的漏极连接;
[0013]M12的源极、M13的源极、M14的源极、M15的源极、M17的源极、M18的源极均接浮动电源电压HBA,MlO的源极、Mll的源极、M16的源极、M19的源极、D2的正极和D4的正极均接浮动电源地电位HS ;
[0014]如图3所示,M20的漏极与D6的正极和M22的源极连接,M21的漏极与D5的正极和M23的源极连接,D5的负极、D6的负极、M22的栅极和M23的栅极均接电源电压,M20的源极和M21的源极均接地;
[0015]M22的漏极连接M26的漏极,M23的漏极连接M27的漏极,M26的源极与D7的负极、R2的一端和M35的栅极连接,M27的源极与D8的负极、Rl的一端和M34的栅极连接;
[0016]M34的漏极与R2的另一端和M32的栅极连接,M35的漏极与Rl的另一端、M36的漏极和M33的栅极连接;
[0017]M32的漏极与M30的漏极、M41的栅极、M42的栅极连接,M36的栅极与M37的栅极和漏极、RO的一端、M39的栅极和漏极、M43的栅极连接,M39的漏极与M42的源极连接,M42的漏极与M41的漏极连接后与另一个输出端LD连接;
[0018]M43的漏极与M44的源极连接,M44的栅极与M45的栅极、M33的漏极和M31的漏极连接,M44的漏极与M45的漏极连接后与一个输出端LC连接;
[0019]M45的源极与M46的漏极连接,M46的栅极、M40的栅极、M38的栅极和漏极、RO的另一端、M31的漏极、M30的栅极连接;
[0020]M32的源极、M33的源极、M34的源极、M35的源极、M36的源极、M37的源极、M39的源极、M43的源极均接浮动电源电压HBA,D7的正极、D8的正极、M26的栅极、M27的栅极、M30的源极、M31的源极、M38的源极、M40的源极、M46的源极均接浮动电源地电位HS。
[002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适用于新一代功率器件的驱动电路中,具有响应速度快和低功耗的特点,可以充分发挥新一代功率器件高工作频率和低功耗的优势;对新一代功率器件(如:GaN FET, SiC FET, IGBT等)的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发明的快速响应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0023]图2为快速响应电路的时序图;
[0024]图3为本发明的低功耗电平维持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0025]图4为低功耗电平维持电路的时序图;
[0026]其中,V(LCO)-V(HS)表示浮动电源轨上的快速响应脉冲信号,V(LC)-V(HS)表示浮动电源轨上的输出信号,V (LD-V(HS)表不浮动电源轨上的输出信号。
【具体实施方式】[0027]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0028]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快速响应电路包括PMOS管M12、M13、M14、M15、M17、M18,NMOS 管 MOO、MOl、M03、M04、M05、M07、M10、Mil、M16、M19, CMOS 反相器 INVl、INV2、INV3、INV4、INV5、INV6,二极管 D1、D2、D3、D4 和电容 C1、C2 ;
[0029]所述低功耗电平维持电路包括PMOS 管 M26、M27、M33、M34、M35、M36、M37、M38、M39、M42、M43、M44,NMOS 管 M20、M21、M22、M23、M30、M31、M38、M40、M41、M45、M46,二极管 D5、D6、D7、D8和电阻R1、R2、R3 ;其中,
[0030]—个外部信号输入端连接INVl的输入端和MOl的栅极,另一个外部输入信号端连接INV4的输入端和M05的栅极,INVl的输出端连接INV2的输入端和M21的栅极,INV4的输出端连接INV5的输入端和M20的栅极;
[0031]INV2的输出端连接Cl的负极和INV3的输入端,INV3的输出端连接MOO的栅极,MOO的漏极和MOl的源极连接,MOl的漏极与Dl的正极和M03的源极连接,M03的栅极、Dl的负极、INVl的正极、INV2的正极、INV3的正极、Cl的正极均接电源电压,INVl的负极、INV2的负极、INV3的负极和MOO的源极均接地;
