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屏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38394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屏蔽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屏蔽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移动通信基站上所用的电磁屏蔽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无线通信领域中,公知的通信基站使用如

图1所示的电磁屏蔽装置。参见图1,该电磁屏蔽装置由底座4、上盖2和电路板3组成。电路板3被固定在底座4上,上盖2盖在底座4上并通过紧固螺钉等紧固件与底座4固定连接。但是,在上盖2与底座4的接触部位往往形成无法消除的“一字”形缝隙5,电磁波可从该缝隙5处穿过,造成电磁波屏蔽失效。在上盖2与底座4之间布置屏蔽衬垫和增加紧固螺钉的数量能够减小缝隙,提高屏蔽功效,但对结构设计和生产工艺提出较高要求,并导致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屏蔽装置,包括底座、上盖、和电路单元,其中电路单元固定安装在底座上,且底座、上盖和电路单元三者固定连接在一起,以使得电路单元与外界隔离开且该电路单元的接地面与已经接地的上盖和底座可靠连接,其中所述相互连接的底座、上盖和电路单元之间各个连接部分处的结合面的横截面都呈现非直线形的缝隙,从而外界电磁波或由电路单元所产生的内部电磁波在通过该缝隙之前被短路至地。
在本实用新型的移动通信基站电磁屏蔽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相互连接的底座、上盖和电路单元之间的各个连接部分处可以具有大于一个的结合面,从而该多个结合面的横截面呈现连续的多边折线形缝隙。
在上述的移动通信基站电磁屏蔽装置中,所形成的多边折线形缝隙可以为“Z”形。
在上述的移动通信基站电磁屏蔽装置中,所形成的多边折线形缝隙可以为“倒Z”形。
在上述的移动通信基站电磁屏蔽装置中,所形成的多边折线形缝隙可以为阶梯形。
在上述的移动通信基站电磁屏蔽装置中,所形成的多边折线形缝隙可以为“L”形。
在上述的移动通信基站电磁屏蔽装置中,所形成的多边折线形缝隙可以为“倒L”形。
在上述的移动通信基站电磁屏蔽装置中,所形成的多边折线形缝隙可以为“”形。
在上述的移动通信基站电磁屏蔽装置中,所形成的多边折线形缝隙可以为 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屏蔽装置的另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相互连接的底座、上盖和电路单元之间各个连接部分处的结合面的横截面也可以呈现为曲线形缝隙。
在上述的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屏蔽装置中,所述的曲线形缝隙可为圆弧形。
由于在电磁屏蔽装置中相互连接的上盖、底座和电路单元之间的各连接部分处形成了多边折线形缝隙或曲线形缝隙等非“直线形(如,“一”字形)”缝隙,所以,当电磁波从电磁屏蔽装置的外部(或内部)通过这种“多边折线”形缝隙向电磁屏蔽装置的内部(或外部)传输时,即使能够穿过“多边折线”形缝隙的第一缝隙,也会遇到与第一缝隙不平行的第二缝隙而被相应的接地部件,如上盖、底座或电路单元的接地面,被短路至信号地。因电磁波无法沿直线穿过电磁屏蔽装置的该“多边折线”形缝隙,从而达到了电磁屏蔽的目的。同理,当电磁波从电磁屏蔽装置的外部(或内部)通过上述曲线形缝隙向电磁屏蔽装置的内部(或外部)传输时,由于电磁波只能按照直线方向传播,因此在通过完整的曲线形缝隙之前就会被相应的接地部件,例如上盖、底座或电路单元的接地面,被短路至地。这样也能达到有效的电磁屏蔽目的。可见,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磁屏蔽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屏蔽效果差和成本高的不足,通过将企图穿过电磁屏蔽装置连接部分处的非直线形缝隙的电磁波短路至信号地从而达到屏蔽的目的。
