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功率低频功率放大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28806阅读:3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功率低频功率放大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信号放大【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大功率低频功率放大器系统。它包括通信模块、功率放大模块和电源电路;通信模块包括接口转换、MCU控制电路和数模转换电路;功率放大模块包括前置放大电路、电压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和负载电路;MCU控制电路包括AT89C52单片机、液晶显示、A/D转换电路、电流信号调理电路、电压检测电路、看门狗、温度传感器、电位器X9511、继电器和故障信息显示面板;A/D转换电路包括MAX197芯片;电流信号调理电路包括AD637均方根直流转换器;功率放大电路采用NJW3218G和NJW1302G作推动级。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信号失真度低、稳定性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专利说明】一种大功率低频功率放大器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信号放大【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大功率低频功率放大器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现代声呐设备一方面向低频大功率发展,另一方面向高频高分辨率发展。低频大功率声呐设备主要为了增加信号的作用距离,例如远距离目标识别、水声通信、定位与导航等;高频高分辨率声呐设备则主要应用于水下物体成像,得到目标外形及轮廓,更高分辨率的成像声呐可以对目标进行直观的识别并跟踪器状态。功率放大器是声呐设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直接影响声呐设备的性能,包括作用距离、声信号失真度等,同时功率放大器也是声呐设备中耗电量最大的部分,影响设备的工作时间及稳定性,因此,需要研究大功率、带宽大、高效率、小体积的功率放大器来满足设备的要求。
[0003]目前,针对水声雷达系统的特点,传统的声纳存在作用距离短、声信号失真度高、稳定性差和功耗大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增益的控制调节、对干扰信号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有保护电路并能自动恢复、结构简单的大功率低频功率放大器系统。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大功率低频功率放大器系统,它包括通信模块、功率放大模块和电源电路,所述通信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接口转换、MCU控制电路和数模转换电路;所述功率放大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前置放大电路、电压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和负载电路;所述数模转换电路与前置放大电路连接,所述接口转换通过RS232进行通信;
[0007]所述MCU控制电路包括AT89C52单片机、IXD12864液晶显示、A/D转换电路、电流信号调理电路、电压检测电路、MAX813看门狗、DS18B20温度传感器、X9511按钮控制电位器、继电器和故障信息显示面板。
[0008]优选地,所述前置放大电路包括第七三极管、第八三极管、第十三极管和第十一三极管;
[0009]所述第七三极管发射极和第八三极管的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第三电位器,所述第三电位器的两端并联有串联的第四电阻和第三电阻,所述第七三极管集电极连接至第十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八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连接至第十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十三极管的基极短接至第十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十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其基极之间连接有第三二极管,所述第十一三极管的基极和其集电极短接,
[0010]所述第三电位器的中间引脚和功率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之间依次连接有第二电阻和第一电阻,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基极和功率放大电路的F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十二电阻,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两端并联有第五电容。
[0011]优选地,所述功率放大电路包括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九三极管、第十四三极管、第十五三极管、第十六三极管、第十七三极管和第十八三极管;
[0012]所述第九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十八三极管的发射极之间连接有依次串联的第五电阻和第二十八电阻,在串联的第五电阻和第二十八电阻的两端并联有第九电容且它们之间的F端连接到前置放大电路的F输出端;
