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旋转组件以及具有该组件的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69595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滑动/旋转组件以及具有该组件的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尤其涉及用于耦合一对表面外壳的滑动/旋转组件 以及具有该组件的移动终端,该外壳中的一个能够在另一个外壳上移动,以 打开或者关闭另一个外壳的一面,以及具有该外壳的终端。
背景技术
通常,移动终端按照他们的形状可以分为直板型、翻盖型和折叠型。 直板型移动终端具有单一的外壳,该外壳上具有数据输入/输出部件、话 筒和听筒。由于作为数据输入/输出部件的键盘总是暴露在外的,可能会由于 用户不经意的按压而触发错误的或者不想要的功能。并且由于在听筒和话筒 之间需要保持足够距离,因此在直板型移动终端减小其尺寸上产生了限制。 翻盖型移动终端具有主外壳,翻盖以及铰链部件,其将翻盖连接至主外 壳。主外壳还具有数据输入/输出部件、话筒和听筒。由于翻盖覆盖数据输入 /输出部件,即键盘,从而可以阻止任何不经意的键盘操作。然而,由于需要 在听筒和话筒之间保持足够的距离,因此翻盖型移动终端在减小其尺寸上仍 然受到限制。
折叠型移动终端有主外壳,折叠部和铰链部件,其将折叠部可旋转地连 接至主外壳。在呼叫等待模式下折叠部是闭合的,主外壳的键盘被覆盖以阻 止不经意的键盘误操作。在呼叫模式下,折叠部被打开,并远离主外壳,保 证了话筒与听筒之间足够的距离。相应的,相对容易减小折叠型移动终端的 尺寸。由于这有利的一面,折叠型移动终端受到欢迎。
随着移动终端的市场的不断增大,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和口味,而产 生了各种各样的设计。在这些设计中, 一种具有一个外壳在另一外壳上滑动 以打开或者闭合另一外壳的滑动型移动终端越来越受到欢迎,并取得比折叠 型终端更大的市场份额。为了适应移动终端的潮流,便利用户,在滑动型移 动终端中使用了各种各样的能够使一个外壳半自动的在另一个外壳上滑动 的滑动组件。
近来,已经开始使用多功能移动终端来提供各种多媒体服务,例如,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服务和音乐/电影文件再现。这样的移动终端通常都 有能够在另一个外壳上旋转的外壳,以提供更宽的显示画面(即景观显示才莫 式)以适应多媒体服务,例如DMB。
通常的折叠型和滑动型移动终端都能够便利地使用基本的通信服务,例 如,语音呼叫或者短信服务(SMS)。然而,这两种类型的移动终端只提供 了一种固定垂直方向的显示屏,这种显示屏不适合用于多媒体服务(例如 DMB服务)。旋转型移动终端能够在方向上旋转显示屏,以提供适合多媒体 服务的更宽的或者水平的显示方式。然而,专用于多々某体服务的旋转型移动 终端对于用户进行语音呼叫或者使用其他通信服务来说并不便利。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用于解决传统系统中产生的上述问题,且本发明提出了一 种滑动/旋转组件以及具有该组件的移动终端,该组件能够方便用户使用多i某 体服务,例如,DMB服务,以及通信服务,例如,语音呼叫。
另外,本发明提出了用于增强的便携性能的小型移动终端的滑动/旋转组件。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提出了用于移动终端的的滑动/旋转组件,该移动终 端具有第一外壳以及与第一外壳耦合面对的第二外壳。用于将第二外壳耦合 到第 一外壳的滑动/旋转组件包括固定在第 一外壳上的固定部件;固定在第二 外壳上并与该固定部件相耦合的可动部件,该可动部件能够线性往复状态移 动或者面对固定部件转动。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出了移动终端,包括第一外壳;耦合到第一外 壳的第二外壳,并且第二外壳的一面与第一外壳相对;用于将第一外壳和第 二外壳耦合并相对的滑动/旋转组件,其中第二外壳在纵向进行线性往复移动 或者当面对第一外壳的时候,进行转动。


本发明的上述各方面、特征以及优点通过以下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说明 将更为明显,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具有滑动/旋转组件的移动终端的分解
透视图2为图1中的滑动"走转组件的平面图3为示出图2中的滑动M走转组件的可动部件线性移动的平面图4为示出图2中的可动部件在滑动/i走转组件中的线性上移的平面图5为示出图2中的滑动"走转组件的可动部件的转动的平面图6为示出图2中的滑动"走转组件中的以转动方式运动的可动部件平面
