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模滤波器和附带esd保护电路的共模滤波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75570阅读:505来源:国知局
共模滤波器和附带esd保护电路的共模滤波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共模滤波器以及附带ESD保护电路的共模滤波器的第一信号线侧,由第一电感元件(L1)、第一电容元件(C1)、第二电容元件(C2)、第三电感元件(L3)和第五电感元件(L5)构成第一谐振电路(RC1),由第一电感元件(L1)、第一电容元件(C1)和第二电容元件(C2)构成第三谐振电路(RC3),并由第一电感元件(L1)、第三电感元件(L3)、第一电容元件(C1)、第二电容元件(C2)和第五电容元件(C5)构成第五谐振电路(RC5)。在第二信号线侧,第二谐振电路(RC2)、第四谐振电路(RC4)和第六谐振电路(RC6)被类似地构成。
【专利说明】
共模滤波器和附带ESD保护电路的共模滤波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抑制在差分传输线路中传播的共模噪声的共模滤波器和附带ESD保护电路的共模滤波器。
【背景技术】
[0002]为了抑制将在差分传输线路中传播的共模噪声,传统技术中使用共模扼流圈。共模扼流圈例如专利文献I中记述的那样包括两个线圈,两个线圈被构成为使由差模信号(常模信号)在各线圈中产生的磁场相抵消,而对于共模信号(共模噪声)而言磁场相互增强。
[0003]—般来说,在这样的共模扼流圈中,需要各线圈具有大的电感值,并且各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大。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特开2003-133135号公报【实用新型内容】
[0007]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但是,如果增大线圈的电感值,并增大各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则自谐振频率变低,信号的传输损耗也增大。因此,在如USB和HDMI (注册商标)等的高速接口用的差分传输线路那样在高频带使用的、且要求传输损耗小的差分传输线路中,难以利用如上所述的共模扼流圈。
[000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这样的共模滤波器,即使其电感值小、耦合系数小仍具有高的共模噪声抑制效果,且在高频率下特性良好、传输损耗小。
[0010]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0011]本实用新型的共模滤波器和附带ESD保护电路的共模滤波器被构成为具有如下结构。
[0012](I)本实用新型的共模滤波器是被插入在构成差分传输线路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上的共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0013]包括:被串联地插入在第一信号线的第一电感元件;
[0014]被串联地插入在第二信号线的第二电感元件;
[0015]第一端连接在对于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的中性点上的第三电感元件;
[0016]第一端连接在所述中性点上的第四电感元件;
[0017]连接在第一电感元件的第一端和第三电感元件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一电容元件;
[0018]连接在第一电感元件的第二端和第三电感元件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二电容元件;
[0019]连接在第二电感元件的第一端和第四电感元件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三电容元件;
[0020]连接在第二电感元件的第二端和第四电感元件的第二端之间的第四电容元件;
[0021]连接在所述中性点和接地点之间的第五电感元件;以及
[0022]连接在所述中性点和接地点之间的第五电容元件,
[0023]第一谐振电路(串联谐振电路)由所述第一电感元件、第三电感元件、第一电容元件、第二电容元件和第五电感元件构成,
[0024]第二谐振电路(串联谐振电路)由所述第二电感元件、第三电容元件、第四电容元件、第四电感元件和第五电感元件构成,
[0025]第三谐振电路(并联谐振电路)由所述第一电感元件、第一电容元件和第二电容元件构成,
[0026]第四谐振电路(并联谐振电路)由所述第二电感元件、第三电容元件和第四电容元件构成,
[0027]第五谐振电路(串联谐振电路)由所述第一电感元件、第三电感元件、第一电容元件、第二电容元件和第五电容元件构成,
[0028]第六谐振电路(串联谐振电路)由所述第二电感元件、第四电感元件、第三电容元件、第四电容元件和第五电容元件构成。
[0029](2)在上述(I)中,优选的是,由第一电感元件、第一电容元件、第二电容元件和第三电感元件构成的电路跟由第二电感元件、第三电容元件、第四电容元件和第四电感元件构成的电路对称。通过此结构,从共模到差模的变换量和从差模到共模的变换量减少。
