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49071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散热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散热器,包括多个散热鳍片,每个散热鳍片上沿散热鳍片延伸的方向竖向设有若干个用于通风的条形孔,相邻两个散热鳍片上的条形孔分别相对应设置。本实用新型中条形孔竖向设置在散热鳍片上,两个散热鳍片之间的热量不仅能够沿在散热鳍片之间沿散热鳍片延伸的方向流出,而且热量能够随风流在两个散热鳍片之间的条形孔中上下流动和扩散,并且不会受到阻碍,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条形孔的散热效果,提升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专利说明】
散热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器。
【背景技术】
[0002]中国专利文件CN104282639A公开一篇对比文件I一种散热器,适用于对处理器芯片进行散热,该散热器包括一底座和垂直固定于散热器的底座的平行间隔的鳍片,每一鳍片包括一片状的本体部,该本体部开设若干的通风孔,这些鳍片沿垂直鳍片的方向对应这些通孔形成若干第一风流通道,相邻两鳍片之间形成第二风流通道。相较现有技术,该散热器在偏移风流流向时,冷风流可穿过散热器的通风孔与鳍片进行热交换,从而保持散热效率。本专利文件
[0011]段中记载,请参照图2及图3,每一鳍片10包括一片状的本体部11,每一本体部11开设η行*m列的通风孔111。每一通风孔111是一矩形孔。本实施方式中,鳍片10于一角设有一矩形的缺口。每一通风孔111的两长边分别设有垂直鳍片10的两散热片12,该两散热片12之间形成一风流口 13。这些鳍片1沿垂直鳍片1的方向对应每一风流口 13形成一第一风流通道14。每行的通风孔111的散热片12之间形成一第二风流通道15。本实施例中,散热片12为一矩形片,每一通风孔111内的两散热片12平行相对。本专利文件
[0012]段中还记载,散热器10的底座11吸收电子元件200的热量后传导到这些鳍片10。当风流方向平行于鳍片10时,风流从散热器10的第二风流通道15流过,带走散热器10吸收的热量。当风流方向垂直于这些鳍片10时,风流从散热器10的第一风流通道14流过以带走散热器10吸收的热量。
[0003]中国专利文件CN202797676U还公开对比文件2—种通过铰链开启泄压功能的开关柜顶烟囱式通风装置,设在开关柜顶部,其左右侧板(5)和前后侧板(6)围成出风口,出风口的上端设有泄压封板(3),所述前后侧板(6)上各设有若干个通风孔(8);该前后侧板(6)内侧相对于通风孔设有网(7);该前后侧板(6)外侧相对于通风孔(8)设有若干个开口朝下的罩(9)。
[0004]对比文件I中第一风流通道是沿沿垂直鳍片的方向,第二风流通道是沿平行于平行于鳍片的方向,其中,这些鳍片沿垂直鳍片的方向对应每一风流口形成一第一风流通道,每行的通风孔的散热片之间形成一第二风流通道,结合对比文件I中附图,每一通风孔是一矩形孔,该通风孔以及设置在每一通风孔的两长边的垂直鳍片的两散热片,都是沿平行于平行于鳍片的方向延伸设置,虽然热量能随风流沿两散热片之间的第二风流通道散出,但在两个鳍片之间的气流通常不是沿某个固定方向,而且不同位置的气流和热量也因位置不同而异,由于散热片的存在,气流和热量不容易从上下不同位置的通风孔中上下流动,这样就不能发挥每个通风孔的最大散热效果,另外,气流通常是通过散热风扇产生的,通过散热风扇的转动来带动空气的流动,以带走散热鳍片之间的热量,散热风扇在转动过程中,风扇转动频率和转动速度会发生变化,风流的方向以及大小也会发生变化,上述专利文件中通风孔都是沿一个方向设置,对不同风向的风流通常不能起到很好的散热效果,散热效率低。对比文件2中通风孔也是横向设置,而且在通风孔处设有开口朝下的罩,更加不利于气流和热量不容易从上下不同位置的通风孔中上下流动,影响散热效果,降低散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散热效率的散热器。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7]散热器,包括多个散热鳍片,每个散热鳍片上沿散热鳍片延伸的方向竖向设有若干个用于通风的条形孔,相邻两个散热鳍片上的条形孔分别相对应设置。
[0008]进一步地,所述条形孔的一侧竖向设有导流板,该导流板用于对流经条形孔的热量和风流进行导向,该导流板与所述条形孔的夹角为锐角。
[0009]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板与所述条形孔的夹角为20?40°。
[0010]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板与所述条形孔的夹角为30°。
[0011]进一步地,所述条形孔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挡板,该挡板固定在所述散热鳍片上并与所述导流板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板均设置在所述散热鳍片的同一侧,相邻两个散热鳍片上相对应的导流板与条形孔的夹角相同,以使相邻两个散热鳍片上相对应导流板的导流方向相同。
[0013]进一步地,所述条形孔包括若干个第一条形孔和若干个第二条形孔,相邻两个散热鳍片上的第一条形孔和第二条形孔分别相对应设置,所述导流板包括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该第一导流板竖向固定在所述第一条形孔靠近所述散热鳍片第一端的一侧,该第二导流板竖向固定在所述第二条形孔靠近所述散热鳍片第二端的另一侧。