[0013]所述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和第六三极管的基极分别经过第八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电阻和第十一电阻连接到第九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和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到第十四三极管、第十五三极管、第十六三极管和第十七三极管的发射极;
[0014]所述第十四三极管、第十五三极管、第十六三极管和第十七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经过第二十九电阻、第三十电阻、第三十一电阻和第三十二电阻连接到第十八三极管的发射极。
[0015]优选地,所述MCU控制电路包括一 AT89C52单片机、一 MAX813芯片、一 LCD12864
液晶显示模块、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
[0016]所述AT89C52单片机的第九弓I脚连接至MAX813芯片的第七弓丨脚,所述AT89C52单片机的第十四引脚连接到MAX813芯片的第六引脚,所述AT89C52单片机的第十五引脚和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之间连接有第六十三电阻,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有第二单刀双掷开关,所述AT89C52单片机的第一引脚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之间连接有第六十四电阻,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有蜂鸣器;
[0017]所述AT89C52单片机的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分别与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和第三发光二极管之间分别连接有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和第十六电阻,所述AT89C52单片机的第五引脚和第六引脚分别连接到IXD12864液晶显示模块的第五引脚和第六引脚,所述LCD12864液晶显示模块的第三引脚连接有第十八电位器。
[0018]优选地,所述电流信号调理电路包括一 AD637芯片和第二运放;
[0019]所述AD637芯片的第六引脚连接至其第九引脚,所述AD637芯片的第八引脚和其第九引脚之间分别并联有第十九电容和第二i^一电容,所述AD637芯片的第九引脚和第二运放的同相输入输之间连接有第十九电阻,所述AD637芯片的第十引脚分别连接有第十六电容和第二十二电容;
[0020]所述AD637芯片的第i^一引脚分别连接有第i^一电容和第十三电容,所述AD637芯片的第十三引脚连接有依次串联的第七电容和第二电位器,所述第七电容分别并联有第一电容和第六电容,所述第二运放的第一引脚和第八引脚之间连接有第十七电位器。
[0021]优选地,所述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一运放;
[0022]所述第一运放的同相输入输连接有第五十电阻,所述第一运放的反向输入端和其信号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第二十五电容,所述第二十五电容的两端并联有第八电位器,所述第一运放的第四引脚分别连接有第三十二电容和第三十三电容,所述第一运放的第七引脚分别连接有第二十六电容和第二十八电容。
[0023]优选地,所述A/D转换电路包括一 NAX197芯片;
[0024]所述NAX197芯片的第十四引脚、第十三引脚、第十二引脚、第十一引脚、第十引脚、第九引脚、第八引脚和第七引脚分别连接至AT89C52芯片的PO 口 ;所述NAX197芯片的第五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和第二十四引脚分别连接到AT89C52芯片的第二十一引脚、第十六引脚、第十七引脚和第十三引脚;
[0025]所述NAX197芯片的第十八引脚分别连接有第二十电容和第四电位器,所述NAX197芯片的第十九引脚分别连接有第五电位器和第二十四电容,所述NAX197芯片的第二十八引脚连接有第六电阻,所述NAX197芯片的第二十七引脚和第四引脚之间分别并联有第二十七电容和第二十九电容,所述NAX197芯片的第六引脚直接连接至其第二十七引脚。
[0026]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可将正弦交流信号进行滤波、功率放大,使其满足换能器对输入信号的要求,实现增益的控制调节,对干扰信号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具有过压、过流、过热、输出短路等保护电路,并能自动恢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系统总体结构框图;
[002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MCU控制电路总体结构框图;
[002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置放大电路的电路连接结构图;
[003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功率放大电路的电路连接结构图;
[0031]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MCU控制电路的电路连接结构图;
[0032]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流信号调理电路的电路连接结构图;
[0033]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压检测电路的电路连接结构图;