[0030](3)在上述(2)中,优选的是,第一谐振频率即第一、第二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第二谐振频率即第三、第四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和第三谐振频率即第五、第六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各不相同。因此,可以在宽频带范围内衰减共模噪声。
[0031](4)在上述(2)或(3)中,优选的是,在第三谐振电路和第四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下,第一电容元件、第二电容元件、第三电容元件和第四电容元件的阻抗大于第三电感元件和第四电感元件的串联阻抗。因此,差模信号的插入损耗的增大得以抑制。
[0032](5)本实用新型的共模滤波器是在构成差分传输线路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中插入的共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0033]包括:串联地插入在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第一电感元件;
[0034]串联地插入在所述第二信号线的第二电感元件;
[0035]第一端连接在对于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的中性点上、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信号线上的第三电感元件;
[0036]第一端连接在所述中性点上、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信号线上的第四电感元件;
[0037]连接在所述中性点和接地点之间的第五电感元件;以及
[0038]连接在所述中性点和接地点之间的第五电容元件,
[0039]在共模噪声的通带内由所述第五电感元件和所述第五电容元件的谐振电路形成了衰减极点。
[0040](6)在上述(5)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三电感元件和所述第四电感元件被卷绕和连接成对共模噪声进行差分耦合、对差模信号进行累积耦合。因此,差模损耗增大被抑制。
[0041](7)本实用新型的附带ESD保护电路的共模滤波器包括:上述(I)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共模滤波器;以及插入在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接地点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线和接地点之间的ESD保护元件。
[0042](8)在上述(7)中,优选的是,所述共模滤波器被构成在半导体基板的再布线层上,作为所述ESD保护元件的齐纳二极管被形成在所述半导体基板中。因此,可以减少应安装在电子设备电路基板上的元件数。
[0043](9)本实用新型的共模滤波器是在构成差分传输线路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上插入的共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0044]包括:串联地插入在所述第一信号线上的第一电感元件(LI);
[0045]串联地插入在所述第二信号线上的第二电感元件(L2);
[0046]第一端连接在对于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的中性点上、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信号线上的第三电感元件(L3);
[0047]第一端连接在所述中性点上、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信号线上的第四电感元件(L4);
[0048]连接在所述中性点和接地点之间的第五电感元件(L5);
[0049]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感元件(LI)和所述第三电感元件(L3)之间的第一并联连接电容元件(C1/C2);以及
[0050]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感元件(L2)和所述第四电感元件(L4)之间的第二并联连接电容元件(C3/C4),
[0051]由包含所述第一并联连接电容元件(C1/C2)、所述第三电感元件(L3)和所述第五电感元件(L5)而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以及包含所述第二并联连接电容元件(C3/C4)、所述第四电感元件(L4)和所述第五电感元件(L5)而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形成了衰减极点(fl),由包含所述第一电感元件(LI)和所述第一并联连接电容元件(C1/C2)而构成的并联谐振电路以及包含所述第二电感元件(L2)和所述第二并联连接电容元件(C3/C4)而构成的并联谐振电路形成了衰减极点(f2)。
[0052]通过上述结构,共模噪声在包含频率(Π)的衰减极点和频率(f2)衰减极点的宽频带范围内被衰减。
[0053](10)本实用新型的共模滤波器是插入在构成差分传输线路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上的共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0054]包括:串联地插入在所述第一信号线上的第一电感元件(LI);