[0014]进一步地,所述若干个第一条形孔和所述若干个第二条形孔分别位于所述散热鳍片的两端,并分别沿散热鳍片延伸的方向设置。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板与所述第一条形孔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二导流板与所述第二条形孔之间的夹角均为20?40°。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板与所述第一条形孔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二导流板与所述第二条形孔之间的夹角均为30°。
[0017]本实用新型中条形孔竖向设置在散热鳍片上,两个散热鳍片之间的热量不仅能够沿在散热鳍片之间沿散热鳍片延伸的方向流出,而且热量能够随风流在两个散热鳍片之间的条形孔中上下流动和扩散,并且不会受到阻碍,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条形孔的散热效果。
[0018]本实用新型中散热器通过设置导流板,可以对散热鳍片之间的风流和热量进行导流,通过将该导流板与条形孔的夹角设置成锐角,更有利于热量随风流从条形孔中流出,从而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散热器的整体机构图;
[0020]图2是散热器中相邻两个散热鳍片的分解图;
[0021]图3是散热器中散热鳍片沿散热鳍片延伸方向剖切后的示意图;
[0022]图4是散热器中相邻三个散热鳍片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4]实施例:
[0025]散热器,图1是散热器的整体机构图,如图1所示,包括多个散热鳍片10,每个散热鳍片10相互平行的竖向设置在散热底座(图中未示出)上,相邻两个散热鳍片10相互连接并间隔一定距离,每个散热鳍片10上沿散热鳍片10延伸的方向竖向设有若干个用于通风的条形孔11,相邻两个散热鳍片10上的条形孔11分别相对应设置。
[0026]在工作时,通过散热风扇的转动,能带动相邻两个散热鳍片之间空气的流动,从而带走电子元件和散热底座上的热量,热量能在散热鳍片之间沿散热鳍片延伸的方向流出,也能够沿散热鳍片之间相对应的条形孔流出,从而实现散热的效果。
[0027]本实施例中条形孔竖向设置在散热鳍片上,两个散热鳍片之间的热量不仅能够随风流在散热鳍片之间沿散热鳍片延伸的方向流出,而且热量能够随风流在条形孔中上下流动和扩散,并不会受到阻碍,也有利于热量在相邻两个散热鳍片上相对应的条形孔之间进行流动,进而便于热量通过条形孔流出散热鳍片,这样能够充分发挥条形孔的散热效果,提升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0028]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图2是散热器中相邻两个散热鳍片的分解图,如图2所示,所述条形孔11的一侧竖向设有导流板12,该导流板12用于对流经条形孔11的热量和风流进行导向,该导流板12与所述条形孔11的夹角为锐角。
[0029]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图3是散热器中散热鳍片沿散热鳍片延伸方向剖切后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导流板12与所述条形孔11的夹角为20?40°。
[0030]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导流板12与所述条形孔11的夹角为30°,相邻两个散热鳍片10上的导流板12的导流方向相同。
[0031]风流通常是通过散热风扇产生的,通过散热风扇的转动来带动空气的流动,以带走散热鳍片之间的热量,散热风扇在转动过程中,风扇转动频率和转动速度会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而风流通常不是沿某个特定方向,而是倾斜一定角度,本实施例中的散热器通过在条形孔的一侧设置导流板,并且将该导流板与条形孔的夹角设置成锐角,优选的设置成30°,不仅可以对散热鳍片之间的风流和热量进行导流,而且更有利于热量随方向发生倾斜的风流从条形孔中流出,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并能够将散热器的散热效率提升5?20%。
[003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条形孔11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挡板13,该挡板13固定在所述散热鳍片10上并与所述导流板12连接。
[0033]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挡板,能够起到聚风的作用,使得风流和热量更容易沿条形孔流出,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003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导流板12均设置在所述散热鳍片10的同一侧,相邻两个散热鳍片10上相对应的导流板12与条形孔11的夹角相同,以使相邻两个散热鳍片10上相对应导流板12的导流方向相同。
[003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条形孔11包括若干个第一条形孔111和若干个第二条形孔112,相邻两个散热鳍片10上的第一条形孔111和第二条形孔112分别相对应设置,所述导流板12包括第一导流板121和第二导流板122,该第一导流板121竖向固定在所述第一条形孔111靠近所述散热鳍片10第一端的一侧,该第二导流板122竖向固定在所述第二条形孔112靠近所述散热鳍片10第二端的另一侧。