图7为图1中的移动终端的组装透视图8为图1中的移动终端的第二外壳的向上线性移动的透视图; 图9为图1中的移动终端的第二外壳的转动状态的透视图;和 图IOA-C为用于图1的滑动/i走转组件中的示例弹性部件的透^L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在以下本发明的描述中,当 已知的功能和结构的详细描述可能造成本发明更为不清楚的时候,这些详细 描述将被省略。
本发明提出了用于具有一对面对的外壳的移动终端的滑动/旋转组件。该 组件包括固定在第 一外壳上的固定部件;和固定在第二外壳上耦合到固定部 件的可动部件。该可动部件能够纵向线性往复移动或者在面对固定部件时4吳 进行转动。
可动部件的线性移动能够打开具有固定部件的第一外壳的一面。可动部 件的旋转移动可以旋转第二外壳,将其旋转为与具有固定部件的第一外壳的 长度相垂直的方向。此时,第一外壳的一面也能够打开。
参考附图1,具有滑动/旋转组件200的移动终端100包括第一外壳101 和第二外壳102,两者通过滑动/旋转组件200耦合,并相互面对。
进一步参考附图7-9,第一外壳101在其一面有键盘111和话筒113。键 盘111和话筒113通过将第二外壳102的滑动或者旋转而打开。第二外壳102 在其一面有显示单元121,功能键盘125和听筒123。第二外壳102能够纵 向滑动或者绕旋转轴R (附图7)旋转,以打开键盘111和话筒113。旋转 轴R与第一外壳101的一边垂直。
换句话说,滑动/旋转组件200被构造为实现第二外壳102的线性往复移动以及旋转。
再来参考附图1 ,滑动/旋转组件200包括固定部件201和与固定部件201 耦合的可动部件202。可动部件202能够在固定部件201上进行垂直方向(即, 纵向)的线性移动。同样,可动部件202也可以围绕着与固定部件201—边 垂直的旋转轴R进行旋转。此旋转轴R与第二外壳102旋转围绕的旋转轴R 相同。
固定部件201固定在固定表面119上,固定表面119位于第一外壳101 上。固定部件201的右边开有第一引导槽211,其左边有第一引导突起213。 第一引导槽211穿透整个固定部件201的厚度,并设置在第二外壳102线性 移动的方向。第一引导突起213和第一引导槽211的下端211a的距离与第 一引导槽211的长度相同。同时,从第一引导突起213到第一引导槽211的 下端211a的连线与第一引导槽211垂直,第一引导槽211设置在纵向。
可动部件202固定在第二外壳102的另一面。可动部件202有第二引导 槽221和第二引导突起225,该突起从可动部件的表面伸出,面向固定部件 201。第二引导槽221设置在第二外壳102的线性移动的方向。第二引导突 起225和第二引导槽221的上端221a的距离与第二引导槽221的长度相同。 同样,从第二引导突起225到第二引导槽221的上端221a的连线与第二引 导槽221垂直,第二引导槽221设置在纵向。
第一和第二引导槽211和221都具有第二外壳102的线性移动的方向。 因此,这两个槽211和221是相互平行的。
参考附图2,通过把第一引导突起213嵌入到第二引导槽221中,并把 第二引导突起225嵌入到第一引导槽211中,而将可动部件202与固定部件 201相耦合。当移动终端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二外壳102完全覆盖在第一外 壳101上,第一引导突起213位于第二引导槽221的上端221a处,第二引 导突起225位于第一引导槽211的下端211a处。换句话说,当第二外壳102 覆盖在第一外壳101上时,第一引导槽211的下端211a和第二引导槽221 的上端221a都位于与第一和第二引导槽211和221的长度相垂直延伸的线 上。第一引导槽211从下端211a向上延伸,而第二引导槽221从上端221a 向下延伸。
可动部件202由第一和第二引导槽211和221以及第一和第二引导突起 213和225进行引导,在固定部件201的纵方向线性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外壳102在第一外壳101上线性移动。当可动部件202线性移动时,第一引 导突起213和第二引导突起225分别沿着第二引导槽221和第一引导槽211 移动。
可动部件202进一步包括从第二引导槽221的上端221a进行弧形延伸 的第三引导槽223。更为具体地,第三引导槽223从第二引导槽221的上端 221a延伸,第二引导槽221形成为一个90度的圆弧,其中心点位于第一引 导槽211的下端211a。第三引导槽223的圓弧的终点和第二引导槽221的下 端的距离与第二引导槽221的长度相等。换句话说,第三引导槽223形成为 一个弧形,其弧形起始点在第二引导槽221的上端221a,弧形终点远离第二 引导槽221的下端。
滑动/旋组件的尺寸可以理解为将第二引导槽211的两端、第二引导 突起225和第三引导槽223的圓弧终点223a四点连接起来可组成一个正方 形。正方形的四个相等边中的一边为第二引导槽221。
当第一外壳101与第二外壳102完全覆盖的时候,第二引导突起225位 于第一引导槽211的下端221a。同时,第三引导槽223是以第一引导槽211 的下端211a为圆心的圆弧。
第三引导槽223允许当面对固定部件201时,可动部件202可围绕旋转 轴R进行旋转。随着可动部件202的转动,第二外壳102能够在第一外壳 101上》走转。旋转轴R的方向为垂直固定部件201的一面和第一外壳101的 一面。