[0055]串联地插入在所述第二信号线上的第二电感元件(L2);
[0056]第一端连接在对于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的中性点上、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信号线上的第三电感元件(L3);
[0057]第一端连接在所述中性点上、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信号线上的第四电感元件(L4);
[0058]连接在所述中性点和接地点之间的第五电容元件(C5);
[0059]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感元件(LI)和所述第三电感元件(L3)之间的第一并联连接电容元件(C1/C2);以及
[0060]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感元件(L2)和所述第四电感元件(L4)之间的第二并联连接电容元件(C3/C4),
[0061]由包含所述第一并联连接电容元件(C1/C2)、所述第三电感元件(L3)和所述第五电容元件(C5)而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以及由包含所述第二并联连接电容元件(C3/C4)、所述第四电感元件(L4)和所述第五电容元件(C5)而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形成了衰减极点(f3),由包含所述第一电感元件(LI)和所述第一并联连接电容元件(C1/C2)而构成的并联谐振电路以及由包含所述第二电感元件(L2)和所述第二并联连接电容元件(C3/C4)而构成的并联谐振电路形成了衰减极点(f2)。
[0062 ]通过上述结构,共模噪声在包含频率(f2)的衰减极点和频率(f3)衰减极点的宽频带范围内被衰减。
[0063]实用新型效果
[0064]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构成共模噪声的抑制效果好、高频区的特性良好、传输损耗小的共模滤波器以及附带ESD保护电路的共模滤波器,即使其具有小的电感和小的耦合系数。
【附图说明】
[0065]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共模滤波器101的电路图。
[0066]图2(A)、(B)、(C)是表示构成在共模滤波器101中的6个谐振电路的图。
[0067]图3是表示从共模滤波器101的平衡端子(T1、T3)看到的回波损耗和插入损耗的频率特性的图。
[0068]图4是共模滤波器101上半部分的电路图。
[0069]图5(A)是第一谐振电路RCl的电路图,图5(B)是第三谐振电路RC3的电路图,图5(C)是第五谐振电路RC5的电路图。
[0070]图6(A)是经过500MHz到3.0GHz的频率扫描时从图4中所示的电路的端子Tl看到的阻抗轨迹。图6(B)是表示从端子Tl看到的回波损耗和插入损耗的频率特性的图。
[0071 ]图7是表示从中性点NP看到的阻抗虚部的频率特性的图。
[0072]图8是共模滤波器101对于差模信号的动作图。
[0073]图9是表示从图8的端子T1、T3看到的电路阻抗绝对值的频率特性的图。
[0074]图10(A)是表示第三电感器L3和第四电感器L4为差分耦合结构时共模滤波器的频率特性的图。图10(B)是表示第三电感器L3和第四电感器L4为累积耦合结构时共模滤波器的频率特性的图。
[0075]图1l(A)表示在“差分耦合”(对于差模电流为累积耦合)的共模滤波器的差模插入损耗,图1l(B)表示在“累积耦合”(对于差模电流为差分耦合)的共模滤波器的差模插入损耗。
[0076]图12是关于第三实施例的附带ESD保护电路的共模滤波器的透视图。
[0077]图13是关于第三实施例的附带ESD保护电路的共模滤波器的再布线层的各层平面图。
[0078]图14是关于第三实施例的附带ESD保护电路的共模滤波器的电路图。
[0079]图15是关于第四实施例的共模滤波器的各层平面图。
[0080]图16是表示关于第四实施例的共模滤波器的插入损耗的频率特性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81]以下参照附图举几个具体例子表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方式。各图中对相同的部件附以相同的标记。各实施例为示例,对不同实施例中示出的结构当然可以作部分的置换或组合。
[0082]《第一实施例》
[0083]参照各图就第一实施例的共模滤波器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共模滤波器101的电路图。
[0084]图1所示的共模滤波器101是连接于由第一信号线SLl和第二信号线SL2构成的差分传输线路的平衡滤波器。第一信号线SLl上串联地插入在第一电感元件(以下称“第一电感器”)L1,第二信号线SL2上串联地插入在第二电感元件(以下称“第二电感器”)L2。共模滤波器101具备接地点,这成为第一信号线SLl和第二信号线SL2的基准。另外,共模滤波器101包括其第一端连接在对于第一信号线SLl和第二信号线SL2的中性点NP上的第三电感元件(以下称“第三电感器”)L3和其第一端连接在中性点NP上的第四电感元件(以下称“第四电感器,,)L4。
[0085]在第一电感器LI的第一端和第三电感器L3的第二端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容元件(以下称“第一电容器”)C1。另外,在第一电感器LI的第二端和第三电感器L3的第二端之间连接有第二电容元件(以下称“第二电容器”)C2。