[0032]INV5的输出端连接C2的负极和INV6的输入端,INV6的输出端连接M04的栅极,M04的漏极和M05的源极连接,M05的漏极与D3的正极和M07的源极连接,M07的栅极、D3的负极、INV4的正极、INV5的正极、INV6的正极、C2的正极均接电源电压,INV4的负极、INV5的负极、INV6的负极和M04的源极均接地;
[0033]M03的漏极与D2的负极、M13的漏极和栅极、M12的栅极、M15的栅极连接,M07的漏极与D4的负极、M17的漏极和栅极、M18的栅极、M14的栅极连接;
[0034]M12的漏极与MlO的漏极连接作为一个输出端LC,M18的漏极和M19的漏极连接作为另一个输出端LD;
[0035]MlO的栅极与Mll的栅极和漏极、M14的漏极连接,M19的栅极与M16的栅极和漏极、M15的漏极连接;
[0036]M12的源极、M13的源极、M14的源极、M15的源极、M17的源极、M18的源极均接浮动电源电压HBA,MlO的源极、Mll的源极、M16的源极、M19的源极、D2的正极和D4的正极均接浮动电源地电位HS ;
[0037]M20的漏极与D6的正极和M22的源极连接,M21的漏极与D5的正极和M23的源极连接,D5的负极、D6的负极、M22的栅极和M23的栅极均接电源电压,M20的源极和M21的源极均接地;
[0038]M22的漏极连接M26的漏极,M23的漏极连接M27的漏极,M26的源极与D7的负极、R2的一端和M35的栅极连接,M27的源极与D8的负极、Rl的一端和M34的栅极连接;
[0039]M34的漏极与R2的另一端和M32的栅极连接,M35的漏极与Rl的另一端、M36的漏极和M33的栅极连接;
[0040]M32的漏极与M30的漏极、M41的栅极、M42的栅极连接,M36的栅极与M37的栅极和漏极、RO的一端、M39的栅极和漏极、M43的栅极连接,M39的漏极与M42的源极连接,M42的漏极与M41的漏极连接后与另一个输出端LD连接;
[0041]M43的漏极与M44的源极连接,M44的栅极与M45的栅极、M33的漏极和M31的漏极连接,M44的漏极与M45的漏极连接后于一个输出端LC连接;[0042]M45的源极与M46的漏极连接,M46的栅极、M40的栅极、M38的栅极和漏极、RO的另一端、M31的漏极、M30的栅极连接;
[0043]M32的源极、M33的源极、M34的源极、M35的源极、M36的源极、M37的源极、M39的源极、M43的源极均接浮动电源电压HBA,D7的正极、D8的正极、M26的栅极、M27的栅极、M30的源极、M31的源极、M38的源极、M40的源极、M46的源极均接浮动电源地电位HS。
[0044]如图1所示,LA与LB为一对逻辑相反的低电源轨控制信号,其中LA作一个外部输入信号,LB作另一个外部输入信号,下面分析图1中虚线框内的电路,以说明电路工作原理:LA为逻辑低时,MOl为关断状态,MOO为开启状态。当LA从逻辑低跳变为逻辑高时,MOl瞬间打开,LA的逻辑高状态经过三个反相器的传输延时At后到达MOO的栅端为逻辑低,控制MOO关断,而在At时间内MOO保持为开启状态。由于在At时间内,MOl已开启,M03的栅极接VDD,M03为常开管,M13为二极管连接,所以在At时间内信号LCO被拉低至接近于HS电位。由于LCO接M12的栅极,所以在At时间内,会有较大的电流流过M12,将M12的漏极即LC快速拉高。当Λ t时间过后,MOO关断,信号LCO被拉高,M13关断,LC处于浮空状态,此时整个电路的功耗为零。电路中二极管的作用:防止连接上下电源轨的支路在电源轨切换时超出一定的电压范围,使得器件击穿。图2所示为该电路的时序图。
[0045]如图3所示,为低功耗电平维持电路,下面分析图3中虚线框内的电路,以说明电路工作原理:信号LAl与LBl来自快速响应电路,为一对逻辑相反的信号,当信号LA从逻辑低变为逻辑高时,LAl从逻辑高变为逻辑低,关断M21,即M21所在支路被切断,又M34、M35、Rl和R2正反馈连接,使M36的漏端电位迅速拉高,关断M33,M31的漏端被拉低,打开输出级反相器中的M44,维持输出信号LC高电平状态。电路的功耗来自M37、M38和RO构成的偏置电路。由于该电路最终仅仅是通过反相器维持快速响应电路的输出,要求速度较慢,因此只需要很小的驱动电流,所以该电路具有低功耗特点。电路中二极管的作用:防止连接上下电源轨的支路在电源轨切换时超出一定的电压范围,使得器件击穿。图4所示为该电路的时序图。