当可动部件202旋转时,位于第一引导槽211的下端211a的第二引导 突起225作为可动部件202旋转的中心,使得第三引导槽223能够围绕旋转 轴R进行旋转。同时,第一突起213沿第三引导槽223移动,以支持可动部 件202的旋转。由于第一和第二引导突起213和225以及第三引导槽223的 支持,可动部件202能够在面对的固定部件201上稳定地旋转。
第三引导槽223是以第二引导突起225为圓心的90度的圆弧。由于圆 弧的起点和终点分别与圓心相连得到的两条线之间的角度是90度,因此可 动部件202就能够旋转90° 。换句话说,第二外壳102能够相对于第一外壳 101旋转90。。当第二外壳102相对于第一外壳101旋转了 90°时,可动部 件202,可动部件202就位于固定部件201的水平方向。第二外壳102也位 于第一外壳101的水平方向。
当第一引导突起213位于第二引导槽221的上端221a,第二引导突起 225位于第一引导槽211的下端211a时,可动部件202可以进行线性移动或 者旋转。
当可动部件202线性移动时,从而第一引导突起213位于第二引导槽221 的下端,因此可动部件202就不能进行旋转。为了让可动部件202进行旋转, 第一引导突起213应该沿第三引导槽223移动。 一旦第一引导突起213沿第 二引导槽221移动到上端221a时,就不能再沿着第三引导槽223移动,也 就不再支持可动部件202的旋转。
类似的,当可动部件202旋转时,从而使得第一引导突起沿第三引导槽 223移动,可动部件202不能线性移动。为了支持可动部件202的线性移动, 第一引导突起213需要沿着第二引导槽221移动。 一旦第一引导突起213沿 着第三引导槽223移动离开上端221a时,就不能再沿着第二引导槽221进 行移动,也就不再支持可动部件202的线性移动。
滑动/旋转组件200进一步包括弹性部件203,用于给可动部件202的线 性或者旋转移动提供驱动力。
按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弹性部件203是扭力弹簧,具有线圏231以 及沿线圈231在相反方向延伸的两个自由端233。 一个自由端233由固定部 件201支持,另一个自由端被可动部件202支持。为了使两个自由端233相 互远离,弹性部件203在一个方向上施加弹力。
一个自由端233由固定部件201的第一引导突起213支持。另一个自由 端-陂固定在可动部件202的扇形区域A (见附图2)中,扇形区域A由第三 引导槽223和第二引导突起225构成的。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另一个 自由端被放在离第三引导槽223的圆心向内一段距离(例如,45°弧)的地 方。通过第二引导突起225和另一个自由端的线也通过第三引导槽223的圆 心。
弹性部件203可为如图1所示的扭力弹簧或者任何一种在一个方向上施 加弹力以使弹簣的两端相互保持分开的弹簧。例如可以使用压缩螺旋弹簧。 如图IOA所示,推杆301a、至少有一组推杆301a的推杆才莫块301b或者锯 齿状的金属丝弹簧301c也能够用作弹性部件203,如图IOC所示。
推杆301a结构包括管301中的压缩螺旋弹簧303和支持杆302。支持杆 302可在管301中伸缩。压缩螺旋弹簧303施加一个方向的弹力,用于推动支持杆302弹出管301。换句话说,推杆301a施加弹力给支持杆302的一端, 使支持杆302的端点远离管301的封闭端。
管301的封闭端被固定部件201支持,支持杆302的另外一端由可动部 件202支持,这样推动杆301a能够产生与扭力弹簧相同的作用。
推动杆;漠块301b包括至少一对平行的推动杆301a,施加弹力来将在推 动杆301中的支持杆302向相反方向推出。附图IOB显示了一个有两对推杆 301a的推杆模块301b。在模块外壳313上固定了 4个管子301。推杆模块 301b进一步包括两个支撑体311,每一个都与两个支持杆302的末端相连, 并在同方向上进行伸缩。 一个支撑体311由固定部件201支持,另一个由移 动部件202支持,这样推杆模块301b能够起到扭力弹簧相同的作用。
金属丝弹簧301c是折成一个锯齿状。金属丝弹簧301c的一端由固定部 件201支持,另一端由移动部件202支持,这样金属丝弹簧301c能够起到 扭力弹簧相同的作用。
总的来说,任何一种弹簧只要它能产生使其两端向相互远离的弹力,就 能够产生与弹力部件203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当可动部件202线性移动时,弹性部件203为可动部件202向固定部件 201的下部在某一范围内移动和向固定部件201的上部在一段保持的距离内 移动提供驱动力。显然,具有可动部件202的第二外壳102接受了与施加在 可动部件202上相同的驱动力。
当可动部件202在固定部件201上4^转时,弹性部件203为在某一S走转 角度的范围内将第一引导突起213定位在第二引导槽221的上端221a上提 供驱动力。同样,弹性部件203也为将第 一 引导突起213沿着第三引导槽223 在一定旋转角度的保持范围内移动到第三引导槽223的弧形末端提供驱动 力。