[0034]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D转换电路的电路连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0036]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功率低频功率放大器系统,它包括通信模块1、功率放大模块2和电源电路10,所述通信模块I包括依次连接的接口转换7、MCU控制电路8和数模转换电路9 ;所述功率放大模块2包括依次连接的前置放大电路3、电压放大电路4、功率放大电路5和负载电路6 ;数模转换电路9与前置放大电路3连接;
[0037]所述MCU控制电路8包括AT89C52单片机11、IXD12864液晶显示12、A/D转换电路15、电流信号调理电路13、电压检测电路14、MAX813看门狗16、DS18B20温度传感器17、X9511按钮控制电位器20、继电器19和故障信息显不面板20。
[003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个低频功率放大模块2采用前置放大电路3、电压放大电路4和功率放大电路5三级放大电路提供较大的输出功率,输出信号由数模转换电路9采集数据经AT89C52单片机11处理后将相关的参数输送到IXD12864液晶显示12显示,并设计了 RS232串口通信接口转换7,可通过上位机对功放的开启和关闭以及增益的调节实现控制,该系统具有良好的保护电路,使该系统效率更高,更加智能,对过压、过流、过热这些异常情况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0039]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前置放大电路3包括2SA733型号的第七三极管Tl、2SA733型号的第八三极管V8、2SC945型号的第十三极管V10、2SC945型号的第i^一三极管VI1、第三二极管VD3、第三电位器RP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四电阻R4、第三电阻R3、第十二电阻R12、第十八电阻R18、第二i^一电阻R21、第三十四电阻R34、第三十五电阻R35、第四^^一电容C41、第二电容C2、第五电容C5、第十七电容C17、第三十四电容C34、第三十六电容C36、第三十九电容C39和第四十电容C40。
[0040]其中第七三极管V7的基极分别通过第十八电阻R18和第三十四电容C34接地并经过第十七电容C17接到输入信号,第七三极管V7的发射极依次通过第四电阻R4和第三电阻R3连接至第八三极管V8的发射极,第七三极管V7的集电极连接至第十三极管VlO的集电极,第八三极管V8的集电极连接至第十一三极管Vll的集电极,第七三极管V7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电位器RP3连接至第八三极管V8的发射极,第三电位器RP3的中间引脚依次通过第二电阻R2和第一电阻Rl连接到功率放大电路5的输入端,在第二电阻R2和第一电阻Rl之间分别通过第四i^一电容C41和第二电容C2接地;
[0041]第八三极管V8的基极依次通过第二i^一电阻R21和第三十六电容C36接地并通过第十二电阻R12连接至功率放大电路5的F输入端,第十二电阻R12的两端并联有第五电容C5 ;第三二极管VD3连接于第十三极管VlO的集电极和其基极之间,第十三极管VlO的基极直接连接至第十一三极管Vll的基极,第十一三极管Vll的基极,和其集电极短接,第三十四电阻R34连接于第十三极管VlO的发射极;第三十五电阻R35连接于第i^一三极管Vll的发射极,在第三十五电阻R35和输出端之间分别通过第三十九电容C39和第四十电容C40接地。
[0042]前置放大电路3主要起到了对电压放大的作用,选用了 2SA733和2SC945两对功放管,这一对功放管的特点是线性好、放大倍数高、噪声低。从结构上,前置放大电路3是一个典型的差分放大电路,这种形式的电路对电压有很好的放大作用。从功能上,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阻R18和第三十四电容C34组成了高通滤波器。
[0043]第七三极管V7、第八七三极管V8、第十三极管VlO和第i^一三极管Vll是两对互补对管,能够很好地抑制零点漂移,第十三极管VlO和第十一三极管Vll组成了镜像电流源,提高了电路的共模抑制比。第一电阻Rl和第二电阻R2是前级的反馈电阻,对稳定静态工作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第四电阻R4,第三电位器RP3,第三电阻R3的作用是调节中点平衡,提高精度。第二H^一电阻R21和第三十六电容C36组成了交流通路,去除电路中直流成分。第十二电阻R12是功放的反电阻,调节其阻值的大小就能改变功放的增益。第五电容C5起到了相位补偿及防自激的功能。
[0044]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功率放大电路5包括第三三极管V3、第四三极管V4、第五三极管V5、第六三极管V6、第九三极管V9、第十四三极管V14、第十五三极管V15、第十六三极管V16、第十七三极管V17、第十八三极管V18、第四电容C4、第九电容C9、第三电容C3、第五电阻R5、第八电阻R8、第十七电阻R17、第十电阻R10、第i^一电阻R11、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二十九电阻R29、第三十电阻R30、第三^^一电阻R30和第三十二电阻R32。
[0045]其中第九三极管V9的集电极通过50V电源接地,第九三极管V9的发射极依次经通第五电阻R5和第二十八电阻R28连接至第十八三极管V18的发射极,在第五电阻R5和第二十八电阻R28的两端并联有第九电容C9且它们之间的F端连接到前置放大电路3的F输出端;
[0046]第三三极管V3、第四三极管V4、第五三极管V5和第六三极管V6的集电极分别通过50V电源接地,第三三极管V3、第四三极管V4、第五三极管V5和第六三极管V6的基极分别通过第八电阻R8、第十七电阻R17、第十电阻RlO和第十一电阻Rll连接至第九三极管V9的发射极,第三三极管V3、第四三极管V4、第五三极管V5和第六三极管V6的发射极分别连接至第十四三极管V14、第十五三极管V15、第十六三极管V16和第十七三极管V17的发射极;在第五三极管V5的集电极和第六三极管V6的集电极之间通过第四电容C4接地;