[0086]在第二电感器L2的第一端和第四电感器L4的第二端之间连接有第三电容元件(以下称“第三电容器”)C3。另外,在第二电感器L2的第二端和第四电感器L4的第二端之间连接有第四电容元件(以下称“第四电容器”)C4。
[0087]而且,在中性点NP和接地点之间连接有第五电感元件(以下称“第五电感器”)L5和第五电容元件(以下称“第五电容器”)C5。
[0088]图2(A)、(B)、(C)是表示构成在上述共模滤波器101中的6个谐振电路的图。
[0089]如图2 (A)所示,第一谐振电路(串联谐振电路)RCl由第一电感器L1、第一电容器Cl、第二电容器C2、第三电感器L3和第五电感器L5构成。另外,第二谐振电路(串联谐振电路)RC2由第二电感器L2、第三电容器C3、第四电容器C4、第四电感器L4和第五电感器L5构成。
[0090]另外,第三谐振电路(并联谐振电路)RC3由第一电感器L1、第一电容器Cl和第二电容器C2构成。另外,第四谐振电路(并联谐振电路)RC4由第二电感器L2、第三电容器C3和第四电容器C4构成。
[0091]第五谐振电路(串联谐振电路)RC5由第一电感器L1、第一电容器Cl、第二电容器C2、第三电感器L3和第五电容器C5构成。另外,第六谐振电路(串联谐振电路)RC6由第二电感器L2、第四电感器L4、第三电容器C3、第四电容器C4和第五电容器C5构成。
[0092]图3是表示从平衡端子(Tl、T3)看到的回波损耗和插入损耗的频率特性的图。这里,S21[DD]为差模信号的插入损耗,S11[DD]为差模信号的回波损耗,S21[CC]为共模噪声的插入损耗,S11[CC]为共模噪声的回波损耗。共模噪声的插入损耗S21[CC]中在频率fl、f2、f3处发生衰减极点。后文将描述这三个衰减极点发生的原因。
[0093]由第一电感器L1、第一电容器Cl、第二电容器C2和第三电感器L3形成的电路跟由第二电感器L2、第三电容器C3、第四电容器C4和第四电感器L4形成的电路关于中性点NP对称。因此,对于共模噪声可以用从中性点NP分开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的不平衡电路来说明共模滤波器1I的动作。
[0094]图4是共模滤波器101上半部分的电路图。其中,各元件的值如下。
[0095]Ll:6nH
[0096]L3:2nH
[0097]L5:3.7nH
[0098]Cl:3pF
[0099]C2:3pF
[0100]C5:2.4pF
[0101]图5(A)是第一谐振电路RCl的电路图,图5(B)是第三谐振电路RC3的电路图,图5(C)是第五谐振电路RC5的电路图。
[0102]图6(A)是经过500MHz到3.0GHz的频率扫描时从图4中所示的电路的端子Tl看到的阻抗轨迹。图6(B)是表示从端子Tl看到的回波损耗和插入损耗的频率特性的图。图6(A)、(B)中各标志所指位置处的频率如下。
[0103]M01:910MHz(fl)
[0104]M02:1.67GHz(f2)
[0105]M03:2.71GHz(f3)
[0106]上述频率fl处的回波损耗的衰减是由第一谐振电路RCl引起的。即,对频率fl的共模噪声串联谐振,共模噪声被分流。
[0107]上述频率f2处的回波损耗的衰减是由第三谐振电路RC3引起的。即,对频率f2的共模噪声并联谐振,共模噪声的传播被阻断(反射)。
[0108]上述频率f3处的回波损耗的衰减是第五谐振电路RC5引起的。即,对频率f3的共模噪声串联谐振,共模噪声被分流。
[0109]如上述那样,共模滤波器101关于中性点NP对称,图2(A)中所示的第二谐振电路RC2与第一谐振电路RCl同样地工作。另外,图2(B)中所示的第四谐振电路RC4与第三谐振电路RC3同样地工作。此外,图2(C)中所示的第六谐振电路RC6与第五谐振电路RC5同样地工作。
[0110]对上述第三电感器L3和第四电感器L4而言,单独的一方也都作为共模滤波器工作,在只有一方的情况下,虽然于小型化有利,但是由于成了非对称电路,从共模到差模的变换量和从差模到共模的变换量增多。
[0111]图5(B)中,第五电感器L5和第五电容器C5构成了LC并联电路。图7是表示从中性点NP看到的阻抗虚部的频率特性的图。在图5(B)中示出的由第五电感器L5和第五电容器C5构成的LC并联电路的阻抗比第三谐振电路RC3的并联谐振阻抗充分大的频带中,第三谐振电路RC3作为并联谐振电路工作。因此,优选的是,第三谐振电路RC3的谐振频率与由第五电感器L5和第五电容器C5构成的LC并联电路的谐振频率相等或接近。
[0112]如图6(B)中所示那样,第一谐振频率fl即第一、第二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第二谐振频率f2即第三、第四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和第三谐振频率f3即第五、第六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各不相同。因此,可在宽的频带范围内衰减共模噪声。
[0113]本实施例的共模滤波器如图1所示,包括:
[0114]被串联地插入在第一信号线SLl上的第一电感元件LI;
[0115]被串联地插入在第二信号线SL2上的第二电感元件L2;
[0116]第一端连接在对于第一信号线SLl和第二信号线SL2的中性点NP上、第二端连接在第一信号线SLl上的第三电感元件L3;
[0117]第一端连接在中性点NP上、第二端连接在第二信号线SL2上的第四电感元件L4;
[0118]连接在中性点NP和接地点之间的第五电感元件L5;
[0119]连接在第一电感元件LI和第三电感元件L3之间的第一并联连接电容元件(Cl/C2);以及
[0120]连接在第二电感元件L2和第四电感元件L4之间的第二并联连接电容元件(C3/C4)。