从而减小以至消除电磁屏蔽装置的缝隙造成电磁屏蔽失效,而且该种屏蔽装置的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制造。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请注意,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要点,在以下各图中对各个连接部分处的横截面中所呈现的缝隙尺寸进行了局部放大处理,并且相同的参考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各图所表示的实施例中,电路单元采取电路板3的形式。
图1是现有技术中基站电磁屏蔽装置的横截面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磁屏蔽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3是如图2所示的电磁屏蔽装置中带有立壁的上盖的外形示意图;图4A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横截面图,其中上盖、底座与电路板之间的结合面形成截面为“Z”形的缝隙(上盖端面与电路板相接触);图4B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横截面图,其中上盖、底座与电路板之间的结合面形成截面为“Z”形的缝隙(上盖端面与电路板有缝隙);图4C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外部和内部的电磁波通过截面为“Z”形的缝隙时被短路至信号地过程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磁屏蔽装置的横截面图,其中上盖与底座之间的结合面形成截面为“”形的缝隙;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磁屏蔽装置的横截面图,其中上盖、底座与电路板之间的结合面形成截面为阶梯形的缝隙;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电磁屏蔽装置的横截面图,其中上盖、底座与电路板之间的结合面形成截面为“L”形的缝隙;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电磁屏蔽装置的横截面图,其中上盖、底座与电路板之间的结合面形成截面为“倒Z”形的缝隙;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电磁屏蔽装置的横截面图,其中上盖与底座之间的结合面形成截面为“倒L”形缝隙;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电磁屏蔽装置的横截面图,其中上盖、底座与电路板之间的结合面形成截面为 形缝隙;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电磁屏蔽装置的横截面图,其中上盖、底座与电路板之间的结合面形成截面为圆弧形的曲线形缝隙。
具体实施方式
图2-10图解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基站电磁屏蔽装置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例。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基站电磁屏蔽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电路板3放在底座4的内底面上,上盖2通过端面压住电路板3,使电路板3的下表面接地区域与底座4的内底面相接触,上表面接地区域与上盖2端面相接触,并由紧固螺钉1固定在一起。图3示出了带有立壁的上盖2的外形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到,上盖2周边有一圈立壁7。
图4A-4B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电磁屏蔽装置的横截面图。如图所示,当上盖2盖在底座4上时,立壁7将插入底座4周边的立壁8中并与之相配合,形成垂直于底座4内底面的垂直缝隙6。这个垂直缝隙6与上盖2及底座4上端面形成的水平缝隙5-1、上盖2的下端面及电路板3之间形成的水平缝隙5-2组成了截面为“Z”形的多边折线形缝隙。如图4A所示,当屏蔽上盖2与电路板3紧密接触时,该处的水平缝隙5-2可以视为0缝隙,因此电磁波泄漏问题可以忽略不计。图4B示出了当需要在底座4上安装用于电路板3与外界电路进行电路连接所必须的接头时,屏蔽上盖2的相应位置需要开槽,以避免接头与屏蔽上盖2(即信号地)短路。这时该处的水平缝隙5-2不为0,电磁波将能够通过。