[0046]综上所述,当输入信号LA从逻辑低变高时,快速响应电路产生的窄脉冲信号LCO将输出LC快速拉高,将LD快速拉低;在脉冲宽度时间内,低功耗电路建立起输出信号LC的高电位和LD的低电位;在脉冲宽度结束后,快速响应电路关断,进入零功耗状态,仅有低功耗电平维持电路维持输出信号的电位。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容易地实现高速、低功耗电平移位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平移位电路,包括快速响应电路和低功耗电平维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响应电路包括 PMOS 管 M12、M13、M14、M15、M17、M18,NMOS 管 M00、M01、M03、M04、M05、M07、M10、M11、M16、M19, CMOS 反相器 INVl、INV2、INV3、INV4、INV5、INV6,二极管 D1、D2、D3、D4和电容C1、C2 ; 所述低功耗电平维持电路包括 PMOS 管 M26、M27、M33、M34、M35、M36、M37、M38、M39、M42、M43、M44,匪05管1120、]\121、]\122、]\123、]\00、]\01、]\08、]\140、]\141、]\145、]\146,二极管 D5、D6、D7、D8和电阻R1、R2、R3 ;其中, 一个外部信号输入端连接INVl的输入端和MOl的栅极,另一个外部输入信号端连接INV4的输入端和M05的栅极,INVl的输出端连接INV2的输入端和M21的栅极,INV4的输出端连接INV5的输入端和M20的栅极; INV2的输出端连接Cl的负极和INV3的输入端,INV3的输出端连接MOO的栅极,MOO的漏极和MOl的源极连接,MOl的漏极与Dl的正极和M03的源极连接,M03的栅极、Dl的负极、INVl的正极、INV2的正极、INV3的正极、Cl的正极均接电源电压,INVl的负极、INV2的负极、INV3的负极和MOO的源极均接地; INV5的输出端连接C2的负极和INV6的输入端,INV6的输出端连接M04的栅极,M04的漏极和M05的源极连接,M05的漏极与D3的正极和M07的源极连接,M07的栅极、D3的负极、INV4的正极、INV5的正极、INV6的正极、C2的正极均接电源电压,INV4的负极、INV5的负极、INV6的负极和M04的源极均接地; M03的漏极与D2的负极、M13的漏极和栅极、M12的栅极、M15的栅极连接,M07的漏极与D4的负极、M17的漏极和栅极、M18的栅极、M14的栅极连接; M12的漏极与MlO的漏极连接作为一个输出端LC,M18的漏极和M19的漏极连接作为另一个输出端LD ; MlO的栅极与Mll的栅极和漏极、M14的漏极连接,M19的栅极与M16的栅极和漏极、M15的漏极连接; M12的源极、M13的源极、M14的源极、M15的源极、M17的源极、M18的源极均接浮动电源电压HBA,MlO的源极、Mll的源极、M16的源极、M19的源极、D2的正极和D4的正极均接浮动电源地电位HS ; M20的漏极与D6的正极和M22的源极连接,M21的漏极与D5的正极和M23的源极连接,D5的负极、D6的负极、M22的栅极和M23的栅极均接电源电压,M20的源极和M21的源极均接地; M22的漏极连接M26的漏极,M23的漏极连接M27的漏极,M26的源极与D7的负极、R2的一端和M35的栅极连接,M27的源极与D8的负极、Rl的一端和M34的栅极连接; M34的漏极与R2的另一端和M32的栅极连接,M35的漏极与Rl的另一端、M36的漏极和M33的栅极连接; M32的漏极与M30的漏极、M41的栅极、M42的栅极连接,M36的栅极与M37的栅极和漏极、RO的一端、M39的栅极和漏极、M43的栅极连接,M39的漏极与M42的源极连接,M42的漏极与M41的漏极连接后与另一个输出端LD连接; M43的漏极与M44的源极连接,M44的栅极与M45的栅极、M33的漏极和M31的漏极连接,M44的漏极与M45的漏极连接后与一个输出端LC连接;M45的源极与M46的漏极连接,M46的栅极、M40的栅极、M38的栅极和漏极、RO的另一端、M31的漏极、M30的栅极连接; M32的源极、M33的源极、M34的源极、M35的源极、M36的源极、M37的源极、M39的源极、M43的源极均接浮动电源电压HBA,D7的正极、D8的正极、M26的栅极、M27的栅极、M30的源极、M31的源极、M38的`源极、M40的源极、M46的源极均接浮动电源地电位HS。
【文档编号】H03K19/0175GK103825597SQ201410103029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19日
【发明者】周泽坤, 吴刚, 王霞, 孙亚东, 石跃, 王卓, 张波 申请人: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