[0121]而且,如图2(A)所示,串联谐振电路RCl包含第一并联连接电容元件(C1/C2)、第三电感元件L3和第五电感元件L5而构成。另外,串联谐振电路RC2包含第二并联连接电容元件(C3/C4)、第四电感元件L4和第五电感元件L5而构成。
[0122]此外,如图2(B)所示,并联谐振电路RC3包含第一电感元件LI和第一并联连接电容元件(C1/C2)而构成。另外,并联谐振电路RC4包含第二电感元件L2和第二并联连接电容元件(C3/C4)而构成。
[0123]这样,串联谐振电路此1、此2和并联谐振电路此3、1^4共用一部分元件(1^、(:1工2、L2、C3、C4)而耦合。一方的谐振电路为串联谐振电路(RCl、RC2),而另一方的谐振电路为并联谐振电路(RC3、RC4),因此,由串联谐振电路RCl、RC2产生的频率fl的衰减极点和由并联谐振电路RC3、RC4产生的频率f 2的衰减极点之间的频带的衰减量也增大。(由于串联谐振电路和并联谐振电路相耦合,两个衰减极点不分离而被宽带化。)也就是说,共模噪声的衰减频带被宽带化。
[0124]另外,如2(C)所示,串联谐振电路RC5包含第一并联连接电容元件(C1/C2)、第三电感元件L3和第五电容元件C5而构成。另外,串联谐振电路RC6包含第二并联连接电容元件(C3/C4)、第四电感元件L4和第五电容元件C5而构成。
[0125]这样,串联谐振电路此5、此6和并联谐振电路此3、1^4共用一部分元件(1^、(:1工2、L2、C3、C4)而耦合。一方的谐振电路为串联谐振电路(RC5、RC6),另一方的谐振电路为并联谐振电路(RC3、RC4),因此,由串联谐振电路RC5、RC6产生的频率f3的衰减极点和由并联谐振电路RC3、RC4产生的频率f2的衰减极点之间的频带的衰减量也增大。(由于并联谐振电路串联谐振电路相耦合,两个衰减极点不分离而被宽带化。)也就是说,共模噪声的衰减频带被宽带化。
[0126]如上所述,形成频率fl衰减极点的串联谐振电路RCl、RC2和形成频率f2衰减极点的并联谐振电路RC3、RC4相耦合,并且形成频率f2衰减极点的并联谐振电路RC3、RC4和形成频率f 3衰减极点的串联谐振电路RC5、RC6相耦合,从而如图3中所示,在包含频率f 1、f 2、f 3的宽频带范围内共模噪声被衰减。
[0127]图8是表示上述共模滤波器101对于差模信号的动作的图。对于差模的信号,由于中性点NP为接地点电位,因此图1所示的第五电感器L5和第五电容器C5等效地不存在,可以如图8那样表示。图9是表示从图8的端子T1、T3看到的电路阻抗绝对值的频率特性的图。
[0128]在差模的情况下,图8所示的第三谐振电路RC3和第四谐振电路RC4进行自谐振(并联谐振)的条件是第三电感器L3和第四电感器L4的串联电路的阻抗充分大于电容器C1、C2、C3、C4的阻抗,但是如图9表示,自谐振频率下的电容器C1、C2(、C3、C4)的阻抗与第三电感器L3和第四电感器L4的串联电路的阻抗相比并不是充分大。因此,差模信号不被第三谐振电路RC3和第四谐振电路RC4的并联谐振阻断(反射),而以低损耗通过。
[0129]《第二实施例》
[0130]第二实施例中,描述了由第三电感器L3和第四电感器L4之间的耦合确定特性的例子。
[0131]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共模滤波器的电路图与第一实施例中图1所示的电路图相同。图1中,在第三电感器L3和第四电感器L4被构成为相耦合的情况下,存在对共模电流差分耦合、对差模电流累积耦合的结构(以下称“差分耦合”)和相反地对共模电流累积耦合、对差模电流差分耦合的结构(以下称“累积耦合”)。
[0132]图10(A)是表示差分耦合结构时的共模滤波器的频率特性的图。图10(B)是表示累积耦合结构时的共模滤波器的频率特性的图。这里,S21[DD]为差模信号的插入损耗、Sll[DD]为差模信号的回波损耗、S21[CC]为共模噪声的插入损耗、S11[CC]为共模噪声的回波损耗。此例中,第三电感器L3和第四电感器L4之间的耦合系数设为0.5。比较图10(A)和图10(B)后显见,如果采用差分耦合结构,可以很大地赢得2GHz附近的共模噪声的衰减量。
[0133]另外,由于第三电感器L3和第四电感器L4具有共模电流被差分耦合的关系,差模电流被累积耦合,因此可以减少获得预定电感所需的导体匝数和导体长度小。其结果是,可以实现小型化,并且也可以减少差模插入损耗。
[0134]图1l(A)表示上述“差分耦合”(对于差模电流为累积耦合)的共模滤波器的差模插入损耗,图1l(B)表示上述“累积耦合”(对于差模电流为差分耦合)的共模滤波器的差模插入损耗。此例中,第三电感器L3和第四电感器L4之间的耦合系数设为0.5。
[0135]这样,比较图1l(A)(B)显见,如果采用差分耦合结构,可以减小IGHz附近的差模信号的插入损耗。
[0136]《第三实施例》
[0137]第三实施例中,示出在半导体基板的再布线层中构成共模滤波器的例子。
[0138]图12是第三实施例的附带ESD保护电路的共模滤波器的透视图。但是,为了表示出由多层构成,将层向厚度加以夸大进行描述。图13是上述再布线层的各层平面图。图14为本实施例的附带ESD保护电路的共模滤波器的电路图。
[0139]图12特别示出了在半导体基板SUB的表面上形成的再布线层RL。图12中,面SS为半导体基板的表面,它是再布线层的下表面。在半导体基板SUB中构成了基于P扩散层和η扩散层的双向齐纳二极管ZDl、ZD2。这些双向齐纳二极管是用于形成ESD保护元件的元件。图12中,附有再布线层中形成的各电路元件的标记。
[0140]图13中,第一层(I)是最下层,该层是电容器的下部电极层。第二层(2)是电容器的上部电极层,第三层(3)是布线层,第四?第六层(4)、(5)、(6)是电感器层,第七层(7)是布线层,第八层(8)是最上层,该层是输入输出电极层。图13中附有电路元件的标记。