[003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若干个第一条形孔111和所述若干个第二条形孔112分别位于所述散热鳍片10的两端,并分别沿散热鳍片10延伸的方向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条形孔111和所述第二条形孔112可以分别设置6个。
[0037]图4是散热器中相邻三个散热鳍片的分解图,参阅图3和图4所示,两个散热鳍片10之间的热量能够随风流在散热鳍片10之间沿散热鳍片10延伸的方向流出并形成第一风流通道30;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用于通风的若干个第一条形孔111和若干个第二条形孔112,每个第一条形孔111和第二条形孔112处分别设有第一导流板121和第二导流板122,第一导流板121和第二导流板122导流方向也不同,从而便于不同方向的风流和热量从条形孔中流出;本实施例通过所述若干个第一条形孔111和所述若干个第二条形孔112分别设置在所述散热鳍片10的两端,相邻两个散热鳍片10上第一条形孔111中流出的风流和热量能够形成第二气流通道31,相邻两个散热鳍片10上第二条形孔112中流出的风流和热量能够形成第三气流通道32,这样更有利于风流和热量沿相邻的第一条形孔和第二条形孔进行流动,能够进一步将散热器的散热效率提升5?20%。
[0038]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导流板121与所述第一条形孔111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二导流板122与所述第二条形孔112之间的夹角均为20?40°。
[0039]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导流板121与所述第一条形孔111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二导流板122与所述第二条形孔121之间的夹角均为30°。
[0040]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1所示,相邻两个散热鳍片10之间相卡接。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相邻两个散热鳍片10中一个散热鳍片10的顶部和底部分别沿该散热鳍片10延伸的方向设有至少一个卡接部14,另一个散热鳍片10的顶部和底部分别沿该散热鳍片1延伸的方向设有至少一个与该卡接部14相配合的卡接槽15。
[004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主权项】
1.散热器,包括多个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每个散热鳍片上沿散热鳍片延伸的方向竖向设有若干个用于通风的条形孔,相邻两个散热鳍片上的条形孔分别相对应设置; 所述条形孔的一侧竖向设有导流板,该导流板用于对流经条形孔的热量和风流进行导向,该导流板与所述条形孔的夹角为锐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与所述条形孔的夹角为20?4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与所述条形孔的夹角为3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孔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挡板,该挡板固定在所述散热鳍片上并与所述导流板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均设置在所述散热鳍片的同一侧,相邻两个散热鳍片上相对应的导流板与条形孔的夹角相同,以使相邻两个散热鳍片上相对应导流板的导流方向相同。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孔包括若干个第一条形孔和若干个第二条形孔,相邻两个散热鳍片上的第一条形孔和第二条形孔分别相对应设置,所述导流板包括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该第一导流板竖向固定在所述第一条形孔靠近所述散热鳍片第一端的一侧,该第二导流板竖向固定在所述第二条形孔靠近所述散热鳍片第二端的另一侧。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个第一条形孔和所述若干个第二条形孔分别位于所述散热鳍片的两端,并分别沿散热鳍片延伸的方向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板与所述第一条形孔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二导流板与所述第二条形孔之间的夹角均为20?40°。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板与所述第一条形孔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二导流板与所述第二条形孔之间的夹角均为30°。
【文档编号】H05K7/20GK205430855SQ201521052345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6日
【发明人】林龙辉, 杨元期
【申请人】厦门市派对屋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