以下将参考附图2至9来详细解释由于弹性部件203提供的弹力,使得 可动部件202和第二外壳102能够线性或者旋转移动。
1如图7所示,当关闭的时候,第二外壳102和第一外壳IOI相互完全重 叠。同时,可动部件202的上部也重叠在固定部件201上。第一引导突起213 位于第二引导槽221的上端221a处,第二引导突起225位于第一引导槽211 的下端211a处。第一引导突起213能够沿着第二引导槽221或者沿着第三 引导槽223移动。换句话说,第二外壳102能够在第一外壳101的表面向上
线性移动或者旋转。
附图3和4显示了第二外壳102在第一外壳IOI上向上的移动。附图8 是移动终端打开的情况下,第二外壳102向上线性移动的透视图。附图4是 相应的第二外壳102向上线性移动的滑动/旋转组件200的平面图。
附图3显示了当第二外壳102在第一外壳IOI上向上移动时,弹性部件 203 了的两个端点靠的最近时候的情况。
当第二外壳102向上移动时,第一引导突起213沿着第二引导槽221线 性移动,第二引导突起225沿着第一引导槽211线性移动。
弹性部件203的自由端233越靠越近,直到第二外壳102向上移动到自 由端233靠的最近的一点。更具体地,由可动部件202所支持的自由端越来 越靠近固定在固定部件201上的另一自由端。
在弹性部件203的自由端233相互靠近中逐步累积起来的弹力作为第二 外壳向下移动时驱动力。换句话说,弹性部件203为使可动部件202向固定 部件201的下部移动和使第二外壳102在一定移动范围内移动到覆盖第一外 壳的初始位置提供驱动力,例如,从第二外壳102完全覆盖第一外壳101的 点到弹性部件203的两个自由端233彼此靠的最近的点。
附图4和8显示了可动部件202在固定部件201上向上移动和第二外壳 102向上线性移动以打开第一外壳101的前边的情况。
当第二外壳102进一步向上移动时,经过了弹性部件203的自由端233 彼此靠的最近的点,弹性部件203产生驱动力,推动第二外壳102向上移动。 如图8显示的位置,弹性部件203施加驱动力,使可动部件202向固定部件 201的上部移动和使第二外壳102向上以开启第一外壳101的方向在一定可 保持的范围内移动,即,从弹性部件203的自由端233靠的最近的点到使第 二外壳102上升到最高位置的点。
当第二外壳102沿与第一外壳IOI纵向的方向向上移动时,如图8所示, 键盘111和话筒113被打开,这样用户能够使用通常的移动通信服务,例如, 语音呼叫或者SMS服务。
参考附图5、 6和9详细说明可动部件202和第二外壳102的旋转移动。
附图5显示了当第二外壳102顺时针方向旋转45°时的滑动/旋转组件 200。附图6和9显示了当第二外壳102在第一外壳101表面旋转90。时的滑 动/i走转组件200和移动终端100。
参考附图5,当用户将覆盖第一外壳101的第二外壳102旋转了 45°时, 可动部件202也旋转了 45°,以将定位第一和第二引导突起213和225与弹 性部件203的两自由端靠233位于一条直线上。此时,弹性部件203的两端 相互最靠近。
弹性部件203的自由端233越靠越近,直到第二外壳102旋转到一定角 度(45°),此时两自由端233距离达到最近。弹性部件203产生驱动力,将 第二外壳102在一定旋转角度范围内向着完全覆盖第一外壳的初始位置移 动,即,从第二外壳102与第一外壳101完全重合的角度到弹性部件203的 自由端233靠的最近的角度。换句话说,弹性部件203在以上旋转角度范围 内施加的弹力使得可动部件202向着与将第 一引导突起213定位到第二引导 槽221的上端221a处的相反方向旋转。
第二外壳102能够在第三引导槽223所限定的旋转角度内旋转。从第三 引导槽223的弧度可以很清楚看到,最大的旋转角度是90°。
参考附图9,当第二外壳102从它的覆盖第一外壳101的初始位置旋转 90°,它位于第一外壳101水平的方向,这个方向能够提供更宽的或水平的 显示模式以适合于多媒体服务。用户能够通过手持第一外壳而使用多媒体服 务,例如DMB服务。
弹性部件203施加驱动力,使在从弹性部件203的自由端233靠的最近 的角度到第二外壳102放置的与第一外壳101水平的角度范围内,顺时针方 向旋转第二外壳102。
当用户滑动或者旋转第二外壳102超过弹性部件203的自由端233相互 靠的最近的点或者角度时,由于弹性部件203施加的弹力,第二外壳102能 够自动滑动到顶部位置或者旋转到90°位置。
也就是说,弹性部件203能够根据可动部件202和第二外壳102的位置 而在与可动部件202和第二外壳102的线性或旋转移动相同的方向或者相反 方向上产生驱动力。用户仅需滑动或者旋转第二外壳102,将第二外壳102 推动超过一定的移动范围或者角度,在此之前,弹性部件203施加一个使第 二外壳102反方向移动的驱动力。当通过这个角度之后,由于弹力与第二外 壳102的滑动或者转动是同方向的,第二外壳102可以自动滑动或者旋转。
当第一外壳101和第二外壳102完全相互覆盖时,第一引导突起213位 于第二引导槽221的上端221a处,第二引导突起225位于第一引导槽211的下端211a处。在这种状态下,第二外壳102能够在面对的第一外壳101上线性或者旋转移动。换句话说,第一引导突起213能够沿着第二引导槽221 或者第三引导槽223移动。