[0141]图13中,布线层(3)中示出的双向齐纳二极管ZD1、ZD2是在半导体基板中构成的元件。双向齐纳二极管ZD1、ZD2与第三层(3)的电极图案的预定部位导通。因此,双向齐纳二极管ZDl被连接在端子Tl和接地点之间,双向齐纳二极管ZD2被连接在端子T3和接地点之间。
[0142]图13中,从第四层(4)直到第六层(6)分别形成有第一电感器L1、第二电感器L2、第五电感器L5。另外,第四层(4)上形成有第三电感器L3,第五层(5)上形成有第三电感器L3。
[0143]第一电感器LI被连接在端子Tl和端子T2之间,第二电感器L2被连接在端子T3和端子T4之间。
[0144]通过将图13所示的第一层(I)上形成的电极C1、C2、C3、C4、C5跟第二层(2)上形成的电极(:1工2、03工4、05对置,分别构成电容器(:1工2、03工4、05。电容器(:1工2各自的一端被连接到端子Tl、T2,各自的另一端被连接到第三电感器L3的一端。电容器C3、C4各自的一端被连接到端子T3、T4,各自的另一端被连接到第四电感器L4的一端。
[0145]第三电感器L3的第一端、第四电感器L4的第一端和第五电感器L5的第一端被共同连接。第五电感器L5的第二端被连接在接地点上。电容器C5的一端被连接在第三电感器L3的第一端、第四电感器L4的第一端和第五电感器L5的第一端的共同连接点(中性点)上,电容器C5的另一端被连接在接地点上。
[0146]第一电感器LI和第二电感器L2的线圈卷绕轴朝向再布线层的层叠方向(垂直于面的方向)。而且,在与第一电感器LI和第二电感器L2的邻接部分流动的电流的方向被确定成这样:使得对于共模电流第一电感器LI和第二电感器L2以相反极性耦合,对于差模电流第一电感器LI和第二电感器L2以相同极性耦合。也就是说,第一电感器LI和第二电感器L2的线圈卷绕方向已被确定。
[0147]第三电感器L3和第四电感器L4被卷绕和连接成这样:对于共模电流使得第三电感器L3的磁场和第四电感器L4的磁场相互减弱(差分耦合),并且对于差模信号使得第三电感器L3的磁场和第四电感器L4的磁场相互加强(累积耦合)。
[0148]图13中,电极GL3、GL4、GL5、GL6、GL7是连接在两个接地端子GND-GND之间的接地电极线。这样,通过在多个层上形成接地电极线,减小了两个接地端子GND-GND之间的电感分量和电阻分量。因此,在将该共模滤波器插入了差分传输线路时,对于共模电流而言,接地点的阻抗低,共模信号(噪声)的抑制效果得以提高。
[0149]另外,通过在多层上形成接地电极线,第一电感器LI和第二电感器L2跟第四电感器L4和第五电感器L5在电场上被隔离(屏蔽)。因此,第一电感器LI和第二电感器L2跟第四电感器L4和第五电感器L5之间的无用耦合被抑制,从共模到差模的变换和从差模到共模的变换被抑制。
[0150]这样,可以用半导体基板上的再布线层构成共模滤波器。另外,通过用构成了双向齐纳二极管ZD1、ZD2的半导体基板上的再布线层来构成共模滤波器,可以构成附带ESD保护功能的共模滤波器。
[0151]《第四实施例》
[0152]第四实施例中,示出了在陶瓷多层基板中构成共模滤波器的例子。电路图与第一实施例中图1所示的相同。
[0153]图15是第四实施例的共模滤波器的各层平面图。图15中附有电路元件的标记。
[0154]图15中,层(I)是最下层,层(19)是最上层。层(1)、(2)、(3)是第五电容器C5的形成层,层(5)是第五电感器L5的形成层,层(7)、(8)是第三电感器L3和第四电感器L4的形成层。层(10)?(13)是电容器Cl、C2、C3、C4的形成层。层(14)?(18)是第一电感器LI和第二电感器L2的形成层。图15中,多个层上出现的小圆图案为通孔导体。层(4)、(6)、(9)是通孔导体的形成层。
[0155]第五电容器C5由层(I)、层(3)上形成的电极(接地导体)C5和层(2)上形成的电极C5构成。第一电感器LI连接在端子Tl和端子T2之间,第二电感器L2连接在端子T3和端子T4之间。
[0156]电容器Cl、C2各自的一端连接于端子Tl、T2,各自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三电感器L3的一端。电容器C3、C4各自的一端连接于端子Τ3、Τ4,各自的另一端连接于第四电感器L4的一端。
[0157]第三电感器L3的第一端、第四电感器L4的第一端和第五电感器L5的第一端经由层
(5)、(6)、(7)的通孔导体共同连接。第五电感器L5的第二端连接到接地点。在第三电感器L3的第一端、第四电感器L4的第一端和第五电感器L5的第一端的共同连接点(中性点)上连接有电容器C5的一端,电容器C5的另一端连接到接地点。
[0158]第一电感器LI和第二电感器L2的线圈卷绕轴朝向层的层叠方向(垂直于面的方向)。而且,在第一电感器LI和第二电感器L2的邻接部分流动的电流的方向被确定成这样:使得对于共模电流第一电感器LI和第二电感器L2以相反极性耦合,对于差模电流第一电感器LI和第二电感器L2以相同极性耦合。也就是说,第一电感器LI和第二电感器L2的线圈卷绕方向已被确定。
[0159]第三电感器L3和第四电感器L4被卷绕和连接成这样:使得对于共模电流第三电感器L3和第四电感器L4差分耦合,并且对于差模信号第三电感器L3和第四电感器L4累积耦入口 ο
[0160]由于是在第三电感器L3和第四电感器L4的形成层跟第一电感器LI和第二电感器12的形成层之间夹入电容器(:1丄2、03丄4的形成层的结构,用于形成这些电容器(:1丄2、〇3、C4的电极将磁场屏蔽。因此,第三电感器L3和第四电感器L4的形成层跟第一电感器LI和第二电感器L2的形成层之间的无用耦合被抑制。
[0161]这样,能够在陶瓷多层基板中构成共模滤波器。再有,在陶瓷多层基板内形成分别连接在端子Tl和接地端子之间以及端子Τ2和接地端子之间的放电间隙,ESD保护电路可以由该放电间隙构成。由此,可以构成附带ESD保护电路的共模滤波器。