图4C详细说明了上述在电磁屏蔽装置中形成的“Z”形缝隙如何有效防止电磁波穿过屏蔽装置缝隙的原理示意图。如图所示,当电磁屏蔽装置外部的电磁波9穿过水平缝隙5-1时,假设全部或大部分电磁波可以到达水平缝隙5-1的最内侧转折点A点。这时因为电磁波9无法自行偏转90度并沿垂直缝隙向B点传播,导致电磁波9射在屏蔽上盖2的立壁7上。由于屏蔽上盖2是良导体,并已经可靠接地,于是,从外界传入的电磁波9将被短路至地,从而阻断了外界电磁波9向屏蔽装置内传播的路径,有效防止屏蔽装置内的电路板3受到外界电磁波信号的干扰。同理,当电磁屏蔽装置内部的电磁波10穿过水平缝隙5-2时,假设全部或大部分电磁波10可以到达水平缝隙5-2的最内侧转折点B点。这时因为电磁波10无法自行偏转90度并沿垂直缝隙6向A点传播,导致电磁波10射在屏蔽底座4的立壁8上。由于屏蔽底座4是良导体,并已经可靠接地,这样,从内部产生的电磁波10将被短路至地,从而阻断了内部电磁波10向屏蔽装置外传播的路径,有效防止屏蔽装置内的电路板3产生的电磁波信号泄漏到屏蔽装置外。
此外,在该第一实施例中,上盖2也可以不压在电路板3上,于是形成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如图5所示,在该第二实施例中,底座4与上盖2之间的结合面有两个,从而结合面的横截面呈现为“”形的缝隙。该实施例中的电磁屏蔽装置实现有效电磁屏蔽的原理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类似,故在此不再赘述。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其中上盖2、底座4与电路板3之间的结合面形成截面为阶梯形的多边折线缝隙。如图所示,上盖2与底座4之间的结合面有4个,分别形成水平缝隙5-1,5-2和垂直缝隙6-1,6-2,同时上盖2的立壁7与电路板3之间有一个结合面,形成水平缝隙5-3。如图所示,电磁屏蔽装置外部的电磁波9(未示出)穿过水平缝隙5-1时,因为电磁波9无法自行偏转90度并沿垂直缝隙6-1继续传播,导致电磁波9射在屏蔽上盖2的立壁7上。由于屏蔽上盖2是良导体,并已经可靠接地,这样,从外界传入的电磁波9将被短路至地,从而阻断了外界电磁波9向屏蔽装置内传播的路径,有效防止屏蔽装置内的电路板3受到外界电磁波信号的干扰。同理,当电磁屏蔽装置内部的电磁波10(未示出)穿过水平缝隙5-3时,因为电磁波10无法自行偏转90度并沿垂直缝隙6-2继续传播,导致电磁波10射在屏蔽底座4的立壁8上。由于屏蔽底座4是良导体,并已经可靠接地,这样,从内部产生的电磁波10将被短路至地,从而阻断了内部电磁波10向屏蔽装置外传播的路径,有效防止屏蔽装置内的电路板3产生的电磁波信号泄漏到屏蔽装置外。此外,在该第三实施例中,上盖2也可以不压在电路板3上,则在这种情况下底座4与上盖2之间的结合面有四个,结合面的横截面仍然呈现为阶梯形缝隙,所以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图5所示上盖2压在电路板3上的情形相同的电磁屏蔽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基站电磁屏蔽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横截面图。如图所示,上盖2与底座4之间的结合面为一个,相应地形成垂直缝隙6。同时上盖2与电路板3之间的结合面为一个,相应地形成水平缝隙5。因此上盖2、底座4和电路板3之间的结合面形成截面为“L”形的多边折线缝隙。当电磁屏蔽装置外部的电磁波9(未示出)穿过垂直缝隙6时,通过与已经可靠接地的底座4的底面固定连接的电路板3的接地面被短路至地,从而阻断了外界电磁波9向屏蔽装置内传播的路径,有效防止屏蔽装置内的电路板3受到外界电磁波信号的干扰。类似地,当电磁屏蔽装置内部的电磁波10(未示出)穿过水平缝隙5时,其射在底座4的立壁8上。由于屏蔽底座4是良导体,并已经可靠接地,这样,从内部产生的电磁波10将被短路至地,从而阻断了内部电磁波10向屏蔽装置外传播的路径,有效防止屏蔽装置内的电路板3产生的电磁波10信号泄漏到屏蔽装置外。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基站电磁屏蔽装置的横截面图。如图所示,上盖2与底座4之间的结合面为一个,相应地形成水平缝隙5-1。同时上盖2与电路板3之间的结合面为二个,相应地形成水平缝隙5-2和垂直缝隙6。