一旦第二外壳102线性移动到打开第一外壳101前表面时,第二外壳102就不能旋转。第二外壳102只能够通过向下线性移动而返回到覆盖第一外壳 101的初始位置。类似的, 一旦第二外壳102被旋转了,第二外壳102不能 向上或者向下移动。第二外壳102能够只通过反方向旋转运动返回到覆盖第 一外壳101的初始位置。以上参照第一引导槽221、第三引导槽223和第一引导突起213的结构是很明显的。
按照上述解释,通过本发明的滑动/旋转组件使外壳进行线性往复移动,这在传统滑动型的移动终端是可能的,同时,又可以使外壳进行旋转运动到 水平显示方向,这在传统的旋转型移动终端是可能的。相应的,用户能够通 过滑动或者旋转显示外壳而使用单个移动终端来方便地使用通信服务和多 媒体服务,例如DMB服务。换句话说,用户也能够滑动或者旋转的方式打开移动终端以适合多々某体服务或者通信服务。
本发明的具有滑动/旋转组件的移动终端除了具有通常的滑动型移动终端相同的外形,还能够旋转开启。本发明的滑动/旋转组件也减小了移动终端 的尺寸,提高了便携性能。
另外,滑动/旋转组件也促进了只有有限的设计模式(例如,折叠型、滑动型和旋转型)的移动电话市场设计的多样化。尽管以上是对拥有滑动/旋转 组件的滑动型移动终端的说明,而将本发明中的滑动/旋转组件也能应用到任 何其他类型的终端,包括折叠型或将外壳组合到一个主体或者折叠部类型终端。
尽管本发明参照某些示例性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作出各种形式和细节的变化而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 围,其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
权利要求
1用于具有第一外壳和与该第一外壳耦合的第二外壳的移动终端的滑动/旋转组件,该滑动/旋转组件包括安装在第一外壳上的固定部件;和安装在第二外壳并与固定部件耦合的可动部件,当与固定部件相对时,该可动部件可以线性移动或者旋转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 一旦线性移动,该 可动部件就不能旋转移动;反之, 一旦旋转移动,该可动部件就不能线性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当第一外壳与第二 外壳完全相互覆盖时,可动部件可以线性移动或旋转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旋转组件,进一步包括 位于固定部件上并在该固定部件纵向延伸的第一引导槽;位于可动部件上并在该可动部件纵向延伸的第二引导槽; 位于可动部件上并从第二引导槽的上端呈弧形延伸的第三引导槽, 其中当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完全重合时,第三引导槽具有以第一引导槽的下端为圓心的圆弧形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动/旋转组件,进一步包括 位于固定部件上的第一引导突起,可选择地沿着第二引导槽或者第三引导槽移动;位于可动部件上的第二引导突起,可沿着第一引导槽移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动/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当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完全重合时,第一引导槽的下端和第二引导槽的 上端位于一条直线上,该直线在垂直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的方向延伸, 第 一 引导槽从其下端向上延伸,第二引导槽从其上端向下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动/旋转组件,进一步包括位于固定部件上的第一引导突起,可选择地沿着第二或者第三引导槽移 动;以及位于可动部件上的第二引导突起,可沿着第一引导槽移动,其中,当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完全重合时,第一引导突起位于第二引导槽的上端,第二引导突起位于第一引导槽的下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动/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当可动部件线性移 动时,第一引导突起沿着第二引导槽移动,第二引导突出沿着第一引导槽移 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动/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当可动部件旋转移动时,由第一引导突起所支持的第三引导槽沿着第二引导突起旋转。