[0162]图16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共模滤波器的插入损耗的频率特性的图。这里,S21[CC]是共模噪声的插入损耗,S21[DD]是差模信号的插入损耗。
[0163]这样,也能构成在多层基板中。另外,通过在多层基板内形成ESD保护用的放电间隙,可以构成附带ESD保护功能的共模滤波器。
[0164]再有,在以上所示的各实施例的电路图中,第一电感器L1、第二电感器L2、第五电感器L5等用附加圆点标记的线圈电路符号表示,但是这些电感器的线圈卷绕方向并不受此符号限定。
[0165]标号说明
[0166]Cl...第一电容元件(第一电容器)
[0167]C2…第二电容元件(第二电容器)
[0168]C3…第三电容元件(第三电容器)
[0169]C4…第四电容元件(第四电容器)
[0170]C5…第五电容元件(第五电容器)
[0171]Cl、C2…第一并联连接电容元件
[0172]C3、C4…第二并联连接电容元件
[0173]fl...第一谐振频率
[0174]f 2...第二谐振频率
[0175]f 3…第三谐振频率
[0176]Ll...第一电感元件(第一电感器)
[0177]L2…第二电感元件(第二电感器)
[0178]L3…第三电感元件(第三电感器)
[0179]L4…第四电感元件(第四电感器)
[0180]L5…第五电感元件(第五电感器)
[0181]NP…中性点
[0182]RCl…第一谐振电路
[0183]RC2…第二谐振电路
[0184]RC3…第三谐振电路
[0185]RC4…第四谐振电路
[0186]RC5…第五谐振电路
[0187]RC6…第六谐振电路
[0188]SLl…第一信号线
[0189]SL2…第二信号线
[0190]T1、T2、T3、T4 …端子
[0191]ZD1、ZD2…双向齐纳二极管
[0192]101…共模滤波器
【主权项】
1.一种插入在构成差分传输线路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上的共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串联地插入在第一信号线上的第一电感元件; 串联地插入在第二信号线上的第二电感元件; 第一端连接在对于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的中性点上的第三电感元件; 第一端连接在所述中性点上的第四电感元件; 连接在第一电感元件的第一端和第三电感元件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一电容元件; 连接在第一电感元件的第二端和第三电感元件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二电容元件; 连接在第二电感元件的第一端和第四电感元件的第二端之间的第三电容元件; 连接在第二电感元件的第二端和第四电感元件的第二端之间的第四电容元件; 连接在所述中性点和接地点之间的第五电感元件;以及 连接在所述中性点和接地点之间的第五电容元件, 第一谐振电路由所述第一电感元件、第一电容元件、第二电容元件、第三电感元件和第五电感元件构成, 第二谐振电路由所述第二电感元件、第三电容元件、第四电容元件、第四电感元件和第五电感元件构成, 第三谐振电路由所述第一电感元件、第一电容元件和第二电容元件构成, 第四谐振电路由所述第二电感元件、第三电容元件和第四电容元件构成, 第五谐振电路由所述第一电感元件、第三电感元件、第一电容元件、第二电容元件和第五电容元件构成, 第六谐振电路由所述第二电感元件、第四电感元件、第三电容元件、第四电容元件和第五电容元件构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由第一电感元件、第一电容元件、第二电容元件和第三电感元件构成的电路跟由第二电感元件、第三电容元件、第四电容元件和第四电感元件构成的电路对称。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共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谐振频率即第一、第二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第二谐振频率即第三、第四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和第三谐振频率即第五、第六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各不相同。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共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在第三谐振电路和第四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下,第一电容元件、第二电容元件、第三电容元件和第四电容元件的阻抗大于第三电感元件和第四电感元件的串联阻抗。5.—种插入在构成差分传输线路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上的共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串联地插入在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第一电感元件; 串联地插入在所述第二信号线的第二电感元件; 第一端连接在对于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的中性点上、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信号线上的第三电感元件; 第一端连接在所述中性点上、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信号线上的第四电感元件; 连接在所述中性点和接地点之间的第五电感元件;以及 连接在所述中性点和接地点之间的第五电容元件, 由所述第五电感元件和所述第五电容元件的谐振电路产生的、用于衰减共模噪声的衰减极点在通带内形成。