因此上盖2、底座4和电路板3之间的结合面形成截面为倒“Z”形的多边折线缝隙。电磁屏蔽装置外部的电磁波9(未示出)穿过水平缝隙5-1时,通过与已经可靠接地的底座4的底面固定连接的电路板3的接地面而被短路至地。这样,就阻断了外界电磁波9向屏蔽装置内传播的路径,有效防止屏蔽装置内的电路板3受到外界电磁波9信号的干扰。类似地,当电磁屏蔽装置内部的电磁波10穿过水平缝隙5-2时,其射在上盖2的立壁7上。由于屏蔽上盖2是良导体,并已经可靠接地,这样,从内部产生的电磁波10将被短路至地,从而阻断了内部电磁波10向屏蔽装置外传播的路径,有效防止屏蔽装置内的部电路板3产生的电磁波10信号泄漏到屏蔽装置外。在该实施例中,外部电磁波9和内部电磁波10在经由垂直缝隙6继续传播之前都被短路至地,因此有效地屏蔽了外部电磁波9对内部电路板3的影响,并且防止了电路板3产生的内部电磁波10泄漏到外部。
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基站电磁屏蔽装置的横截面图。如图所示,上盖2与电路板3之间的结合面为二个,相应地形成水平缝隙5和垂直缝隙6。因此上盖2和底座4之间的结合面形成截面为倒“L”形的多边折线缝隙。电磁屏蔽装置外部的电磁波9(未示出)穿过垂直缝隙6时,其通过已经可靠接地的上盖2被短路至地。这样,就阻断了外界电磁波9向屏蔽装置内传播的路径,有效防止屏蔽装置内的电路板3受到外界电磁波信号的干扰。类似地,当电磁屏蔽装置内部的电磁波10(未示出)穿过水平缝隙5时,其也被上盖2短路至地。从而阻断了内部电磁波10向屏蔽装置外传播的路径,有效防止屏蔽装置内的电路板3产生的电磁波10信号泄漏到屏蔽装置外。在该实施例中,外部电磁波9和内部电磁波10在继续传播之前都经由上盖2被短路至地,因此有效地屏蔽了外部电磁波9对内部电路板3的影响,同时防止电路板3产生的内部电磁波10泄漏到屏蔽装置外部。
图10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基站电磁屏蔽装置的横截面图。如图所示,上盖2与电路板3之间的结合面为二个,相应地形成水平缝隙5-1和垂直缝隙6-1。同时底座4与电路板3之间的结合面也为二个,相应地形成水平缝隙5-2和垂直缝隙6-2。上盖2与底座4之间的结合面为一个,相应地形成水平缝隙5-3。因此上盖2、底座4和电路板3之间的结合面形成截面为 形的多边折线缝隙。电磁屏蔽装置外部的电磁波9(未示出)穿过水平缝隙5-3时,通过与已经可靠接地的上盖2和底座4连接的电路板3的接地面被短路至地。这样,就阻断了外界电磁波9向屏蔽装置内传播的路径,有效防止屏蔽装置内的电路板3受到外界电磁波信号的干扰。类似地,当电磁屏蔽装置内部的电磁波10(未示出)穿过水平缝隙5-1和5-2时,其也分别通过已经可靠接地的上盖2和底座4而被短路至地。从而阻断了内部电磁波10向屏蔽装置外传播的路径,有效防止屏蔽装置内的电路板3产生的电磁波信号泄漏到屏蔽装置外。在该实施例中,外部电磁波9和内部电磁波10在继续传播之前都被短路至地,因此有效地屏蔽了外部电磁波9对内部电路板3的影响,同时防止电路板3产生的内部电磁波10泄漏到外部。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了在上述实施例1-7中所描述的形式外,所述多边折线形缝隙还可以采取许多其它形式,例如锯齿形,“V字”形,等。
图11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基站电磁屏蔽装置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即第八实施例的基站电磁屏蔽装置的横截面图。如图所示,底座4与上盖2之间连接部分处的结合面的横截面形成圆弧形缝隙20。当电磁屏蔽装置外部的电磁波9(未示出)穿过该圆弧形缝隙20时,由于其通过的路径不是直线形,故在电磁波9穿过圆弧形缝隙20之前就经由已经可靠接地的上盖2或底座4被短路至地。这样,就阻断了外界电磁波9向屏蔽装置内传播的路径,有效防止屏蔽装置内的电路板3受到外界电磁波信号的干扰。类似地,当电磁屏蔽装置内部的电磁波10(未示出)穿过该圆弧形缝隙20时,其也通过已经可靠接地的上盖2或底座4而被短路至地。从而阻断了内部电磁波10向屏蔽装置外传播的路径,有效防止屏蔽装置内的电路板3产生的电磁波信号泄漏到屏蔽装置外。从而有效地屏蔽了外部电磁波9对内部电路板3的影响,同时防止电路板3产生的内部电磁波10泄漏到外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的曲线形缝隙也可以采取圆弧形以外的其它曲线形式,例如抛物线形,波浪形等。