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滑动/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三引导槽是从第二引导槽的上端以圆弧形延伸90。。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滑动/旋转组件,进一步包括 一端依托于可动部件,而另一端依托于固定部件的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能够产生作用方向使其两端相互远离的弹力,其中取决于可动部件的位置该弹力被作为可动部件线性或者旋转移动的相同方向或者相反方向的驱动力。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滑动/旋转组件,进一步包括 形成在固定部件上并在该固定部件纵向延伸的第 一 引导槽; 形成在可动部件上并在该可动部件纵向延伸的第二引导槽; 形成在可动部件上并从第二引导槽的上端呈弧形延伸的第三引导槽, 其中当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完全重合时,该第三引导槽具有以第一引导槽的下端为圓心的圓弧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滑动/旋转组件,进一步包括 位于固定部件上的第一引导突起,可选择地沿着第二引导槽或者第三引导槽移动;位于可动部件上的第二引导突起,可沿着第一引导槽移动。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滑动/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三引导槽形成为一段圆弧形,其圓弧起始点为第二引导槽的上端,其圆弧终点远离第二引导槽的下端。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滑动/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当第一外壳与第二 外壳完全重合时,第一引导槽的下端和第二引导槽的上端位于一条直线上, 该直线以与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一引导槽从其下端 向上延伸,第二引导槽>^人其上端向下延伸。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滑动/旋转组件,进一步包括位于固定部件上的第一引导突起,可选择地沿着第二引导槽或者第三引导槽移动;位于可动部件上的第二引导突起,可沿着第一引导槽移动,其中,当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完全重合时,第一引导突起位于第二引导槽的上端,第二引导突起位于第一引导槽的下端。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滑动/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二引导突起位于第三引导槽的所构成圆弧的圆心。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滑动/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三引导槽是从第二引导槽的上端以圆弧形状延伸卯。。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滑动/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弹性部件的一端由第一引导突起支撑,另一端固定于由第三引导槽定义的扇形区域内。
20. —种移动终端,包括第一外壳;与第一外壳耦合的第二外壳;和将第二外壳与第 一外壳相互面对耦合的滑动/旋转组件,其中,当面对第一外壳时,第二外壳能够纵向线性移动或者旋转移动。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第二外壳能够围绕一个旋转轴旋转,该旋转轴在与第一外壳的一面相垂直的方向延伸。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第二外壳可以向第一外壳的垂直方向进行线性移动,或可以旋转移动90°使第二外壳位于与/九霞盖第一外壳的初始位置相对的水平方向。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第二外壳可选择地从覆盖第一外壳的初始位置进行线性移动或者旋转移动。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在向上线性移动后,第二外壳能够通过向下线性移动到覆盖到第一外壳的初始位置,如果开始是旋转过的,那么只要将第二外壳反向旋转就能返回原位。