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共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电感元件和所述第四电感元件对共模噪声差分耦合,对差模信号累积耦合。7.一种附带ESD保护电路的共模滤波器,其中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共模滤波器;以及 在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接地点之间和所述第二信号线和接地点之间插入的ESD保护元件。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附带ESD保护电路的共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模滤波器在半导体基板的再布线层中构成,作为所述ESD保护元件的齐纳二极管在所述半导体基板中形成。9.一种插入在构成差分传输线路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上的共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串联地插入在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第一电感元件; 串联地插入在所述第二信号线的第二电感元件; 第一端连接在对于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的中性点上、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信号线上的第三电感元件; 第一端连接在所述中性点上、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信号线上的第四电感元件; 连接在所述中性点和接地点之间的第五电感元件; 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感元件和所述第三电感元件之间的第一并联连接电容元件;以及 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感元件和所述第四电感元件之间的第二并联连接电容元件, 由包含所述第一并联连接电容元件、所述第三电感元件和所述第五电感元件而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以及包含所述第二并联连接电容元件、所述第四电感元件和所述第五电感元件而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形成衰减极点,并且由包含所述第一电感元件和所述第一并联连接电容元件而构成的并联谐振电路以及包含所述第二电感元件和所述第二并联连接电容元件而构成的并联谐振电路形成衰减极点。10.—种插入在构成差分传输线路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上的共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串联地插入在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第一电感元件; 串联地插入在所述第二信号线的第二电感元件; 第一端连接在对于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的中性点上、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信号线上的第三电感元件; 第一端连接在所述中性点上、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信号线上的第四电感元件; 连接在所述中性点和接地点之间的第五电容元件; 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感元件和所述第三电感元件之间的第一并联连接电容元件;以及 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感元件和所述第四电感元件之间的第二并联连接电容元件, 由包含所述第一并联连接电容元件、所述第三电感元件和所述第五电容元件而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以及包含所述第二并联连接电容元件、所述第四电感元件和所述第五电容元件而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形成衰减极点,并且由包含所述第一电感元件和所述第一并联连接电容元件而构成的并联谐振电路以及由包含所述第二电感元件和所述第二并联连接电容元件而构成的并联谐振电路形成衰减极点。
【文档编号】H03H7/09GK205666806SQ201490000969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5日
【发明人】植木纪行, 秋山恒
【申请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