[0047]第十八三极管V18的集电极通过50V电源接地,第十四三极管V14、第十五三极管V15、第十六三极管V16和第十七三极管V17的发射极分别通过第二十九电阻R29、第三十电阻R30、第三i^一电阻R30和第三十二电阻R32连接至第十八三极管V18的发射极,第十四三极管V14、第十五三极管V15、第十六三极管V16和第十七三极管V17的集电极分别经过50V电源接地;第十六三极管V16的集电极和第十七三极管V17的集电极之间通过第三电容C3接地。
[0048]功率放大电路5的主要是在允许的失真度内,尽可能提高效率地向负载提供足够大的功率。功放的末级采用四对大功率,它们分别是NJW3218G和NJW1302G作为推动级,它们是对管,具有相同的电气特性。功率放大电路5采用OCL直接耦合电路,第九三极管V9和第十八三极管V18对电流进行放大的同时给后面的电路提供驱动。第三三极管V3、第四三极管V4、第五三极管V5、第六三极管V6和第十四三极管V14、第十五三极管V15、第十六三极管V16、第十七三极管V17进行功率放大,为负载提供足够大的输出功率,第四电容C4和第五电容C5用作滤波。
[0049]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MCU控制电路8包括一 AT89C52单片机U3、一 MAX813芯片U5、一 IXD12864液晶显示模块P6、第一按键K1、第一时钟晶振Y1、第一三极管V1、第二三极管V2、第一二极管VD1、第二单刀双掷开关K2、第一蜂鸣器MK1、第十八电位器RP18、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第三发光二极管LED3、第七电阻R7、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六十三电阻Rq3、第六十四电阻Rq4、第八电容CS、第十二电容C12、第十八电容C18和第二十三电容C23。
[0050]其中AT89C52单片机U3的第十九引脚和十八引脚之间并联第一时钟晶振Yl并分别通过第十八电容C18和第二十三电容C23接地,AT89C52单片机U3的第四十引脚分别通过第八电容C8和第十二电容C12接地并接至+5V电源,AT89C52单片机U3的第九引脚连接至MAX813芯片U5的第七引脚,AT89C52单片机U3的第三i^一引脚接+5V电源,AT89C52单片机U3的第十四引脚连接至MAX813芯片U5的第六引脚,AT89C52单片机U3的第十五引脚通过第六十三电阻Rq3连接至第一三极管Vl的基极,AT89C52单片机U3的第二十引脚接地,AT89C52单片机U3的第一引脚通过第六十四电阻Rq4连接至第二三极管V2的基极,AT89C52单片机U3的第二引脚依次通过第十四电阻R14和第一发光二极管LEDl连接到+5V电源、第三引脚依次通过第十五电阻R15和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连接到+5V电源、第四引脚依次通过第十六电阻R16和第三发光二极管LED3连接到+5V电源,AT89C52单片机U3的第五引脚和第六引脚分别连接至IXD12864液晶显示模块P6的第五引脚和第六引脚;
[0051]MAX813芯片U5的第一引脚通过第一按键Kl接地并通过第七电阻R7连接至其第八引脚,MAX813芯片U5的第二引脚和第四引脚接+5V电源;第一三极管Vl的发射极接+5V电源,第一三极管Vl的集电极通过第一二极管VDl接地并连接第二单刀双掷开关K2 ;第二三极管V2的发射极接+5V电源、集电极通过第一蜂鸣器MKl接地;IXD12864液晶显示模块P6的第一引脚、第四引脚和第十九引脚接+5V电源,IXD12864液晶显示模块P6的第三引脚连接第十八电位器RP18的中间引脚;第十八电位器RP18的两端引脚接+5V电源。
[0052]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电流信号调理电路13包括一 AD637芯片U2、第二运放AR2、第二电位器RP2、第十二电位器RP12、第十七电位器RP17、第一电阻R1、第十三电阻R13、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一电容Cl、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i^一电容C11、第十三电容C13、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九电容C19、第二i^一电容C21、第三十五电容C35、第三十七电容C37、第三十八电容C38、第四十三电容C43和第四十四电容C44。
[0053]其中AD637芯片U2的第一引脚连接至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AD637芯片U2的第六引脚连接至其第九引脚,AD637芯片U2的第八引脚分别通过第十九电容C19和第二十一电容C21连接至其第九引脚,AD637芯片U2的第九引脚通过第十九电阻R19连接至第二运放AR2的同向输入端,AD637芯片U2的第十引脚分别通过第十六电容C16和第二十二电容C22接地并连接-15V电源,AD637芯片U2的第i^一引脚分别通过第i^一电容Cll和第十三电容C13接地并连接+15V电源,依次串联的第七电容C7、第二电位器RP2和第一电阻Rl连接于AD637芯片U2的第十三引脚,第一电容Cl和第六电容C6分别并联于第七电容C7的两端;
[0054]第二运放AR2的同向输入端通过第二十电阻R20接地,第二运放AR2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十三电阻R13接地并通过第三十五电容C35连接至其信号输出端,第三十五电容C35与第十二电位器RP12并联,第二运放AR2的第四引脚分别通过第四十三电容C43和第四十四电容C44接地并连接-15V电源,第二运放AR2的第七引脚分别通过第三十七电容C37和第三十八电容C38接地并连接+15V电源,第十七电位器RP17连接于第二运放AR2的第一引脚和第八引脚之间。