从上述的说明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是使外部电磁波9向屏蔽装置内部传播的路径和内部电磁波10传播到外部的路径经历多次曲折而不是经历直线形缝隙,并且在该多次曲折过程中使得相应电磁波9和10被短路至地。从而阻止了内部电磁波10泄漏到外部以及外部电磁波9对电磁屏蔽装置内部电路产生影响,最终达到理想的电磁屏蔽效果。因此,只要使得电磁屏蔽装置的各个构成部件,即底座4、上盖2和电路板3之间各个连接部分处的结合面的横截面呈现为多边折线形缝隙或曲线形缝隙等非直线形缝隙,外部电磁波9和内部电磁波10在经由这些缝隙构成的路径传播时,就可在到达电磁屏蔽装置内部或外部之前被分别短路至地。
虽然上面的描述均是以基站电磁屏蔽装置为例进行的,但是很显然,具有上述结构的电磁屏蔽装置还可以应用于需要进行电磁屏蔽的其它各种情形中。
上面已经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由附后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保护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和改进,这些修改和改进都应当被认为是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屏蔽装置,包括底座、上盖、和电路单元,其中电路单元固定安装在底座上,且底座、上盖和电路单元三者固定连接在一起,以使得电路单元与外界隔离开且该电路单元的接地面与已经接地的上盖和底座可靠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互连接的底座、上盖和电路单元之间各个连接部分处的结合面的横截面都呈现非直线形的缝隙,从而外界电磁波或由电路单元所产生的内部电磁波在通过该缝隙之前被短路至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互连接的底座、上盖和电路单元之间各个连接部分处具有大于一个的结合面,从而该多个结合面的横截面呈现连续的多边折线形缝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互连接的底座、上盖和电路单元之间各个连接部分处的结合面的横截面呈现为曲线形缝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边折线形缝隙为“Z”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边折线形缝隙为“倒Z”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边折线形缝隙为阶梯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边折线形缝隙为“L”形。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边折线形缝隙为“倒L”形。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边折线形缝隙为“”形。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边折线形缝隙为 形。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形缝隙为圆弧形。
专利摘要提供一种用于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屏蔽装置,包括底座、上盖、和电路单元,其中电路单元固定安装在底座上,且底座、上盖和电路单元三者固定连接在一起,以使得电路单元与外界隔离开且该电路单元的接地面与已经接地的上盖和底座可靠连接,其中所述相互连接的底座、上盖和电路单元之间各个连接部分处的结合面的横截面都呈现非直线形的缝隙,从而外界电磁波或由电路单元所产生的内部电磁波在通过该缝隙之前被短路至地。所述非直线形的缝隙可以为多边折线形缝隙或者曲线形缝隙。这种非直线形缝隙阻断了电磁波的直线传输路径,使企图穿过缝隙的电磁波被短路到地,从而达到电磁屏蔽目的。且该电磁屏蔽装置结构简单,易于操作。
文档编号H04B1/38GK2641953SQ0324329
公开日2004年9月15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16日
发明者韩利生 申请人: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