25.如权利要求20所述移动终端,所述滑动/旋转组件包括安装在第一外壳上的固定部件;安装在第二外壳上并与固定部件耦合的可动部件,该可动部件可在固定部件上以线性方式或者旋转方式移动;一端由可动部件支撑,另一端由固定部件支撑的弹性部件,其中,该弹性部件根据第二外壳的位置,对第二外壳的线性移动或者旋转移动产生同向或者反向驱动力。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线性移动后,可动部件 不能进行旋转移动,而旋转移动后,可动部件不能进行线性移动。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当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 处于完全重合状态时,可动部件可以自由选择线性方式或者旋转方式移动。
28.如权利要求25所述移动终端,所述滑动/旋转组件进一步包括 位于固定部件上并在该固定部件纵向延伸的第 一 引导槽; 位于可动部件上并在该可动部件纵向延伸的第二引导槽; 位于可动部件上^v第二引导槽的上端呈弧形延伸的第三引导槽。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移动终端,所述滑动/旋转组件进一步包括 位于固定部件上的第一引导突起,可选择地沿着第二引导槽或者第三引 导槽移动;以及位于可动部件上的第二引导突起,可沿着第一引导槽移动。
3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当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完全重合时,第一引导槽的下端和第二引导槽的 上端位于一条直线上,该直线在与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垂直的方向延 伸,第一引导槽从其下端向上延伸,第二引导槽从其上端向下延伸。
31.如权利要求28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第三引导槽形成为一段圆弧,其圓弧起始点位于第二引导槽的上端,其圓弧终点远离第二引导槽的下端。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移动终端,所述滑动/旋转组件进一步包括位于固定部件上的第一引导突起,可选择地沿着第二引导槽或者第三引 导槽移动;以及位于可动部件上的第二引导突起,可沿着第一引导槽移动,其中,当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完全重合时,第一引导突起位于第二引导 槽的上端,第二引导突起位于第一引导槽的下端。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第二引导突起位于第三引导槽的所构成圆弧的圆心。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第三引导槽是从第二引 导槽的上端以圆弧形延伸90。。
35.如权利要求32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弹性部件的一端由第一引导突起支撑,另一端固定于由第三引导槽定义 的扇形区域内。
3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在其中心 有螺旋弹簧,还有一对从螺旋弹簧的两端延伸而出的自由端, 一个自由端由 固定部件支撑,另一个由可动部件支撑,螺旋弹簧产生在保持两个自由端相 互远离的方向作用的弹力。
3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是锯齿状 的金属丝弹簧,其一个自由端由固定部件支撑,另一个由可动部件支撑,用 于产生在保持两个自由端相互远离的方向作用的弹力。
38.如权利要求25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是推杆, 其包括,空管,在所述空管中伸缩移动的支持杆和用于产生弹力的弹簧,该 弹力在将支持杆推出空管的方向作用,空管的一端由固定部件支撑,另一端 由可动部件支撑。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包括至少 一对平行设置的推杆,以积聚将支持杆向相反方向推的弹力。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具有第一外壳和与该第一外壳耦合的第二外壳的移动终端的滑动/旋转组件,该组件包括安装在第一外壳上的固定部件,安装在第二外壳上并耦合于固定部件的可动部件,当面对固定部件时,可动部件能够线性往复移动或者旋转移动。滑动/旋转组件能够使外壳线性往复移动和旋转移动,以便用户能够以滑动或者旋转方式打开移动终端使用多媒体服务或通信服务。
文档编号H04M1/02GK101202779SQ200710307499
公开日2008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24日
发明者金珍秀, 金荣基, 陈在哲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