[0055]采样电流信号是流过负载的电流信号,如果电流过大可能会引起功放管烧坏等一些危险情况,所以当电流超过设定是为过流,系统会给予相应的提示。在电流采样中选择了 AD637芯片U2均方根直流转换器,因为采样的是交流信号,所以需要对交流信号进行有效值转换。当信号从二脚插针P2 口进入时,要先对信号进行分压,分压后的信号送入芯片U2AD637的第十三引脚,经过计算后,将电流信号有效值送入第二运放AR2进行放大后送入A/D转换芯片。
[0056]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压检测电路14包括第一运放AR1、第八电位器RP8、第十一电位器RPl1、第九电阻R9、第五十电阻R50、第二十五电容C25、第二十六电容C26、第二十八电容C28、第三十二电容C32和第三十三电容C33。
[0057]其中第一运放ARl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五十电阻R50接地,第一运放ARl的反相输入端分别通过第八电位器RP8和第二十五电容C25连接至信号输出端并经过第九电阻R9连接至第十一电位器RPll ;第一运放ARl的第七引脚分别通过第二十六电容C26和第二十八电容C28接地并接到+15V电源,第一运放ARl的第四引脚分别通过第三十二电容C32和第三十三电容C33接地并接到+15V电源。
[0058]电压信号输入先经过分压,得到与数据采样芯片匹配的电压后,连接到第一运放ARl的反相输入端,得负电压方向后,在第一运放ARl的输出端可以得到调理过的正电压信号,再将这一正电压信号送至A/D转换芯片;正电压信号则是经过分压后直接送至采样芯片。
[0059]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A/D转换电路15包括一 NAX197芯片U6、第六电阻R6、第四电位器RP4、第五电位器RP5、第十电容C10、第十四电容C14、第十五电容C15、第二十电容C20、第二十四电容C24、第二十七电容C27、第二十九电容C29、第三十电容C30和第三i^一电容C31。
[0060]其中NAX197芯片U6的第一引脚通过第十四电容C14接地,NAX197芯片U6的第十四引脚、第十三引脚、第十二引脚、第十一引脚、第十引脚、第九引脚、第八引脚和第七引脚分别连接至AT89C52芯片U3的PO 口 ;NAX197芯片U6的第五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和第二十四引脚分别连接至AT89C52芯片U3的第二十一引脚、第十六引脚、第十七引脚和第十三引脚;
[0061]NAX197芯片U6的第二引脚分别通过第十电容ClO和第十五电容C15接地并连接到+5V电源,NAX197芯片U6的第十八引脚通过第二十电容C20接地并通过第四电位器RP4接+5V电源,NAX197芯片U6的第十九引脚通过第五电位器RP5接+5V电源并通过第二十四电容C24接地,NAX197芯片U6的第二十八引脚通过第六电阻R6接地,NAX197芯片U6的第二十七引脚分别通过第二十七电容C27和第二十九电容C29接地并连接+5V电源,NAX197芯片U6的第六引脚直接连接至其第二十七引脚,NAX197芯片U6的第二十六引脚和第二十五引脚分别通过第三十电容C30和第三十一电容C31接地。通过对电压信号、电流信号的调理,将这些调理后的信号送入A/D转换芯片NAX197芯片U6。
[006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大功率低频功率放大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通信模块、功率放大模块和电源电路,所述电源电路为通信模块和功率放大模块提供工作电压,所述通信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接口转换、MCU控制电路和数模转换电路;所述功率放大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前置放大电路、电压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和负载电路;所述数模转换电路与前置放大电路连接,所述接口转换通过RS232进行通信; 所述MCU控制电路包括AT89C52单片机、IXD12864液晶显示、A/D转换电路、电流信号调理电路、电压检测电路、MAX813看门狗、DS18B20温度传感器、X9511按钮控制电位器、继电器和故障信息显示面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功率低频功率放大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放大电路包括第七三极管、第八三极管、第十三极管和第十一三极管; 所述第七三极管发射极和第八三极管的发射极之间连接有第三电位器,所述第三电位器的两端并联有串联的第四电阻和第三电阻,所述第七三极管集电极连接至第十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八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连接至第十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十三极管的基极短接至第十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十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其基极之间连接有第三二极管,所述第十一三极管的基极和其集电极短接, 所述第三电位器的中间引脚和功率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之间依次连接有第二电阻和第一电阻,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基极和功率放大电路的F输入端之间连接有第十二电阻,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两端并联有第五电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功率低频功率放大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放大电路包括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九三极管、第十四三极管、第十五三极管、第十六三极管、第十七三极管和第十八三极管; 所述第九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十八三极管的发射极之间连接有依次串联的第五电阻和第二十八电阻,在串联的第五电阻和第二十八电阻的两端并联有第九电容且它们之间的F端连接到前置放大电路的F输出端; 所述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和第六三极管的基极分别经过第八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电阻和第十一电阻连接到第九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和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到第十四三极管、第十五三极管、第十六三极管和第十七三极管的发射极; 所述第十四三极管、第十五三极管、第十六三极管和第十七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经过第二十九电阻、第三十电阻、第三十一电阻和第三十二电阻连接到第十八三极管的发射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大功率低频功率放大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MCU控制电路包括一 AT89C52单片机、一 MAX813芯片、一 IXD12864液晶显示模块、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 所述AT89C52单片机的第九引脚连接至MAX813芯片的第七引脚,所述AT89C52单片机的第十四引脚连接到MAX813芯片的第六引脚,所述AT89C52单片机的第十五引脚和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之间连接有第六十三电阻,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有第二单刀双掷开关,所述AT89C52单片机的第一引脚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之间连接有第六十四电阻,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有蜂鸣器; 所述AT89C52单片机的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分别与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和第三发光二极管之间分别连接有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和第十六电阻,所述AT89C52单片机的第五引脚和第六引脚分别连接到IXD12864液晶显示模块的第五引脚和第六引脚,所述IXD12864液晶显示模块的第三引脚连接有第十八电位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大功率低频功率放大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信号调理电路包括一 AD637芯片和第二运放; 所述AD637芯片的第六引脚连接至其第九引脚,所述AD637芯片的第八引脚和其第九引脚之间分别并联有第十九电容和第二十一电容,所述AD637芯片的第九引脚和第二运放的同相输入输之间连接有第十九电阻,所述AD637芯片的第十引脚分别连接有第十六电容和第二十二电容; 所述AD637芯片的第i^一引脚分别连接有第i^一电容和第十三电容,所述AD637芯片的第十三引脚连接有依次串联的第七电容和第二电位器,所述第七电容分别并联有第一电容和第六电容,所述第二运放的第一引脚和第八引脚之间连接有第十七电位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大功率低频功率放大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一运放; 所述第一运放的同相输入输连接有第五十电阻,所述第一运放的反向输入端和其信号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第二十五电容,所述第二十五电容的两端并联有第八电位器,所述第一运放的第四引脚分别连接有第三十二电容和第三十三电容,所述第一运放的第七引脚分别连接有第二十六电容和第二十八电容。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大功率低频功率放大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D转换电路包括一 NAX197芯片; 所述NAX197芯片的第十四引脚、第十三引脚、第十二引脚、第i^一引脚、第十引脚、第九引脚、第八引脚和第七引脚分别连接至AT89C52芯片的PO 口 ;所述NAX197芯片的第五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和第二十四引脚分别连接到AT89C52芯片的第二十一引脚、第十六引脚、第十七引脚和第十三引脚; 所述NAX197芯片的第十八引脚分别连接有第二十电容和第四电位器,所述NAX197芯片的第十九引脚分别连接有第五电位器和第二十四电容,所述NAX197芯片的第二十八引脚连接有第六电阻,所述NAX197芯片的第二十七引脚和第四引脚之间分别并联有第二十七电容和第二十九电容,所述NAX197芯片的第六引脚直接连接至其第二十七引脚。
【文档编号】H03F3/20GK204145420SQ201420531446
【公开日】2015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6日
【发明者】岳峻, 曲海平, 贾世祥, 刘璐 申请人:鲁东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